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精讲精练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周公诫子》教案和练习

《周公诫子》教案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教时安排本课共分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1、作者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今本作十卷。
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
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自学指导一:根据提示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翻译课文(一)字音1、相(xiàng):辅助。
如:吉人天相。
2、宰相。
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
如:傧相。
另读(xiāng) 1、互相。
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如:好言相劝。
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
如:哺育。
2、咀嚼着的食物。
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
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
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二)词义1、诫:告诫,警告劝诫。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甲)周公诫子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九年级语文下册27《周公诫子》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27 •周公诫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义,提髙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3.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德。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曹操《短歌行》屮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來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韩婴(约前200—前130),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等。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徳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
今本作十卷。
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卬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
它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3.读准字音。
诫(jie)沐(mCi)哺(1丸)容智(rul)桀(jiQ)欤(yd)三、合作探究(一)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
⑴J成王封们禽丁鲁(介词,给,把)于(吾于天下亦床轻矣(介词,对),J于无以鲁国骄士(你〉(2)(看,文王之于(儿子)⑶J澤行宽裕(道德》[其德全矣(精神)[子无以鲁国尊士(怠慢,轻视〉(4)^ I方虚尊而恃Q(骄傲〉(5 J子无躺国骄士(因为〉5 '[土地卜大,守孕俭者(用〉2.小组讨论,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聪明睿智(古义:明察整理;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2)德行宽裕(古义:宽大,宽容;今义:宽绰富余)3.请解释下列活用的词。
(1)子无以鲁国骄士(形容词作动词,怠慢,轻视)(2)—饭三吐哺(名词作动词,吃一顿饭)(二)反复朗读课文,翻译下面的重点句子。
1.子无以鲁国骄士。
明确:(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周公诫子》教案

《周公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周公诫子》。
(2)理解《周公诫子》的文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周公的身份和事迹,理解他对儿子的教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周公诫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周公的仁爱之心和对儿子的关爱。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周公诫子》的文意理解和词语解释。
2. 周公的身份和事迹介绍。
3. 对儿子的教诲和人生哲理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周公教诲的深入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周公诫子》全文及其注释。
3.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周公的身份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周公对儿子的教诲,引出《周公诫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周公诫子》,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周公诫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难理解的部分。
(2)结合历史文化知识,阐述周公的教诲意义。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体会周公的仁爱之心和对儿子的关爱。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周公诫子》。
(2)写一篇关于周公教诲对自己启示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周公诫子》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文意理解和关键词语的掌握程度。
《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精选文档

《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周公诫子》课后练习及答案一、阅读: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二、基础题(10分)1.给下列字注音。
(4分)禄( ) 姬( ) 怠( ) 嚼(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成王之叔父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守之以愚者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莲,花之君子者也D.执策而临之3.翻译句子。
(4分)①又相天子,吾于天亦不轻矣。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三、课文阅读题(20分)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义。
(4分)俭:畏:贵:哲:2.翻译句子。
(4分)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周公诫子》配套练习含答案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智 ______
3. 结合课文《周公戒子》,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诫: ______
封: ______
又相天子: ______
德行: ______
宽裕: ______
守: ______
恭: ______
荣: ______
俭: ______
尊盛: ______
聪明: ______
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 待贤人和结交群士。然后明确观点,结合文中内容,自己的阅读积累,举出其他因“礼 贤下士”而获益的名人事例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 述“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答案: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 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 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 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 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解析】
《周公诫子》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0 分)
1. 古今异义词:
吾闻,德行 宽 裕,守之以恭者
古义: ______ 今义: ______
桀、纣 是也
古义: ______ 今义: ______
夫贵为天子
古义: ______ 今义: ______
2. 词类活用: 一 饭三吐哺 ______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繁荣也要勤俭节约;一个人再成就显著也要谦虚;除 此之外,还需要做到学识渊博,虚怀若谷等等,这些美德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 答案: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 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 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 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
27.周公诫子

27.周公诫子班级姓名组号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旨,学会言简意赅的写法。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旨,学会言简意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反馈知识链接:韩婴:西汉古今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
解题:本文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
周公:西周初政治家。
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
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
武王死,以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姬()嚼()桀()纣()欤()睿()智吐哺()相()天子守以畏者()2、疏通文意,解释词语封:诫:往:无以鲁同骄土:轻:相:哺:德行:宽裕:守:恭:荣:俭:贵:畏:聪明:睿智:愚:博闻强记:哲:由:亡:可不慎欤:3、一字多义成王封伯禽于鲁吾,文王之子于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守之以恭者苛政猛于虎也送杜少府之蜀州之何术之求马之千里者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子无以鲁国骄士夫此六者以守之以恭者夫余观夫巴陵胜状计日以还逝者如斯夫策之不以其道讨论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回答)2、周公提出的“六德”是什么?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第二课时反馈讨论探究1、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周公辅政时礼贤下士?2、文段中通过反面事例论证具有“谦德”的语句是:3、“桀、纣是也。
”中的“是”意思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4、“夫贵为天子,……桀、纣是也。
”这几句,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观点?学习小结本文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当堂检测1.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突出诫子的性,_ 性。
《周公诫子》教案

《周公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公诫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公的品德和教子之道,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周公诫子》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周公的教子之道。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掌握字词和句式。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周公的教子之道,联系实际生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准备《周公诫子》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案内容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周公的历史地位和事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周公诫子》,提问学生对诫子之道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周公的教子之道。
2.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周公的历史地位和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周公诫子》,提问学生对诫子之道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查找并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三、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周公的教子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诫子》【通假字】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畏”通“威”,威严)【古今异义】1、聪明睿智古义:明察事理聪明:今义:听觉、视觉敏捷,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2、德行宽裕古义:宽大,宽容宽裕:今义:宽绰富裕【一词多义】名词: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成王封伯禽于鲁)1、封:动词:封闭,封合。
(节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动词: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2、亡:动词:灭亡(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动词:走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介词:给,把(成王封伯禽于鲁)3、于:介词:对(吾于天下亦轻矣)连词:因为(子无以鲁国骄士)4、以:连词:并且(守之以恭者)形容词:强大(人众兵强)5、强:形容词:强,好(博闻强记)形容词:聪明,智慧(聪明睿智)6、智:名词:有学问(守之以浅者,智)【作者简介】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治今北京市)人。
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背景探秘】周公,西周初政治家。
文王第四子,又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
曾佐武王伐商,多次建功。
武王死,因成王年幼,由他摄理政事。
管叔、蔡叔等起而反对,散布流言蜚语,纣子武庚乘机勾结管、蔡和东夷部族联合叛周。
他亲率大军再次东征,讨平叛乱。
又派召公营建东部维邑(今河南不洛阳),驻兵八师,对殷顽民加强监督,称成周。
旋全面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人,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在封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归政成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建立各项典章制度,使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善待来者;并主张“明德慎罚”,即使对持殷人,也实行所谓“义刑义乐”。
【资料链接】〈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辨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即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
〈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
〈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
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
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
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缺损。
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据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
〈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古文译注】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1)之曰:“往矣,子 周成王将鲁地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 无以 鲁国骄(2)士。
吾,文王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 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又相93)天子, 吾于天下 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我在天 亦不轻矣。
然一沐 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中 三握发, 一饭 间要停多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进一次餐饭中间要停 三吐哺(4), 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 多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 宽裕(5),守(6)之以恭(7)者,荣(8);土地广大, 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 守以俭(9)者,安; 禄位尊盛, 守以卑(10)者,贵。
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 人众 兵强, 守以畏(11)者,胜;聪明(12)睿智(13), 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 守之以愚(14)者,哲(15);博强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 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 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由(16) 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贵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 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 亡其身者, 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却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的 桀、纣是也。
可不慎(17)欤?——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谦虚谨慎吗?【板书设计】荣智安浅恭谦德俭得心者得天下愚卑畏贵哲胜【主题思想】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有儿子的告诫: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品味赏析】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重难点问题)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未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重难点问题)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精彩句段)这句话是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来告诫儿子,做人应遵循谦德,“三”是虚写,表现他对天下贤士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之情。
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可不慎欤。
(精彩句段)此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此句虽简,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文章特色】本文语言短小精悍、概括力强。
作者善于把许多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凝聚在比较简练的语言中加以表现。
此外还运用了排比,使语言工整,便于朗读。
一、知识积累1、周公,是周初家,姓,名,曾帮助灭商。
2、解词(1)无以鲁国骄士骄:(2)犹恐失天下之士恐:3、翻译句子(1)吾于天下亦不轻矣(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4、周公为什么要诫子?5、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二、阅读理解(一)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子”的含义。
(1)子无以鲁国骄士()(2)吾,文王之子()(3)夫贵为夫子()2、本文周公诫子的背景是怎样的?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周公诫子的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在原文用双竖线标出,并概括层意。
(1)(2)(3)(4)4、文章最后一句采用反问句形式有何效果?5、根据周公诫子的内容,想象其子伯禽到鲁国后会如何理解?(二)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固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1、翻译下列句子。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或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三、语言表达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同意周公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心态吗?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所持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1、政治家姬诵武王2、(1)怠慢(2)惟恐3、(1)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2)即使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了。
4、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5、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中间要停多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进一餐饭中间要停多次来招待客人。
二、阅读理解(一)1、(1)你(2)儿子(3)古代对皇上的敬2、“成王封伯于禽”,突出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3、(1)第一层:“成王封伯禽于鲁……子无以鲁国骄士”总写周公诫子(2)第二层:“吾,文王之子……由此德也”进行正面阐说(3)第三层:从反面阐说。
(4)第四层:总结问题,突出中心。
4、能加强语气,表达作者不容置疑的口气。
(从反问句的作用来考虑)5 、如:伯禽听从父亲的教导,到鲁国后,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时时以六种谦德反省自己,不久,鲁国更加强盛。
(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二)、1、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2、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
3、指出对象讲述道理得出结论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4、(1)这种行为不妥当。
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
(2)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三、略(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