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对人口地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而人口迁移则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其中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

一、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地理条件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山地和沙漠地区通常人口稀少,而平原和河流流域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2.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3.政治因素:政治稳定与否、国家政策的引导等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政治或战争原因而迫使人口迁移或避开。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可以根据迁移的方向和目的地的不同,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1.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内部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城市之间的迁移。

- 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这是一种常见的内部迁移现象。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 城市之间的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通常是因为工作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吸引力。

一些大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而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则可能出现人口的外流。

2.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际边界进行的迁移。

国际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移民和难民两种形式。

- 移民:移民是指人们自愿跨越国际边界,在其他国家定居并获得永久居留权或国籍。

移民通常是出于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原因。

- 难民:难民是因为担心迫害而逃离自己的国家,并寻求在其他国家的庇护。

难民通常是受到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社会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会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构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初一地理人口密度控制因素解析

初一地理人口密度控制因素解析

初一地理人口密度控制因素解析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在地理学中,我们知道人口密度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

本文将解析人口密度控制因素,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影响。

平原、盆地等地形地貌为人口聚居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人口密度较高;而山区、沙漠等地形地貌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密度较低。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人口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农业生产,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气候寒冷、干旱的地区农业发展受限,人口密度较低。

3. 水资源:水资源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河流流域、湖泊周边等水资源丰富地区因农业发展较好,人口相对较多;而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导致人口稀少。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1. 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化程度也较高。

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资源,从而导致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2. 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带动了人口流动和聚集,特别是工业园区、矿区等地区,人口密度普遍较高。

3. 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密度。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和水资源,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农民聚集,使得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1. 文化因素: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宗教聚集地,由于宗教信徒的聚居,形成了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2. 政策因素:政府的人口管理政策对人口密度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人口数量有限制,控制人口数量,从而影响人口密度。

3.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例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的分布会影响人口聚集情况,从而影响人口密度。

综上所述,人口密度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密度的形成和变化,为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口提供参考。

河流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流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河流通过水流携带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促 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自然灾害防控
洪水调控
河流通过水库、堤防等工程措施调控 洪水,减轻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 态环境的破坏。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控
河流通过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 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干旱缓解
在干旱时期,河流通过水库调节水量 ,为周边地区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缓解干旱压力。
青藏高原内流河流域以内流河为主,河流 短小,水量较少。
季节性变化大
受高原气候影响,内流河流量季节性变化 较大,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
湖泊众多
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湖泊,其中不少为咸 水湖,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水资源利用受限
由于内流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匮乏,利用难 度较大,限制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污染排放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到河流和湖泊 中,造成水质恶化,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破坏
过度捕捞、围湖造田等行为会破坏河流和 湖泊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04
典型案例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湖泊作用
供水与灌溉
长江及其支流为中下游平原提供
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农业灌溉
和工业用水。
01
航运与交通
东北平原沼泽湿地功能
01 蓄水与防洪
沼泽湿地能够蓄积大量水分, 减缓洪峰流量,起到防洪减灾 的作用。
02 调节气候与环境
沼泽湿地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 作用,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 节区域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03 生物多样性保护
有重要意义。
0 资源利用与开发 4沼泽湿地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
源和泥炭资源,具有较高的经 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而人口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内人口的数量。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涉及地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些角度分析具体的因素。

一、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基础性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对于人口的聚集与分散起着决定性作用。

以下是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影响: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区通常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如华东地区;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地区则人口分布较为稀疏,如西北地区。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人口较为集中,因为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工业经济。

3.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会促进人口的聚集,方便人们的流动和交流。

交通要便利的地区往往人口较为集中,例如交通枢纽城市。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1. 劳动力需求: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复杂多样,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到这些地区就业和生活。

2. 城市化水平: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通常人口密度较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密度持续增加。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与居住环境、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关系。

1. 教育、医疗资源:教育和医疗资源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口聚集度较高。

2.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水平也是人口聚集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福利待遇较好、社会保障完善的地区会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和灾害等。

1. 资源分布:资源的分布情况会影响人口的分布,例如石油、矿产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1.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自然环
境因素都会对人口的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相对较好的气
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吸引人口聚集;而潮湿、
干旱、高寒或寒冷的地区则不利于人口居住和发展。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的分布。

发达的经济地区通常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
平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人口聚集。

相比之下,经济
不发达的地区可能面临人口流失和贫困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涵盖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语言、族群、文化传统等。


们通常更倾向于居住在与自己文化背景和社交群体相符合
的地区,这也可以影响人口的分布。

4.政府政策和规划: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对人口的分布有直接
的影响。

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城市化、产业布局、教育、
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来调控和引导人口的分布。

例如,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措施鼓励人口向发展较为滞后的
地区流动,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减轻城市负担。

5.迁徙和移民:人口的迁徙和移民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
影响。

人们因为工作、教育、家庭、寻求安全等原因选择
迁徙或移民到其他地方。

迁徙和移民的趋势会改变目的地
的人口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化,人口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口分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同时也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直接和显著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天气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行动。

例如,极端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农田的农作物种植,导致粮食生产减少;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妨碍人们的交通和出行。

2. 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定居和聚集地的选择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

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要素对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区地形崎岖,使得山地农业成为当地主要的农业形式;河流交通便利,有利于水运运输和沿岸城市的发展。

3. 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

水源的多寡和质量决定了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发展。

某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大。

城市中的大量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

2. 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森林的乱砍滥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都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污染。

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类还面临着能源消耗、土地资源匮乏等问题。

3.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学品的排放污染了河流和湖泊,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地理变化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地理变化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地理变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人类的活动经常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导致地理变化,进而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一、土地利用变化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是最直接和普遍的环境影响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区、工业区和农田等。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开垦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引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地理变化,如山体滑坡、土地沙化和河道淤积。

二、水资源利用与水循环改变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规模的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河流水流的方式,导致了水循环的改变。

例如,人工调水和排灌工程改变了地下水位,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和地面塌陷。

此外,过度取水还导致河流干涸、湖泊缩水以及湿地的减少等问题。

这些变化进而引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崩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

三、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人类的活动不仅对地表土地和水资源产生影响,还对大气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燃烧化石燃料和工业排放释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造成了大气污染。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损害。

此外,污染物还导致大气温室效应的加剧,引发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四、生物入侵与生态平衡打破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导致了生物物种的跨区域传播,带来了大规模的生物入侵问题。

入侵物种往往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危害本土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

入侵物种可能抢占资源、改变食物链结构,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例如,外来植物和动物的引入会改变当地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从而对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对于人口发展的重要性小组成员:刘月,蓝晨曦,刘巾,王增磊,陈金坤地球上水资源现状: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

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

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

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

陆地水体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环周期短的特点。

科学家们又据此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

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污染,短期内不易恢复。

动态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循环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所以,人类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根据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只有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人人爱惜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人类面临的大难题。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这些淡水中又有2/3为冰川和积雪,1/3存在于含水层,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就是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极不平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中,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就少得多.水资源的主要功能:1.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

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2.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流动的水开创和推动土地地貌的形成,重排地表景观以及三角洲形成等。

水是形成土壤的关键因素,也在岩石的物理风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物质运输的功能。

水可以输送多种多样材料和营养物质。

水输送物质的形式有两种:溶解的矿物质和整体物质。

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质可以沉降到水体,然后由水输送。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水可以把环境污染物输送、扩散到更远、更广泛的区域。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

水是生命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还是生物体内外生物化学发生的介质。

因此,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

水与生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还可以决定动物群落的类型、动物行为等。

5.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

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但是,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口迅速增长,加快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工农业生产发展严重污染了水体,森林破坏改变了蒸发和径流方向等,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世界面临着水危机。

水不仅养育了人类文明,它还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条件。

而一旦生态平衡出现紊乱则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环境。

人类文明因水而兴,因无水而衰。

楼兰古国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人口统计学对水资源的影响人口统计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水的消费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健康。

人口增长、城市化和迁移强烈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其他与人口间接相关的因素有:收入水平、生活水准提高、景观改变和土地使用、水体污染以及需求管理不善导致的低效用水。

人口数量及增长。

人口数量及其变化会影响用水量,也会影响水质,因为人口增加、迁移和改变景观时,人类会危及水质。

家庭数量。

全球家庭的数量正在增加,而平均家庭规模正在缩小,两者都影响了对水的需求。

事实上,小规模家庭的增多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可能甚于单纯的人口增加。

城市化。

城市化的程度和增长率会影响人均用水量,因其需求集中于小块地域而使水资源不堪重负,现有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

如果淡水资源必须从其他地方调来,那影响就更广泛了。

经济发展。

国家淡水用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用水量低于工业化国家。

国家内部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淡水需求的结构,穷人的用水量低于高收入者。

可持续水管理的途径:政策制定者应设法减轻供水压力。

对水的供求进行管理能对水的消耗起到极大作用。

供应管理涉及选址、开发和新水源勘测。

需求管理是指采取激励措施和机制节水并提高效率,从而减少用水量。

1.供应管理a)增加水供应的手段包括建造水坝和控水结构、流域复原、跨流域调水、淡化、水的采集、水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污染控制。

b)水坝和控水结构用于能源生产、防洪和蓄水。

大坝会产生巨大的利益,比如:发电、灌溉和居民用水供应。

然而也会给环境、社会和人口带来严重的后果。

c)在退化的、贫瘠的土地上再造林从长期来看是划算的。

然而较高的初始成本以及受短期解决方案的驱使,使得许多地区不愿选择流域复原方案。

d)小型灌溉系统与大型水利项目相比限制较少,是扩大灌溉面积的上佳选择。

e)地下水是比明渠更有效的灌溉水源,因为它能随时随地应需获得。

然而,必须确保开采总量不超过每年的水文循环补给量。

f)跨流域调水和外销是向人口稠密区或水源不足地区供水的另两个方法。

然而跨流域调水需要基础设施,很花钱,而且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

对水的外销一直存有争议,因为水被认为是共有资源,私人公司不宜销售。

g)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用水调配可通过供应管理,自上而下地调配进行,或者通过需求管理,采取激励措施推动部门间调水。

h)淡化是通过脱盐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方法,它是昂贵的、能源密集的,必须谨慎处理它所产生的盐以免损害环境。

i)水的采集,例如:雨水或洪水的收集和转移,能够减少从城区流向地表水的受污染径流,提高当地和地区的效率、生产力和土壤活力。

j)水的回收再利用帮助一些发达国家减少工业用水,减少释放到海洋、湖泊和溪流等纳污水体的污染量。

然而,如果水中含盐或重金属量很高,这种方法会受到限制。

k)控制污染是另一个维持当前供水质量的方案。

污染控制法律有助于清洁河湖溪涧,促进节水和有效用水。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缺乏实施污染控制法律的政治意愿或财政资源。

2.需求管理的政策选择:a)虽然上述供应管理措施有助于满足未来的水需求,但是还应努力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节水和水务政策的全面改革,以满足新的需求。

水资源综合管理和需求管理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既能减轻对淡水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压力,又能满足人类用水的需要。

b)监管不力是许多水问题的要害,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可以运用多项政策工具来促进需求管理和改进对水系统的监管,包括制度和法律的变化、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非市场手段和直接干预。

c)在供水和用水的大气候下,制度和法律变化包括按水质对口供应。

分散供应以及水管理的私有化。

d)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使用经济手段来改变消费行为。

最常用的市场激励手段是水价,它能有效地降低需求,促进节水,鼓励在部门之间调水,通过生态系统的减压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e)非市场手段系指应用直接的非激励的法律和规定来控制用水,其政策包括:配额、许可、污染控制和限制条款等。

节水教育对于非市场手段来说是很重要的。

f)直接干预,比如:对节水的技术干预和其他干预手段有渗漏探测和维修计划、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以及节水计划。

使用有效的管道设备标准或改变工业流程以减少用水等可以实现节水。

g)水资源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目前,世界上38%的人口正经受着水资源短缺,到2025世界上有60%的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

我们在研究那些水资源相对匮乏但是水资源利用却相对合理的国家和城市,就会发现,他们做足了开源节流的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值得称道的是,他们都用政府法令的方式来推进开源节流,同时我们看到政府不但制定规则,同时规则具体而容易操作,监督核查工作层层跟进,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保护利用水资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和周边国家的经验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