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导学案).doc
父母的心导学案

15《父母的心》导学案【学习目标】: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能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学会理解父母并去关爱他们。
【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濑户()女佣()酬谢()舱()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如数奉还()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吩付风度极佳痛哭失生无精打彩冷酷无情如数俸还3、根据意思写词语衣服破烂.( )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用金钱礼物等表示感谢().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4、文学常识积累《父母的心》的作者是(),他是()人,当代()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等,1968年获()文学奖。
5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5、思考:川端康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颗心二【交流展示】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1、整合文本呈现内容(1)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用课文原句回答)。
a、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b富人提出的优越条件是什么?.C文中最能概括的句子是什么?d父母的心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理请结构a、课文用那些具体的情节表现这个主题?b、快速阅读,找出在“三送三要”过程中,描写父母情态的关键词体会父母的情感c、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d穷人夫妇索要孩子说明什么?(优越的条件也拒绝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情愫)e财主都有哪些表现?财主夫人行为说明什么?(亲情能感化所有的人)3 创设情境辩论切入辩题:课文中的父亲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选择送还是不送?请阐述理由【课堂小结】:送与不送都是爱,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贫穷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精选】《父母的心》阅读指导课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之《父母的心》阅读指导课教案活动目的:1、阅读《父母的心》,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明白得父母的爱是特别伟大的。
2、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明白简单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感悟和归纳的才能。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说一说看过哪些课外书2、师随机评价,简介《父母的心》二、运用读书方法进展阅读《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爱1、生进展阅读(快速默读)2、生分享故事内容(概括内容大意)。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回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本人的任何一个小孩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本人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
3、边读边把用得好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画出来。
4、生进展第二次阅读。
(精读)5、阅读反响: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生动?为什么?师对说得中肯的答案给以确信,鼓舞学生如何去品词品句。
6、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三、认识看课外书的作用1、看了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以后会如何做?2、讨论看课外书有什么作用四、概括阅读的方法1、出示阅读的方法2、讨论如何样阅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五、课堂总结总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平时学会的阅读方法,本人学习了《父母的心》这个感人的故事,明白得了每个父母对本人的小孩都有一颗崇高的爱心。
事实上有关这个题材的文章还有特别多,大家可以回去找找,看看你能找到几篇这类型的文章,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父母的心导学案.doc

父母的心川端康成班级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学会使用本文所用的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作者: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
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1968年因《雪国》《千鹤》《古都》获诺贝尔奖订正栏:【课前引导自学】★(1)通读全诗,将你认为有价值的字词(音、形)在文中画出,并默写在下面。
(不少于6个词语)(2)自己朗读课文后会复述课文。
要求:(1)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
(3)时间不超过3分钟【课堂检测自学】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獺户()谁移()()失魂落哩()ch6u 谢()xian mu ()()无精打cdi()如数奉还()一棋一样()2、请大家朗读后复述课文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
(3)时间不超过3分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2、理清本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结合文章语句,说说父母的心。
运用这样的句式:文中第—节 ______________ 句,运用__________ 描写,表现了父母 _____________ 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学习本文所用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来体现生活中令你感动的父母之爱。
(不少于100字)二、【课后拓展提升】1、基础知识。
(1)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父母的心》导学案(2021年初中语文部编版)

《父母的心》导学案
一、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濑户()褴褛()()酬谢()一模一样()
二、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
三、聚焦“三送三要”的情节,跳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那男人和他的妻子送长子给高贵妇女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下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2.“父母的心”指的是一颗怎样的心?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一谈。
五、资料补充
材料一: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此为原小说结尾删减部分)。
材料二: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们给予他的得奖评语是:他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典型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川端康成2岁,父亲病逝,迁至母亲娘家;3岁,母亲去世,与祖父母共同生活;7岁,祖母离世,与盲祖父相依为命;15岁,祖父辞世,成为彻底的孤儿。
川端康成的童年经历培育出一种“孤儿感情”,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
六、推荐阅读
川端康成《雪国》《伊豆舞女》莫泊桑《在乡下》。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父母的心》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父母的心》导学案《父母的心》导学案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理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感受父母浓浓的爱心;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2、体会蕴含于小说中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默读课文,勾画出换子的过程中描写贫穷夫妇感情变化的词句,并分析其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送、换、要的理。
体会父母之心。
学生自主学习案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1、查工具书写会生字词。
2、收集作者资料,组内交流。
3、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发展,高潮,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熟读课文,勾画出换子的过程中描写贫穷夫妇感情变化的词句,并分析其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送、换、要的理。
二、〖合作探究案〗——升华学科能力(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次数送换情况所去的人表情理一送去大儿子二二儿换大儿三女儿换二儿四要回女儿2、:文中的父亲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观点吗?三、〖课堂练习〗——技能拓展应用,搭建金级平台。
1、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活动。
例如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对方条件优越,孩子到她家可以过上好日子,我们的负担也能减轻一些。
但是得和孩子妈商量一下2).送走长子时: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5.)要回女儿时:2、仿写句子,抒写感受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四、〖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
《父母的心》导学案

让学生将创造出的诗、对联板书出来。
拓展提升案
1.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
口头小创作:爱是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知识链接:1.预习课文,并识记配套《导航塔》中的知识点。
2.了解小小说。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或短篇小说,是英文Flash Fiction的直译,原为短篇小说的分支,是顺应现代人繁忙生活而发展成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跟一般小说一样重视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优秀的作家可写出转折虽少意境深远或转折虽多却清析动人给人接近中篇说的作品。
教学流程: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预习时完成这些问题,在课堂分析展示时一并讲出来。
合作探究案
第二课时
1.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配套《品读轩》5题。
总结规律
《父母的心》导学案
编号:71305编制:王健行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
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3.理解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重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难点:体会小小说情节的曲折和巧妙。
摘记重点
检测学情
作业练习案
1.配套《品读轩》4题。并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父母的心导学案

《父母的心》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一)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二)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三)初步学习以对话方式表述的作用。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学习难点:对话方式表述的作用。
预习要求:(一)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预学篇一、知识链接: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不是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二、预习纲要:1、积累字词:1)注音:褴褛()()2)释义: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如数奉还: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七年级父母的心导学案

七年级父母的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情节,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深情。
2、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父母的心理变化过程。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1)体会小说中蕴含的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2)理解穷人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亲情的伟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 年 6 月 14 日-1972 年 4 月 16 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他一生创作小说 100 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2、写作背景《父母的心》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在社会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真实情感。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濑户()褴褛()酬谢()失魂落魄()2、解释下列词语。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如数奉还:按照原来的数目归还。
3、默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贫困的夫妇,在送走自己的孩子后又几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有送出去的故事。
五、合作探究1、文中的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母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最初,因为家境贫困,想把孩子送给富人,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送走大儿子时,他们觉得割舍不下;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后,又觉得对不起二儿子;用女儿换回二儿子时,还是于心不忍;最后,又要回了女儿,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了。
2、分析文中父母的形象特点。
文中的父母是一对善良、慈爱、对子女充满深厚感情的人。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们始终不愿意割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在金钱和亲情面前,最终选择了亲情。
3、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比如,当把大儿子送走后,“那父亲牵着五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的太太的客舱”,“无精打采”一词表现出父亲内心的失落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岀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瀨()户衣衫褴()褛()
• • •
即()馆珊()谢失魂落哩()
2.读•文思考:川端康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
么?
3 •阅读下面的背景材料。
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当代小说家。
二岁时父母双亡,后抚养照顾他的祖父母和姐姐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表现在其作品中便有哀怨的,一种伤感的情绪,所以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o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活动方案】
活动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1)请同学们口读课文,然后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事件,语言生动简明。
(2)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请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题目作适当的补充: 父母的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活动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次数
送换情况所去的人表情理由
一送去人儿子
二儿换大儿
三女儿换二儿
四要回女儿
(2)?
活动3:三读课文,探究父母心。
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屮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父母的心”的具休内涵。
助学提示可结合“探究•练习"二.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活动。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活动4:拓展延伸,共议父母心。
回忆实际生活中,体现你的父母关心着你、深爱着你的具体的事例,组内口由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课堂随笔:
教后记:
【反馈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uan _______ 故无精打ca i ________ 女II数feng ______ 还x i dn ___________ 慕
2.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风度极佳痛哭失生无精打彩冷酷无情如数俸还错谋的字
正确的字
3.仿照例句格式,口选话题,造句。
例句:供耳朵消遣的音乐只能算做乐曲,只冇感动心灵的音乐才能称得上是韵律。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起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
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
”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
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
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的,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还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
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
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 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
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4.“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为什么“难为情” ?
5.“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
6.“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1父亲有一封用香烟纸写给我的信,多年来我一直带在身边。
信的内容只几十个字:
周儿:
本星期本要给你送去大米及生活费,因正值农忙,夜里还要看守秧苗,所以抽不出空,你先跟亲近的同学暂借一下,过一段时间再给你送去。
其他勿念。
祝进步!
父亲字%1那是我在八十里外小镇读高一的第二个学期,时值梅雨涨水,马路淹没的淹没,冲坏的冲坏,我不敢回家去取米取钱了,便去信让父亲送来。
我收到父亲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心里有点生气。
我在学校里本来就穿得破破烂烂的,现在还叫我跟同学借钱借饭票,多难为情呀,不送算了,我自己回去取!
%1星期六早上,我正准备回家,父亲突然出现在教室走廊里,左肩扛着一蛇皮袋大米,右手提着一个兜着两罐腌酸菜的网袋,歪头寻着教室的号码慢慢走来, 裤管一高
一低挽着,凉鞋有一只断了鞋带,鞋跟吊起的泥水溅满裤子。
正是课间操时候,同学们都在往外拥,我犹豫了一下,想暂时不见父亲,但很快又果断地跑过去,亲亲热热叫了一声:“爸,你来了!” “怕你等不及,就送来了。
”父亲简单地说。
我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却一句都说不出来,父亲坐了会儿就回去了,说晚上还要守秧苗。
・%1多年来,我一直为自己当时竟然冒出不敢当着同学们的面迎接父亲的那个念头而惭愧,我也一直为自己能在瞬间果断走向父亲而坦然和欣慰。
%1一年春节回家,我装作无意提起这事。
不料父亲见我旧事重提,先开口了:“其实我当时一到走廊边上就看到你了,但我装作没看到,我在想我儿子会不会
因为自己父亲这个寒酸样,就不敢当着同学的面来认我,我等着你过来叫我。
你没让父亲失望。
”
%1我心里着实一阵愕然,没想到父亲其实早就考验过我了。
父亲接着说:“孩子,爸今天要跟你讲另外一个故事。
几十年前,有个穷孩子上山砍柴时跌倒把腿弄伤了,他的父亲就背着他到十多里以外的小学读书,每天早晚两趟,一背就是一个多月,而那个儿子,其实不是那位父亲亲生……” “谁?”我惊觉起来。
“那个儿子是我,那位父亲,就是你祖父!”我再次愕然,转身蹲在慈祥的祖父面前, 泪如雨下7.文中第③段父亲的“突然出现”说明了什么?
8.文中第③段划横线处是对父亲的一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副打扮适合岀现在这样
的场合吗?为什么不“体体面面“的来看儿子呢?
9.读完文章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保留这么一封用香烟纸写的信?
10.文中的“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和朱自清的父亲为他做的事情有何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