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能 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项__伯__就__在__夜__里__骑__马__到__刘__邦__军__中__,__私__下__会__见__了__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 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为(之)一击缶.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 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4、省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
“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 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 可译为: “难道……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 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传》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比较固定,不像现代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分。

名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

名词的数量没有现代汉语中的复数变化,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或其他语法结构来表示复数的含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具有时态、语气和语态等变化。

其中,常见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语气主要包括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假设语气。

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3.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等,用法较为复杂。

代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其他语法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常用的介词有"於"、"於是"等。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5.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且"、"若"等。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指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句子并列在一起。

并列句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或选择关系。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修饰手段,用来对名词进行修饰和说明。

定语从句通常紧跟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使用"之"字引导。

3. 补语从句补语从句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意义,通常位于主语或宾语之后,使用"得"、"之"等字引导。

补语从句可以表示结果、目的、原因等。

4.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包括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句式与语法结构深受推崇。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典雅的文体。

一、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1. 并列句句中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平行排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分隔。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举例、并列对比等。

举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 倒装句句子的主谓语序颠倒,常用于修辞手法,增强语气或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举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平行句将两个或多个同类的句子并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隔开。

这种句式常用于叙事、议论等。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 主谓宾句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虚词丰富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十分丰富,如“之、乎、于、其、者”等。

虚词的运用能使句子更加凝练、优美。

例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2. 重叠句法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重叠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或词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句:明知故问,非道也;先解之而后问之,问得有益也。

3. 偏正结构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偏正结构,即用形容词、动词短语或名词作补充说明。

例句:心灵纯净,志向高远。

4. 比兴手法比兴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和比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以上只是古代文言文句式与语法特点的一部分,古代文言文更为广泛而复杂。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有着独特的特点,如并列句、倒装句、平行句、主谓宾句等。

句子结构严谨,运用虚词丰富,重叠句法、偏正结构和比兴手法常常出现。

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句式结构1. 并列句结构:文言文常使用并列句来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种句式结构通过并列关系来突出主句的内容。

2. 定状结构:定状结构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在句中加入定语或状语,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春风如刀,夜月如雪。

" 这样的句子通过形象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3. 递进结构:递进结构是文言文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

通过使用“既...又...”、“虽...但...”等词语来表达递进关系,增强句子的语义力量。

比如:"既往不咎,亦勿遗诛。

" 这个句子通过使用“既...又...”的结构来表达递进关系。

二、语法规则1. 典型的文言文语法规则包括句末助词、句中助词、虚词等的使用。

句末助词的使用可以表达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例如:“先生言之凿凿。

” 句中助词的使用可以衔接各个短语或句子,增加句子的流畅性,例如:“既而盛气凌人,好大喜功。

”2. 文言文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变化形式较多,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规则。

例如,动词的变形包括不定式、使役形、完成形、被动形等。

形容词的变形包括基本形、夺宝形、赘形等。

副词的变形包括否定副词、疑问副词、程度副词等。

3. 文言文的病句修养是关键。

病句修养是修炼文言文水平的一项基本功。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俗气的词语、正确的用字等。

同时,句子的平衡和平仄的处理也需要注意。

总结起来,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并更准确地传达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之出现在倒装句 倒装标志,不译
• 如 都督阎公之雅望 技经肯綮之未尝
6 之作代词
译作它,他,这
7 时间词后,不译 顷之 久之
“其”字的用法
代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后用兵
其中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其…其..=是…还是…其信然邪?其梦耶? 表假设:如果,假如 表商量:还是 吾其还也
•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 蠢笨的企鹅,胆怯的把肥胖的身体躲
藏在悬崖底下。
• 而 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 则 者之
规律:判断而,看前后,以字有时译作“而”
1而 前后两个动作先后发生=>顺承
如骊山北构而西折 先向北建然后向西建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 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1) “……者,……也”式。
例: 1、子瑜者,亮兄谨也。(«赤壁之 战》)(2) “……者,……”式。
•3.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种类 中心词是定语 修饰的那个词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的种类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1、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2、马之千里者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的种类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文言文虚词、句式及相关语法
考考你,以下是什么句式
1.苟以天下之大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刘备,天下枭雄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汝殁以六月二日 6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7而来执法严, 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8(某人)复以清节(节操)见知(知道),
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中文语法口诀
•。
• 口诀: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 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 施者。
被动句归纳
1. 动词+于+主动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 见+动词或见+动词+于 • 信而见疑//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归纳 3、为或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属,吾属皆且为所虏 4. 被 (受)….于…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受制于人。 5、从语意判断表被动。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之”或“是”标志宾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⑵夫晋,何厌之有? ·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
考考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状语后置)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 如:“躬耕于南阳”。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即
“于南阳躬耕”。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⑵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定语后置的种类
(4)“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能不屈从与权阉势力,保持自 பைடு நூலகம்志向的,四海之内,能有几人?
定语后置的种类
(5)“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其无知,悲不几时
表反问:难道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揣测:大概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 ·
3、用副词“乃”“则”“即”“皆” 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
4.用“非”“未”“弗”“无”“莫” “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
·
5、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1、粟者,民之所种。
(3) “……,……也”式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 夫战,勇气也。
(4) “……者也”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
2.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文刀言俎文,判断我句为·最鱼显肉著。的特点就是基本 ⑵⑶上成此问这不后今用是典判何籍断皆世词“为。·是版”本来。表示,是一般翻译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同时发生=>表修饰 不译 子路率尔对曰
• 提刀而立
提着刀站着
3前后相反=> 却
•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年纪还不是很大呢,却视力模糊 了
4前后词性一一对应并可颠倒=>表并列
• 二败而三胜
词性完全对称,前后颠倒没差
•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两个而全是表并列
5表假设,如果
死而有知
6通“尔”,你
•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三、倒装句式
• 文言文倒装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 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 3.定语后置 • 4 状语后置
1.(主谓倒装)。
⑴甚矣,汝之不惠! 如鸣佩环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而母立于兹
• 判断 之 看前后
1 之后跟地点 => 到
• 如:杳不知其所之(宫车到的地方)也 辍耕之垄上
2 之后跟名词 => 的(只有后面跟名词才能译为“的”)
• 如悦亲戚之情话 吾闻庖丁之言
3 之前名词,后动词/形容词=>主谓插之 不译
• 如 鲲之大 知来者之可追
4 之后所字结构 =>
主谓插之 不译 手之所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