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

合集下载

2016 ESC房颤指南解读

2016 ESC房颤指南解读

危险因素
CHA2DS2-VASc 评分 (10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衰竭的症状/体征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客观证据
高血压 ≥2次静息血压>140/90 mm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年龄 ≥75岁
糖尿病 空腹血糖>125 mg/dL(7 mmol/L)或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
既往卒中/TIA/血栓栓塞
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瓣换瓣术后的AF患者,推荐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INR 2.0-3.0或更高)预防卒中
类别
I I
IIa
等级
A A
B
IIa
B
I
B
适用口服抗凝药物的AF患者,若无NOAC(阿哌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利伐沙班)禁忌征,推荐NOAC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
I
A
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的患者,应密切监测INR,并确保尽可能高的治疗窗内时间(TTR)
2016 ESC最新房颤指南解读
聚焦卒中预防和抗凝治疗
2016年指南由多个协会共同制定
• 本次指南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选择欧洲心胸外 科协会(EACTS)、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和欧洲 卒中组织(ESO)成员共同制定
• 指南不仅涵盖最新研究数据,并制定具体的推荐内 容,提供了教育工具和参考实施策略
目录
1 房颤的综合管理
2 房颤的筛查
3 房颤的卒中预防
• 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 •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抗凝药物 • 卒中患者/ACS/PCI的二级预防 • 高出血风险、活动性出血管理
4 心室率和节律控制
新指南推荐对房颤(AF)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Kirchhof P, et al. Eur Heart J. 2016 Aug 27. pii: ehw210.

2016ESC房颤指南解读

2016ESC房颤指南解读
2016ESC房颤指南解读
最新房颤管理指南
✓ 2012 欧洲ESC心房颤动指南 ✓ 2014 美国AHA/ACC/HRS房颤指南 ✓ 2015 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 2015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 2016年7月7~10日,第十四届心最房新颤房动颤国指际南论解坛读(CAFS 2016)
抗血小板治疗
• 抗血小板治疗在抗凝策略中的重要性降低 • 患者拒绝接受任何一种OAC (口服抗凝药) ,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 阿司匹林单一治疗只限于因过高的出血风险而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者
华法林
• 最大疗效多于连续服药4-5天后达到,停药5-7天后其抗凝作用才完全消失。 • 开始治疗给予1.5-3.0mg/d,至少每周测量1次INR,使INR2.0-3.0。 • INR值持续稳定,每月监测1次。
评分 1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1
糖尿病(D)
1
卒中/TIA/血栓栓塞(S)
2
总分
6
CHA2DS2-VASc评分
危险因素 充血性心衰/左室功能 不全(C)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卒中/TIA/血栓栓塞(S)
血管疾病(V) 年龄65-74岁(A) 性别(女性)(Sc)
尼丁、他汀类、丹参、水蛭等
钠、苯巴比妥、螺内酯等
INR增高或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处理 分类
INR>3.0,但≤5.0,无出血并发症 INR>5.0,但<9.0,无出血并发症
INR>9.0,无出血并发症
需采取的措施 减量或停服一次 停华法林;肌注VitK1(1-2.5mg),6-12小时后复查 INR,INR<3后重新以小剂量华法林开始治疗

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

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

ACS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显著增加死亡风险,由于发病机理不同ACS合并房颤患者往往需要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来抑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栓,而同时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大大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本文总结目前临床常用抗凝治疗策略,及基于PIONEER AF-PCI、RE-DUAL PCI两项临床研究结果对今后抗凝治疗的选择作出讨论。

【关键词】ACS 房颤;抗凝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一、ACS合并房颤患者特点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逐年增多。

冠心病与房颤存在紧密相关性,2000年Rathore等[2]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比例为22.1%。

同时,房颤会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008年,Lopes等[3]合并分析了10项ACS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显著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短期死亡风险。

二、循证医学依据ACS合并房颤患者往往需要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来抑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栓,然而同时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大大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1.2003年ACTIVE-W[4]观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单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预防患者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

该试验表明,与双联治疗相比,华法林的使用能将房颤患者脑卒中或其他全身血栓栓塞事件减少42%,显著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2.WOEST研究[3]结果表明,在长期抗凝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三联抗栓)相比,氯吡格雷+华法林(双联抗栓)可在不增加血栓事件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以上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权衡三联抗栓治疗的时间,尽早调整至双联抗栓治疗。

三、指南对ACS合并房颤患者抗凝的推荐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对于房颤合并ACS/PCI抗凝治疗提出了的流程图。

总体看,三联治疗的时间尽量短,出血评分(HASBLED)≥3分,三联抗栓1个月,其余为6月,随后华法林联合单药抗血小板治疗至术后1年,1年后改为华法林单药;不建议抗凝与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合用,除非合并支架血栓。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简介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的摘要。

该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房颤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进行房颤的诊断。

- 对于疑似房颤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或事件记录,以确认房颤的存在和持续时间。

- 应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以确定最适合的抗凝治疗方案。

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常用的评分工具包括CHA₂DS₂-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

- 抗凝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和个体特征进行个体化决策。

- 目前推荐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等。

心律控制治疗- 对于患有房颤的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心律控制治疗,以恢复窦性心律。

- 心律控制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介入治疗(如电复律)。

- 对于无法耐受或无法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应考虑心室率控制治疗。

心室率控制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如无明显症状和心功能损害,可以选择心室率控制治疗。

- 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是将静息心率控制在60-100次/分钟之间。

- 常用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结论本文摘要介绍了2023年ESC发布的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的要点。

该指南为医生提供了房颤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包括诊断方法、抗凝治疗、心律控制治疗和心室率控制治疗等方面的建议。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左心耳封堵指南与共识

左心耳封堵指南与共识

左心耳封堵:指南与共识口服抗凝药物(OAC)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法。

对于不适合长期OAC或在OAC期间仍然出现卒中的患者,目前没有理想的药物治疗手段。

众所周知,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消除左心耳血栓能大大降低卒中、系统栓塞风险。

因此,左心耳干预预防血栓栓塞应运而生,包括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及外科封闭/切除左心耳。

其中LAAO最为引人注目,国际相关指南与国内专家共识对LAAO预防血栓栓塞进行了介绍和推荐。

一、国际指南推荐情况2012年ESC房颤指南引述了WATCHMAN和Amplatzer心脏封堵器(ACP)的临床研究。

WATCHMAN的研究(PROTECT-AF)随机入选707名患者接受LAAO或OAC(INR 2-3)。

LAA0组术后口服抗凝药物45天,双联抗血小板6个月,阿司匹林长期应用。

随访证实LAAO组主要有效事件率(卒中、系统栓塞、心源死亡复合终点)不劣于华法林,但手术并发症较高。

手术经验的积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指南指出由于缺乏大规模RCT研究及系统长期随访,LAAO减少卒中风险的证据略显不足。

左心耳并非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血栓的唯一来源,LAAO存在封堵不完全问题,即使LAAO患者仍需OAC。

该指南建议:高卒中风险且不能抗凝的房颤患者可考虑行LAAO(IIb、B级证据)。

2014年的AHA/ACC/HRS发布的房颤管理并未提出进一步研究进展。

指出采用WATCHMAN行LAAO在复合终点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约10%。

学习曲线效应下器械相关并发症会随术者经验积累逐渐下降。

但该指南较为保守,未对LAAO提出明确的推荐等级。

2014年英国NICE房颤管理指南考虑到缺乏高质量RCT研究证据、卫生经济学等问题,建议LAAO仅用于抗凝禁忌或不耐受的患者。

2014年加拿大房颤指南同样引用PROTECT-AF等研究,仅建议LAAO可以考虑用于高卒中风险且不能应用NOAC的患者(低证据等级)。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房颤“率与律”控制的循证医学包括多个著名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PIAF、RACE 、STAF 、HOT CAFE 、AFFIRM 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节律控制并不能有效减少死亡、卒中率。

即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

但是,上述的临床试验入选标准受条件制约:年龄、心功能、房颤的类型等。

而且,上述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均小于5年。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不能忽视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我们缺乏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012年Raluca 房颤节律和室率控制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发现,从第5年开始,节律控制患者死亡率较室率控制有所下降;第8年节律组死亡率下降达28%。

提示节律控制可能在长期治疗中存在优势。

房颤导管消融恢复窦律的几率要远高于药物治疗。

有效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副作用。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最佳治疗选择。

房颤节律控制中,导管消融对比药物治疗RAAFT-1 研究(Wazni,2005),MANTRA -PAF 研究(Cosedis-Nielsen,2012),RAAFT-2 研究(Mo rillo,2014),三个大规模随机试验(研究关于房颤消融VS 药物治疗作为一线选择),房颤复发率的Meta 分析指出,消融手术相对于药物治疗减少37%的复发率。

鉴于此,2012 HRS/EHRA/ECAS 专家共识,2014 ACC/AHA/HRS 指南、2016ESC 指南把房颤射频治疗作为一线选择分别写入指南。

2016ESC房颤指南指出: 1、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改善症状和预防房颤再发,根据患者的意愿,比较获益/风险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来替代药物治疗Ⅱa B;(跳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推荐导管消融)2、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推荐导管消融治疗ⅠA; 3、导管消融应该推荐给伴有心衰和EF降低的症状性房颤患者(心动过速心肌病所致的心衰)Ⅱa C ;4、对于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或长程持久性房颤,如果药物不能改善症状,结合患者的意愿,经过房颤团队评估获益/风险后,可以考虑导管消融Ⅱa C。

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

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

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
2016 年 8 月 27 日~31 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6)在意大利罗马盛大召开,会上发布了《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现将指南重点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1. 关于房颤患者的性别差异
2.如何筛查房颤
3.房颤分型及定义
4.如何评价房颤的症状严重性:改良的 EHRA 评分
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改良的 EHRA 评分,用以量化房颤相关症状(I,C)
5.瓣膜病相关的房颤
6.合并肥胖的房颤患者
7.合并呼吸疾病的房颤患者
8.合并肾脏疾病的房颤患者
9.房颤患者应该完善的资料及检查
10.如何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及出血的风险
11.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建议
12.房颤患者左心耳结扎或切除的建议
13.房颤患者合用口服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建议
14.房颤患者心率控制的建议
15.房颤患者节率控制的建议
16.房颤患者节率控制的建议(续上表)
17.房颤的导管消融及外科手术
18.房颤与遗传性心肌病
19.房颤的运动锻炼
20.房颤与妊娠
21.外科术后房颤治疗
22. 房扑治疗。

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精要_106_

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精要_106_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6年06月第25卷第3期·国外心电学之窗·(106)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精要(107)应用室早QRS波宽度早期诊断ARVC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精要如下。

1.房颤分型:仍为5型:①初发房颤:初次诊断的房颤;②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天而自行终止,7天内被复律者也为之;③持续性房颤:≥7天而用药物或电复律终止的房颤;④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1年,拟做节律控制治疗;⑤永久性房颤:患者及医生接受长期房颤而不做节律治疗的事实。

2.房颤症状改良的EHRA评分:分成5级:①1分:无症状;②2a分:症状轻,日常生活不受影响;③2b分:中等症状:日常生活不受限。

但受房颤症状困扰;④3分:症状重,日常生活受限;⑤4分:致残,日常生活受房颤致残的影响。

3.房颤的筛查:①≥65岁:查体与心电图检查时注意有无房颤;②TIA或卒中者:常规行72小时的Holter筛查房颤;③起搏器及ICD者:如有房颤应启动房颤治疗;④不明原因卒中者:应考虑长程非侵入性心电监测或植入式Holter捕捉房颤;⑤≥75岁者或卒中高危者:行系统的心电检测。

4.房颤卒中预防:①男性:CHA2DS2-VAS2≥2分者口服抗凝药物;②女性:CHA2DS2-VASC≥3分者口服抗凝药;③男性1分者:根据个体化因素及意愿:口服抗凝药物;④女性2分者:与③相同;⑤瓣膜病或术后房颤者:华法林治疗INR2 ̄3.0或更高;⑥口服抗凝药物:如无NOAC的禁忌证(阿哌沙班,达比加群、依度沙班、利伐沙班)应首选NOAC,次选华法林;⑦服华法林者:尽可能提高TTR。

Bastiaenen在2016年HeartRhythm发表了题为“应用室早QRS波宽度早期诊断ARVC”的文章。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右室心肌进行性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的疾病,ARVC可伴有致命性心律失常,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十分重要,但ARVC早期形态学改变可能不显著,甚至应用心脏病学现代诊断技术均诊断不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
2016 年 8 月 27 日~31 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6)在意大利罗马盛大召开,会上发布了《2016 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现将指南重点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1. 关于房颤患者的性别差异
2.如何筛查房颤
3.房颤分型及定义
4.如何评价房颤的症状严重性:改良的 EHRA 评分
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改良的 EHRA 评分,用以量化房颤相关症状(I,C)
5.瓣膜病相关的房颤
6.合并肥胖的房颤患者
7.合并呼吸疾病的房颤患者
8.合并肾脏疾病的房颤患者
9.房颤患者应该完善的资料及检查
10.如何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及出血的风险
11.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建议
12.房颤患者左心耳结扎或切除的建议
13.房颤患者合用口服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建议
14.房颤患者心率控制的建议
15.房颤患者节率控制的建议
16.房颤患者节率控制的建议(续上表)
17.房颤的导管消融及外科手术
18.房颤与遗传性心肌病
19.房颤的运动锻炼
20.房颤与妊娠
21.外科术后房颤治疗
22. 房扑治疗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