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明珠:走马古道小城故事

合集下载

小城故事的文章

小城故事的文章

小城故事的文章一座小城,隐藏着无数故事。

它坐落在山脚下,被一条清澈的小河环绕。

这个小城虽然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古老的城墙内,街道狭窄而拥挤。

这里的建筑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有砖瓦斑驳的民居,有仿古风格的商店,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时光的轻声诉说。

而城墙上的观景台,则是眺望整个小城的最佳去处。

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屋顶上飞扬的彩旗,在中午时分,还能听到城钟的悠扬钟声。

小城有一家古老的书店,位于街角的拐弯处。

店内摆满了各种书籍,有经典名著、小说故事,还有传统文化的修养书。

书店老板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总是笑呵呵地迎接每一位书迷。

他喜欢和人们聊天,分享他无穷的读书心得,更妙的是,他总是能推荐到你想要的书籍。

小城的夜晚是安静而宁静的。

明亮的星空下,沿着河边散步,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的酒吧。

那里的音乐和欢声笑语,将沿街而过的人们都带入了无忧的时光。

夜晚里,小城的钟楼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映衬着孤行的人们,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温暖。

除了美丽的建筑和舒适的环境,小城还有许多美食。

小城的餐馆、酒吧和咖啡店琳琅满目。

这里的食物既有传统的本地美食,也有国际化的西餐。

无论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还是享受高级餐厅的美味佳肴,小城都能满足你的味蕾。

小城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宁静。

大家都习惯在黄昏时分聚集在广场上,一起散步、聊天。

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互相照顾,像一家人一样。

在小城里,人们彼此之间都有一种亲近感,这使得小城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这座小城虽然不出名,却总有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这座城,你会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宁静和温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它是一个独立于外界喧嚣的存在,给人们一片净土。

小城的经历,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延续下去。

小城故事(汇集9篇)

小城故事(汇集9篇)

小城故事(汇集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城故事(汇集9篇)小城故事(1)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了,小镇也随之展现出了另一幅面容。

小城故事作文共九篇

小城故事作文共九篇

小城故事小城故事(一)镇长也想为这个不起眼的镇作出点贡献,希望这个镇能富起来,可每当他想出一个又一个的策略时,总是因为那些镇民的固执,愚昧,导致过了好些年,这个镇还是最近一百里内最贫穷的地区。

于是,镇长只能叹气离开了。

之后,又来了一位镇长,这位镇长不识一丁点儿字,十足一个文盲。

虽说他大小也是个官,但家里却也一贫如洗。

当他来这儿一两天时,就开始忙起来了,他挨家挨户地去了解情况,平时又非常注意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原来这里的人们都是各看各样,一点儿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就算有一个人有了些新作为,其余人也会心存嫉妒,一味地去说他不合群,因此这个镇就没有了好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们更多的是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生活得地方是个穷地儿,没有人会看的起,更没有人会帮自己。

对于这些问题,镇长决定一个一个解决,首先得振作起人们的自信心。

于是,镇长一直在思考着解决的办法。

晚上了,镇长屋子里却还依然有着隐隐约约的光亮,直到天明。

第二天,镇长把全体镇民都召集了起来,希望每家每户都能捐些钱或衣物给贫困地区的人们。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开始议论纷纷了:“哪有东西啊,咱们自己都穷的要死!”“俺也这么困难,有谁来帮俺过呀?”“要捐款,镇长自己怎么不捐啊?”“就是,就是……”“安静,安静!我想我是这儿的一镇之长,我就首先带个头捐个10元吧!”要知道,镇长家也是多么的穷啊!能那出10元钱,他一定是千辛万苦才赚到的.“哦!”突然有人叫了起来,“怪不得,昨儿我看见镇长抱着自己的衣服和粮食匆匆地出了镇,原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得望着镇长。

镇长微微一笑,就将10元钱庄重地投进了一个简陋的捐款箱。

突然间,全部的镇民都跑了回去,连影也没有。

镇长见这番景象,不禁疑惑起来。

但这种困惑不久就解除了,原来每个人都跑回家,将自己值钱的东西拿来,打算捐出去。

有个镇民突然说了起来:“镇长,俺们听你的,俺们已经努力地捐东西出来了,或许根本帮不了他们,但也表示我们的一片爱心……”镇长听了,眼眶都湿润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小城故事》800字作文

《小城故事》800字作文

《小城故事》800字作文“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老式收音机缠绵的歌声萦绕耳畔,茶案上的风炉“咕嘟咕嘟”煮着水,百无聊赖的夏午,思绪随着茶釜中的盐花飘向远方,飘向那个遥远的小城,那个等待的姑娘。

酉水北去,流经那个唤作茶峒的小山城。

山城有一小溪,溪边住着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

屋前滨水,屋后是一白塔,渡船便拴在山崖边上。

祖父渡船,翠翠唱歌、采笋、依着溪水发呆,黄狗在低低地吠着,日子就这么过下去。

翠翠一天天长大,有了女孩子的小心思,祖父却忽而有些迷茫了。

城里团总的两个儿子都欢喜翠翠,女孩终于被弟弟傩送的歌声打动,可哥哥天保情场失意,坐下水船出了事。

傩送心灰意冷,离开了茶峒。

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白塔塌了,渡船毁了,祖父也在雷声中永远的睡着了。

翠翠还在无尽地等待,等着哪一天那个少年再出现,等着那夜的歌在梦里浮沉。

一文读罢,掩卷深思。

说不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喜忧参半,心湖微凉。

我从未去过湘西,但那儿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从《边城》中可见一斑。

渡船是公家的,无论过河的人如何感激,老船夫绝不收一分钱,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纯美湘西最动人的品质。

翠翠的少女时光,无非就是撑船,采蘑菇,逗黄狗,胡思乱想,望着天空发呆。

可这不就是那个如水的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吗?我想,这世上最出色的画家也无法勾勒出翠翠的模样。

她就像是坠入凡间的天女,在澄翠的山色掩映下,远远地站着,却不曾回过头来。

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影子,让翠翠更吸引人了。

天保与傩送兄弟俩,真真是兄友弟恭的代表了。

情感上的敌对关系,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毫无影响。

他们选择了最浪漫的方式,为喜欢的女孩儿唱上三年六个月的歌。

但世间事总是这样,不可能都那么美好。

整个的《边城》,似乎都是矛盾的。

祖父希望翠翠能早日长大,学会坚强,但那便意味着他要永远的离开;他想给翠翠找个好归宿,却又怕翠翠像她母亲般执念太深,老人的一颗心都揪在一起。

翠翠的出生本就矛盾,母亲未婚先孕,父亲服毒自尽,又为何要执意将她一人留在世上?到了出嫁的年纪,被兄弟俩同时倾慕,偏偏自己喜欢的傩送又被人提了亲,船夫孙女的身份,天保的意外离世,这一切都让翠翠怀疑自己的感情,挣扎,矛盾,痛苦,不知所措。

千年程洋冈

千年程洋冈

千年程洋冈作者:独立韩江秋看了肖老先生的《属于汕头市的古村落澄海程洋冈》和山头老生的《祖母的大娘冈》深有感触,2003年6月份本人曾写了一篇有关程洋岗的文章并在汕头日报上发表过,现在也找出来晒晒。

程洋冈,这是一个古老小村的名字,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的名字。

它坐落于澄海市莲下镇韩江出海口的莲阳河畔,一千多年以前,这里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它扼韩江之咽喉,是潮州出海的重要门户。

较之樟林古港,它早已是一个繁华的码头。

我们的祖先们在这里乘坐着红头船出海远洋,在这里厉兵秣马抗击着倭寇的入侵,在这里接待过宋朝末代皇帝宋帝昺,在这里抚育着抗元英雄陈吊王兄妹。

这鸡翁山上的鸡翁树,曾系着多少远离家乡人们的思乡情,这虎丘岭下的哈蟆石,曾记录着多少岁月风雨的沧桑。

程洋冈的榕树是全澄海最古老的榕树、程洋冈的小街是全澄海最古老的小街、程洋冈的书斋是全澄海最古老的书斋、程洋冈的丹砂古寺是全澄海最古老的古寺。

由于岁月的流逝,韩江流沙的长期冲积,程洋冈慢慢的与大陆连成一片,成了潮汕平原的一部分,失却了港口的有利地形,渐渐的被樟林港取代。

程洋冈作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宋时潮汕的重要港口也渐渐的被人们遗忘了。

汕头电视台《潮汕风》节目介绍了这个千年古镇,引起了我们的浓烈兴趣。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专程走访了程洋冈。

车在324 国道澄海莲阳路段折入安澄路不到5分钟,路边一个牌匾映入我们的眼帘,“程洋冈”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刻在牌匾中央。

我们先到了在路傍的丹砂古寺,它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寺观,是全国鲜见的寺观。

前殿供着文昌帝君,中间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后面则是玄天上帝。

寺里的主持释乾法师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僧人,他热情的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这个寺观的历史,带领我们观看了寺里的镇寺之宝——用陨石做的香炉,还有400年前澄海知县王岱亲手种植的凤竹。

听说这里还保存着清乾隆时的宰相刘墉题赠杏林书院的牌匾,我们便穿街走巷寻找,后来听村民说它被锁在村委会的库房里,只好作罢。

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

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

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散文“没有比廿八都更让人捉摸不透的古镇了,她像个谜,存在于蛮荒苍茫的大山里”作家汪浙成笔下的廿八都,带着几许神秘与悠远。

是的,她躲在仙霞山脉的深处。

至少现在,廿八都的声名还不如凤凰和丽江。

但她确是浙南大地上的一尊美神,还在沉睡,或者正在苏醒。

无尽的绿,清凉的风,一路伴我们去寻访这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廿八都,犹如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揣着仙霞古道的云雾、枫溪河水的清波,带着处子般的青涩,从山谷深处翩然走来,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古典柔美、淡泊脱俗的气质珠坡桥淡然地站在古镇人口处。

这座古朴典雅的廊桥,静默地横陈于枫溪之上,斑驳的红漆木柱顶起灰瓦铺顶的屋廊,高高隆起的斜脊,宛如在空中画出的优美弧线。

据载,“珠坡樵唱”曾是古镇十景之一。

立于廊亭,想象着那旧时月色里从桥上走过的樵夫——想想就要到家了,忍不住扯开嗓子唱起了山歌!那份欢畅的心情,那“一人歌唱众人和”的热闹劲,岂是常人能体验到的?还没有从珠坡桥的陈年余香中回过神来,我们已经走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浔里古街了。

走进散发着江南味道的街巷,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脚下的鹅卵石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两旁是青砖黛瓦的店铺和寻常百姓人家。

那些夹杂其中的高大气派的徽派建筑,想必是小镇的大户人家吧?那老旧厚重的门板,咿咿呀呀一开一合间,曾流转多少峥嵘的往事?那深深门庭的背后,藏着的是繁华过后归于平淡的寂寞这个远离都市的小镇,既有淡定从容的`老屋,更有怡然自得的生活。

廿八都的人似乎也少有旁骛。

纯朴厚道的居民站在自家门前,和我们这些游客和气地打着招呼,那一脸的真诚,在外面的世界是难以找到的。

面对廿八都人那恬静的表情和淳朴的笑容,真有春风人怀般的暖意。

这是灵秀山水的滋养,还是独特文化的浸染,抑或千年古镇的遗风?沿着浔里老街慢慢行走,越向深处越发现,深山中的这个小镇,是藏满了故事的。

从唐乾符五年至今,小镇已坐看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在我生活的这座小城,日子总是慢悠悠地过着,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慢了脚步。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有着独属于它的温暖与亲切。

就说前几天吧,我去了小城的老菜市场。

那可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刚走到门口,就能听到各种吆喝声。

“新鲜的青菜哟,早上刚摘的!”“便宜卖啦,便宜卖啦,又大又甜的西瓜!”
我在一个卖鱼的摊位前停了下来。

摊主是个满脸笑容的大叔,穿着一件有些旧但很干净的围裙。

“小姑娘,想买点啥鱼?”大叔热情地问道。

“大叔,这鱼怎么卖呀?”我指了指盆里活蹦乱跳的鲫鱼。

“8 块一斤,都是今早刚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大叔一边说,一边熟练地从盆里抓起一条鱼给我看。

“那给我来两条吧。


大叔称好鱼,手脚麻利地开始处理。

旁边的大妈凑过来,对大叔说:“哟,老李,今天生意不错嘛!”
“哈哈,还行还行,都是大家照顾!”大叔笑着回应。

我提着鱼,继续在市场里逛着。

卖水果的阿姨非要让我尝尝她新到的荔枝,“小姑娘,尝尝,可甜啦!不甜不要钱!”我尝了一颗,还真甜,于是买了一些。

在这小小的菜市场里,人们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声,闲聊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这就是我生活的小城,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这些平凡而又温馨的小场景。

它或许不那么起眼,但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让我深深眷恋着。

记忆之城——知子罗(散文)

记忆之城——知子罗(散文)

散文世界记忆之城——知子罗散 文密英文,男,傈僳族,云南省泸水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五届、七届理事。

著有《一块玉米地》等8部散文集,曾获滇西文学奖、《边疆文学》奖。

2006年荣获云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曾在《民族文学》《诗刊》等发表作品数十篇。

密英文(傈僳族)知子罗,傈僳语,意为“一个好地方”。

它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山脉,是沟通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俗称盐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后发展为小城镇),曾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县政府所在地。

自西汉时期起,知子罗就归中央政权管辖,分别隶属于大理、保山、丽江府等地。

1912年,怒俅殖边队进驻知子罗,并在知子罗设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治局;1949年碧江县和平解放后县政府设在知子罗,1954年怒江州成立后知子罗又成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7625部队的团部也没在知子罗……知子罗一度是怒江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军事的中心。

1974年,怒江州州府下迁泸水市六库镇,1986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碧江县建制后,知子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就在知子罗生活、工作过的人们,尤其出生成长在知子罗的人们而言,知子罗是神圣永恒的记忆之城。

一、消融冰雪的阳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天,祖父和伙伴赶着马队行进在碧罗雪山驿道上。

虽然已是五月之初,碧罗雪山驿道上乍暖还寒。

但冰雪正在消融,阳光从原始森林的缝隙中时隐时现,照在人们身上感觉暖洋洋的。

祖父和伙伴赶着驮着盐巴和茶叶的马队艰难行进着,马匹是土司和族长的,驮在马背上的盐巴和茶叶等也是,只有一小部分是供给“边四县”(即泸水、福贡、贡山和原碧江县)群众的。

当年,盐巴和茶叶(尤其盐)价格昂贵,食用和品饮它们的大都是土司、族长或富裕人家,占当年人口大多数的穷人只能紧巴巴的凑出些许钱来购买要来救命的盐。

怒江州“边四县”不产盐,只有兰坪县产盐(兰坪县有盐九井,即啦井,温井、上井、期井、兴井、老姆井、下井、小盐井、温庄井)而且制盐时间早(元代开始制盐),制出的盐巴颇负盛名(有名的桃花盐就是其中之一)并销往All Rights Reserved.怒江“边四县”及大理、保山、丽江等周边州市县,有的还销往西藏等地;因而,开辟有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盐路山古道等,其中,碧江营盘古道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遗忘的明珠:走马古道小城故事
古道上走出的古镇
对走马古镇最早的印象是“走马观花”。

每年的阳春三月,走马镇的桃花次第开放,粉红粉红的,像片片火烧的云。

这时候便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观看桃花,从而有了山城的“走马观花”一说。

从解放碑出发,经成渝高速,在走马镇下道,路程约30公里,也就半小时的车程。

走马古镇,确切地说叫“走马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

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在《巴县志》里面就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

“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

一下车,就能看见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站在古镇的入口处,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它会婆娑地向游客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与今天。

穿过黄色的古城门,便是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微雨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

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

每月的农历初二、五、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的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

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一个鲜活的古镇便展现在你眼前。

“在在500多年前,走马场就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交通要冲。

”市级民间故事演讲家、走马老街关武庙戏楼茶园掌柜、70岁的刘远扬说。

过去古街巷上,进出场镇的城门、过街楼、禹王庙、广东会馆
南华宫、山西会馆万寿宫、客栈茶馆等酒楼戏台一应俱全。

小城故事多
走马古镇流传着一种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

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因此它的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就得到了创造和交流。

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1992年,工农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村”;2021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镇的民间文学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为主,曾经出现过“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的民间文艺盛况。

据统计,走马镇能讲故事500-1000则的有3人,200-500则以上的有10人,100-200则的有15A;能唱500首以上山歌的有2人,100首以上的有6人。

目前,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

现已出版了《走马镇民间故事》、《魏显发民间故事集》、《工农村民间故事选》。

而民间故事、歌谣已陆续在全国和省市报纸、杂志发表了50余篇,并有一批故事、歌谣收AT 四川省、重庆市、原巴县的民间故事集成卷和歌谣集成卷。

中国的格林兄弟
走马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魏显德老人。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魏显德“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他和他的兄弟魏显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

他们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
“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是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

魏显德老人是“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14岁开始随父亲流浪卖艺,22岁时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

解放后,他回到老家务农,此后他在心里进行整理,保留了1500多个具有巴渝文化色彩的故事。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查“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首次授予包括他在内的10位艺人为“中国民间故事家”。

在这些人中,魏显德排名第一。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问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据当地人介绍,在他83岁高龄时,仍记忆力强,曾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后面是壁山,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

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
不幸的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大王”魏显德因心肌梗塞在2021年4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c如今魏显德老人的坟头已是浅草初长,可他留下来的那些故事已化作春雨,洒满人间。

风雨关武庙
进入古镇,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关武庙戏楼。

关武庙,又名关圣庙,是祭祀关圣大帝——关云长的寺庙,是巴渝地区最常见的庙宇之一。

关武庙戏楼是古镇现在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砖木结构,构件雕刻精美。

一楼一底共两层,上层是戏台,穿斗大堂式结构,单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顶,戏楼上装饰撑拱、挂落、雀替等镂空雕饰,戏台两侧有一副楹联:
古今一场戏离合悲欢毕竟为人结果;
俯仰皆身鉴飞歌恒舞漫步走马观花。

下层是茶楼,为半地穴式设计内设登台阶梯,与戏台紧密结△。

它是走马场最大的茶馆,可摆20多张茶桌。

在茶馆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供表演的讲台,上端挂着“走马故事会”的金额字匾。

讲台两侧的木匾上刻写着一副楹联:
故事家家讲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
山歌年年唱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厅堂右侧的木柱上也挂着一副楹联:
蛟腾凤起旋看走马赴琼林:
山清水秀已见文星临艺苑。

现在茶馆里说书讲故事几乎没有了,唯一常见的只是几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喝茶打牌,回味着过去的故事。

茶馆的老板是一个好客的中年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品茶。

他告诉我,每个月的8号、18号,是武庙戏楼茶馆固定的故事会时间,有时也会根据节气临时组织一些故事会,但现在听故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闲聊之余,他为我讲起巴人的故事,唱起古镇旧时旅店招呼客人的歌:“楼上楼下客,耳听幺师来交接,各人的草帽衣衫各人晓得,乱摸人家要不得……”还有街上叫卖的歌谣:“黄糕粑来得哦一一老头开水,盐搽鸡蛋,芝麻干、豆腐干桂花炒蜜糖唉……”也讲述当时老街上行走的漂泊艺人如打尺梆梆(唱道情)、打花鼓、打金钱板艺人所唱的小曲,以及抬滑竿(竹竿上捆着竹椅的简易轿子)乖口打石头的号子,还表演了几段端公(神巫)的歌舞,都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神秘味道。

沿着千年的石板街往前,光武庙的身影慢慢地模糊起来,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心里顿时有种淡淡的忧伤。

或许,天南海北地讲故事、“冲壳子”,或扯开喉咙唱山歌,已经成为了回响,尽管你有再精彩的故事,又有谁会去轻轻翻开你的邢一页。

千年古驿道
行走在狭窄的古驿道上,细碎的雨滴从两两相对的吊脚楼屋檐上落下,像是句句述说着千年的梦呓。

斑驳、狭窄的古驿道向西逶迤延伸,穿过炊烟袅袅的村庄与铺陈七色的田野,诉说着走马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延绵的走马岗通向缙云山脉,那里有一片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道碑,即纪念“邑侯帖舫老父母”的德政碑、旌表营正贵之妻的贞洁碑、捐资修葺古道的功德碑,已饱经风雨的磨蚀,给人一片苍凉。

“德政碑”镌刻“严正宽平”四字,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宫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峻险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

沿坡而上,路边能见到两处摩崖石刻,一日“险设天成”,一日“巴县西界”,笔画道劲,浑厚庄重,颇感沧桑。

我曾听到一个巴族故事: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他噱慨刎颈换取三座城池,并留下这样的话:“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

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让人满怀唏嘘。

巴将军的墓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离走马古镇也不怎么遥远。

三道碑所在地界,是九龙坡林场的天然林缓冲区,林木茂密,植被良好。

附近有一处摩崖石刻,是清代时宫府关于护林的告谕,与遭火焚的慈云寺残迹一起,成为这里独有的珍贵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

慈云寺不远,有呈喀斯特地貌的九座山峰,排列如同八卦迷宫,形成天然的“八阵图”,引得游人寻胜访幽,行走驿道之上,古老的巴国风情,化成了一股山风,无声地远去。

所谓小城故事,其实也就是一个人、一座楼、—段路、一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