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对象: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
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显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地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

(一)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
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
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
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进行了批判性阐释,认为不管是消费、分配还是交换都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而绝不是一种并列的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且是“生产一般”,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包括物质形式和社会形式。
因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都是这个“生产”的要素和内容。
关键词:物质生产;生产一般;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3)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每一方都在自己实现时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这种结论的得出似乎很容易,因为:(1)消费生产着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成其为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了生产的对象、动力、目的和生产者的素质。
(2)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然而,当“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大段阐述下变得显而易见时,马克思则表示这只是黑格尔主义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平庸的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而已。
实际上,马克思并不是要否认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而是反对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没有差别的。
生产与消费除了具有上述的联系之外,还是相互对立的:首先,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生产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
而“消费,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其次,“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
”也就是说,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产品并不一定回到生产者手中,因为生产者在社会中并不是为了获得、占有产品而进行生产。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当今社会,生产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支柱,物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与消费的不断配合,就像一个机器一样,发动机是生产,车轮就是消费。
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一是互为条件的关系。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之亦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的增加,会刺激生产的增加,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两者之间既是前提又是动力,所以互为条件。
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产是社会财富的增加,消费是社会财富的消耗,这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让社会财富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虽然生产与消费具有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消费的过多会使物质资源的分配变得不均衡,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必须统一其中的矛盾,只有统一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才能让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四是把握好比例的关系。
在实际的经济当中,生产与消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把握不好生产与消费的比例,会导致经济不平衡,因此,把握好生产与消费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起来,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矛盾统一、把握好比例,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把握住这些辩证关系,才能让社会经济发展有序健康,实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一、生产与交换:(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若生产的是商品,则交换为商品交换,若生产的是非商品,则交换为非商品交换。
(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而交换越发展,市场越扩大,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2.生产与分配:(1)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的产品,即为分配的对象,有了生产才可能有分配。
就分配的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其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其以什么方式参与分配。
(2)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分配决定生产。
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3)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分配不仅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其决定了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
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够进行消费。
(2)消费决定生产。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系是起点也是终点。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体力,这种消费是生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消费是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
(3)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生产产品的同时,消费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与体力,即生产的同时在进行消费;劳动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补充了体力,得以继续生产,即消费的同时也在生产。
彭嘉欣国货16。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决定消费
①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消费什么,有没有)
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怎样消费,变没变)
③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消费的怎么样,好不好) ④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欲望,向往,动力,想不想)
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调节生产)
③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 消费 决定性环节 桥梁和纽带
最终目的和动力 分配
交换。
2020版高考政治新导学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4课含解析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展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012、2013、2017·选择、2018·简析);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2016、2018·选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13·选择)。
[试判断]1.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购成为时尚,说明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分析:错误。
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分析:错误。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当消费与生产发展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消费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时,消费会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经济基础中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部分。
()分析:错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际。
()分析:错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5.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分析:错误。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里的“主体”和“主导”是不相同的。
6.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错误。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体现在资产量的优势上,又要体现在资产的质量和控制力上。
() 分析:错误。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不要求资产量上的优势。
8.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
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