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

合集下载

《父母的心》教案锦集8篇

《父母的心》教案锦集8篇

《父母的心》教案锦集8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__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习重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汪洋中的船,永远惦念的是港湾;高飞的倦鸟,始终牵挂的是故林;天涯的游子,无尽思念的是亲情。

再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愫!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个平常但催人泪下的故事——《父母的心》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

2、积累字词:褴褛()()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如数奉还: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__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分别用了什么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了几个人物?概括其形象。

3、语言训练:(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__语言细腻、深沉且蕴含深刻,文中哪些话语最让你感动,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使你动情?4、深入理解父母之爱:积累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互相交流。

四、总结归纳:1、这篇__讲述。

赞美了的感情。

__的感情基调是。

2、写作特点:(○)(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父母的心》教案篇2教学目标1、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文中父母的深切的爱子心。

2、让学生体会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3、通过学习__,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小说的这种文体。

教学重难点体会并理解文中父母的深切的爱子之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文本1、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

2、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读课题(“心”字重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复述故事(复述要详尽)2、在掌握了故事情节后,我们能不能把它归纳得更简洁些?1__的主人公是谁?2__中的这对父母几次送出孩子,又几次后悔而要回?三、深入文本挖掘主题1、我就有个疑问了,这对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三次送出去?1贫穷到无法养活孩子2希望孩子以后能过上好日子2、既然送是体现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又为什么一再反悔要回孩子呢?1他们是不是那种随意爽约的人?2这些理由看似合情合理,实际隐藏着父母什么样的感情?③这种深切的不舍之情,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④为什么会眼含热泪,难割难舍?⑤无精打采的原因是什么?⑥父母的魂魄是什么?⑦加上痛哭失声,这一连串的词语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顺序?12、父母的心在理智与情感中煎熬现实:过上好日子——送爱情感:万般不舍——不送四、品味结尾,引发思考1、请一位同学读结尾,看看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2022年《父母的心》教案五篇

2022年《父母的心》教案五篇

2022年《父母的心》教案五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__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1、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__的内容。

2、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出示.课件:1、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老师再讲一个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真实事情: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

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

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

无论母亲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虽然母亲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

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

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

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看手中的补充资料《母爱无言》,阅读后,思考: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分别体现了什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和相似点?3、联系自己,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阅读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华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

《父母的心》教案汇编10篇

《父母的心》教案汇编10篇

《父母的心》教案汇编10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技巧。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情节、品读析人物、悟读明主旨。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教学重点:1、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两篇__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板书)。

那么父母之爱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父母的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老师指导补充2、(1)给下列字注音或组词:濑()佣()酬()舱()褴褛()(2)解释:失魂落魄:如数奉还:3、作者介绍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和完善,老师补充注意事项:川端康成曾获得诺贝尔奖,作者身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文中父母的心情变化。

2、划分段落,进一步掌握__结构和故事的展开破题(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开端(3-6)想领养孩子。

发展(7-12)三次送换子女。

(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小女儿换二儿子)高潮(13-16)要回女儿。

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3、小结:这个故事的三次送换,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再读课文,想想:三次换子女时,父母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的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父母什么样的心理?完成下表:次数理由表情心理五、悟读课文,明确主旨三读课文,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讨论后教师总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

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

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父母的心》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父母的心》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父母的心》教案范文锦集六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感知故事内容。

2学习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探究__主旨。

助读资料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他是日__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

后来祖母父母和姐姐有陆续病故,孤独忧郁其伴其一生。

1926年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1968年因《雪国》《千羽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一、自主预习,互检互测(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1、完成练习册上的字音字形部分。

2、预习完课文,你认为父母的心是什么?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我的课堂我做主)1、复述故事注意:(1)抓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讲。

(2 )语言简明生动。

2、穷父母为什么要一次次从贵妇人那里要回自己送走的孩子?每一次换孩子的理由是什么?神情怎样?这是什么写法?送孩子理由神情送走长子时用次子换回长子时用女儿换回次子时要回女儿时3、用笔勾画出你认为最精采,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你如何看待父母亲调换孩子是的理由?他们是父母亲的心里话吗?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我参与,我快乐!)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再接再厉!)1、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请你发表你的见解。

2、收集有关父母子女的格言、名句、诗歌或歌词。

3、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有真情实感。

(200字左右)《父母的心》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技巧。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初读理情节、品读析人物、悟读明主旨。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教学重点:1、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两篇__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伟岸;母爱如水,细腻而又温柔(板书)。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

《父母的心》教案汇总9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__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情况导入。

老师提问:1、能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__的内容。

2、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体感知。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出示.课件:1、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老师再讲一个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真实事情: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

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

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

无论母亲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虽然母亲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

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

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

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看手中的补充资料《母爱无言》,阅读后,思考:1、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分别体现了什么?(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和相似点?3、联系自己,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阅读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华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赞扬这种父母亲情,请同学们把已经收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名言、谚语、格言尽情地展示出来。

父母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父母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父母的心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明白父母的用心与爱心,进而感恩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做出回报。

2. 学生能够阐述自己认为父母最重要的关怀和教育方式,进而理解教育的真谛。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与分享,激发对父母的关注和爱心,进而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父母的心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1. 带领学生探究父母的教育方式2. 通过分享及观察短片,了解父母的心情与付出3. 分组讨论什么是父母最重要的关怀和教育方式4. 展开父母的心情诉说与倾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研究、观察、探究法,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付出2. 短片播放、讲解、分享、讨论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父母的心情与教育方式3. 分组讨论、展开父母的心情诉说与倾听,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父母最关注和珍视的方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教育方式,并就此进行交流、讨论、回顾。

2. 观看短片及讨论(20分钟)2.1 展示短片,标题为《我,父母的孩子》,观看完毕后,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表达对父母的关注和感受。

问答过程中梳理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关注点。

2.2 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什么是父母最重要的关怀和教育方式”,探讨并形成结论。

3. 父母心情诉说与倾听活动(30分钟)3.1 学生自由拟定表达方式,展开父母的心情诉说和倾听。

3.2 学生依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与感激,同时也倾听其他同学对父母的感悟和想法。

4. 总结(15分钟)通过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付出与关注,增强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五、教学要求1. 学生要做完整的心理准备,尊重其他学生的想法。

2. 教师要在活动中讲授相关的父母育儿知识,并与学生探讨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结论。

六、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讲评和观察,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做出评价和指导。

2. 收集学生论述的情感、思想、感受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汇总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倾听深入了解了父母的关怀和教育方式,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想法。

关于《父母的心》教案3篇_1

关于《父母的心》教案3篇_1

关于《父母的心》教案3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重点难点】1、学习__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自主导学】1.《父母的心》作者是,(国)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__选自。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uán故无精打cǎi如数fènɡ还xiàn慕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分)①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

褴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

(2分)贫穷贫困①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

②他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生活非常。

酬谢感谢①我我的母亲,因为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②钱呢,就算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吧。

5.速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

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

【自主合作探究】6.__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7.揣摩文中“父母的心”,根据下列情境,补写那对穷夫妇当时的心理。

示例:送走长子时:他们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

(1)用次子换回长子时:(2)用女儿换回次子时:(3)要回女儿时:8.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题目。

(4分)一位有钱的太太虽然年过四十,但还没有孩子。

《父母的心》教案(通用12篇)

《父母的心》教案(通用12篇)

《父母的心》教案〔通用12篇〕《父母的心》教案〔通用12篇〕《父母的心》教案篇1[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

4、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____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

”〔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19自然段,按照小说情节开展的根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局部。

第一局部〔1—6〕,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局部〔7—10〕,故事的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局部〔11—13〕,故事的开展。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局部〔14—18〕,高潮局部。

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开展到了顶点。

第五局部〔19〕,小说的结局。

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课文假如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如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假如一开场就加以回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如今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一〕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

2、明确本文采用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2、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 法:
在对比中品味文本,体味课文感人的原因。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事,酝酿感情气氛。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另外,《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奖。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并概括人物所做的事。

2、复述课文。

四.比较研读。

1.结合复述的情况带学生读文后练习一中的文段。

问:改写得怎么样?
质疑:与课文相比,课文更感人,为什么?
2..用二子换长子,穷夫妇陈述的理由是什么?
自己的话概括 书上的话品读。

3..用女儿换二子,去要回女儿,这理由分别是什么?
自己的话概括 书上的话品读。

4..小结:
对话细节描写的作用。

5..送子,要子的理由是各不相同的,老诗意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呀,认为理由是相同的。

思考交流:穷夫妇送子、换子、要回女儿的根本理由是什么?
明确:父母的心
6..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句段朗读,问:课文为什么感人?(明确父母的心的内涵,学会感恩;体会对话细节描写的精妙,进行读名著的引导)。

五.布置作业
用对话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精彩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父 母 的 心”对话细节描写。

比 较
比 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