水浒讲堂-第七讲 智多星吴用—没有底线的智谋与心机
“智多星”吴用的智与不智

“智多星”吴用的智与不智作为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手里不拿书本偏偏擎着两条铜链,可见这个吴用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老师。
谁家孩子跟着他上课,估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吴用表面上是文人,骨子里还是向武的,不然他天天在腰里挂着两条铜链作甚?装饰品?不是,从吴用一铜链能把刘唐、雷横二人分开来看,这两条铜链足够长、足够重、足够结实,根本不像装饰品。
在宋代,文人若想出人头地,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这一关,也就是说在宋朝做官得有进士文凭。
从吴用实际情况看,他顶多就是一秀才,离进士差远了。
所以吴用想当官是不现实的,他只能是在东溪村这个地方做一个民办教师,混口饭吃而已。
走文人这条路线不能成功,吴用开始试着走武夫这条路线,不知什么时候,他手里开始多了两条铜链。
当刘唐带来生辰纲的消息之后,吴用第一个表示支持,并积极组织人手促成这件事,也许在吴用看来,这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智取生辰纲”是吴用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从此甩掉了教书先生的外衣正式加入黑社会。
在梁山,吴用一直稳坐第三把交椅,军师,名义上执掌兵权。
这时候的吴大军师腰里挂的铜链不见了,又恢复了文绉绉的形象。
吴用号称“智多星”,是梁山第一号靠头脑吃饭的人,不过以笔者对《水浒》的分析看,“智多星”也并不怎么“智”。
我们且看吴用运作的几大案例:“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的处女作,我们前面已经交代过,这条计策很失败,漏洞百出、一塌糊涂,差点要了劫生辰纲七大好汉的性命。
写假信救宋江也是吴用的主意,这条计策前半段还行,成功将萧让、金大坚赚上山,并顺利造假成功,然而最后时刻功亏一篑,图章上出了疏忽。
这下可好,好悬没把宋江、戴宗的性命弄丢了。
赚卢俊义上山也如出一辙,计策前半段还行,三言两语把卢员外忽悠上梁山,之后便没了下文,连累得卢员外又吃官司又发配,还上了刑场,差一差丢了性命。
吴大军师三次用计,好悬没把梁山一二把手给废了,吴用真可以叫“无用”了。
吴用大约是梁山最累的人,打仗时满脑子都是如何用兵、如何用计,打胜了,那是军师分内的事,打败了,则要负主要责任。
吴用智计无双

吴用智计无双在古代中国的《水浒传》故事中,有一位英勇聪明的英雄名叫吴用。
他以其智谋和计策解救了许多困境中的人民,被誉为“智计无双”。
本文将重点介绍吴用所展现的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和计划。
第一部分:吴用的智谋吴用由于其聪明才智,被视为智谋无敌的人物。
在水浒传的故事中,吴用多次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杨志等人实现了越狱,并筹划了一系列反抗统治者的计划。
例如,在杨志被关押的时候,吴用想到一个了不起的计策。
他设计了一个假文书,声称自己是豪强柴进的朋友,利用这个假身份进入了监狱。
他巧妙地向杨志传递了一些藏在书中的信息,教导杨志如何逃脱。
这种智计既巧妙又准确,因此吴用成功地帮助杨志逃出了囹圄。
吴用的智谋不仅体现在他帮助其他水浒英雄逃脱困境上,还体现在他帮助宋江铲除武松姐夫的势力上。
吴用冷静地观察了武松姐夫的行为,并通过故意刺激他去揭露了他对策士人数的疏忽。
最终,吴用的计谋成功地导致了武松姐夫的失败。
第二部分:吴用的计策除了自身的智慧外,吴用还善于制定各种各样的计策,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势。
他深入研究了敌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与青州知府曾头陀的斗争中,吴用采取了一项精心策划的计策。
他利用曾头陀的自负心理,帮助宋江知悉了敌方的弱点,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计策中,吴用充分利用了敌人的自负和傲慢,将其引入陷阱,并成功地汇报了敌人的真实情况。
吴用还制定了许多远景计划,以确保宋江等人的安全和成功。
他考虑周到,制定了许多应对策略,并时刻保持警惕。
吴用的计谋不仅使他自己在战斗中脱颖而出,而且在团结水浒英雄、建立抗金绿林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论吴用以其智慧和计策在《水浒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聪明才智和冷静分析使他在困境中表现出色,并帮助水浒英雄们化险为夷。
吴用的智计无双,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悬念和动静,也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趣谈:《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之智是有用还是无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之智是有用还是无用
导语:吴用是个教书先生,却愿意使枪弄棒,结交的人物也是晁盖、三阮之类的人。
公孙胜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晁盖只介绍了他叫吴用,而公孙胜却知道他
吴用是个教书先生,却愿意使枪弄棒,结交的人物也是晁盖、三阮之类的人。
公孙胜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晁盖只介绍了他叫吴用,而公孙胜却知道他叫加亮,这说明这个人在江湖上有些名气。
吴用外号智多星,说明他有智慧;这个人的字是加亮,会让人联想到那个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但是,这个人的名字又叫做吴用,从读音再到他的结局,这又会让人联想到“无用”。
那么,吴用这个智多星的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吴用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吴用出场展现智慧的是智取生辰纲,围绕这一事件,吴用巧舌如簧,说服了三阮加入了晁盖的抢劫队伍。
整个抢劫计划也是吴用具体制定的,所以这书回题目也是《吴用智取生辰纲》,而不是晁盖。
在实际的打劫过程中,吴用只用了两桶酒,一包药就实现了打劫目的,的确是智谋非同寻常。
劫得十万生辰纲不杀对方一人,不伤自己一个,也确实是智慧的结果。
再看黄泥岗上演绎的故事,那更是精彩纷呈,让人看了一个眼花缭乱。
不过,凡事都有个比较,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把吴用的打劫和去年相比,这成色可就差远了。
晁盖等人所以要劫取生辰纲,除了说这是不义之财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年的生辰纲也被人打劫而去,并且丝毫没有下落。
去年的生辰纲给人打劫了去,书中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交代。
刘唐对晁盖说:“去年也曾送十万贯金珠宝贝,来到半路里,不知被谁人打劫
生活常识分享。
智多星吴用简介 水浒智多星吴用是个怎样的人?

智多星吴用简介水浒智多星吴用是个怎样的人?性格特点1.沉着冷静,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例子: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智取文安县、巧用双掌连环计、智赚玉麒麟、在二打曾头市中巧用“番犬伏窝”之计2 、结交广泛,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3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4 、对宋江尽忠。
5 、有领导才能,能巧妙分拨梁山好汉,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人物经历吴用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
使两条铜链。
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杨志,夺了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生的金银珠宝。
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
晁盖曾头市兵败后,吴用又假扮算命先生,在卢俊义家写下藏头反诗,将卢俊义也暂时骗上山。
卢俊义回去后被陷害,将被处斩,石秀劫法场亦身陷北京城,吴用及时出计,先发无头帖子稳局势,又差时迁火烧翠云楼,并救出卢俊义、石秀。
吴用曾经交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朋友王先生。
王先生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出众的好郎中。
这一天,王先生生了病,三个儿子方法使尽,也没有给自己的父亲看好病。
王先生整日闷在屋里卧床不起,愁眉不展。
听说老朋友病了,吴用抽空从私塾出来去看王先生。
一进王先生家门,吴用二话没说,先是给王先生号脉,接着开了一张药方,吩咐他的儿子们照药方去办。
王先生的儿子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
主治:经血不调。
”这哪像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不过他们当着吴用的面,也不好说什么,就把药方放到了一边。
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
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
不久,王先生的病竟很快奇迹般地好了。
这时,吴用又来到王先生的家中。
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
吴用回答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须笑口常开,方能治愈。
我说智多星吴用

我说智多星吴用韩璟瑞吴用,字学究,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三。
他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在水泊梁山,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梁山泊的兴盛;也正是因为他,梁山泊最终还是归于朝庭,从此没入江湖,成为一段云烟。
所以在看《水浒传》的时候,越看到最后,内心越是纠结,为梁山的降而愤,为朝野的昏而怒,为英雄的逝而叹。
江湖终是人的江湖,江湖里没有哥的传说,但哥已在人间来过。
我想,当吴用和花荣携手自溢在宋江墓前,是否有如此感慨呢?其实,吴用的一生也是很悲剧的,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志,只能在乡村里谋一个代课老师的差事,跟着几个乡野孩童,恍惚度日。
这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像吴用这样又机智又聪明,而且还颇有能耐的高级知识分子(书中是这样称赞吴用的:“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
略施小计鬼神惊。
字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其实是一种折磨。
所以,当晁盖把劫取生辰纲这个可以一夜暴富的机会告之于他时,吴用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同意了,而且还积极出谋划策,为晁盖找来了三个得力干将——阮氏三雄。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为了生存挺而走险,似乎不足为怪。
这样做的后果,只是导致了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杨志丢了饭碗,轮落到街头卖宝刀,失手杀人之后,被迫亡命天涯。
所以当杨志归于梁山时,对吴用等人是恨之入骨。
这也怪不得杨志对吴用心存怨恨,生辰纲一劫,严重影响了杨志的一生,最后还落得个与仇人为伍,这份英雄气慨真让人钦佩啊!再说吴用,号“加亮先生”,自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
我认为,吴用跟诸葛亮固然不在一个档次上。
诸葛亮是“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却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而吴用开始只不过是动了劫生辰纲的念头,想发上一笔横财,就此享用一生罢了。
显然,吴用缺乏了诸葛先生的宏伟大志,就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志向是不一样,眼界也不一样的。
水浒传之吴用智谋无限

水浒传之吴用智谋无限《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备受瞩目的古代小说,其中吴用作为一个聪明智慧的角色,展现了无限的智谋。
他以其独特的能力和智慧,在梁山泊的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吴用的智谋实例,展现出他在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吴用作为一个能干的人,拥有出色的智慧。
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梁山泊的形势危急时,吴用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应对。
例如,在面对晁盖的问题时,吴用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办法:设下埋伏,将晁盖逼到死角。
他设计了一个袭击晁盖的计划,成功地捉拿了晁盖。
这一策略大大提升了梁山泊的声望,并加强了他们在宋朝的地位。
在面对敌人时,吴用也是一个善于利用资源的人。
他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比如,当他们被围困在梁山泊时,吴用建议他们利用火攻来突破困境。
他巧妙地利用河流和山火,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梁山泊的众多好汉成功突围。
这一计策不仅展现了吴用的智慧,也为梁山泊的存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此外,吴用还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
他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不同的挑战。
在梁山泊的斗争中,他时刻关注着各种动态,能够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比如,当高太公的势力开始崛起时,吴用领导梁山泊的人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利用高太公的虚荣心,给予他合理的安排,以保持与他的良好关系。
这一策略不仅减少了梁山泊与高太公的对抗,还为吴用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来筹备对付其他敌人。
除了以上的例子,吴用在整个《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智谋展示。
他的智慧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吴用的智慧,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形象,他的智谋在困境中闪耀,为梁山泊的英雄们带来了胜利。
综上所述,吴用作为《水浒传》中的一个角色,拥有无限的智谋。
他凭借自己的独特能力和聪明才智,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善于利用资源,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时刻关注动态并据此调整策略。
吴用的智谋在整个小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梁山泊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吴用:智多星谋略无双的故事

吴用:智多星谋略无双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英雄豪杰,其中吴用可谓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人物。
吴用以其聪明智慧、过人的谋略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他被后人誉为“智多星”,是水浒传中一个令人敬仰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吴用的智谋和无双的战略,揭示他在历史中的伟大贡献。
吴用生于宋朝,他聪明好学,有着过人的才智。
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早年,吴用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他深谙军事学,谋略卓越,善于运筹帷幄,指挥作战。
在水浒传中,吴用作为梁山泊的领袖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起义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吴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谋士,一方面是因为他广泛学习了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智慧。
他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术、谋略,善于分析对手的弱点和顶点,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计划。
在梁山泊起义期间,他曾多次提出宝贵的意见,不仅帮助起义军摆脱困境,还确保了他们的胜利。
吴用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非凡谋略让人叹为观止。
他善于伪装、用奇兵秘术、用计取胜,屡次奇袭敌人的要害,取得了一次次辉煌的战绩。
他对各种战术和兵法都有着深入的理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制定出最适合的战术,因此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总是让人惊叹不已。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吴用还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明辨是非,公正处理事务,善待部下,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的智谋和善行使他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领袖,人们都对他折服不已。
总的来说,吴用以其智慧、谋略和领导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伟人。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拼搏,展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吴用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水浒传之吴用解析

水浒传之吴用解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创作,讲述了宋朝末年时期群雄起义的故事。
其中吴用是这个故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才智过人,善于谋略,为宋江等人提供了许多帮助。
本文将对吴用的角色及其解析进行讨论。
吴用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谋略使他在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吴用原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然而,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他被迫从事非法活动并被追捕。
在他所处的困境中,吴用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宋江等梁山好汉逃脱追捕,并最终成为梁山的头领之一。
首先,吴用的智慧和谋略使他能够从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瞒天过海,智取徐宁,帮助宋江等人摆脱了危险。
他精通兵法,善于化解危机,并在关键时刻提出明智的建议。
他的智谋使梁山好汉们能够在困境中保持稳定的局面,并最终成功地起义反抗了当时的政府。
其次,吴用的智慧和谋略使他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
他在梁山的领导地位并非凭空得来,而是通过他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赢得的。
他精确地评估每个人的才能,并合理地分配任务和资源。
他还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梁山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
吴用的决策不仅考虑到了个人的利益,还注重整体的利益,使得梁山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的组织。
最后,吴用的智慧和谋略使他在外交和策划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他在与其他势力的博弈中总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并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达成目标。
他了解人性的复杂性,能够巧妙地利用别人的优点和缺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还能够为梁山提供周密的战略规划,使梁山在与敌人对抗时始终保持优势地位。
总而言之,吴用在《水浒传》中展现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谋略。
他的智慧和策略使他成为梁山好汉们的重要角色,并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使梁山成为一个高效的组织,并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
吴用的角色解析通过他在故事中的种种行动和决策,展示了一个智慧勇敢、机智过人的形象,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讲堂-第七讲智多星吴用—没有底线的智谋与心机水浒讲堂-第七讲智多星吴用—没有底线的智谋与心机吴用是《水浒传》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
是《水浒传》里的男二号。
吴用这个人物是《水浒传》里最有文化,最机智,最有心计的人,智谋、心计、学问和胆量什么都不缺,是水泊梁山本来就不多的文人中的佼佼者,也是水泊梁山当仁不让的军师。
自从上梁山以来,他一直稳坐梁山山寨实际上第二把交椅,是仅次于宋江的核心人物。
虽然说在晁盖死后,吴用名义上坐了第三把交椅,但谁都知道,坐在第二把交椅上的卢俊义无论如何都不会傻到真把自己当作水泊梁山二当家的---吴用的手段玉麒麟应该是害怕到骨子里去了。
吴用是个读书人,但绝不是一般的读书人,在吴用的身上,既有文人的博学和机智,又有江湖骗子的阴险、冷血和狡诈;同时他还兼有一些侠士的性格,至少他愿意让自己在江湖上的形象带有侠客的元素,比如每天都在腰间别的那两条铜链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
我们唯一看到吴用使用铜链子的场景应该就是在刘唐和雷横打架的时候,他用铜链子往中间一摆隔开了刘唐和雷横,但是这等身手却入不了在江湖行走的那些侠客的法眼,刘唐就不以为然,多次不耐烦的说:不关你秀才的事。
在刘唐眼里,秀才就去做秀才的事,不要在这里装样子。
可是吴用这个“秀才”,他还真的不想只做“秀才”该做的事,他是个胸中素有大志之人,一直惦记着办个大事呢!书中按表,吴用,字学究,号加亮先生。
看看他给自己起的字和号,就知道这个人自视挺高的。
“学究”这个字一般的文人不太敢用:有学问,又知道究竟的人,大约应该就是孔夫子说的那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有大学问和大智慧的人。
而“加亮先生”这个号说明吴用在羡慕和景仰诸葛亮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堪堪可比诸葛孔明,“比亮更加一等”。
从吴用组织一伙好汉“智取生辰纲”来看,吴用还是有相当的智慧,无论是运筹规划还是操控实施都算是有条不紊。
“学究”二字也并非浪得虚名,“天机星”的称号应该是名至实归。
但是,读过《水浒传》的人大多数对吴用这个人却敬佩不起来,细看看他也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偏门左道、看相算卦等等,样样不稀松,绝对是聪敏机智,脚踏实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人,水泊梁上绝大多数的军事行动和发展壮大的谋划,几乎都出自吴用之手。
这样一个诸葛亮、刘伯温式的人物,为什么大家都爱不起来呢?通观吴用从东溪村劝架登场亮相,最后上吊自杀谢幕,这个“智多星”实在是很有特点的另类文人---一个走错了路的精英,一个用错了智慧的智者,一个缺乏道德亲和力的文人。
他的所有聪明才智完全没有用对地方。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看看“智多星”吴用吴学究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会找到这个在智慧、能力上都堪称高人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不可爱之人吧!吴用是郓城县东溪村人士,和晁盖是一个村的同乡,晁盖是村里的保正,也就是村长。
而吴用应该是在村里开了一个学馆,通常称为私塾。
书中没有写吴用是不是考过功名,但从他的职业来看,大概也是个屡考不中的落第秀才。
吴用和晁盖的关系很不错,是晁盖家里的常客和座上宾,平日里晁盖有些什么难题,大概都会叫学究先生到府上答疑解惑,出主意想办法。
想必学究先生也没有辜负过晁保正的信任,答疑解惑或者出谋划策的实际效果都应该是不错的,所以晁保正很信任吴用,吴用算得上是晁盖的师爷了。
封建社会的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文人团体,就是科考不中的落第秀才,“落第秀才”是统称,总的来讲应该是那些功名在进士以下的文人团体。
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以考取功名为读书的终极目标的,残酷的“三试”之后,只有考取了进士才可以由朝廷分配工作,而进士以下的读书人,尽管也有一些相应的特权,比如不当差不纳粮等(至少考中秀才),朝廷一般是不管饭碗的。
举人也可以做官,但需要两个条件:运气或者金钱。
运气好的话可以等到补官的机会,有银子的话可以捐个官做做。
但不管是运气好还是银子多,举人就是做了官,也会被进士集团排除在考取功名的文人圈子外,就像是高中尖子班里的靠钱或者靠关系进来的成绩不够的插班生不被那些靠本事考进尖子班的同学待见一样。
这个团体的人数众多。
这些人大体上的出路有三条。
最理想的一条出路就是做师爷,这个师爷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因为“落第秀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些文人阴差阳错就是考不取功名,应试的功夫总是不到家,但本身的学问和见识都是一流的,或者本身就对科考没什么兴趣,这些人是王公贵族、封疆大吏和达官显贵们争相聘请的对象。
有的文人尽管科考能力一般,也是屡考不中,但是文化水平却是实实在在有真材实料的,这些人通常是去做各级官府的刀笔吏。
大体上是文书、秘书等等朝廷官员的雇员,就像宋江之流,在县衙做个押司。
还有些人就是真的天赋不够,几十年的努力也考不中秀才的大有人在。
考到筋疲力尽心灰意冷大多就去做乡下的教书先生,或办私塾,或着到有钱人家做教书先生。
至于王伦之流算不上正经的读书人,最多是个读过书的混子。
但也有一些文人很另类,水平很高,自视也很高,既考不上功名(或者不把功名当回事),也不愿意去为“五斗米折腰”,其中有些人也会选择做教书先生以谋生,单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了,这些人视培养下一代为己任,期望在弟子中出一些名垂千史的政治家或文学家、思想家(孔夫子好像应该是这个人群的鼻祖)。
从吴用的学识和智慧来看,在落第文人的团体中他绝对不会是那种末等水平的人,能够做水泊梁山的军师,水平是不容小觑的。
他在东溪村做个学馆的教书先生只能说明这个家伙的志向高远,教书先生只不过是他暂时栖身的一个场所而已,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段书他没背好,“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倒是牢记在心,主流社会不给机会,那就在江湖施展一把。
要说吴用还是真没白忙活,机会这就来了。
吴用一生中办过好几件所谓的大事,“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第一次崭露头角,也算是开山之作,这件事上他是主角。
之前我分析过,大名府的梁中书给老丈人蔡京的生日礼物,十万贯生辰纲运往东京汴梁的事,应该是吴用首先知道的。
吴用、刘唐、公孙胜这三个人应该是早就合计好了如何能劫了这“不义之财”。
尽管吴用在晁盖面前戏演得不错,装作毫不知情,但他就是这个事件的组织者。
“智取生辰纲”除了说明吴用高超的智谋和精细的心机外,还说明了尽管吴用是个文人,但他更是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对主流社会有仇恨的人。
为了让此事更有号召力,吴用选中了他们村的村长,那个莽撞但又仗义的晁盖做名义上的牵头人,因为吴用知道,尽管自己的能力远高于晁盖,但是在附近乃至山东河北,他的江湖号召力比起晁盖来还差得远。
其他合伙人吴用也是做了精心的挑选:水泊梁山边上的石碣村里的三个亡命之徒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三兄弟对现实着实的不满甚至失望,早就羡慕梁山泊里的那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强盗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
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
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了,只恨没机会自己亲自也做了强盗也快活快活。
吴用和这三位好汉是旧相识,而且相交甚厚,三兄弟对吴用也是敬佩有加,所以就被吴用选中了。
事后看来,“智取生辰纲”所有的细节都是事先做好的套路,第一步是河北的刘唐大老远找晁盖“送上一套富贵”,第二步是吴用去石碣村用这套“富贵”诱惑阮氏三兄弟入伙,接下来公孙胜打到晁盖府上,要求入伙,实际上是通报生辰纲的运送路线,最后由晁盖牵头按照吴用的谋划组织抢劫(智取)。
所以书中这一章回的题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切均在吴用的掌握之中。
晁盖也就是搭上了自己整个的身家性命和一个泼皮朋友白日鼠白胜,然后就“一切听军师安排”,当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出钱。
吴用这个局做得很是高明,晁盖这个鲁莽的,又没甚城府的仗义汉子,就稀里糊涂的成了吴用集团(吴用、公孙胜、刘唐)的傀儡和总后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晁盖集团仅仅就是晁盖和阮氏三兄弟而已(后来应该还有林冲),吴用集团从来没有把晁盖当作自己集团的老大,所以,当宋江到来之后,吴用以及公孙胜很快的就投奔到宋江集团名下,吴用也就成了宋江的师爷兼梁山泊山寨的军师。
和“武松打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甚至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相比,“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不是那么脍炙人口。
尽管整个劫取过程无论是在战略上(选择智取而不是抢夺)还是在战术上(扮作卖枣子的客商用蒙汗药作案)都显得那么完美和从容,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十万贯金银财宝“推”走了。
但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感到痛快淋漓的人实在不多,就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戏曲、相声、快书等)也都不把这么透着“智慧光芒”的光荣事迹当回事,没见用这个故事编成什么戏曲、相声、快书什么的。
普通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梁山好汉的众多传奇故事里,连“李鬼”都比“智取生辰纲”知名度高得多。
为什么?首先,这是一个“抢劫”的故事。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劫财”。
只不过在吴用的策划下干得很漂亮,抢劫的水平比较高,属于高智商犯罪而已,无论是动机还是结果,无论如何都和“侠义好汉”这个称号沾不上边。
第二,这是个“黑吃黑”的故事。
晁盖和吴用他们抢劫的的确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但是晁盖吴用他们却视为“一套富贵”,而且是给他们自己的“一套富贵”。
刘唐大老远的找晁盖口口声声说的是给晁盖送来“一套富贵”,这套富贵的确是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但是吴用他们劫了这套富贵也只不过是把民脂民膏占为己有,没有给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老百姓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没有任何劫富济贫的意思。
这这样的“智取抢劫”和梁中书的“巧取豪夺”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东窗事发,晁盖吴用一伙投奔水泊梁山的时候,吴用又用自己所谓智谋和“三寸不烂之舌”,用激将法鼓动林冲干下了火拼王伦的不仗义之事,林冲背了个黑锅,吴用再一次干了件漂亮的“黑吃黑”的勾当。
第三,这是个坑人的故事,被坑惨的这个人就是杨志。
杨志这个人可以细说说,这是个一心巴结差事的老实人,吴用真的不应该坑这样的老实人呀!杨志,江湖人称“青面兽”,算是名门之后,杨继业杨老令公的后人,靠着家族的显赫以及自身的好本事(考取过武举人),在主流社会也有一官半职(官至殿司制使官),但这个人好像天生是个倒霉蛋,天灾和人祸都让他赶上了,他一生当中做了两件押运的差事,第一次是押运“花石纲”,遇上了天灾,运输太湖石的船在黄河遇到了风浪,打翻了运输花石纲的船。
第二次押运“生辰纲”遇上了人祸,吴用他们把“生辰纲”给劫了。
先说说这个“花石纲”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宋徽宗这个人,当上皇帝属于阴差阳错,他自己好像也没太当一回事,所以这个皇帝当的也就不太上心也不太乐意。
他其实最乐意干的事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什么的(还有蹴鞠,高俅就是在他当王爷的时候陪他蹴鞠才得以高就的),如果不是皇帝的话,他还真的称得上一个艺术家、诗人。
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在中国的书法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他的诗词和绘画也是堪称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