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三个

合集下载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墨梅图题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3. 能够朗读并朗背整首诗歌。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墨梅图题诗》的背景和作者。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写景手法。

3. 分段逐句解析整首诗歌。

4.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景色,引入诗歌《墨梅图题诗》。

2. 学习: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并解读诗歌内容和主题。

3. 分段解析:逐段解析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运用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4. 朗读训练:分组学生朗读整首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5. 背诵训练:让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拓展:请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图题诗,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四、教学重点
1. 掌握诗歌《墨梅图题诗》的内容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写景手法。

3. 能够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五、教学拓展
1. 带领学生观赏墨梅图,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2. 请学生写一篇图题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墨梅图题诗》的作者和背景,还深入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和写景手法。

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拓展了学生关于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愿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3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3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2、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墨梅图题诗》教案

《墨梅图题诗》教案

《墨梅图题诗》教案教案:《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墨梅图题诗》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学习该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来体验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准备1.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

2. 教师准备李清照的《墨梅图题诗》的复制件。

3. 李清照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播放李清照的《墨梅图题诗》的朗诵或相关解说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2.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墨梅图题诗》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展示:3. 教师分发《墨梅图题诗》的复制件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阅读该诗。

师生一起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方式。

讨论: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该诗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欣赏:5. 教师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和学生一起品味其中的美。

师生可以一起探讨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6.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总结: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李清照作品的喜爱和对诗歌的理解。

同时,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2. 学生可以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并写下对其中作品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下对《墨梅图题诗》的评论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其他经典诗歌,并写下自己的鉴赏心得。

3.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或创作,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度调整授课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墨梅图题诗》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墨梅图题诗》优秀教学案例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导入:展示一幅梅花画作,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什么?为什么画家和诗人如此喜爱梅花?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结合课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山水画。
4.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梅花的喜爱,理解梅花高洁的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课文内容:详细解读《墨梅图题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介绍画家王冕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讲解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高洁、坚韧、自强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梅花的精神风貌”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梅花的形象特点,如:傲骨、清香等。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绘制一幅《墨梅图》,编写一则与梅花相关的寓言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课堂学习中,我收获了哪些知识?我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1.引言《墨梅图题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王羲之所绘的一幅传世之作,更是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墨梅图题诗》展开相关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墨梅图题诗》,学生能够:- 理解王羲之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赏析《墨梅图题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掌握相关的绘画和诗歌知识,能够进行相关的创作;-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能力。

3.教学内容1. 介绍《墨梅图题诗》的起源和作者;2. 解读《墨梅图题诗》的画面和诗意;3.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对诗歌的理解;4. 探讨《墨梅图题诗》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4.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墨梅图题诗》原作,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以及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赏析与解读让学生仔细观看《墨梅图题诗》的画面,结合诗意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第三步:学习书法介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并结合《墨梅图题诗》中的诗句进行实地练习,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书法技能。

第四步:创作实践让学生自行撰写一首诗歌,并配以简单的绘画,以《墨梅图题诗》为灵感,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情感表达和审美修养的重要性。

5.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创作成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学生对《墨梅图题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6.教学拓展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其他古代名作的绘画与诗歌,拓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可以尝试参加一些书法和绘画的比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7.结语通过本次《墨梅图题诗》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让古代经典作品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墨梅图题诗》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首古诗,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阅读篇目,诗中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出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生的感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平时和课外资料的积累,以学生自学为主,了解诗意,感受诗画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学习运用诗句。

总体来说,希望能把搜集资料作为一个途径,促进语文教学的学习。

教学目标:1、以自学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交流梅花的相关资料,活用诗句。

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课前搜集梅花的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观梅(从学生的感观入手,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欣赏图画后,对梅有初步的认识,并引出诗人王冕,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诗人的资料。

)二、赏梅(从赏梅的过程中了解一些欣赏水墨画的知识,并对王冕的墨梅图进行观察,产生自己的独特印象。

)三、品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提出困惑,从而解决问题,重点抓住诗歌的后两句,理解梅花象征的精神,品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1、朗读。

(个别读——学生点评——师范读)2、回顾古诗学法。

3、用学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并提出困惑。

(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

)4、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启发式教学)5、回顾王冕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在作画之时,早已看破名利,永绝仕途,浪迹天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就像超凡脱俗的梅花一样,不向世俗献媚,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情操,而他的梅花图与诗也正体现于此。

)6、指导朗读。

(自读古诗——个别读——齐读)四、赞梅:(交流课前搜集的梅的资料,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运用诗句)1、小组交流关于梅花的资料(建议学生如果有搜集到关于梅的名句,也可以推荐给大家积累。

小学语文《墨梅图题诗》教案

小学语文《墨梅图题诗》教案
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B.理解诗句的意思。(梅花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人间。)
C.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能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2.学习王冕的《墨梅题诗》,看看他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墨梅图题诗)
交流有关王冕的资料。教师总结。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2.检查初读效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班交流
导学过程(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诗画赏析,入境精读
1.赏画: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观察王冕笔下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一下问题:
(学生描绘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教师相机评价。)
2.品诗。
提问、引理解、指导朗读和评价。
指名试读。
指导理解。
C.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D.指导朗读:读得稍慢些,读得舒展些。
(2)学习后两句。
A.指导理解词义
B.理解诗句的意思。
C.作者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时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
三、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象征了的精神:
“竹”:有气节,象征诗人“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学习了“岁寒三友”,我明白了。
一、诗画赏析,入境精读
1.赏画:课件出示墨梅图,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问题。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墨梅图题诗》引导我们通过画面上的墨梅,品味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理解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字9个,写字1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学习并尝试进行书画欣赏,感受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感悟岁寒三友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和感悟梅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并尝试进行书画欣赏,感受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资源】教师:制作课件,完成三案;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导学流程】一、预习指导:明确要求: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写会一类字、认清二类字。

写会词语。

2.读熟课文,读通句子。

3.查找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知识。

4.读一读“小资料”,了解内容。

学习检测: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收获板”和第一题。

【设计意图:根据提示,学生预习时有了针对性,减少盲目预习,提高预习的实效。

】学法指导:字词学习:认读词语,理解意思,借助工具书或运用已有方法理解。

课文:大声朗读,做到“五不”,可以多读几遍。

二、预习反馈:(5分钟)同桌交流预习内容,提出难点及困惑。

三、学习目标:(30分钟)1.明确目标:自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了解写法。

2.学法指导。

(1)读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知作者: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解诗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4)明诗意:从重点字词入手,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

(5)悟诗情:感悟古诗情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6)学写法:了解古诗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和特点,学习写法。

3.自主学习。

4.目标检测:(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我知道王冕是:(3)我知道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4)通过学习,我能大致说出这首诗的大意是:(5)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4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

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重点:理解并感受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古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墨竹图题诗》和《苍松怪石图题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题在画上的诗,(板书课题:墨梅图题诗)。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首绝美的诗篇。

3、齐读课题。

(1)交流有关作者资料。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随机补充: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

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

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

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

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

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课题质疑。

设计提问: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

4、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随机解决生字“乾坤(qián kūn)”的字音。

三、赏画品诗,感悟诗意。

1、赏画。

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并回答问题:图中梅花有什么特点?(1)认真观察画面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补充;图中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颖;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花朵只用淡墨轻染,仅花蕊加重笔墨,显得清新俏丽。

整个画面虽无艳丽的的“好颜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气”似从纸中透出。

2、品诗:理解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两句。

(2)小组讨论学习。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理解: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4)设计提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花树上,朵朵花都是淡淡的墨痕。

)(5)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直接描写墨梅。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6)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等,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理解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难道梅花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现在我们来学习:(1)指名学生朗读这两句。

(2)小组讨论学习。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理解: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3)设计提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4)交流有关资料,明确题诗目的。

设计提问:你知道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曾下东吴,入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后见天下将乱,遂归。

(5)你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虽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四、回归课题,情感升华。

1、设计提问: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品质与气节)2、小结: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五、回顾反思: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六、作业:搜集有关借物喻人的古诗。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2多媒体课件简介课件背景选择江浙一带水乡美景,这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当年创作情境,当介绍诗作背景时“诗人王冕”及“墨梅”伴随舒缓的筝乐缓缓映入眼帘,学习诗作时诗作出现于画面;初步感知检查反馈时重点字闪烁并出现读音;学习诗句时为避免干扰学生,画面只保留江南水乡的背景及所学的诗句,诗句依次出现,学习探讨重点词时重点词语变为红色,当单击重点词时旁边出现其解释;挖掘深意,体会情感时画面再次出现“诗人王冕”及“墨梅”;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时“墨梅”及舒缓的筝乐再度响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2、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生:(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板书。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生:淡墨痕师: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5)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生:(试说:我是抓住……。

师补充口头提问:清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乾坤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师: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墨梅还有什么特点?生:(清香的气味)板书。

师: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生:(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3)指导朗读古诗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

这就是“诗言志”。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

(课件出示)3、集体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墨梅图题诗元王冕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卓尔不群《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以自学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交流梅花的相关资料,活用诗句。

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