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今之众人..:⑨小学..而大遗:⑩则群.聚而笑之:⑪吾师.道也: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孔子师.郯子:⑮小.学而大.遗:⑯吾未见其明.也: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⑳惑.而不从师:㉑而耻.学于师: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⑩吾从(之)而师之: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⑫(师)位卑(者)则足羞: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㉑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习,使……学习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⑬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⑫(师)位卑(者)则足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师说文言现象为: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 1 —“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2 —。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的梳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学于余。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分外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大凡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大凡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学者——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所以——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3、众人——一般人。
今之众人
4、不必——不一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师: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耻:以……为耻,而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圣人,愚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名词活用动词:
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活用动词:
明:明白道理:吾未见其明.也
三、通假字:
1、受:同“授”,传授,讲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同“否”:或不.焉
四、一词多义:
1、之:
(1)指示代词:这:郯子之徒
(2)人称代词,它:人非生而知之.者,
(3)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结构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
(1)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3)学:吾师.道也
3、惑:
(1)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有了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
(3)糊涂:惑.矣
4、其:
(1)指示代词,那些:其.为惑也
(2)人称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人称代词,自己的:爱其.子
(4)语气副词,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语气副词,表感叹:其可怪也欤!
5、道:
(1)儒家的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传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于:
(1)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对于:于.其身也
(3)比:师不必贤于.弟子,
(4)被:不拘于时,
(5)向:学于余。
7、焉:
(1)代词,之:从师而问焉
(2)语气词,无义:则耻师焉
8、也:
(1)表判断语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句中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