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教案(第7-8章)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1.解释下列概念:格雷欣法则。
答:格雷欣法则,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1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就可以了。
(23.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1谓双本位制,现象。
(2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最(34答:(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反映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信用活动中,只有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
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
目前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股份信用等。
(2)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主要形式有赊销和预付。
它既反映了买卖关系,又反映了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在调节资金余缺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且受到规模的限制,因而其发展需要引导和规范。
(3)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无论在方向上,还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而成为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
5.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货币金融学 教学课件作者 蒋先玲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不同?答:( 1 )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含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
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
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① 价值稳定性。
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
② 普遍接受性。
货币可用做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
③ 可分割性。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④ 易于辨认与携带。
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⑤ 供给富有弹性。
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
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2 )货币与通货的区别。
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 3 )货币与财富的区别。
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一、什么是信用(Credit): 是指借贷行为,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运行 (一)信用运行的基础: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休——不仅行为主体之间,而且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都 存在盈余与赤字的矛盾。 (二)信用运行的形式 1、 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 ①概念:是工商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先交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②特点:
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确定货币金属 2、 确定货币单位 3、 金属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位币(Standard Money) : ① 概念: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货币。 ② 特点: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金属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金属本位币具有无限法 偿能力。无限(Unlimited Legal Tender)是指法律规定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如何巨大,用 本位币支付时,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的一种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2)辅币(Fractional Currency): ① 概念:是指主币以下小面额的通货,用于日常找零及供零星交易。 ② 特点:辅币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即辅币的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并且通常是贱金属铸造的;辅 币的限制铸造;辅币的有限法偿能力。有限法偿(Limited LegalTender)是指国家对辅币规定的一种有限 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行为中,不超过法定最高限额可以用辅币支付,如果超过最高限额,任何 人可以拒绝接受。 (3)信用货币与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Bank Note)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而发行的银行票据,是银行的负 债证明书。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从作为代用货币(可兑现性) 信用货币 ; 从分散发行 集中发行 国家纸币(Paper Money)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一种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兑现 成金属货币。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纸 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等) 币 国家纸币 4、 确定金准备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类型(见书) (一)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二)金币本位的稳定性及作用 (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 1、国家用法律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为一国唯一合法的通货; 2、信用货币--银行券不与任何金属等价,也不能兑换黄金; 3、纸币需要国家管理和调控; 4、货币流通与信用密切结合:在这种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的转帐结算,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1章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金融市场参与者及其角色
参与者类型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中央银行、金 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等。
角色与功能
政府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通过发行 国债筹集资金;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的监管 者和调控者,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利 率和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的 主要资金供应者,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参与市场活动;企业和居民个人则是金融市
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途径
政府间合作
各国政府可以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建立区域经济一 体化组织等方式开展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各国可以通 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加强金融市场的互 联互通。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在促进国际 金融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资金援助 、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等。
相互合作
相互影响
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引发整个金 融系统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之间需 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合作,共同维 护金融稳定。
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业务合作、信息共 享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金融服 务效率。
04 货币政策理论与 实践
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国际 收支等。
信贷传导机制
通过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影响企业投资和个 人消费。
汇率传导机制
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 资本流动。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及调整策略
01
02
03
效果评估指标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 等。
评估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 合,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 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协 调配合。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流通手段:(基本)或交易媒介,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或媒介。
价值储藏:(派生)交易媒介延伸而来,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派生)延期付款时,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
2.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实际价值任意流通。
各国比价不同(由市场决定),导致该制度解体。
2.双本位制:金银两种本位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劣币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实际价格(市价)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会逐渐退出流通。
3.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可,金币银币兑换比价固定。
银币降为附属,向金本位制过渡。
3)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
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上不铸造流通金币,而由央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只有央行才能输入输出黄金。
满足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黄金,“富人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类似金块,银行券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
实际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外国货币上。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切断纸币与黄金联系,强制流通,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本位制。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大纲无要求。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三种利率决定理论,见习题册。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1.现代银行业诞生标志:1694年英国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现代银行职能: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创造信用,提供金融服务。
2.金融机构体系构成1)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
我国的央行:成立于1948年12月的中国人民银行。
美联储: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2)存款型银行金融机构1.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x

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货币制度的演变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 用货币,货币制度经历了漫长的 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范围 的扩大,货币制度逐渐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地区 性到全球性。
当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与挑战
信用货币本位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成为本 位币。
国际协调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需 要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02
信用与金融市场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的起源
信用起源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 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用关系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
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用的发展阶段
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金融机构的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金 融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提 升竞争力,金融机构需要不断进行内部改革和外部合 作。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优化组织架构、提升服务质 量、加强风险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发展趋势
未来,金融机构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综合化经 营,金融机构将向全能型、综合化方向发展,提供全方 位的金融服务;二是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业务的数字化、智能 化发展;三是国际化拓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发展,金融机构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 影响力;四是绿色金融发展,响应全球环保理念,推动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法定无限法偿
国家通过法律赋予本位币无限法偿的 能力。
当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与挑战
政府管制
国家对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进行严格的管制。
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5.金融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指从原生资产(股票、债券、货币等)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衍 生工具以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于原生工具的变动情况。
1期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在一疋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 书。(期票是债务人的一种承诺)
2汇票是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 命令书。汇票是债权人的一种命令,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能转让流通。
商业汇票的流通转让方式:
作为支付手段,经背书后支付转让。
通过贴现转让,从而取得货币资金。
(3)互换协议
互换是一种交易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以后交换支付的合约,主要有货币互
换和利率互换。
第四节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一、信用对生产的影响
1.通过提供货币资本,帮助企业完成资本转移,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从 而保持社会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金。
3.信用促进了股份制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
三、信用的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 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高利贷资本具有利息率高、非生产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信用一一借贷资本
1.定义: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 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二、信用对消费的影响
1.调剂消费调剂豕庭余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2.推迟消费一一可以推迟购买力,平衡消费品供求。(供不应求时)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章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
(一)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1.规定货币币材——首要步骤
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国家对币材的选择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发展的制约。
2.确定货币单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
我国现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
2.货币职能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3.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5.不兑现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图示教学
因此,在货币金融学中,研究和考查货币和货币替代品的运行规律是贯穿本学科的一根主线。
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工具,集中讨论在不断变动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规律的学科。
其中,揭示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演绎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关系是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为信用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银行券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币流通的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
(四)不兑现信用货币
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政府纸币或称原始意义上的货币,它是指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
特征:国家信用为基础,强制流通,不可兑现
(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2.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教学章)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课次第8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第8教学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2、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组织形式;3、掌握存款的创造过程;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是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信用机构。
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一)早期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源于货币兑换业。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现代资本主义银行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是由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点:1、利息水平适当;2、信用功能扩大;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特殊的企业首先,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1、银行具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图示教学2、银行的业务活动处于再生产过程之中,是实现资本循环的必要环节。
3、银行的经营目标也是取得利润收入,同样受利润平均化规律的支配。
4、银行的利润也是来源于剩余价值。
其次,商业银行又是特殊企业1、经营对象特殊。
不经营普通商品,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2、活动领域特殊。
其活动处于货币信用领域,通过货币信用业务同其他企业发生广泛联系,并取得利润收入。
3、对于经济影响程度特殊。
银行与社会各部门联系密切,对整个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具有以下职能:(一)信用中介职能,这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含义:充当信用中介是指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媒介。
注意二点:充当信用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属于间接融资活动,可以克服企业之间直接借贷的局限性。
(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把社会各阶层的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生产的资本。
也就是将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
(三)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在为企业之间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服务性业务时执行此职能。
(四)创造信用流通工具1、商业银行创造了可以节约现金的信用工具,节约了流通费用。
2、借助于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可以创造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信用。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券和支票。
(但在现代,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发行银行券。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一)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美国。
单一银行制优点:1、可以防止银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
也可以缓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2、有利于银行与本地政府和企业协调关系,为本地经济服务。
3、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自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4、管理层次少,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加快政策传递。
缺点:1、不利于银行业发展,限制了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
2、使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过分集中。
3、与经济的横向开放性发展相矛盾,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分支行制度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优点:1、规模大、分工详细、专业化水平高;2、分支机构广泛,便于吸收存款,增强银行实力;3、便于资金在分支行之间调度,减少现金准备;4、有利于分散风险;5、便于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手段的推广;6、便于国家管理。
缺点:1、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自由竞争;2、加大了银行内部的控制难度,执行决策时容易出现偏差;3、不便于发挥各地银行的主动灵活性,不便于因地制宜的开展业务。
(三)控股公司制是由某一集团成立一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银行的股票。
大银行通过持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美国。
优点:1、能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做到业务多样化2、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收益管理,3、能够兼单一银行制和分支银行制的优点于一身缺点: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不利于自由竞争。
(四)连锁银行制是指由个人或集团控制两家以上商业银行的制度。
与前者的区别是它不需要设立控股公司。
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一)盈利性原则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改进服务、开拓业务、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盈利性原则占据核心地位。
措施:现金压缩到最低;把资金用于获取较多收益的贷款和证券投资上;避免呆账损失;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费用开支(二)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要使银行资产避免风险损失,确保其稳健与发展。
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性风险等等。
措施:客户资信调查;资产分散,与负债规模保持一定比例;执行和遵守国家和央行法令。
(三)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指商业银行随时满足客户提存、清偿要求及合理资金需求的能力。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措施:建立多层次准备资产:现金资产(第一准备)、短期债券(第二准备)等;主动型负债提高流动性:银行应保持较多融资渠道和较强融资能力;协调资产—负债结构。
银行经营的“三原则”既有联系,又有矛盾。
他们联系密切,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
矛盾表现:盈利性与安全性呈反方向变化,盈利性与流动性也呈反方向变化。
协调“三性”的实质是经营管理问题。
六、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2、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3、城市商业银行4、中外合资银行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一、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包括财政拨给的信贷基金、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
自有资本应从银行盈余中补充,通过扩股和股息资本化来增加自有资本。
自有资本占银行负债的比例一般比较小,但却非常重要的,它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
二、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资金,存款人可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约占负债总额的70%。
商业银行存款分为: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和储蓄存款(不能签发支票,限于个人,非盈利性组织)。
(一)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是不规定存款期限,存户可随时存取,银行有义务随时兑付的存款。
商业银行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接受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的特点:1、活期存款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签发支票进行转帐结算。
2、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
3、流动性大,存取频繁,手续复杂,风险较大,一般不支付利息。
4、商业银行可以将活期存款相对稳定的部份用于发放贷款。
5、活期存款是密切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桥梁。
(二)通知存款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款时未约定期限,在提取存款时,必须提前一定时间通知银行,以便银行提前准备资金,保证支付的存款。
(三)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有固定存期、到期才能提取的存款。
定期存款的存单一般不能转让,但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的出现,使定期存单在到期兑现之前可以流通转让。
定期存款的特点:1、对于存款者来说,定期存款具有投资性,是一种利率较高、风险较小的投资方式。
2、定期存款所要求的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
3、对于银行来说,手续简便,费用较少,风险较小。
4、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可用于长期贷款业务。
5、如果提前支取,则按活期存款利息率计息。
6、定期存款单可以作为抵押品取得银行贷款。
(四)储蓄存款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为了积存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在银行开立帐户的存款。
储蓄存款具有两个特点:1、储蓄存款多是个人为了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
2、要受到比较严格的监管。
三、其他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
(一)同业借款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同业拆借的期限一般比较短,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
(二)向央行借款1、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办理贴现业务所取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再将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的一种行为。
2、再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开出票据或以政府债券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
(三)发行金融债券(四)占用资金占用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以及同业往来过程中临时占用的他人资金。
(五)转贴现(六)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商业银行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方式,是指商业银行将同一份金融资产(债券)卖出再按照约定的时期、价格买回来的合约。
(七)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最具规模、影响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就是欧洲货币市场,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也常常被叫做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亦称“授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
一、放款业务——取得收益的主要业务(一)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大类。
(二)按使用贷款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经营性贷款、有价证券经纪人贷款和消费性贷款。
(三)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1、以商业票据为担保的放款(1)票据贴现——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期至到期前一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票据贴现值的计算:贴现值=票据面额-贴现利息贴现利息=365未到期天数年贴现率票据面额⨯⨯ 贴现值=)未到期天数年贴现率(票据面额3651⨯-⨯ 可以贴现的五种主要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期票银行票据(本票、汇票)政府债券贴现与放款的区别:①放款是到期后收取利息,贴现则是在贴现业务发生时从票据面额中预先扣除利息。
②放款期限较长,而贴现的票据期限较短。
③放款的申请人即为银行的直接债务人,而贴现的申请人并非银行的直接债务人。
④放款利率要略高于贴现利率。
⑤放款要在到期时才能还本付息,而贴现的票据可随时在市场上买卖,提前收回本息。
(2)票据抵押放款是以各种票据为担保放款,放款期限不得超过票据到期的期限。
垫头——票据面额与放款和的差额。
2、以商品为担保的放款商品抵押放款是以各种商品和商品凭证(货运提单、仓库栈单)作为抵押的放款。
以票据为抵押的放款和以商品为抵押放款均能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生产的扩大。
3、以股票或债券作担保的放款4、信用放款(四)按成本定价方法分类1、固定利率放款——客户依据原先借款时与银行约定的利率还本付息。
2、浮动利率放款(1)对资信良好且与银行有长久合作关系的客户,给予优惠利率;(2)在市场利率不稳定的条件下,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半个到一个百分点。
二、投资业务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包括债券(国库券、公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
主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
投资与放款的不同处:1、放款是银行应借款人的请求而发放,投资由银行以购买证券方式贷放;2、放款一般到期后才能收回,投资由银行在公开市场出售收回;3、方款一般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产业资本循环发生联系,投资用于证券投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