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像座桥
读《桥》有感作文

读《桥》有感作文《读〈桥〉有感》最近读了一篇叫《桥》的文章,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里的那座桥,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桥。
它在洪水肆虐的时候,成了人们求生的希望。
文中的老支书,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展现出的那种坚定和无畏,真的让我深受触动。
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跟这文章里的情景有点相似。
那是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傍晚,我被困在了学校。
望着窗外那如注的雨水,我的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想着回家路上肯定会被淋成落汤鸡,我就一阵发愁。
好不容易等到雨小了点,我赶紧收拾书包往家冲。
可是刚出校门没多久,我就发现前面的路面积水严重,简直就像一条小河。
我试着往前迈了一步,水一下子就没过了我的脚踝,冷冰冰的,让我打了个寒颤。
正当我站在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穿着雨衣的大叔走了过来。
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积水,二话不说就弯下腰来,对我说:“孩子,来,我背你过去。
” 我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说:“大叔,不用了,我自己能走。
” 大叔笑了笑,说:“这水脏,你走过去鞋子裤子都得湿透,来吧!” 说完,他就把我拉到了他的背上。
趴在大叔的背上,我感觉特别温暖。
他一步一步地在水里走着,每走一步都很吃力,但他的步伐却特别坚定。
我能听到他粗重的呼吸声,也能感觉到他的脚步在水里有些不稳。
“大叔,您累不累?要不放我下来吧。
” 我忍不住说道。
“不累不累,这点小事算啥!” 大叔一边喘着气,一边回答我。
终于到了没水的地方,大叔把我放了下来。
我看着他满脸的雨水,心里充满了感激。
“大叔,谢谢您!” 我由衷地说道。
大叔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赶紧回家吧,孩子,别着凉了。
” 说完,他就转身又走进了雨里。
看着大叔的背影渐渐远去,我的心里暖暖的。
这个陌生的大叔,就像《桥》里的老支书一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回想起《桥》中的老支书,他面对洪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儿子。
他那如山的形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担当。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桥课后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桥课后题一、字词理解类题目。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 咆哮(páo xiào):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咆”和“哮”都表示吼叫的意思。
- 拥戴(yōng dài):拥护推戴。
“拥”有拥护的意思,“戴”表示推戴、尊敬。
- 放肆(fàng sì):(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放”表示放纵,“肆”有肆意的意思。
- 呻吟(shēn yín):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2. 找出文中描写洪水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 文中描写洪水的词语有“咆哮、狂奔、势不可当”等。
- 解析:“咆哮”“狂奔”将洪水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态势。
“势不可当”直接写出洪水力量强大,为下文村民们的危险处境以及老支书的英勇行为做铺垫,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3. 理解“像泼。
像倒。
”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 这两句话独立成段,简短有力。
- 解析:“像泼。
像倒。
”运用短句,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雨之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让人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的危急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二、句子分析类题目。
4. 分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句话的作用。
- 作用:从描写方法上看,这是对老汉的动作描写(“冲”“揪”)、语言描写(“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和神态描写(“凶得像只豹子”)。
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的形象。
在情节上,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对老汉和小伙子关系的好奇。
5. 理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句话中“窜”和“舔”字的妙处。
- 妙处:“窜”字写出了洪水上涨速度之快,表现出洪水的凶猛。
“舔”字将洪水拟人化,把洪水疯狂肆虐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以及人们处境的危险。
6. 说说“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体现了老支书怎样的品质?- 体现的品质:“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体现了老支书的镇定自若,在危急时刻能够有序地组织群众。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一、课文概述《桥》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谈歌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面对肆虐的洪水,老支书(老汉)以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安全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终自己和儿子英勇牺牲。
二、情节结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 山洪暴发,村民惊慌失措:黎明时分,山洪咆哮而来,村庄惊醒,人们惊慌失措地奔向窄窄的木桥。
2. 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老支书早已在木桥前等候,他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的慌乱,指挥大家有序过桥。
特别是他命令党员排在最后,显示了他无私无畏的精神。
3. 老支书和儿子英勇牺牲:在木桥即将倒塌时,老支书和儿子相互推让,最终两人都被洪水吞没。
三、人物形象老支书是课文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通过以下方面得以展现:1. 临危不乱:在洪水肆虐的紧急关头,老支书沉着冷静,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村民撤离。
2. 铁面无私:他命令党员排在队伍的最后,即使自己的儿子也是党员,也毫不留情地揪出来排到后面。
3. 舍己为人:在木桥即将倒塌时,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桥,自己却被洪水吞没。
四、表现手法1. 设置悬念: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
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老汉),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样的安排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 环境描写: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些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用桥赞美老支书的句子

用桥赞美老支书的句子
老支书,我们共享的历史,常常让人感到温暖舒畅。
老支书,拥有千万篇字句,把文化遗产载入你的心中,带领我们深入思考,沉浸于百转千回的文字中。
以桥为延伸,形容老支书毫不费力。
桥是文化与文学之桥,桥是历史与古今之桥,桥是智慧与知识之桥。
老支书牵手着时光,流传千载,横跨万里,桥的双侧,宛若古往今来的千年奇观,把世间精彩的时光一一拉近,绘就出一幅幅古朴的风景。
桥,在望而不可及老支书中,不止是凝聚着文字,更是凝聚着思想。
它是知识腾挪的广厦,是征服枯燥重压的铁拳,是抵抗世俗虚伪的不朽之魂,将正义和信仰守护在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
桥汇集着时代的古老,结合着文化的灵魂,将智慧与知识交织融合,凝聚出桥的体系,而桥的尽头,便是老支书的海阔天空,在它的阔达中,放出灿烂的火花,照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久弥新。
老支书,你的桥,造就了文学的千言万语,你的桥,定义了文明的智慧脉搏,你的桥,印证了历史的留香,你的桥,梳理出爱国的感情。
以老支书为纽带,以桥作桥梁,老支书就像一座石桥,在飞驰的繁忙中,鼓励人们不断前行,发掘更多的精彩。
桥,无论是它自身的坚韧,还是它所见证的故事,都是影响着历史的力量,也是前进的源泉。
老支书,你的桥,一如既往,传承着智慧的气息,捍卫着文明
的荣誉,书声如潮,拨开历史的波澜,让自由的思想飞翔自如,让持久的热情滋润着灵魂,你的桥,成为了时代的精神家园,它的古老与浪漫,沉淀着岁月的芬芳,这是老支书,为世界带来的最珍贵的宝藏!。
桥第二课时一等奖逐字稿

桥第二课时一等奖逐字稿《桥第二课时一等奖逐字稿》同学们,今天咱们接着上节课继续来学习《桥》这篇课文。
上节课咱们大概了解了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一些基本的人物关系,这节课呀,可就更精彩啦。
我先来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危险的情况呢?就像课文里的村民们,突然面临洪水来袭。
那洪水啊,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张牙舞爪地朝着村子扑过来。
我想啊,如果我在那个村子里,我肯定吓得腿都软了。
可是咱们课文里的老支书呢,他可不一样。
老支书站在那座桥上,就像一座山一样。
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洪水:“你别想轻易地冲过去,伤害我的村民。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特别佩服老支书。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开始指挥村民们过桥。
他大声喊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他的声音在洪水的咆哮声中,就像一道响亮的命令。
这时候啊,我就在想,要是我是村民中的一个,我肯定会乖乖听话的。
你想啊,在那种危险的时刻,有这么一个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人在指挥,那心里就会踏实很多。
我旁边的同桌就问我:“你说老支书为什么要让党员排在后边呢?”我想了想就说:“那肯定是因为党员要先为村民着想呀,这就像在战争的时候,那些勇敢的战士总是冲在前面保护老百姓一样。
”咱们再看村民们的反应。
村民们呢,也都很听话。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往桥上走。
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洪水越来越高,就快要漫过桥面了,他们心里得多害怕呀。
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心跳声,就像打鼓一样“咚咚咚”的。
可是大家都没有乱了阵脚,这都是老支书的功劳。
在这个过程中呢,有一个小伙子,他表现得有点不一样。
他很年轻,可能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有点冲动。
他想往前挤。
这时候老支书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他严厉地呵斥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小伙子一下子就愣住了。
我当时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有点矛盾。
一方面我觉得老支书有点凶,可是另一方面呢,我又觉得他做得对。
我就和我前面的同学讨论起来。
我同学说:“老支书这是在维护秩序呢,要是大家都乱挤,那桥肯定就塌了,谁都过不了。
《桥》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桥》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起《桥》里的环境描写,那可真是相当有画面感呢。
就像一场大戏开场前的舞台布景,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你看那大雨,像老天爷端着个巨大无比的水盆,一股脑儿地往下泼水。
那雨滴啊,大得像一颗颗炮弹似的,砸在地上“啪啪”直响,仿佛地面都要被砸出一个个大坑来。
这雨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在村子里横冲直撞,所到之处一片混乱。
再瞧瞧那洪水,那可不是一般的洪水啊,简直就是一头张牙舞爪的怪兽。
它咆哮着,汹涌澎湃地朝村子扑来,那势头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任何东西在它面前都得瑟瑟发抖。
这洪水啊,水势凶猛得像一个发了疯的巨人在横冲直撞,把好好的村子搅得翻天覆地。
而那窄窄的木桥呢,在这洪水和大雨的夹击下,就像一个瘦瘦弱弱的小老头,颤颤巍巍地站在那里。
它仿佛在喊:“哎呀呀,你们可别再折腾我啦,我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你们这样的折腾啊。
”那环境描写里的风也不甘示弱啊,呼呼地吹着,像个疯狂的鼓手,敲打着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
吹得那树啊,像是一个个喝醉酒的大汉,东倒西歪的,随时都可能一头栽倒在地。
在这样一个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环境里,我们的主人公老支书就像一个超级英雄闪亮登场啦。
他站在那摇摇欲坠的桥上,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坚定地挡住洪水的侵袭。
这环境就像是为了衬托他的英勇而特意设置的夸张背景。
如果把这整个环境想象成一个大舞台,那洪水就是那个不讲道理的反派,横冲直撞地想要破坏一切。
而老支书就是那个力挽狂澜的主角,那座桥就是他们俩较量的战场。
这环境描写可真是妙啊,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像在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大片一样。
我们在这夸张又有趣的环境里,感受到了紧张、危险,也感受到了老支书那伟大的人格。
这环境描写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故事、感受人物的大门。
要是这环境有嘴巴,估计它会大喊:“看我多厉害,我可是这个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大明星呢!”不过啊,再怎么厉害,也还是被老支书的英勇给镇住啦。
这就是《桥》中环境描写的独特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回味几遍。
《桥》读书笔记

《桥》读书笔记读完《桥》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它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在灾难面前展现人性光辉的画面。
文章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暴雨倾盆,山洪咆哮,仿佛要将整个村庄吞噬。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老支书站了出来,他那沉稳而坚定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他像一座山,稳稳地矗立在村民们的心中,给大家带来了安全感。
老支书的语言简短却充满力量。
他大声喊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体现出了他的果断和担当。
他清楚地知道,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秩序是多么重要。
他以身作则,让党员排在后面,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敬佩。
文中对于村民们的描写也十分生动。
大家惊慌失措,乱哄哄地拥向窄桥。
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慌乱。
然而,正是在这种混乱中,老支书的指挥显得更加关键和可贵。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老支书揪出了一个小伙子,让他排到后面去。
小伙子瞪了老支书一眼,站到了后面。
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
这一情节的设置,让老支书的形象更加高大。
他在生死抉择面前,没有丝毫的偏袒,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儿子。
当洪水肆虐,桥开始颤抖,最后轰的一声塌了。
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
但他们的精神却像一座桥,永远架在了人们的心中。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老支书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他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同时,这也让我思考了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是只顾自己的安危,还是像老支书一样,为了他人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桥》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它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它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担当,要有勇气,要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了集体和他人,舍弃个人的利益。
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也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那恶劣的天气,汹涌的洪水,都加剧了紧张的气氛,让读者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
读《桥》有感作文

读《桥》有感作文《读〈桥〉有感》最近读了一篇叫《桥》的文章,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在洪水肆虐时,老支书为了让村民们顺利过桥,不惜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的故事。
文章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场面,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狂风暴雨、洪水咆哮的夜晚。
我看到了那座窄窄的木桥,在汹涌的洪水中摇摇欲坠。
村民们惊慌失措,恐惧像洪水一样在他们心中蔓延。
而老支书,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坚定地站在桥头,指挥着大家有序撤离。
老支书那沙哑的喊话声仿佛就在我耳边回响:“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充满了力量,让慌乱的村民们渐渐安定下来。
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担忧,但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定。
他心里想的,只有村民们的安全,完全没有顾及自己和家人。
当他用力地把一个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是咋回事啊?接着读下去,才知道原来这小伙子是他的儿子。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作为一个父亲,他怎么可能不心疼自己的儿子?但在生死关头,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职责,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也是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我被困在了学校门口。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我的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就在我快要哭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爸爸的身影。
他穿着雨衣,骑着摩托车,在雨中艰难地前行。
到了我面前,他二话不说,把雨衣脱下来给我穿上,然后带着我往家走。
雨水打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他还是稳稳地骑着车,嘴里还不停地安慰我:“别怕,闺女,一会儿就到家了。
”和老支书相比,爸爸的行为或许没有那么伟大,但那一刻,他在我心中就是最了不起的英雄。
就像老支书在村民们心中一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再回到《桥》这篇文章,老支书和他的儿子最终被洪水吞没了。
但他们的精神却像那座桥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支书像座桥
————《桥》第一课时说课稿牛凤连
一、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16课《桥》。
作者谈歌。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既表现出一个严肃的政治性主题,又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1.基本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悟情的过程中。
五、学生学法指导
向学生传授“学法”。
让学生会学是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
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本次教学是通过五方面进行渗透的:
1.在导入时我采用联系实际,谈话导入,说明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却把自己及家人的安慰置之度外,用这些感人事迹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由于本文的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字,词,句,段,字的教学是让学生读准音并辨别多音字;词语的教学是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新词要逐字逐字的去理解,然后串起来,意思就明白了。
还有些词语,用来概括内容,而句段的教学,则是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所处的环境,为学生学习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3.字,词,句不单单是辨别,理解,剖析,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理解词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自用。
如:用“发抖”,“呻吟”,仿写句子,用“拥戴”,“狂奔而来”,“吞没”概括课文内容等。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经常碰到的。
4、字词句段说完后,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后的收获,对本节课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从而做到一课一得。
5、学文后向学生推荐《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本书,因为拓展阅读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因此安排了与《桥》在内容上,人物形象和方法上具有相同点的书,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最后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