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纳谏》 ──《贞观政要 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 皆外户不闭,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 路焉。 路焉。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返回
唐律残片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李 靖
杜 如 晦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 等人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 隋末大乱, 岁中进士。 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 李渊率兵入关, 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 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 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 贞观前, 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 掌政务达20 20年 善于用人, 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 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第2课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 宏贞观
板书设计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女皇武则天
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副教授曾作客 《扬州讲坛》,主讲“唐太宗的治国艺 术”。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 内容的是 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唐太宗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D.唐太宗精简机构,合并州县
2、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 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 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3、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一位封建皇帝的统 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封建皇 帝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贞观之治”的原因:
(1)拥有开明的治国思想
(2)实行正确的统治政策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 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 役; • 2、注意“戒奢从简”; • 3、下令合并州县; • 4、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房玄龄
房谋杜断
杜如晦
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此三镜以防已 过。今魏征殂逝, 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 1、隋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 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 城。
唐朝的建立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唐 高 祖 李 渊
李 独孤 昞 夫人
隋 独孤 文 皇后 帝 隋 炀 帝
唐 高 祖 唐 太 宗
窦 皇 后
第2课贞观之治

无字碑
武则天
1、比较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有 哪些共同点?
2、从两位皇帝的做法以及影响给 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组 唐太宗统治期间为什么能出现贞观 之治的局面? 第六组 为什么武则天的碑上没有字? 第七组 比较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有哪些 共同点?
1、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 2、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3、唐太宗时期重用多谋善断的大臣为宰相,他们是 ( ) A、房玄龄、杜如晦 B、房玄龄、姚崇 C、杜如晦、宋璟 D、姚崇、宋璟 4、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中有“唐宗宋祖” 之句,“唐宗”指的是( ) A、李世民 B、李渊 C、李白 D、李密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 人烟断绝,鸡犬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 死刑才二十九人。 —《资治通鉴》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贞观年间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 社会治安好。
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19(1)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病;作用:节约开支, 减轻人民负担。
(2)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粮食丰收,经济繁荣。
20(1)武则天;(2)周;(3)继续推行 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1(1)相同点:都是有作为的皇帝,重用人才, 调整政策,使国家发展。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重视发展生产;
③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④注意节俭;
贞观之治的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 发展,国力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房 玄 龄
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误区预警

典例警示
下列历史人物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的是( D ) A.张骞 B.魏征 C.司马迁
D.宋璟
误区分析:本题容易误选B项。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唐朝鼎盛
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A、C两位历史人物都是汉武帝时期的,
排除;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排除。只有宋璟是唐玄宗统治前 期的名相,故选D。
退 出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 “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 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太宗的统治 为唐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

总结词
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详细描述
唐太宗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强化了对 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 象的发生。
社会经济的繁荣
总结词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详细描述
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贞观之治期间,唐朝政治 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经济繁荣
在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经 济达到了巅峰,农业、手 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 的进步。
文化兴盛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文化 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 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基础
贞观之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稳定,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
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应积极适应变化,勇 于改革和创新,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贞观之治的过程
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
总结词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01
总结词
重视人才,选拔贤能
03
总结词
强化中央集权,推行法治
05
02
详细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强调以民为本,推 行德政,通过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等措施, 赢得了民心。
04
详细描述
唐太宗重视人才,通过科举制度选拔 贤能,鼓励士人投身政治,提高了官 员的素质。
启示
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并加强司法独立和 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第2课《“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课题:“贞观之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一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
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2课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 (627—649年),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 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 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 ——唐太宗
魏征
武则天(624~705)
从皇后到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第2课
贞观之治
时间?
618年
长安
都城?
建立者? 李渊
李渊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中功 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 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 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 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 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 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 权斗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 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 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 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 太宗。
三、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
持基本肯定态度,主要两点: 一、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二、她注重经济,重用人才。统治期间,社 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评价人物:用生产力标准,历史人物措施,能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就要 肯定。
无字碑
第2课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看课本,思考: 1.隋朝灭亡的原因及时间是什么? 2.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 3.唐高祖退位以后,由谁当皇帝? 年号是什么?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的标志: 618 年,隋炀帝 在 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 618 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 贵族 李渊 ,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李渊即 唐高祖 ,退位后,传位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年号 贞观 。
小结
唐高祖 (李渊)
建立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பைடு நூலகம்
1、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的最主 要因素是( C ) A.居安思危 B.知人善任 C.隋亡之鉴 D.虚心纳谏 2、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 是(A) ①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② “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能,虚心纳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 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历史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 代?(A)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李世民是是中国古 代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 家,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 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 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 变” 。在他的统治期间,居安 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 政治远见,使唐朝成为一个强 盛的封建国家,出现了“贞观 之治”的繁荣局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贞观之治”
ZLF
一、情境导课
你知道右图这位雍容华贵、端庄淑雅的人是谁吗?你想
知道她的有关故事吗?据说她的墓碑空无一字,其功过是非
留给后人去评说。
学完本课后,你又会怎样看待她的功过是
非呢?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学生以学案自学、组内交流、组际释疑、点拨讲解等)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①原因: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
②时间标志: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2.唐朝建立:年,太原起兵反隋贵族(即)进入,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即位:唐太宗即(李渊次子,曾被封秦王),年号为。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
3.治国措施(政策)
①(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劳役;“戒奢从简”。
②(政治)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如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宰相,人称“”),虚心纳谏(如敢于直言进谏200多次的著名谏臣)。
4.治世局面的形成:贞观年间,,,。
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地位和国号: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本唐高宗皇后)。
晚年称帝,国号。
2.治国措施:实行唐太宗、的政策。
3.统治影响:使唐朝,。
人称她的统治“,”。
2.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完成、再组内交流、组代表展示、点拨讲解)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
而身毙。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①材料一中“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各指什么?从材料一中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②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一种什么思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他的又一种什么思想?
③唐太宗本着上述思想治国,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
④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示或借鉴?
⑤你能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吗?
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点拨讲解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针对重难点知识和学习疑惑适时点拨讲解,启迪学生思维。
4.知识建构
5.巩固检测
1.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
A.皇族内部争权夺利
B.隋炀帝的暴政
C.隋统治者的贪污腐败
D.少数民族贵族进攻
2.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3.“水能载舟,亦覆舟”最适合下列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
4.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②“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下列人物属于“贞观之治”名臣的是①②③④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
据你所学知识,为武则天撰写一句碑文,最合适的应是
A.重视人才,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B.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
C.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提高了妇女地位
D.统治残暴,荒淫无道。
7.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阶级
8.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姚崇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11.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帮夙夜孜孜,惟欲
清净,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材料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⑴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有没有关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一些统治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⑷由材料四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⑸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三个“载舟”使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灭亡的帝王。
12.阅读右图片,回答:
①右图中的人物是谁?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②此人的哪些统治措施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
③该人物的统治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课后延伸:
搜集有关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材料,较全面客观地写一篇关于两位帝王的阐评。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①“以古为镜”:吸取隋亡教训;“以人为镜”:善听大臣进谏;
认识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统治必须让百姓生存下去。
原因:他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认识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材料二反映了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的思想;材料三反映了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纳谏的思想。
③治国措施:(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合并州县,任贤纳谏;(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民族关系上)实行团结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业绩:出现了贞观之治。
④启示或借鉴:保持社会稳定安定;重视人才,科教兴国;坚持改革开放;保持民族团结平等;正视人民力量,以民为本;加强干部廉政建设;统治者个人作为
等。
⑤“载舟”:西汉文帝、汉景帝、东汉光武帝;“覆舟”秦朝隋朝实行暴政而亡。
⑥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巩固检测:
1.B
2.B
3.C
4.A
5.A
6.A
7.C
8.C
9.A 10.B
11. ⑴隋亡原因:隋炀帝的爆政。
有关系,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教训,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⑵认识到人民力量伟大。
目的是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⑶维护唐朝统治。
⑷虚心纳谏,任用贤人。
⑸载舟: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覆舟:秦二世、隋炀帝等
12. ①地位:武则天(唐高宗皇后)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
②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③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