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导论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五)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性污染的种类: 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热污染等。
(二)膜分离特点 • 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能耗较低,能量转化效率高。 • 可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处理。 • 不需要投加其他物质,可节省化学药剂,并有利于不改变分离物质原有 的属性。 • 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能回收有价值的物质。 • 膜分离装置简单,可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容易且易于实现自 动控制。
第六章 沉降
第II篇 分离过程原理
分离过程的分类?
• 机械分离:非均相混合体系(两相以上所组成的 混合物)
• 传质分离:均相混合体系 • 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如溶剂或吸附 剂等,使均相混合体系变成两相系统) • 速率分离过程(在某种推动力下,利用各组分 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分离)
第一节 沉降分离的基本概念
表示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
(1) 临界直径
临界直径是指在旋风分离器中能够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
颗粒的直径,用dc表示。
(2) 分离效率
dc
9B πuiP N
(6.3.9)
总效率:指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的粉尘的质
量分数。
粒级效率:表示进入旋风分离器的粒径为di的颗粒被分离下来的
(3)温度:是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 当温度升高时,液体的黏度减小,气体的黏度增加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狭义上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上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其一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其二是保存子孙后代发展的潜力。
4、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工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6、BOD和COD分别指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降低,达到水体的自净作用。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可供水中藻类吸收利用的形式,因而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米,300毫克/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
9、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0、PM10是指飘尘微粒粒径小于10um长期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11、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12、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环境工程导论总复习

环境工程导论总复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作用于该中心事物所有物质和力量的总和。
2、自然环境的概念: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4、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使环境产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5、土地资源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耕地土壤贫瘠化;土壤污染6、我国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水分布不均,水多引起洪涝灾害,水污染严重(水少,缺水;水多,洪涝灾害;水脏,水污染严重)特点:水资源贫乏、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7、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8、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生物多样性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经济物种异常丰富9、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填海、毫无计划的滥捕滥捞、陆地经济发展、船舶,海上养殖10、种群的概念: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1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12、食物链的概念: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3、生态平衡的概念: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14.生态系统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而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结构,即个体——种群——群落;形态结构,即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的位置变化1.空间配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时间配置,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营养实现生物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环境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 什么是环境学?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旨在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别?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资源浪费等等。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以实现长期的社会进步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4. 解释一下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负担的指标。
它以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人口所消耗的土地和资源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
5. 什么是碳排放?碳排放是指通过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它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6. 简要介绍一下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自行恢复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是解决能源问题和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7.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8. 解释一下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物质。
可降解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生物或环境降解、分解为无害物质的物质,如有机废物等;而不可降解物质是指不能被生物或环境分解,难以降解的物质,如塑料等。
不可降解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威胁。
9. 什么是环境政策?它的目标是什么?环境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措施。
环境工程导论

1、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_编织材料、多孔性固体、堆积介质2、沉降过程有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两种方式。
3、所谓气膜控制,即吸收总阻力集中在气膜一侧;如果说吸收质气体是属于难溶气体,则此吸收过程是液膜控制。
4.某平壁燃烧炉是由一层耐火砖与一层普通砖砌成,两层的厚度均为100 cm ,其导热系数分别为0.9W/(m ·℃)及0.7W/(m ·℃)。
测得炉膛的内表面温度为700℃,普通砖外表面温度为30℃。
试求两层砖接触面的温度。
解:6300-9t=7t-210t 2=406.8755.某厂要求安装一根输水量为200m 3/h 的管路,水的流速u=2m/s,试求管径。
解:d =u V sπ4式中 V s =m 3/s6离子交换树脂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许多水溶液或非水溶液中含有有毒离子或非离子物质,这些可用树脂进行回收使用。
如去除电镀废液中的金属离子,回收电影制片废液里的有用物质等。
水处理领域离子交换树脂的需求量很大,约占离子交换树脂产量的90%,用于水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去除。
目前,离子交换树脂的最大消耗量是用在火力发电厂的纯水处理上,其次是原子能、半导体、电子工业等。
7、简述吸附剂的选择原则?吸附容量大:由于吸附过程发生在吸附剂表面,所以吸附容量取决于吸附剂表面积的大小。
选择性高:对要分离的目的组分有较大的选择性。
稳定性好:吸附剂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较高温度下解吸再生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同时,还应具有耐酸碱的良好化学稳定性。
适当的物理特性:适当的堆积密度和机械强度廉价易得,容易再生8、可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传热?( )= 2 1 - = t t b1 q λ1 ( 3 2 - t ) t λ2 b2mm 35 m 035 . 0. 2 785 . 0 3600 200= = ⨯ = d 3600 200强化传热的途径: 一,增加传热推动力二,增加传热面积三,增大总传热系数K 增大K 值可采用:一、扩展传热面积A :合理地提高设备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如采用翅片管、波纹管、螺纹管来代替光管等。
环境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1、环境容量指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环境消解废物的最大负荷量.2、环境自净指受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的物理净化●环境的化学净化●环境的生物净化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定义: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2.世界八大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第三节、当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2.气候变暖3.酸雨4.臭氧层破坏5.大气污染6.海洋生态危机6.水体污染7.固体废物8.森林和草原植被减少9.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的环保方针⑴早期“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⑵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国家重点控制项目3河:辽河, 淮河,海河3湖:太湖,巢湖,滇池2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1海:渤海第四章生态系统1.种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的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3.生态学的演化第一阶段(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比如植物个体发芽-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第二阶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个体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规律第三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态系统(ecosystem)1.定义: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和能量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的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营养实现的3.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三节.生态平衡1.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在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资料 (1)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Environment:The surroundings of, and influences on, a particular item of interest.All the elements over which a designer has no control and that affect a system or its inputs and outputs.环境:围绕着某一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客体)。
environmental issues: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harmful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ty on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Pollution:The introduction of contaminants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cause adverse change.Pollution can take the form of chemical substances or energy, such as noise, heat or light.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water quality:chem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It is a measure of the condition of water relativ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ne or more biotic species and or to any human need or purpose.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环境工程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2、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3、水质标准:习惯上常把前一类国家或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统一规定称作是指标准。
4、水质要求:把后一类由一些有影响的部门或单位建立的参考规定称为水质要求。
5、社会循环: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这些经过使用后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混入了各种污染物质,它们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
6、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的污染分两类,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对水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7、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质。
8、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9、碱度:水的碱度是指水接受质子的能力。
10、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所形成、可经煮沸而除去,故也称为“暂时硬度”。
非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形成,不受加热的影响,故又称“永久硬度”。
11、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 数来表示。
12、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采用5d,20℃作为生化需氧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氧量。
BOD5量测定的标准条件,这样测得的生化需氧量记作BOD5.13、pH反映的是水的酸碱性强度。
14、常用的蒸发烘干温度为103~105℃。
15、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 COD > BOD > OC16、如果同一废水的BOD5/COD>0.3,一般认为此种废水是适宜于采用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的。
比值越大,可生物处理性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1、环境容量指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环境对人口增长与环境发展得承载能力。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得自然资源得数量、●环境消解废物得最大负荷量、2、环境自净指受污染得环境,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自然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得降低过程。
●环境得物理净化●环境得化学净化●环境得生物净化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定义: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得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得影响。
2.世界八大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第三节、当代世界面临得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2、气候变暖3、酸雨4、臭氧层破坏5、大气污染6、海洋生态危机6、水体污染7、固体废物8、森林与草原植被减少9、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得环保方针⑴早期“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⑵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统一国家重点控制项目3河:辽河, 淮河,海河3湖:太湖,巢湖,滇池2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1海:渤海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学得演化1、种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得一个种得所有个体就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得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得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得群体。
3、生态学得演化第一阶段(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得相互关系,比如植物个体发芽-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第二阶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得个体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动规律第三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群落与环境得关系第二节、生态系统(ecosystem)1、定义: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得环境所形成得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得统一整体,就是生态学得基本功能单位、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与能量2、、生态系统得结构生物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得配置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得途径,最重要得就是通过营养实现得3、生态系统得功能(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三节、生态平衡1、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就是在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得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得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与数量得相对稳定。
第四节、生态破坏——生态平衡失调1.生态平衡失调(ecological disturbance):当外界施加得压力(自然或人为)超过了生态系统得调节能力或补偿功能后,都会导致其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得生态关系被打乱、反馈自控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我修复,使整个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这就就是生态平衡得失调2、生态平衡失调得标志(1)生态平衡失调得结构标志:生态系统出现了缺损或变异、(2)生态平衡失调得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在系统内得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中断、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要掌握得内容:污染得种类、来源及其危害大气污染物扩散原理及其模式大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综合控制措施)第一节、 大气污染得分类、第二节、主要大气污染物、 1、 依照与污染物得关系分类2、 按其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分类:颗粒污染物(气溶胶),气态污染物第三节、大气污染源、定义:造成大气污染得污染物发生源。
⏹按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按排放形式:固定源、流动源;⏹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按排放位置:地面源、高架源。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1、大气综合防治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严格环境管理(3)控制大气污染得技术措施(4)控制污染得经济措施(5)绿化造林(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2 、控制大气污染得技术措施(1)清洁生产:清洁得原料、生产过程与产品(2)可持续发展得能源战略➢改善能源供应结构与布局,提高清洁能源与优质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约能源➢推广少污染得煤炭开采技术与清洁煤技术➢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3)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与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4)控制排放与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3、控制污染得经济政策(1)必要得环境保护投资➢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得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2)实行“污染者与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得经济手段:A.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B.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C.收费制度(排污费等)D.财政手段(生态环境基金等)E.责任制度(赔偿损失与罚款等)第五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一)主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气体吸收技术:利用废气中污染物组分在吸收剂中得溶解度不同或与吸收剂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来净化废气。
气体吸附技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
气体催化技术:含尘气体经过催化床层发生催化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得物质。
(二)主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二氧化硫净化技术:抛弃法与回收法。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吸收法、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等。
氟化物得治理技术:湿法与干法车辆尾气治理技术:技术控制与行政管理(三)颗粒污染物得治理技术机械除尘器: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与离心力)得作用使颗粒无与气体分离得装置。
电除尘器:含尘气体通过高压电场过程中,使尘粒电荷移动,在电场力得作用下沉积在集尘板上,达到分离目得。
湿式除尘器: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液体与尘粒得惯性碰撞及其她作用捕集尘粒或者使粒径增大得装置。
过滤式除尘器: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
第六章水污染及防治技术*6、1 水资源及水质指标与标准*6、2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6、3 水体自净*6、4 水污染控制技术*6、5 城市水污染控制第一节、水资源及水质指标与标准(一)水质指标(二)水体污染得概念水体污染就是指排入水体得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得本底含量与水体得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得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与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得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得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得作用。
(三)污染得分类第二节、水环境污染源(一)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得场所、设备与装置。
(二)(1)按照水体类型:大气水污染源地表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2)按照水体动力学特征: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3)按照污染源得形态:点污染源线污染源面污染源(三)、水体污染物:(1)物理性污染(2)无机物污染(3)有机物污染(4)营养盐类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5)生物污染(6)放射性污染第三节、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水体富营养化就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得水质污染现象。
本质: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得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她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她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得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水华海洋富营养化:赤潮第四节水体自净(一)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得共同作用,使排入得污染物质得浓度与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得自净。
(二)水体自净作用得发生(三)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得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得某种污染物得最大允许负荷量。
第五节、水污染综合防治(一)水污染防治得原则:*“防”就是指对污染源得控制。
*“治”就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得一环。
*“管”就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得管理。
(二)污水处理技术概述›7、2 土壤环境污染›7、3 土壤污染防治›7、4 土壤得退化›7、5 土壤得生态保护与土壤修复第一节土壤得特性(一)酸碱性:我国土壤得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有由南向北pH值递增得规律性。
(二)吸附性:土壤胶体得性质:(1)具有巨大得比表面与表面能;(2)电性;(3)凝聚性与分散性;土壤胶体得离子交换吸附:(1)阳离子交换吸附(2)阴离子交换吸附(三)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体系体系氧化态还原态铁体系Fe(III) Fe(II)锰体系Mn(IV)Mn(II)硫体系SO42- H2S氮体系NO3- NO2- NO3- N2 NO3- NH4+有机碳体系CO2 CH4土壤氧化还原能力得大小可以用土壤得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第二节.土壤污染(一)土壤污染:就是指人类活动产生得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影响到植物得生长发育以及产量与质量得下降,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物⏹土壤环境污染物:把输入到土壤环境中得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与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得物质,统称为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根据污染物得性质,把土壤环境污染物质大致分为无机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三)土壤环境污染类型(1)水质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固体废物污染型(4)农业污染型(5)综合污染型(四)土壤污染得特点⏹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与滞后性⏹2、土壤污染得易累积性⏹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与长期性⏹4、土壤污染得难治理性⏹5、土壤污染具有后果严重性第三节土壤退化——由于自然得,特别就是人为得原因,使土壤生态系统得组成、结构与功能受到影响或破坏而使土壤固有得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特性与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与环境质量得等级或状况下降,均属土壤退化现象。
如,自然植被得破坏或丧失、土壤生物区种群组成得明显变化、物种得消失;最主要有土壤侵蚀、荒漠化、盐碱化,还包括沼泽化、潜育化、酸化、肥力下降等。
第四节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一)按照技术类别分类(1)物理化学修复:加热方法;稳定固化法;淋洗;萃取;电动力学等(2)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通气、泥浆反应器、预制床等植物修复;湿地修复;菌根修复等;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等;(3)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淋洗-反应器联合修复等。
第8章固体废弃物污染及防治技术第一节概述●固体废物得概念: 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得对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得固态与半固态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得固体废物俗称废渣(residue)●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得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ref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