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一、背景介绍《芦花荡》是中国作家丁玲的小说,讲述了芦花荡的民间故事和乡村社会生活,刻画了大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小说于1933年发表,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杰出代表”,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文本摘要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大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以及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
芦花荡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有几户人家,家家都靠打鱼为生。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大家彼此互助才能生存下去。
但是这个大家庭内部却暗藏着很多的矛盾和斗争。
身在其中的小女孩儿小火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些矛盾和斗争,并且在这些斗争中渐渐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最终,小火花与母亲一同走出芦花荡,离开了那个艰苦的生活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导学目标1.了解丁玲及其作品,《芦花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了解《芦花荡》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理解《芦花荡》所反映的民间故事和乡村社会生活现象;4.了解《芦花荡》主题和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四、阅读指导1.了解丁玲及其作品学习一个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简要介绍丁玲,重点介绍《芦花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了解主要人物《芦花荡》中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复杂,需要认真品读,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把握小说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包括:小火花、二花儿、秀珠、续娘、位儿、丫丫、大花儿等。
3.理解故事情节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是饱含了丰富的含义,读者需要从中发掘出小说所反映的种种生活现象和思想。
主要情节包括:小火花的成长历程,大家庭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小火花的母亲和姑姑之间的关系等。
4.了解主题和启示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主要有:乡村社会的生存方式、大家庭内部的纷争和妥协、母性文化和家庭关系等。
五、思考题1.你对小说中所表现的家庭乱象有何看法?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应对家庭内部的矛盾与斗争?2.小火花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你觉得她在这段历程中学到了什么?3.小说所反映的乡村社会现象是怎样的?这些乡土问题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4.你觉得小说中母性文化的表现有何特点?家庭关系对于人的成长有何影响?六、总结通过学习《芦花荡》导学案,我们对丁玲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理解了小说所反映的民间故事和乡村社会生活现象,同时深入思考了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芦花荡》(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课前自学1、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2、人物:①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
②描写人物(老头子)用了哪些方法:③运用想象体会“老头子”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理。
(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④从这些描写中,你认为“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文中哪些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是怎样渲染的)?4、你的阅读疑惑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组内互相口述故事情节。
要求:情节的每个阶段分别用一句话归纳。
2、交流“课文内容感知”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3、重点研读小说1-54段,探究下列问题:(1)请分析第四段中“老头子……特别明亮”这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透过“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敌人发了愁。
”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3)“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鲁莽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描写小女孩与老头子的一段对话,尤其是小女孩“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有什么作用?4、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示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这句话的内容是,我们从(字、句)理解到,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四、自测自评1、注音苇塘()寒噤()提防()竹篙()张皇失措()疟()子蹿了一蹿()吆喝()()zè()歪飒()飒阴惨()2、解词张皇失措编算阴惨3、填空《芦花荡》的作者是他是我国现代的家、家,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本文选自《》,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充满诗情画意。
被称之为“ ”派。
徐秀形。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写,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篇一:《芦花荡》导学案及答案[1]《芦花荡》导学案主备人:王章玲班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会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会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
3、能把握文章主题【学习重点】会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会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
【学习难点】能把握文章主题【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自主学习:1.字词梳理提防竹篙wěi 塘疟子寒噤吆喝.一suō 机枪蹿仄歪趴下扒开bā 飒..转弯抹角.解词:能耐:张皇失措:央告:转弯抹角:2.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芦花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导入新课: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安新县。
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
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
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
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淼,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夏季,莲菱蒲苇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二、简介作者孙犁。
三、介绍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四、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默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三要素;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
五、自学指导一:初读小说,正音释词。
六、再读小说,复述故事情节。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和故事的感受说出来。
七、自学指导三:速读小说,划分情节结构第一段(1—8)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第二段(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一层(9—19)开端—————护送二层(20—54)发展———受伤三层(55—63)高潮和结局—————复仇八、课堂检测:1、给下列不同颜色的字注音。
寒噤()仄歪()张皇失措()提防()吆喝()芦花淀()疟子()舀水()2、填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第二课时一、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导入新课:二、展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老英雄的性格特征;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体会小说富有诗意的语言。
三、自学指导一:快速默读小说,找出文中描写老英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分析老英雄的性格特征,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四、自学指导二: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思想。
2、借助人物描写,揣摩“老英雄”形象。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圈画、朗读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难点:感知“老英雄”的典型意义。
三、学习方法:本文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文中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老英雄”和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风情。
对于刚上初二的学生来说要赏析文章可能有一定难度,课上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画、朗读有关语句,抓住关键字词,感受人物身上的“英雄”内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老英雄”的典型意义。
四、学习课时:2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
(二)课堂探究:
1、导入,了解写作背景。
2、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谁?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品味。
3、小说优美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总结:一系列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令我们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对敌人的憎恨,对家乡的热爱。
我们从“老英雄”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六、巩固练习:。
芦花荡导学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芦花荡》导学案设计一、《芦花荡》预习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
2、朗读课文,理顺文章内容。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导学内容:1、走进作者:(1)请你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有关孙犁的文学常识。
(温馨提示:从作者作品、评价、等方面介绍)(2)根据你的积累设计一道文学常识题,写在下面。
(制成卡片,准备交流检测。
)2、文体知识:你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吗?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3、积累词语:(1)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下面。
(2)结合书下注释把你认为很重要的字词写下来。
(温馨提示:从读音、字形、解释几方面来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检测。
)4、自读课文:(要求:自信、流利、有感情。
)5、感知内容:(1)走进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复述故事。
“这是一个…………的故事”(结合下列内容即记叙文六要素来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将自己对文中人、事情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芦花荡》探究学案导学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导学内容:一、走进人物,探究性格内涵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找出来分析。
(温馨提示: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请用:“通过第()段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编号:__________ 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1.2 课文主题1.3 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讨论5.4 课堂练习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阅读材料9.2 延伸思考题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简介:通过学习《芦花荡》,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课文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1.3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元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2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4.2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 Symbol 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导学案篇一:《芦花荡》导学案及答案[1]《芦花荡》导学案主备人:王章玲班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会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会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
3、能把握文章主题【学习重点】会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会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
【学习难点】能把握文章主题【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自主学习:1.字词梳理提防竹篙wěi 塘疟子寒噤吆喝.一suō 机枪蹿仄歪趴下扒开bā 飒..转弯抹角.解词:能耐:张皇失措:央告:转弯抹角:2.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3、整体感知,(1)概述故事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语言简洁。
)三、合作探究:1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哪一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2、分析老头子的形象a.文中刻画老头子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b. 从这些描写中可知老头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哪一性格特征?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4、归纳主题:四、知识梳理:五、达标检测:1作者,现代家、家。
《芦花荡》是一篇。
2、老头子的形象特点篇二:芦花荡导学案答案《芦花荡》导学案答案1.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2.时间:某天夜里至次日中午地点:白洋淀的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鬼子事件:老头子自信可安全送大菱、二菱,不料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有勇有谋,智斗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3.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老头子的英雄事迹和为人。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进入白洋淀,大女孩受伤。
(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进入白洋淀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深感痛苦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为女孩复仇的经过。
(高潮、结局)(三)研读课文4.①景物描写②“天空上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 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日军封锁下“阴森黑暗”的气氛,同时“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5.①这一段是景物描写。
②作者借长得高高的芦苇,烘托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6.①作者对老头子进行了外貌描写,从其身材、脸、胡子、眼睛几个方面进行刻画。
②刻画出了老头子精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形象特点。
7.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表现了老头子爱国抗日的热情,藐视敌人,无所畏惧的自信、勇敢、乐观的性格。
8.妄图把苇塘里的中国军民困死。
9老头子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明能干、机智勇敢的英雄10.①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有老英雄不断运来米酒、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十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②作品有:《南泥湾》《义勇军进行曲》等。
12.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出了老头子心情的沉重和难过。
13.语意未尽,表现了老头子为自己的大意悔恨不已。
14.比喻,形象地写出小女孩子的话在老头子心中引起的强烈反响,老头子受到极大的打击,他为自己感到内疚、伤心。
15.“热闹”原指热闹的景象在文中指老头子要狠狠的教训鬼子,为大菱报仇。
阅读55-63段回答下列问题16.第二天中午白洋淀的苇塘老头子、鬼子鬼子想吃莲蓬鬼子被老头子诱到枯木桩子里,鬼子上当被钩子勾住,不能动弹,老头子痛打鬼子,为女孩子报仇。
17.渲染了天气的闷热,为下文鬼子游泳和老头子报仇埋下伏笔。
18.“张皇失措”原指慌慌张张,不知所措,文中是指老头子因诱骗鬼子而假装张皇失措。
19.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平静的水面中隐藏着危险,为下文鬼子上当做铺垫,也反衬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20.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钩子带着老人的仇恨替女孩报仇,表现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憎恨和复仇的快意,也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
21.本体是“鬼子们的脑袋”,喻体是“顽固的老玉米”。
说明了老头子独特的打击敌人的方式,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同时抒发了老头子复仇的快感。
22.运用了景物描写,以优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衬托出老头子消灭鬼子时产生的自豪、轻松、愉快的情绪。
23.写出高兴、钦佩、解恨的心理即可。
24倔强、自信、勇敢、有智慧、爱憎分明。
(一)人物形象分析25.理解:“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二菱洗脸,大菱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
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而他的功与过皆源于此。
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6.(1)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老头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
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②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
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样憎恨。
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因自信而失手,致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④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27.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二)主题探讨28.小说描写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和英勇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9.老头子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与他一样的普通抗日英雄,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篇三:芦花荡导学案2 芦花荡石洞中学许奉友【知识链接】1、作者: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2、文体知识(1)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借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