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_别是一家_之说_谈李清照_词论_
浅论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风

浅论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风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博学多识,工诗能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发展理论,影响深远;她的词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语言的质朴和表现手法的精湛奠定了一代女词人在我国文坛的崇高地位。
主题词:李清照独特词风南渡词坛虽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称的大词人,但女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宋词坛奇彩焕发。
李清照(1084—1159),自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历城西南的柳絮泉。
其父李格作官至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富。
其母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读书很多。
十八岁时,她嫁给作为当朝宰相之子的太学生赵明诚。
其夫君爱好金石之学。
婚后,夫妻俩把整个生活建筑在艺术基础上,彼此除诗词唱和以外,便是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拓片。
可是,靖康二年(1127)金人的笳鼓毁灭了他们的美满幸福生活和学术空气,皇室被擄,朝庭南迁,他俩不得不带着少量金石书画匆匆地逃到江南。
刚过二年,明诚于混乱中奉命守湖州,赴任途中中暑身亡于建康(今南京)。
她抱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流离于杭、越诸州。
江南战火刚停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虐待,还引起一段后世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
在金华居住几年后,移居杭州。
她望着沦陷的故乡,念着死去的丈夫,叹着世道的艰难,在江南的旅居中饮恨离开人间。
李清照,幼有才藻,博学多识,工诗能文,尤擅长短名,且善书画,正如王灼《碧鸡漫志》云“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其词风别具一格。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她对南唐二主以来的著名词人遍加讥讽,摘其瑕疪,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这表明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注重词的声律形象,在词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即词应该“别是一家”。
强调要维护词的艺术本身的合乐能歌特性,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去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
李清照提出的著名词论观点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
李清照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词别是一家

词别是一家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而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是因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借鉴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学术论题.思想内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
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式.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她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新世纪近十年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作者:户伯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摘要:《词论》是我国词学批评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批评文论之一,但很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篇专门为近十年李清照研究做综述的论文。
基于此,本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词论》的论文、著作,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和反思,以期对李清照《词论》研究,李清照研究,词学批评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有所助益。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别是一家作者简介:户伯涛,东华理工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古代文体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16-02一、关于《词论》作者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词论》是否是李清照所撰,学界多持歧义,一则认为是李清照所言,只是存在早年之说和晚年之作的争论;一则认为《词论》所言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及其词作等比照,存在不少矛盾,认为非李清照作,或是伪作。
近十年来针对《词论》作者研究的论文、著作都有限,原因是学界前辈对这一问题论述的已经十分详尽,深入。
在无新材料、新考据发现之前,没有继续论述的必要。
但也有个别学者由于有了新的发现,从而敢于大胆地发表新的见解:邓子勉的《作者小议》依据元人陈世隆的《宋诗拾遗》:“李格非,字文叔,自号易安居士” 这一新的证据,大胆假设《词论》可能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撰。
作者认为:“《词论》一文从行文风格,成文的时间,论及的词人,所持的词学观等方面涉及的诸种问题,与李清照有矛盾处颇多,而与李格非却多有相通之处[1]。
就这一观点,肖振华在《谈的作者问题---- 兼与邓子勉先生商榷》一文中认为邓先生所依据的材料,仅就文献的可信性来说应该是靠得住的;但仅凭借李格非曾自号易安居士一则孤证,即定《词论》为其所撰,实难以让人信服。
继而认为在没有确凿材料发现之前《词论》为李清照所作之说应更为可信。
[2]邓先生的观点,仅依据一则孤证材料来推测,没有更多材料的佐证,故难以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给我们进一步研究此问题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和方向。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词论》“别是一家”“自是一家”殊途同归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提出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别是一家”与“其本一也”——论李清照、王灼词学观的殊途同归

[ 收稿 日期 ]21 —0 一 5 01 4 o [ 作者简介 ]刘雄 (96 ) 女 , 18 一 , 湖北荆州市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孙 纪文 (97一 ) 16 ,男 ,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
4 ・ 8
第 3期
刘
雄 ,孙 纪文 :“ 是一 家 ” 与 “ 别 其本 一也 ” 乃 制 词从 之 ,倒 置 甚 矣 。 【” ”2 可是 现 如 今 ,词人
会 现 实 、人 民生 活等 责任 。而 词却并 非 如此 ,词
是只重音乐性和艺术风格的娱乐文学。所 以李清 照 “ 是一 家” 的词学 观 旨在把 诗、词 分 离 , 别 强 调诗 、词 难 以融合 ,秉着 艺术 标准 来 品评各 家
词 并提 出 自己的词学 观 。王 灼对 词作 不仅 仅有 艺
难工 ” “ , 自有 一 种 风 格 ” 以 及 陈 师 道 的 “ 本
色”理论都启发李清照创立 “ 别是一家”之说 , 目的在于确立词体独立的地位。李清照认为诗 、 词应该分离 ,并且强调诗、词难以融合。而王灼 的 《 碧鸡漫志》是第 一部有体 系的词 学理论著 作 。其 重要 的词学 观是 “ 本一 也 ” 其 ,王 灼 认 为
们却是依声填词 ,把词 、乐两者 的顺 序倒 置了, 也就是永依声 了。古人 的 “ 声依永 ”与今人 的 “ 依 声 ” 到底 哪个更 为可 取 呢 ?王灼 对 此 提 出 永
“ 心 则有 诗 ,有诗 则 有 歌 ,有 歌则 有 声 律 ,有 有 声 律则 有 乐 歌 ”23 17,从 中 可 以看 出是 先 有 诗 , - 1 然后 有 声律 ,最 后 才有 乐 歌 ,即 “ 依 永 ” 声 。也 就是 在 词 、乐 的先 后顺 序上是 先词 后乐 的 。从 中 也 可 以看 出王灼有 贵古 贱今 的倾 向 。
试评析李清照《词论》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
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
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
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
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
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
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
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
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
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李清照 “; 别是一家”说《; 词论》 中图分类号 : I207123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1008 - 8520 (2009) 01 - 0078 - 02
李清照对词创作独到的见解倾注在她的《词论》 中 ,她在《词论》中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 ,评 论了柳永 、张先 、宋祁 、苏轼等人的词作 ,反映出李清 照既爱新声 ,又尚高雅 ;既赏妙语 ,更重整体美的辩 证艺术观点 。
李清照创作颇丰 。善为词 ,前期词作多写生活 情趣 ;南渡后 ,所作词多悲感身世 。她的诗文留存不 多 ,咏史感时 ,情辞慷慨 。更值得注意的是 ,胡仔《苕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载有李清照《词论》一篇 ,
收稿日期 :2008 - 09 - 19 作者简介 :李晴 (1979 - ) ,女 ,上海人 ,在读教育硕士 。
二
李清照写作《词论》时不足 26 岁 ,此时的词坛 , 正是多种风格情调并存共竞的繁荣期 :词语专书相 继出现 ;词的读本陆续问世 ;词作进入庙堂 ,得到皇 家帝王的认可 ;词的文体特性受到了强调 。《词论》 正是在这种强调词体特性 、重视词体价值的趋势下 孕育而生 。
《词论》开宗明义 “: 乐府与声诗并著”,揭示了词 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 ,既有配合乐的歌词 ,的密切相连的关系 。
·78 ·
对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进行总结 ,表述了她关 于词的审美理想 ,词“别是一家”之说 ,是词史上首次 为诗词之别所立的一块界石 。
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 ,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 文人的努力 ,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 ,大体形成了一定 的格局 。到了北宋初期 ,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 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 ,不过词的地位并未因此而提 高 ,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斛一咏之际的娱 乐性创作 ,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 、情操 、 抱负的文学形式 ,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 。北宋中 期 ,词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 ,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 拘谨的地位 ,补充了诗的不足 ,获得意外的收获 。庆 历以后 ,词的创作在内容 、技巧 、体制各方面都出现 了飞跃的发展 。北宋后期 ,词的创作极为繁荣 。词 经过初期的发展 ,题材不断拓宽 ,技巧日益成熟 ,地 位也得到提高 。南宋初期 ,它与诗歌 、散文一样 ,已 经成为文人惯用的文学体裁 。
一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 州章丘 (今属山东) 人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 兼散文家 ,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母亲出身于官宦 人家 ,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 ,能诗词 ,善 书画 ,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 年便有诗名 ,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词 话》中说李清照“善属文 ,于诗尤工 ,晁无咎多对士大 夫称之”。李清照 18 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 诚爱好金石之学 ,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 ,他们 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 , 欣赏金石拓片 。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 经历了一些变故 ,他们自己的生活大体上还是安宁 的 。但是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 活 。南渡后 ,明诚病故 。国破家亡 ,直至去世 ,李清 照境况艰难 。
2009 年 1 月
总第 61 期 第 1 期
·文史纵横 ·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an. ,2009 Serial No. 61 No. 1
词 “别 是 一 家” 之 说
———谈李清照《词论》
李 晴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241)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 ,女性有卓越文才 者寥寥可数 ,能依据创作经验写为理论文字的 ,李清 照之前未之或闻 ;这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见解 、 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 ,并且是我国妇女作的第 一篇专文 ,其价值不容小觑 。
[ 责任编辑 :孙 霁 ]
·79 ·
《词论》在对柳永 、张先 、宋祁等词的评说中 ,更 反映出李清照既爱新声 ,又尚高雅 ;既赏妙语 ,更重 整体美的辩证艺术观点 。柳永词素有俗名 ,既以其 语言通俗 ,为群众喜闻乐见 ,其中也有庸俗成分 。李 清照谓之“词语尘下”,当不满于其庸俗者 。宋祁谓 张先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 张先称宋祁为 “‘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表现出对“妙语”的追求 。 李清照未尝不称赏他们的词句精妙 ,但“破碎何足名 家”,她对词的意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整体要求 。
然而 ,词律也有比近体诗格律颇为自由宽松之 处 ,她虽然没有说到这方面 ,从其字里行间也可想而 知 。她不仅列举许多长短音符不同的词调可供自由 选择 ,而且隐约可见知音能唱者还可以自由按乐理 而变调变体 ,她说《声声慢》等 “, 既押平声韵 ,又押入 声韵”,而自己所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 即押入 声 ,极声律变化之能事以抒写其伤心人别有的怀抱 , 实为一种独特创造 。由此可见两点 :其一 ,李清照强 调歌词协律的重要性 ,但她善于以音律来为抒写情 意服务 ;其二 ,她强调歌词协律的严格性 ,但由于精 通规律 ,故能自由地加以运用 、变化 、创造 ,而不是作 茧自缚 ,故而她的词显得那么自然生动 ,没有矫揉造 作痕迹 ,致使论者或以为她持论甚高 ,自己未必严 守。
《词论》最后指出晏几道 、贺铸 、秦观等词中所缺 少的“铺叙”“典重”“故实”等 ,历来也属丁诗文的写
作手法 。应该全面地看到 ,李清照是在肯定秦观等 词“主于情致”(这也是秦观与晏几道 、贺铸等词韵共 同特色) 的前提下指出其不足的 ,并非她专以铺叙 、 典重 、华贵为尚 ,可见她并不反对“以诗”的某些手法 “为词”,要在其能合于音律而歌 。协律始终是词别 于诗的首要特点 。李清照鄙薄柳永“词语尘下”,但 肯定他的词“协音律”,善于“变旧声作新声”,她说苏 词为不葺之诗 ,原因就是“往往不协音律”。“盖诗文 分平侧 ,而歌词分五音 ,又分六律 ,又分清浊轻重”, 远过于诗律之仅分平仄 。她所谓五音 ,据宋末张炎 《词源》,当指唇 、齿 、喉 、舌 、鼻诸音 ;所谓五声《, 周礼 ·春宫》说是宫 、商 、角 、徵 、羽 ,近人王仲闻《李清照集 校注》说应作阳平 、阴平 、上 、去 、入五声解 。张源《词 源》云 “: 六阳为律 ,六阴为吕 。”此所谓“六律”,盖代 指十二律吕 ,清轻与浊重相对 ,清轻为阳 ,重浊为阴 。 宋时之词 ,既须被之管弦 ,付诸歌喉 ,其音律方面的 辨别有相当精微之处 。李清照的要求是符合歌唱的 规律 。
《词论》中“自后郑 、卫之声日炽”至“五代干戈 , 四海瓜分豆剖 ,斯文道熄”一段 ,已经接触到对晚唐 西蜀花间词派的评价 ,它首先肯定此时期的词调的 发展 ,而对花间词风的基本倾向是不满的 。南宋初 陆游在《跋花间集》之一说 “: 方斯时 ,天下岌岌 ,生民 救死不暇 ,士大夫乃流宕如此 ,可叹也哉 !”也和李清 照说持大致相同观点 。李清照对南唐二主及冯延巳 的词评价极高 ,既崇之为“独”“尚文雅”,又赞美他们 的词语“奇甚”。至于谓之“亡国之音哀以思”,其辞 若有所憾 ,其实则深许之 。这评语本《诗大序》,出于 对《诗经》中篇章之各能真切反映其时代精神风貌的 总结 。李清照以《诗大序》所以论《诗经》篇章者喻南 唐君臣之词 ,评价之高 ,可见她对词典雅的追求之 深。
三
当时词坛评说苏轼词不合音律者屡见不鲜 ,却 尚未见以此论晏殊 、欧阳修词的 。李清照这里却连 类及之 ,反映她对词之审音协律方面要求或过于严 。 然而也特具见地揭示晏 、欧之词已开“以诗为词”之 风 ,王 、周等“以文为词”之风 。李清照称苏轼等“学 究天人之际”,称王介甫 、曾于周“文章似西汉”,余力 作小词固当优为之 ,也可谓很高的评价 。说明她并 不排斥以文章硕学 、诗人宏才为词 。李清照所遗憾 于苏轼等词的 ,非以其不伟美 ,主要因为他们不合于 词的特殊格调 ,虽长短其句 ,但可归诸诗的范围 ,而 不同于谐合歌唱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