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三种文体知识梳理共47页文档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

附:论点与论题
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 联系 解和主张(同一论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论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
不可。
①定义不同。论题就是议论类文章中的“话题”,如“论教养”“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如“‘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形式不同。论题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如“马说”“怀疑和学 区别 问”,也可以是一句话,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一般是 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③位置不同。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的位置较灵活, 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文末。
作用
论
证更加鲜明生动。
证 标志词 常含有比喻词:如、像、仿佛、犹如、比方说等。
四、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形式 在思路上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精
并列 神的三间小屋》中第⑦~⑱段详细论述了建设精神的三间
式 小屋的方法:盛放爱恨、盛放事业、安放自身,这三个方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定义 在议论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们是证明与 被证明的关系。
内容:包括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等。用来作论 据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与论点有一定的 分类 事实 逻辑联系。 论据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可以具体、真实、有 力地论证观点,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论证
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
层进
结构
把道理说深、说透。如:《敬业与乐业》分三个层
式
关于三种文体的学习知识点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一】记述文知识点(一)记述文的定义和分类记述文是以记述,描绘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二)记述因素( 5 因素)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因由,经过的结果(三)记述次序正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次序来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此刻,过去,此刻)长处:为了突出中心,或造成悬念,令人着迷插叙:因为某种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
作用:增补,交代,或说明为下文(文本)作铺垫。
(四)线索:贯串全文一直的一条脉络1.时间2.事件:中心事件3.事物七种 4.某人物: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许事迹5.见闻6.地址的变换(空间转移,游记)7.感情变化: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找寻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各段频频出现的事物③谈论抒怀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觉(五)人称1.第一人称:(优)以我的见闻感觉为线索,情节集中,使故事显得真切可信,和蔼自然真切,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缺)不可以写不属于我的见闻,感觉2.第三人称:(优)便于客观的叙事,表达不受限制(缺)不如第一人称更和蔼自然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的变形:(优)对话式和蔼自然,便于感情沟通(六)区分层次1时间先后次序,倒叙最简单2故事情节的发展区分(初步,发展,热潮,结局)3.地址的变换(游记)4.描绘内容的角度5.思想感情变化6.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区分(七)概略段意要求: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格式:(时 +地 +人+事)方法:抓住了中心句(中心句首,文末,文中)没有抓住中心句:抓贯串全段的中心(事件的中心)常有法:①摘句法②归纳法③联合法④叠加法区分段落的方法:(1)准时间区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址区分(找表达地址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分(八)中心方法:①从剖析下手(目归纳了文章的中心,体了内容)②从剖析开下手—开篇点,全文(引出下文)③从剖析篇末下手—篇末点,或深入主④从剖析文中关,抒怀下手—揭露主格式:本文通表达(描绘)_____(事情),表了(反应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点或品),歌(揭穿,批评,抒)了 _____(点,象,感情)(九)构剖析开(首段):开篇点、全文(引出下文)、引出念、开山、点、埋伏笔等中(渡):承前启后、上文,引出下文等渡:下文,上文尾段:全文,点明中心,照开(目):深入主,画点睛,告我文本中心开篇点:衬着氛围(小)埋下伏笔(小)文首置念(小)下文作下文a.渡的作用:承前启后、作。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三种文体知识

记叙文阅读积累一、主要知识1、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
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
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
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中联系的内容,是对上文所做的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与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4、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现代文文体知识梳理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一、说明文的分类及特点事物说明文:以详细的事物为说明对象,重视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点、种类、功用等。
按对如( 统编八上 )《中国石拱桥》和(统编八上 )《苏州园林》。
象分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重视论述看法、原理、规律、原由、关系、方法等。
如( 统编八下 )《大自然的语言》和(统编八下 )《大雁回来》。
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正确地介绍事物,详细科学、简洁易懂。
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批数据对说明对象作客观的说明。
按语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绘的笔法,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使言分文章更为生动、风趣。
如《大雁回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绘大雁,知识性、抒怀性和思想性完满联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说明次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
常以表时间的词语为标记,如年时间月、朝代等。
次序如《中国石拱桥》是按石拱桥建筑的历史发展次序(赵州桥“修筑于公元 605 年左右”,卢沟桥2016 衡阳“修筑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筑于800 年前”, 1961 年云南省建成了“长虹大桥” )进行说明的。
依据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次序。
逻辑次序往常包含以下几种形式:①由现象到实质。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说——追查因果关系——论述研究意义,这类从现象到实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就是典型的逻辑顺逻辑次序7年5考空间次序序。
②由主要到次要。
如《苏州园林》一文第③ ~⑥ 段紧扣第② 段的四个“ 讲究” ,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筑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⑦ ~⑨ 段则说明苏州园林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局部的特点。
依据先主后次的逻辑次序,不单使文章脉络清楚,并且使文章重点突出。
③由归纳到详细。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既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详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和获得的成就,并解析获得成就的原由。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现代文3大文体知识要点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三类文体知识点汇总--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1、段落作用:答题格式:内容(段意+与主旨的关系)+结构该段写了……(段意),表现/抒发/赞美了等……(中心、情感、特点等)+结构作用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中间——承上启下、作铺垫(衬托、对比、埋伏笔等)结尾——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呼应标题、突出中心、引人思考等)2、人物形象:1、运用了…的描写(肖像、语言等)•2、概括描写内容•3、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或处境或身份地位等,表现他是…性格或品质的人•4、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的态度。
•5、同时照应了上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注意: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3、标题基本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行文线索,贯穿全文3、巧用修辞,新颖独特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5、交代主要内容(主要事件)6、点明(暗示)文章的中心7、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的作用:结构+内容标题的含义:浅层含义+深层含义4、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反问的作用:增强语势(气),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5、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1、交代背景(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交待了……)2、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心情)3、渲染气氛(渲染了……气氛)4、突出文章主旨(突出\表现\揭示了……)结构:引出下文(引出……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呼应等等6、记叙的三种顺序及作用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的作用: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