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15状语臵于谓语之前状语臵于谓语之前若臵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若臵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状语常臵于谓语之后状语常臵于谓语之后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611还矢先王而告还矢先王而告以以成功成功22请其矢盛锦囊33方其系燕父子方其系燕父子以以组组44申之申之以以孝悌之义孝悌之义且立石于于其墓之门其墓之门生生乎乎吾前18青取之青取之于于蓝蓝而青而青于于蓝蓝苟全性命苟全性命于于乱世不求闻达乱世不求闻达于于诸侯诸侯得复见将军得复见将军于于此此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
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 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五)省略介词 •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
“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 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 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兄嫂是依。
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 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
•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例: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史记·鲁
仲连邹阳列传》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 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 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 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④唯利是图
唯余马首是瞻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来自三而竭 ……(《曹刿论 战》)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 做主谓倒装。
•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不仁哉!梁惠王也 。
链接高考 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 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形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 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 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 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 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一)省略主语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得复见将军于此
格式三:形+(于+宾语)
•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基本形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操” “安在”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题型:句子翻译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 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需重点掌握 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变式)句、 省略句四种,此外还有固定句式。 。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兄嫂是依。
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何以战? “何以”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害?”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译文: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链接高考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不信自” “未之有”
“未有之”
“不余欺”
“不欺余”
“未之闻”
“未闻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谁与”
“以何” “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现代汉语 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古代汉语
状语常置于谓语之后 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申之以孝悌之义 格式一:动+(以+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生乎吾前 格式二: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