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用新题型专题(含答案)09

合集下载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

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

”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 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 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3.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1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命题方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训练【题目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句子的内容结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强调的主体不同;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节奏韵律);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前后文的内容衔接紧密度)等;语言风格与原文的整体风格对应;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注意灵活处理。

1.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

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

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高中语文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练习(共五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练习(共五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附:参考答案一、18.福厦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去掉“带来益处”;二是搭配不当,把“的修建”去掉。

4分。

每处2分)19.(静态验收是)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的过程。

(4分。

单句1分,“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1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1分,“全面检查确认”1分)二、18.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良莠不齐)②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解析:第一处,结合上文“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此处是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好坏人都有,可以填“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第二处,结合上文“因时而变”“新陈代谢”,此处是说时代发展快、变化大,可以填“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第三处,结合上下文“职业因时而变”“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推断此处是说“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可以填“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19.无论是(不管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道理)。

评分标准:①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但是……和……”改成“无论是……还是……”或“不管是……还是……”(如改成其他关联词语,只要符合逻辑,均可酌情给分。

)(2分)②搭配不当,“凝固“要改为“凝结”(如改成其他词语,意思对即可)。

(1分)③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要加上“哲理”或“道理”。

(如写其他词语,意思对即可)(1分)20.①比拟,“守望着……”赋予老行当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老行当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

2024届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语境 词义”专题

2024届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语境 词义”专题

高考语用新题型之“语境+词义”专题【本节目标】1.全面认识2023届高考语用新题“语境+语义”,熟悉题型;2.了解人称代词、实词、虚词等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培养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3.辨析相同语言形式语义上的细微差别;4.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培养语感;5.高考真题引导,各地最新试题专练,精讲+精练,提高得分率。

2023届高考语用新题“语境+语义”汇展★(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T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3分)T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3分)★(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T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T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

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

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分)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T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T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画线句:“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2023年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类题目较2022年推进了一大步。

★2024年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T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考情速递】词语类别题目内容题型及分值高考风向虚词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能”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有两道此类主观题,分值共计6分。

全国甲卷,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读成语,分值占比较高,一题6分。

四套试题中“语境词义”类题共计6题,总分值21分,其中客观题6分,主观题15分,主观题占比71.4%。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全国甲卷语用题回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新题型专练--------排比拟人修辞手法(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新题型专练--------排比拟人修辞手法(含解析)

语用新题型专练--------排比拟人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写香山红叶的恐怕要数金代诗人周昂,“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香山》脸炙人口。

此后,佳作代代迭出,香山因之①。

然而谈到诗歌蕴含时代精神,诗与情完美结合,就要数共和国元帅陈毅的《西山红叶》了,老革命家触景生情,“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将他的磊落情怀和诗意表现得②。

景因诗而扬名,诗也给景增加了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

于是,在每年寒霜初降时,西山披上红黄杂乱的新装成为北京的一道景观,慕名观赏者十万甚至数十万地如潮水般涌向西山。

然而近年来,北京的秋天,枫树黄栌独大的格局被悄然打破,似乎一切都在③的变化之中。

人们突发现,一种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已经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以金碧辉煌的典雅气质,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

它大有和香山红叶④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

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节期间,一场大雪在乌镇翩然洒落。

背着帆布袋的文艺青年们从桥头匆匆走过,摇橹的乌蓬船自桥下画出一圈圈涟漪,街头定胜糕、东坡肉粽的热腾腾香气在雨雪中弥散。

作为创作者、评论者或者观众的人们一起谈论着戏剧与人生的多重可能性,而在那些或现代或古老的剧院里,一幕幕①依旧在不停歇地上演。

人们又一次因为戏剧相遇或重逢。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人流依然不少,剧院里②,街头与水边敷上粉墨浓妆,引吭高歌进行表演的演员热情地与游客互动,将气氛引向狂欢的高潮。

在这里,你很难界定表演者、观众和游客的身份,或者说,他们在不同场合或时间内也在转换着不同身份。

而各种即时上传的短视频及自媒体也在模糊着媒介与受众间原本③的身份。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

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

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

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

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

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8.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喜闻乐见B.老少皆宜C.炉火纯青D.不一而足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B.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C.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国际风筝节D.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5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①凝聚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②人类形成了现代城市,③并努力用灯光点亮城市的夜晚。

④作为经济学家来说,⑤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⑥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的数量,⑦预测房价的走势,⑧进而反映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用新题型指导与训练【备考指导】明确原则,把握中心,各个击破综观历年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题型,连贯题一直受到全国卷命题者的青睐。

连贯是指上下文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内容相接,文气贯通,脉络清晰。

“连贯”与“衔接”同义。

连贯题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解答连贯题,请看以下几种技巧:一、认清标志,明确原则连贯的特征是和谐。

和谐是指在诵读文段、品味语句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流畅感。

它包括音节协调、音调和鸣、节奏流畅、气韵和谐等。

所以连贯题往往有标志,即语序。

一是“时”序,即以先后、古今、早晚等表示纵向思路的顺序;二是“空”序,即按照空间的远近、上下、高低、左右、纵横等为排序顺序;三是“理”序,即按照事理顺序、逻辑顺序、演进顺序等排列顺序;四是“情”序,即按照作者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发展脉络为序。

据此,连贯题有其特有的原则。

因此,在复习连贯题时,应首先明确连贯题的原则,明确原则方可思路清晰。

连贯的原则:(1)话题一致。

或叙述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或铺展一种事物,或演绎一种推理,或摹写一段情绪,句子与句子之间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展开。

(2)对象一致。

或阐释论点,表达看法;或评论是非,发表见解;或铺展事物,说明物件;或描写人物,摹状景物;或抒发情感,描写心境,均需前后一致,对象不变。

(3)事理相承。

常见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目的、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后、动静、多寡等。

文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

(4)前后呼应。

指句子间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做到先“起”后“承”。

(5)意境协调。

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

或阴沉凄凉,或明快热烈,或严肃冷峻,或宽松和谐,或隐晦曲折,或直截了当,或贬或褒。

(6)句式一致。

力求形式整齐,内部语句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气势贯通。

(7)音节和谐。

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所特有的规定。

(8)语气一致。

陈述、疑问、反诘、感叹、祈使、否定等,不可杂乱错置。

二、划分层次,把握中心从连贯的原则可知,连贯有文脉。

文脉是文段之脉络、句群之纽带、语句之联系、铺展之线索,文脉存于篇章、语段、句群与语句之间。

因此,做连贯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划分层次,读懂文段,把握中心。

连贯题的文段一般不会太长,要读懂它其实并不难。

(1)先通读一遍,同时迅速划分层次(在每个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等表示一句话结束的位置划一条斜线即可);(2)再次浏览整个文段,根据表示文脉的词语,快速明了文段的结构和中心内容。

文段的结构基本为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等几种;从这些结构中,迅速把握中心内容。

一旦把握了中心内容,做题就比较顺利了。

现就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举一例进行分析。

【例1】(2016年全国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如上文),把握中心。

本文段共5句话,第1句是观点句;第2句是对“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的解释;第3第4句从正反两面谈学习的态度;最后一句是总结句,点出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的危害。

本文段为总分结构,主要内容涉及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的问题,談的是对“学以致用”的看法。

【解析】根据处后面的句子是前文的结果,应填表连接结果的词语,故B、C两项更合适,大致可以排除A、D两项;后面的文字与下一句构成假设关系,那么处应该填表假设的词语。

或通过关联词“也”可以排除C项。

初步选定B项。

把B项代入文段,通读文段,最终选出B项。

【答案】B【例2】(2019年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___①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

/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____②____密切相关。

/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____③_____,则先叶后花。

/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如上文),把握中心。

本文段共6句话,第1句是总起句,引出话题;第2句是对植物的芽进行解说;第3句解释叶与花哪个先开的原因;第4第5第6句具体说明第3句的内容。

本文段为总分结构,主要内容是解释花叶开放先后顺序的原因。

【解析】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第②空,根据下文“如果”的内容可推知,植物的芽的生长与温度密切相关,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

第③空,根据前文“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可知,此处应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答案】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三、逐一分析,各个击破连贯题的题型主要有:词语复位;语句复位;语句排序;补写句子。

考查方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

下面就此逐一分析,各个击破。

(一)词语复位2016年全国卷即采用关联词语复位题型。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分句与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并列、递进、顺承、因果、目的、条件、转折、让步等,而表明这些关系的关联词是有固定搭配的。

正确选用关联词语才能使语言表达连贯通顺。

解题步骤: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把握中心;分析句间关系,先排除关联词搭配不当的选项,然后凭借划分的层次和语感,初步确定答案;遵循连贯和关联词搭配的原则,代入初步选择的答案,确定最终答案。

【例3】(2016年全国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解析】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把握中心。

本文段共4句话,主要内容是学习文言文时应辩证看待译文。

具体分析,结合整个文段看,处不能填“一定”,排除C项;处是假设,填“如果”,排除D项。

再向下验证一下,处表并列,填“而且”或“并且”,处与处的“如果”呼应,填“那么”。

如此可以确定答案为A。

【答案】A【例4】(2008年全国卷)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將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分)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______ ②却是______ ③更______ ④但______ ⑤随着______【解析】本题以正确填写虚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同样是词语复位题。

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把握中心。

本文段共4句话,主要内容是我们不仅要注重学英语,更要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具体分析,思考时应关注文段中的转折、递进等关系,强调的语气,句子是否有语病等等,同时要注意本题虚词的插入并不仅仅在句间,还可能在句中。

第1句有明显的转折关系,所以应在“同时”前加“但”;第3句有中途易辙的语病,所以应在“中国”前加“随着”,使其变成句子的状语,同时后半句话是前半句的递进,所以应在“应该”前加“更”;第4句强调某些人很喜欢讲英语,而不能正确使用母语,有转折关系,所以应在“夹上”前加“总要”,在“白字连篇”前加“却是”。

【答案】总要夹上却是白字连篇更应该但同时随着中国(二)语句复位2015年采用语句复位题型;2018、2019年也采用这类题型,但更具综合性,因为这两年的语句复位与病句、词语放在同一文段进行考查,难度更大一些。

语句复位题,通常要求将从文段中抽出的句子再放回文段中合适的位置上。

语句复位题是定位选句,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语句复位特别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讲述内容是否一致;事理是否相承;前后是否勾连;意境是否协调;主语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

解题步骤: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把握中心;思考横线前后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思考选句表述的内容是什么,先排除明显不合理的;代入语境,整体分析,确定最终答案。

【例5】(2015年全国卷)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 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 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解析】通读文段,用斜线划分层次,把握中心。

本文段共3句话,主要内容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具体分析,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可知,要填入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在尾气排放量上。

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 ;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A【例6】(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