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 古诗五首 之三首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群文)课件精品PPT-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古代诗歌五首》(群文)课件精品PPT-七年级语文下学期
736年,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
的漫游生活,《望岳》是诗人漫游经过泰山时所
作,是他早年时期的作品。
二次评论 心灵碰撞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 过宰相,主持了“王安石变法”。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 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探亲,途经 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在北宋 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一天比一天尖锐。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 雄心壮志,不就后他上书请求变法,最后成功领导了 “王安石变法”。
行万里路 分享经历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配乐风格】 幽怨悲凉
北京幽州台
➢ 【白话散文】
我缓缓登上战国时燕
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的 那幽州台,可放眼望去只有 一片虚无,哪有古贤人的踪 影, 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 效法古贤的今人。
想那天悠悠而高远,地 悠悠而广袤, 只有我独自忧 伤啊,不禁泪流满面,沾湿 衣襟!
今天,我定要登上那最高 峰,俯瞰那显得渺小的群山。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配乐风格】 气势磅礴,豪迈雄壮
泰山
行万里路 分享经历
王安石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新课导入
古人曾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今人亦言:“身体和灵 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一、激情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群文阅读 《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

群文阅读 《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
即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具体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 换穿插的波澜壮阔,情感的千回百折以及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 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秋兴八首》(其一)
通读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解题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 是全组诗的序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旅居夔州时 所作一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 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携家 小乘舟东下,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一住近两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 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1)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 不一定对仗。
文 体 (2)律诗 知 ①每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识 ②句数固定。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群文阅读

教学·视角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文|达选庆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古诗词阅读又是重中之重,据了解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高达100多首,它不但被安排在单元课文中,以《古诗三首》的形式出现(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就有《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还为了满足学生拓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的需求,被安排在“日积月累”中(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别董大》),可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想让小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体验,并提升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古诗词的素养,教师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有效的途径,既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古诗词,又有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

一、读一位诗人的诗词在小学语文中,学生会遇到同一位诗人的好几首诗,如李白,小学语文课文中就有他的《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

这不但能让学生从不同古诗的写作背景中和所描写的事物中更多面、更立体地了解诗人,而且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读一位诗人的几首诗,让学生在不同的诗中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生活态度等。

在此以陆游为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课堂回顾:师:我们读了那么多陆游的诗,请问同学们陆游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生1:陆游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一生都在为国家和平而书写,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幸福。

他写的《示儿》就是告诉他的孩子们:即使我死了,但是有一天祖国统一了,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生2:陆游还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和唐婉的爱情,虽然在母亲的阻挠下失败了,但是他们俩为此写了同题的两首著名的词。

师:是的,他俩都写了《钗头凤》。

(多媒体出示图1)图1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阅读《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这三首诗来进一步认识陆游,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体会他的诗意人生。

25.《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25.《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今日重读杜工部,我辈临文长咨嗟——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也是高考阅读中难以理解的题目。

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兴趣的媒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享交流,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等。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存在课堂容量小、费时、进度慢等低效情况,往往导致教学生硬,课堂无味,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等问题。

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和运用群文阅读方式教学,把多首诗歌串联在一起,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在课堂上把杜甫的多篇诗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一些课外相关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唤醒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效果较好,学生收获较大。

课文选取的杜甫这三首律诗,都是他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而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时局联系起来,逐步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鉴赏习惯。

本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时,先回顾意象的相关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①美读诗文,落实背诵。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甚至背诵杜甫更多的诗歌,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

②旁征博引,提出问题。

集中解决四个问题即: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精彩语段】1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残阳如血,沧海如画。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峨眉山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①紫霞赏,果得锦囊术②。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③,欢笑自此毕。

烟容④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⑤,携手凌白日。

【注】①泠然:轻举貌。

《文选·江淹〈杂体诗〉》:“泠然空中赏。

”②锦囊术:成仙之术。

《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

③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④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

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

⑤骑羊子:即葛由。

《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

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

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

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

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1.此诗四句可划分为一节,共四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

B.第二节前两句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

后两句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

C.第三节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

D.第四节前两句描写云烟万态、晴光霞影的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

后两句说诗人遇见了骑羊子葛由,与之携手仙去,辞谢人间。

2.本诗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分析这两种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花鸭【注】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谙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任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

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三条建议,并回顾了自己当年跟随先主经历的种种,言辞恳切,足见其赤诚之心。

《诫子书》是=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六、两篇文章有怎样的联系?1. 读文本,交流落实检査重点字词和句子解释。

组内互查1号一一6号2号一一5号3号一一4号2. 知识达标点重点词语1.崩殂:2.秋3.殊遇4.光:5.恢弘6.引喻:7.义:8.臧否:9.陟:10.昭:11.理:12.简13.遗:14.咨:15.裨:16.性行淑均:17.驱驰:18.不毛:19.攘除:20.损:重点词句翻译1.开张圣听:2.妄自菲薄:3.作奸犯科:4.苟全性命:5.斟酌损益:6.感激涕零:7.不知所云:8.三顾茅庐:9.亲贤远佞:10.计日而待:11.危急存亡:12.裨补缺漏:重点句子翻译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庶竭弩钝,攘除奸凶。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七、拓展阅读,小组合作1. 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梳理,《隆中对》文章内容2号同学负责梳理,《出师表》文章内容3、4号同学负责讲解补充内容5、6号同学负责讲解思维导图的填补2. 我来讲《隆中对》我来讲《出师表》我来展示《隆中对》思维导图我来展示《出师表》思维导图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找出几首诗词情感的共同点。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1、首联交待了什么?表露诗人怎样的心 情?
2、颔联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作 者此时的心情。
3、颈联是什么意思?赋有什么哲理? 4、尾联是什么用意?
诗歌鉴赏方法
1、知人论事 2、把握标题 3、想象意境 4、表达技巧 5、诗人情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
四十分钟四首诗, 内容目标必须知。 认真仔细听评讲, 避免课后当白痴。
——黄顺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 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3. 找出几首诗词的共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己分析《赤壁》
分析《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怎样的经历? 2、“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两个“惶恐”和“零丁”的意思是? 4.尾联表现诗人怎么的气节?
课堂小结
这几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