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形成
煤炭基础知识

煤炭基础知识一、煤炭的生成煤炭的生成。
煤炭是古代的有机物(主假如植物)的遗体,经过生物及化学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煤炭化阶段,即由植物转变为泥炭阶段。
当植物枯死以后,聚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开始是水存在的氧气不足,此后在水面下隔断空气,并在细菌的作用下,直到植物的各部分不停分解,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遗体变为了褐色或黑褐色的淤泥物质,这就是泥炭。
这个过程,叫做泥炭化过程。
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期间,需要进行千百万年。
第二阶段,由泥炭转变为褐煤,褐煤转变为烟煤,烟煤再转变为无烟煤阶段。
当泥炭层形成后。
有水常常冲洗大陆的低凹地方,带来了大批的砂、石,在泥潭层渐渐形成岩层(称为顶板)。
被埋在顶板下的泥炭层在顶板下的泥潭层在顶板岩石层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它的化学构成也发生了迟缓的变化,逐渐变为比重较大,较致密的黑褐色的褐煤。
当顶板渐渐加厚,顶板的静压力渐渐增高,煤层中温度也渐渐高升后,煤质便发生变化,渐渐由成岩作用变为了以温度影响为主的变质作用。
这样褐煤渐渐变为了烟煤、无烟煤。
假如有更高的温度,最后可能变为石墨。
成煤一定具备四个先决条件:(1)植物条件。
(2)天气条件。
(3)地理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
二、煤炭的分类及各种煤的主要特色和用途(1)煤炭按煤的用途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喷吹煤及无烟煤凡是以发电、机车推动、锅炉焚烧等为目的,产生动力而使用的煤炭都属于动力用煤,简称动力煤;作为生产原料,用来生产焦炭,从而用于钢铁行业的煤炭种,称为炼焦煤;钢铁行业高炉喷吹用的喷吹煤;无烟煤块煤主要应用是化肥(氮肥、合成氨)、陶瓷、制造铸造等行业;无烟粉煤主要应用在冶金行业用于高炉喷吹。
我国约1/3的煤用于发电,当前均匀耗费为标准煤(7000大卡)370g/kw.h。
(2)煤炭按粒度分类:经简单挑选后剩下的大块有烟煤,挑选常用经过网目大小来规定最小尺寸的块度。
成煤的必要条件及成煤过程

成煤的必要条件及成煤过程成煤的必要条件及成煤过程一、成煤的必要条件1. 高温高压环境成煤需要高温高压环境,一般在地下1000米以上深处形成。
在这种环境下,有机质会逐渐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液体,形成油气田。
而固体部分则逐渐转化为煤。
2. 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是形成煤的基础。
有机质来源于生物残骸和植物遗骸,如树木、蕨类植物等。
这些有机质在地下深处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后,逐渐转化为煤。
3. 适宜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形成煤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适宜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沉积物可以不断沉积并形成新的层次,从而促进了有机质向更深处转化。
二、成煤过程1. 原始生物残骸沉积阶段最初阶段,有机质来自原始生物残骸和植物遗骸。
这些有机质会随着沉积物的不断堆积而逐渐埋藏到地下深处。
2. 初步成煤阶段在地下深处,这些有机质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开始逐渐转化为初级煤。
初级煤通常是黑色的,含水量较高,质地松散。
3. 褐煤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压力的不断增加,初级煤会进一步转化为褐煤。
褐煤颜色较浅,含水量相对较低,但仍然比较松散。
4. 焦炭阶段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褐煤会进一步转化为焦炭。
焦炭是最纯净和最坚硬的一种煤类。
5. 石墨阶段在极端高温和压力下,焦炭会进一步转化为石墨。
与其他类型的煤相比,石墨具有更高的密度和更强的硬度。
三、结论总之,在适宜的条件下,有机质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逐渐转化为煤。
成煤的过程可以分为原始生物残骸沉积阶段、初步成煤阶段、褐煤阶段、焦炭阶段和石墨阶段。
这些不同的阶段都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完成。
第一章 煤、煤层、煤系、煤田

2)直接顶 位于伪顶之上,多为粉砂岩、泥 岩,厚约1-2m,采煤回柱后能自行垮落。 3)老顶 位于直接顶之上,多为砂岩、石灰 岩,厚度较大,强度也大,采煤后长时期不 易自行垮落,只发生沉降。
2、 底板
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距离的岩层。
分为二种:
1)直接底 直接伏于煤层之下的岩层,多
见炭质泥岩,常几十厘米厚。
概念—— 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
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为泥
炭的过程叫泥炭化作用。
它分为二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在沼泽浅部植物遗体受氧 化、分解。 ②第二阶段:随积水深度增加,氧化环境 被还原环境代替,产生腐植酸和 沥青质,形成泥炭。
泥炭——黄褐、黑褐色,无光泽、质地疏
松状物质,风干可作燃料,也可作化 工原料和肥料。
6、 导电性
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以电阻率
表示,它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
褐煤多孔隙、湿度大、电阻率低; 烟煤电阻率大,是不良导体;
无烟煤电阻率小,具良好的导电性。
四、煤岩成分和煤岩类型
1.宏观煤岩成分
煤岩成分指肉眼能见到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又称为宏观煤岩类型,即丝炭、镜煤、暗煤、亮 煤。 丝炭 灰黑色,形如木炭,具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 丝绢光泽; 疏松、多孔、硬度小、脆度大、易染指; 没有粘结性、吸氧性强、易氧化自燃、 易成煤尘; 在煤层中多呈几毫米厚的扁平透镜体, 数量不多,但分布广。
四、煤层形态
层状
似层状
不规则状
五、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原因
(一)煤层厚度的分类
总厚度:是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 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 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可采厚度 :指在现代经济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煤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用途

煤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用途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煤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我们一定要节省资源。
下面就让小编来给你科普一下煤是如何形成的,一起看看。
煤的形成原因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煤的主要用途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主要用于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
①燃烧。
煤炭是人类的重要能源资源,任何煤都可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
②炼焦。
把煤置于干馏炉中,隔绝空气加热,煤中有机质随温度升高逐渐被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或蒸气状态逸出,成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而非挥发性固体剩留物即为焦炭。
焦炉煤气是一种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煤焦油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油漆、染料、医药、炸药等。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铸造,也可用来制造氮肥、电石。
电石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化工产品。
③气化。
气化是指转变为可作为工业或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的煤气。
④低温干馏。
把煤或油页岩置于550℃左右的温度下低温干馏可制取低温焦油和低温焦炉煤气,低温焦油可用于制取高级液体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煤炭是地球表面地质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一种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矿物燃料。
在地球历史上,煤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形成与多种多样的地质条件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煤炭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 生物体死亡煤炭的最初形成需要有大量的生物残体(如木材、植物根、枝干以及动物遗骸等)作为原料。
这些生物残体在形成煤炭的过程中被称为“煤系物质”。
2. 堆积和埋藏当这些生物残体死亡后,它们会被风化和水流等自然力量分解成小碎片。
这些碎片被沉积在河、湖、海等水体中,同时沉积层的增加又使得这些碎片不断地被压缩,形成了“沉积物”。
3. 生成泥炭沉积过程中,生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被“埋藏”在泥土中。
随着不断的沉积和压缩,这些有机物逐渐被压缩,形成了棕色、软、多孔的泥炭。
4. 生成烟煤、韧性煤、无烟煤当泥炭沉积层不断增厚,同时地壳运动等外部条件影响作用下,它们的热量和压力逐渐增加。
这样,在热量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中的有机物质不断转化、聚合、失水反应,逐渐形成了煤炭资源,如烟煤、韧性煤、无烟煤等。
5. 生成褐煤在煤炭形成的早期,由于热量和压力相对较低,煤系物质并没有完全热解和转化成成煤的有机物。
这时形成了含有大量原始有机质的褐煤,它通常颜色较浅、水含量较高、燃烧效率比较低。
煤炭是以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形成的,生物质在形成煤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遗体如树枝、树叶、杂草等是煤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动物遗体也可参与煤炭的形成。
2. 湿润环境在煤炭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生物遗体被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达到不分解的目的。
这就需要大量降雨,也就是要有湿润的环境。
3. 压力和温度压力和温度是煤系物质转化成煤的基本条件。
在地质历史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煤炭形成了一定深度,底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压缩煤系物质,使之转化成煤炭资源。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也可以提供热源,使煤炭资源的形成快速进行。
煤矿地质学第1.5节

1)碳: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最重要的元素。 2)氢:煤中第二重要元素,它是煤结构单元中侧链上的组成元素。 3)氧:也是组成煤的重要元素之一。 4)氮: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3% 5)硫:可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部分。通常测定的是煤中的全硫
厚煤层
>10m
>3.5m
(3)煤层按稳定性分类
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小,规律明显,全区可采或基本全区可采。
较稳定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规律明显,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大,无明显规律,大部分可采或局部可采。
极不稳定煤层:厚度变极大,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仅局部可采。
(二)煤层中的顶、底板
一般厚20—50米,总的趋势是北厚南薄,本溪一带厚100—60米, 而平顶山、淮南地区则缺失这一时期的沉积。
本溪组不是主要含煤层位,煤层薄且不稳定,仅局部可采。 •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岩性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间夹灰岩,煤层和少量砾岩, 全区厚度0—719米,一般70—100米。以山西为中心向南向北减薄, 向东、向西加厚。东部增厚区中心在淮北一带,厚度大于200米, 西部增厚区在贺兰山一带,最厚可达700余米。
地层、含煤建造。
(一)、煤系的特点: • 1、岩性主要为灰、灰绿及灰黑色的沉积岩组成。 • 2、煤系中沉积岩岩性主要上砾岩、各种粒度的砂岩、粉砂岩、
泥岩和煤组成,石灰岩也比较常见,砂岩中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砂 岩为主。 • 3、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含煤岩系,其岩系组合相差很大。 • 4、煤系的名称:(1)采用形成时代命名:华北C、P纪煤系; (2)用煤系发育良好、研究较早的地区命名。因此同一时代形 成的煤系在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地区性名称。 5、煤系中的伴生矿产: 6、煤系的后期改造: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煤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1. 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植物生长繁茂,死亡后堆积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逐渐形成了厚厚的有机物质层。
这些有机物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被埋藏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逐步转化为煤炭。
2. 煤的演化过程煤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原煤、初级煤、气煤、干馏煤、焦煤和无烟煤等几个阶段。
2.1 原煤阶段原煤是指地下埋藏的煤炭矿床中的煤,它具有较高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煤质较差。
原煤主要分为褐煤、泥炭和腐植质等几种类型。
褐煤是最初形成的煤种,含水分较高,煤质较差。
泥炭是由湿地植物残体堆积形成的,水分含量更高,煤质更差。
腐植质是由植物残体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堆积形成的,水分含量较高,但煤质相对较好。
2.2 初级煤阶段初级煤是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煤化作用后形成的煤炭。
它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相对较低,煤质较好。
初级煤主要包括烟煤和无烟煤。
烟煤是最常见的煤种之一,含碳量较高,燃烧时产生较多的烟雾和灰尘。
无烟煤是一种质量较好的煤种,含碳量更高,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和灰尘较少。
2.3 气煤阶段气煤是指经过高温干馏后形成的煤炭。
在高温下,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
气煤主要包括焦煤和煤油。
焦煤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可用于制取焦炭。
煤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石油产品。
2.4 干馏煤阶段干馏煤是指经过干馏作用后形成的煤炭。
在干馏过程中,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热解,产生大量的挥发分和焦炭。
干馏煤主要包括煤焦油和焦炭。
煤焦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沥青、染料等产品。
焦炭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可用于制取铁合金等产品。
3. 煤的应用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发电行业,煤被用于发电,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煤是一种化石燃料,是地球上最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
它是通过数百万年的生物和地质过程形成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煤的形成过程。
一、植物残体沉积煤的形成始于植物残体沉积。
在古代,大量的植物生长在湿地和沼泽中,这些植物死亡后会沉积在水底或土壤中。
这些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分解,逐渐形成了煤。
二、压实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体被覆盖在越来越多的沉积物之下,逐渐深埋在地下。
这些沉积物会产生巨大压力,使得植物残体逐渐变得更加致密。
同时,高温和高压也会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化学反应。
三、腐殖质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体中富含碳、氢等元素的有机质会被分解,并逐渐转化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有机物,是煤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不同类型煤的形成过程根据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成,煤可以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几种类型。
1. 褐煤的形成过程褐煤是一种低品位的煤,其含水率较高,灰分含量也比较高。
褐煤是在相对浅层地下形成的,通常是在沼泽或湖泊中形成。
由于深度不够,所以没有经历足够的压力和温度使其转化为更高品位的烟煤或无烟煤。
2. 烟煤的形成过程与褐煤相比,烟煤含水率较低,灰分含量也较低。
它是在更深层次地下形成的。
当植物残体被深埋时,高温和高压会促进有机质转化为蓝焰和焦油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会逐渐固化为硬质块体。
3. 无烟煤的形成过程无烟煤是最高品位的煤,其含水率和灰分含量都非常低。
它是在更深层次地下形成的,经过了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这些条件会促进有机质转化为芳香族化合物和烷基化合物,从而形成无烟煤。
五、总结综上所述,煤是通过数百万年的生物和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的形成始于植物残体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经历了压实作用、腐殖质转化等过程。
不同类型的煤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成,这些差异也决定了它们在能源生产中的不同用途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环,并带有侧链,具有甲氧基、酚羟基、醇羟基、醛基等
多种官能团的物质。在碱性介质中容易氧化成类似腐植酸的 多环芳香羧酸。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成煤的原始物质中很
重要的有机组分。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主要有机组分
蛋白质(protein):
细胞中的原生质(bioplasm)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蛋白质是由若干个氨基酸按一定键结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 高分子化合物,含有羧基和羟基,具有酸性和碱性,是一种具 有强烈亲水性的胶体。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如藻类、细 菌等;在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植物死亡后,蛋白质在 供氧充分的条件下可以全部分解成气态氨、硫化氢等气体。在 缺氧条件下,主要生成氨基酸、卟啉等含氮化合物。煤中的部 分氮就与植物的蛋白质有关。
1—据田宝霖
2—据丁丕训
2
煤的形成
1.2 煤及其成因类型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 作用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是由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 矿物质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沉积矿产,它不 仅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和化工的重要原料。
沼泽环境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主要有机组分
脂类化合物(lipoid substance ): 包括脂肪(fat)、树脂(resin)和树蜡(vegetable wax) 脂肪在低等植物中含量较多,如藻类中脂肪达20%。但 在高等植物中一般仅含1%~2%,且大多集中在植物的孢子和 种子中。 在生物化学作用过程中,脂肪能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 甘油,脂肪酸参加了成煤作用。蜡质在植物中呈薄层覆盖在 茎、叶和果实外皮上。蜡质成分比较复杂,化学性质稳定。 在泥炭和褐煤中常常可以看到蜡质。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 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就分泌出胶状树脂保护伤口。树 脂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蓝藻门 绿藻门
轮藻门
菌类植物
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1)它们的结构复杂,根、茎、叶等器官分明; 2)组成植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细胞。细胞由细胞壁 和原生质组成。 3)细胞壁的主要组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 素。 4)原生质是细胞的内含物,它是由蛋白质、脂肪和 果胶质等一些碳水化合物组成的。
煤化作用 → 泥炭化作用 → 腐泥化作用 → 成岩作用 → 变质作用
成煤过程示意图
煤的形成
1.4 成煤作用-植物残骸的分解方式
全败作用:
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植物残骸被完全氧化,分解为C02 和水。这个过程不能生成煤,而只能的条件下,植物残骸发生不完全的氧化分 解过程。例如,在阔叶树林里堆积起来的潮湿树叶,由于空 气进入困难,发生了不完全的氧化,形成一层黑色的“腐殖 土”。这层物质存在的时间不长,或者进一步转变成泥炭, 或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裸子植物时期: D3~R1。海西和印支运动,陆地面积增
3.7~0.55 亿年
大,地形分化,气候改变,适应干旱气候的被子植物 繁盛。中生代聚煤期-第二个重要聚煤史。
被子植物: k3~今。被子植物占优势。新生代聚煤期-第三
0.9亿年 ~今
个重要聚煤史。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煤演化关系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成煤植物的主要有机组分含量
植物 细菌 绿藻 苔藓 蕨类 草类 松柏及阔叶树 木质部 木本植 物的不 同部分 叶 木栓 孢粉质 原生质 碳水化合物 12-28 30-40 木质素 0 0 蛋白质 50-80 40-50 脂类化合物 5-20 10-20
30-50
50-60 50-70 60-70 60-75 65 60 5 20
植物的演化对煤的形成和聚积有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煤的形成和大量聚积始于植物出现之后。只有 植物大量的繁殖和发展,才会有聚煤作用的发生。 其次,由于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和演化,聚煤作用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发生变化,成
煤环境从浅海到滨海直至扩大到内陆,聚煤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新的聚煤时期的出现,都是以新门类植物群的 出现为前提。
蕨类、种子蕨类时期: D3~ P1。是高等植物发育、发展和
3.7 ~2.7 亿年
演化的最重要时期,以石松类、节蕨类、真蕨类、古羊 齿类、种子蕨及科达类为主。该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潮 湿,适于植物生长。典型的植物是高大的乔木,高度可 达30m以上,半陆生转变为陆生的重要时期。早古生代 聚煤期-第一个重要聚煤史。
的形态和结构,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泥炭。
煤的形成
1.4 成煤作用-植物残骸的分解方式
泥炭
煤的形成
1.4 成煤作用-植物残骸的分解方式
凝胶化作用: 指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木质纤维组
织)在覆水较深、水体滞流的、缺氧的弱氧化至还原的环境中,
由于厌氧细菌的参与和长期浸润的作用而转变成以腐植酸和沥 青质为主要成分的凝胶、溶胶等胶体物质的过程。
在煤矿井下有时还可以看到煤层顶板上 有树皮碎片、根、茎、叶等化石,在有些
褐煤矿井中甚至可以看到折裂的树干变成的煤。所以,成煤的原始物 质是植物是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并且已为人们所公认的结论。
鳞木
1 2
3
1—鳞木类细根 2—栉羊齿羽片 上的原位聚 合孢子囊 3—植物结构 纵切片 太原西山7号煤层
1 植物细胞结 构(切片)
10
20-30 20-30 20-30 20-30 20 10 0 0
15-20
10-15 5-10 1-7 1 8 2 0 70
8-10
3-5 5-10 1-3 2-3 5-8 25-30 90 10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植物遗体并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部能够堆积起来而转化成
泥炭和腐泥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必须有大旦植物的持续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 质基础; 植物遗体堆积越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以使植物
成CO2、CH4和水。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和果胶(Pectin )常混合出 现或集中于植物果实中,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 纤维素更易水解为糖类和酸。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主要有机组分
木质素(lignin):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在植物中主要起着增强植物 组织机械强度的作用。 木质素是具有芳香结构的化合物。它的结构复杂,至今 尚不能用一个结构式来表示,但是已知它是一个具有缩合芳
植 物 演 化 与 成 煤 关 系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主要有机组分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质等。 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化学 分子式(C6H10O5)n。在溶液中呈胶体,易水解;植物死亡后, 在氧化条件下容易受喜氧性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分解
湖泊环境
腐植煤
腐泥煤
沼泽、湖泊环境
混合煤
高等植物遗体经残植化作用,孢子、 花粉、角质层、树脂、树皮等稳定组 分富集,经成煤作用转变成的煤
煤的成因分类及其依据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遗体或残体。 植物可以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低等植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
1)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以蛋白质为其主要组成成分; 2)基本呈丝状体和叶状体; 3)构造简单,不具备各种植物器官的分化; 4)多生活于水体中而呈浮游状态,故称也为浮游生物。 5)在地史早期(元古代到早泥盆世),它们构成了当时植物 界的主体
经凝胶化作用产生的不同形态和结构的凝胶化物质,再经
遗体不被分解,能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转化成泥炭或腐泥。
自然界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堆积环境中,最主要的 是沼泽(或泥炭沼泽)。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1)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沼泽是指有植物生长的常年积水的洼地。沼泽中植物死亡 后其遗体能够被沼泽水所覆盖,与空气隔绝但不被完全氧化分
解。在逐渐堆积过程后经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变化后可转变
成泥炭的,称为泥炭沼泽。 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等多种出然因素练合作用的产物。
1)低洼的能够积水的地形和能够给植物提供养分的土壤; 2)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气候条件; 3)入水量(流入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出水量 (流出的地表水、地下水与蒸发量)。
2)沼泽的形成方式 低洼地带发生沼泽化而形成沼泽。水流的停滞、地壳 的下降和潜水面的上升 湖泊、泻湖、海湾等水体,由于水流携带或岸边冲刷 的泥沙的堆积,水体变浅,高等植物茂盛,形成沼泽。 3)沼泽的类型 低位沼泽:也称为“草甸沼泽”“杂草沼泽”。是沼泽发展 的初阶段。地形平坦低洼,潜水面较高,水分主要由地下水 和河水补给, 潜水面与沼泽水位基本相同。营养最为丰富, 对成煤 最为有利。 高位沼泽:水源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其水面位于 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水中缺少矿物质,因而一 般没 有高大的植物生长。团此,在成煤过程中的作用不太重要。 中位沼泽:介于两者之间,潜水面位于泥炭层内,水源来自 地下水和大气降水。
煤的形成
1.4 成煤作用-植物残骸的分解方式
泥炭化作用:
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在低洼沼泽中,因为充满着水,植物死亡后的残骸就逐渐堆积 在水中,上部的植物因与水面很接近或露出在水面之上,空气仍可 进入,喜氧细菌活跃,残骸发生半败作用而变成腐殖土。随着植物 的不断死亡和堆积,它们就完全与空气隔绝,氧气停止进入,厌氧 细菌随之活跃。此时植物残骸就依靠本身所含的氧发生去羧基、脱 水等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从而使碳含量相对增大,氢 及氧含量则减少。植物残骸经过这些作用后,就部分地改变了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