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2019/1/12
8
国外对推广的理解
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对农业推广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在英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农业推广被视为“咨询工作”, 推广咨询人员在推广对象需要做出决策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让他 们洞察到不好的决策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协助其实现相应的目标; 在法国,农业推广强调知识的转化,具体就是指将农业的研究成果作 为知识,将其通俗化,从而传授给普通的民众,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西班牙,推广也指培训,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技能; 在荷兰,推广是指为推广对象提供指路明灯; 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推广的意思与荷兰类似; 在韩国和澳大利亚,推广的目标是实现令人满意的农业发展; 在美国,推广是指非正规的校外“推广教育”,强调推广的目标是 教人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国,不同的文献对农业推广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农业推 广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差异性。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 活质量 •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 与政策
五、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一)直接功能
1.增进农民的基本知识。 2.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3.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 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019/1/12
18
(三)现代的农业推广-信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的发展赋予农业推广 的涵义更为丰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农业生 产技术的内容以及随着“技术转让”所需要提供的 教育过程,更侧重信息传播,不断为农业、农民、 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 参考手册》中,作了如下解释:推广是将有用的信 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 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 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摘要:公元前8世纪之前,中国农业产业分布分散,总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基本上没有产业集聚。
至公元12世纪,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得到发展,但直到184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还很低,且农业产业布局呈小面状分布特点。
至1949年,虽然农业产业集聚度仍不高,但农业产业布局开始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到198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布局仍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1981年以来,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也开始出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开始出现一些分散倾向,但农业产业集聚仍是主流,面状分布的农业产业布局特点没有根本改变。
关键词:中国;农业产业;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业布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为依据,可以概括地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又可细分为公元1840年以前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经济时期和公元1840年至公元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新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也可细分为公元1949年至公元1980年和公元1981年至今两个时期。
1 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点,之前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之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这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特点。
1.1 1840年以前的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1.1.1 公元前8世纪之前公元前22世纪以前,中国农业处于原始农业萌芽期。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农耕和畜牧业生产,黄河流域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农业生产中心,那时的农业是使用由石、骨、木等制作的简陋的生产工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农业生产力极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青铜农具,生产工具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进入传统农业的形成期。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 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 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 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2、纺织业 (1)丝织业 ①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②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③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
④唐代:缂丝技术(通经断纬)明:花楼机 清:锻 (2)棉纺业(衣被天下)
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 了脚踏三锭纺车 ③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苏州、杭州和南 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和艺术品的 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手工业产品 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 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 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 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 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 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 还是“瓷”的信息.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可持续发展课件(第一讲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988年FAO定义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
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
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
不造成环境恶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
接受。
国外生态农业
说明内涵丰富,但没有统一的定义。
(2)农业的可持续性:一般与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 三重属性定义类同。
四种较有影响的概念 ①着重自然属性 ②着重社会属性 ③着重经济属性 ④着重科技属性
2.持续农业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本代人的公平,代 际间的公平,地区间的公平。 (2)农业生产持续性原则:社会(产品数量、优质、农业
结构与产品结构)、经济与生态
(3)共同性原则: 即目标和行动的共同性。 (4)质量原则 (5)时序性原则 (6)发展的原则
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实践过程。 Altier.M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后认为:“持续性”
为“地力的可恢复性、环境的健全性、经济上的合 理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Gordon K,Donglass提出了三重属性定义:即可持续农 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 结合; Brown B.J 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三重目标的定义:即生 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3)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减轻农业对环境造成的负作用; ★加强对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 ★资源的再利用及地力维持与提高等。
(4)印度的持续农业发展
★研制和推广生物肥料,节约化肥施用; ★推广运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成立农工商企业集团,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及 振兴农村经济。
四、现代可持续农业及其特征
至公元前1万年 对自然 的态度 依赖自然
农业推广学第1章 绪论

农业推广学(Agricultural Extension)第1章绪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们应当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了解现代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对农村发展实践的价值;熟悉国外农业推广实践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要求你们密切关注实践问题,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认真对待研讨、案例研究、作业及考试。
农业推广发展很快,把农业成果交给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象过去那样只知道死种田,不管农产品到哪里去,现在农民不仅要种田,而且要懂管理善经营,农业推广人员怎样把学的技术交给农民,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农业推广人员应该既是技术人员,又是信息人员,这是今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农业推广学这门课程研究的是怎样把技术,信息交给农民,并发挥作用,改变农民的行为和态度。
这门课是你们的学位课,最终要考试的。
希望你们重视起来,并把这门课学好。
教材➢主讲教材:为汤锦如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主要参考书目:➢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1第2版➢第2版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第1版➢郝建平等编著《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5第1版➢张仲威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6.1第1版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学期应该要学的一些的知识点,方法,基本知道农业推广学是怎么一回事,我初步设想这几个方面,你们记好笔记,有的书上有的,有的书上没有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组织与管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信息服务。
2.教学难点在于学员对农业推广实践缺乏了解,需要进行较多的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推广概念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第三节农业推广学含义、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农业

考纲要求: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一、古代中国农业
(一)、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1、时间 距今一万年左右,
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
2、成就: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 ①封闭性 ②完善性 ③保守性 ④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
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水力为动力 风力为动力 高转筒车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耦犁、犁壁 耧车 垄作法 代田法 一年一熟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一年两熟、 高转筒车 一年三熟 风力水车
两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曲辕犁, 犁评 (完善) 经济重心 南移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私有土地出现) 2、生产力的提高 : (生产工具进步 、耕作技术进步, 水利工程等)
(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6、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高中历史农业 部分题目

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试标准]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二、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总结: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制农具(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3)铁犁牛耕的变化:开始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西汉)→曲辕犁(唐朝)(4)耕作方法的变化: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5)耕作技术的变化: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6)耕作制度的变化:一年一熟(两汉)→(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以后)(7)灌溉工具的变化:改制的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研究员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Professor WANG Dongya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前言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