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简介
易县介绍

易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因易水而得名。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
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 公里,保定6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
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全国50个最美小城之一,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易州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国绿色名县。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但大多干涸。
18.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易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8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北福地史前遗址、战国丛葬墓群、双塔庵双塔8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易水湖(保定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一、红色教育基地狼牙山狼牙山不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险峻、景色秀丽的名山。
狼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 A A 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南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栗;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
“郎山竞秀”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
漫山遍布苍松翠柏,流泉飞瀑,羊道曲折盘旋,山上有“仙人桥”、“饮虎池”、“拦马墙”、“孙膑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观。
1993年5月,五勇士跳崖处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先后修建了五勇士陈列馆和五勇士纪念塔,并在跳崖处设立了永久性标志,2002年9月25日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一并规划建设,相互协调发展,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文化宣传教育、举办各种节庆等活动,最大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易县简介

易县县情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村,总人口56万,有汉、满、蒙、回等22个民族。
地势西高东低,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
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31亿元,同比增长20.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8元,同比增长6.1%。
目前是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易县历史悠久、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物产丰饶,可以用“近、远、红、绿、多”五个字来形容。
一是近。
易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自古为畿南重镇,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处于环京津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内,东北距北京120公里,东距天津190公里,南距保定70公里。
国道112线、省道232线(京赞线)、241线(宝平线)与日益完善的县乡道路构成了顺畅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京昆高速已建成通车,张石高速和荣乌高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21公里。
易县境内包括了大北城、清西陵、狼牙山、血山、坡仓等多个高速出口。
另外,高易铁路、京原铁路位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易县联通外界的铁路动脉。
二是远。
易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以前的北福地文化,北福地遗址出土的刻陶面具和磨光大石耜(sì,像犁一样的农具),见证了最古老的雕刻技术和农耕文明,此处遗址的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公元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就在易水两岸定居,留下了“王亥仆牛”的故事。
公元前311年,燕国即以下都为都城。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易县,迄今已1400多年,2006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
二百多处古文化遗存遍布全县,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燕下都、清西陵、紫荆关长城、老子道德经幢、北福地遗址、荆轲塔),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城内清真寺、观音禅寺塔、千佛宝塔、云蒙双塔、丛葬墓群、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镇国寺石佛、燕南长城、七里庄遗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
三张名片七种文化--探寻千年古县易县-今日头条

三张名片七种文化--探寻千年古县易县-今日头条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
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
易县2006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
可考证的人类历史始于8000年前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隋朝开皇元年置州,十六年置县,迄今已有14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择易县建都,史称“燕下都”。
易县是革命老区——英雄人物辈出,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易县是晋察冀抗日主战场之一,在八年抗战中经历了200多次较大战斗,取得了辉煌战绩。
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狼牙山五壮士、击毙阿部规秀等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易县是生态大县——山多、水多、树多、景美。
易县山多,有240万亩山场,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易县水多,拒马河、易水河等五条河流纵横交错,安格庄、龙门等17座水库星罗棋布;易县树多,林木覆盖率52.5%,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誉。
“国家级森林公园”狼牙山、千佛山、摩天岭点缀其间,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易县景美,以狼牙山、清西陵、易水湖为主打名片,展示出生态观光、红色教育、人文风情的多元魅力。
易县是文化大县——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全县有300多处古文化遗存,40处国家、省、县三级文保单位,其中唐代道德经幢(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紫荆关、望龙山“睒(shǎn)子洞”辽代三彩大罗汉蜚声中外。
易县有“六项非遗”,东韩村拾幡古乐、摆字龙灯、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山文化、燕子古乐、绞胎瓷制作技艺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县有“三张名片”,2009年,清西陵、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战国立凤蟠龙纹铜铺首(燕下都出土)入选河北文化形象名片。
易县有“七种文化”,以北福地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为代表的古燕文化;以荆轲刺秦为代表的忠义文化;以洪崖山为代表的道教祈福文化;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文化;以紫荆关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狼牙山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
易县

易县易县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
因易水得名。
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
邮政编码074200。
县政府驻:易州镇朝阳路23号。
县情概况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
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90 公里,保定8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
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
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邮政编码074200。
代码130633。
电话区号0312。
车牌代码冀FM。
易县是河北省环京津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绿色名县。
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待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尤其“七石一沙”储量最为可观(即金矿石、花岗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蛭石、麦饭石和建筑沙),适宜于矿业和建材业的发展。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但大多干涸。
18.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交通运输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
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
另外张石高速已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
张石高速第二通道正在建设中。
能源供应充裕,通过对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既与国家大电网相连、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供电网络。
该县是全国电气化县之一。
通信设施完备,万门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连网,近年内交换能力将达到3万门以上。
易县初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矿产建材业、机械制造、副食加工、能源工业、工艺美术、建筑业、旅游十大骨干行业。
为促进经济发展,该县依据“稳一进二兴三”的战略方针,科学地制定了《易县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规划设计了120万千瓦发电厂、60万吨水泥厂,北方石材基地等几十项重点建设项目。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易县旅游景点简介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3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待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带来灌溉、水电和水产养殖之利。
18.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狼牙山,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称千年古县。
2004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北福地史前遗址,使易县可考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八千年以前。
千年古县,留下多少古老的故事,绿色易州,写下多少英雄的传奇。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传诵千载佳话,易水河寒风萧萧荆轲刺秦留下千秋绝唱,大唐玄宗皇帝御批道德经幢历经风雨而千年不朽,紫荆关负山阻河易守难攻称千古石画……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易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狼牙山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壮画面。
狼牙山不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险峻、景色秀丽的名山。
是省级爱国广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森林公园。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栗;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
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峡云雾飘渺,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
“郎山竞秀”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
漫山遍布苍松翠柏,流泉飞瀑,羊道曲折盘旋,山上有“仙人桥”、“饮虎池”、“拦马墙”、“孙膑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观。
荆轲塔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是一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
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旅游易县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世界纺织经贸地理旅游胜地---易县姓名:班级:学号:日期:旅游胜地---易县摘要: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 里, 总人口56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待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狼牙山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 的旅游资源优势。
关键字:易县,旅游,清西陵,狼牙山,荆轲塔,紫荆关。
目录: 11、、 上上善善易易水水,,魅魅力力易易州州22、、 皇皇家家陵陵寝寝 —— 清清西西陵陵33、、 革革命命圣圣地地 —— 狼狼牙牙山山44、、 五五塔塔之之首首 ---- 荆荆轲轲塔塔55、、 五五 塔塔 镇镇 燕燕 山山66、、 畿畿南南第第一一雄雄关关--紫紫荆荆关关77、、 北北方方小小桂桂林林----易易水水湖湖一一、、上上善善易易水水,,魅魅力力易易州州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全省19个特色休闲县市之一。
易县地处太行山北端东麓,河北省中部,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90公里,保定80公里,位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和大北京经济圈之内。
全县总人口55.7万,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其中70%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河北省山区大县.易县是革命老区。
境内有革命纪念地10多处,狼牙山五勇士抗击日寇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闻名中外。
狼牙山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处经典红色景区之一。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县县情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村,总人口56万,有汉、满、蒙、回等22个民族。
地势西高东低,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
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31亿元,同比增长20.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8元,同比增长6.1%。
目前是河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易县历史悠久、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物产丰饶,可以用“近、远、红、绿、多”五个字来形容。
一是近。
易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
自古为畿南重镇,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处于环京津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内,东北距北京120公里,东距天津190公里,南距保定70公里。
国道112线、省道232线(京赞线)、241线(宝平线)与日益完善的县乡道路构成了顺畅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京昆高速已建成通车,张石高速和荣乌高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21公里。
易县境内包括了大北城、清西陵、狼牙山、血山、坡仓等多个高速出口。
另外,高易铁路、京原铁路位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易县联通外界的铁路动脉。
二是远。
易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以前的北福地文化,北福地遗址出土的刻陶面具和磨光大石耜(sì,像犁一样的农具),见证了最古老的雕刻技术和农耕文明,此处遗址的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公元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就在易水两岸定居,留下了“王亥仆牛”的故事。
公元前311年,燕国即以下都为都城。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易县,迄今已1400多年,2006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
二百多处古文化遗存遍布全县,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燕下都、清西陵、紫荆关长城、老子道德经幢、北福地遗址、荆轲塔),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城内清真寺、观音禅寺塔、千佛宝塔、云蒙双塔、丛葬墓群、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镇国寺石佛、燕南长城、七里庄遗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保存完好,为我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紫荆关负山阻河,是军事建筑与自然风景结合的经典之作;千秋绝唱荆轲塔、千古之谜人头坑、千载佳话黄金台、千年不朽道德经显示了易县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
易县拥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易县摆字龙灯、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和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后山文化、易县燕子古乐、绞胎瓷制作技艺),是悠久历史文化
的活化石。
2009年,清西陵、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战国立凤蟠龙纹铜铺首(燕下都出土)入选河北文化形象名片。
三是红。
易县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英雄故事有口皆碑。
聂荣臻、杨成武、周小舟、吕正操等革命前辈,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易县留下战斗的足迹。
涌现出了子弟兵的老大哥崔洛堂,抗日英雄张文海、李君玉,爱民模范谢臣等英雄模范人物。
全县有革命纪念地十多处(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处、北娄山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西邵烈士碑、东旮旯烈士陵园、玉山铺烈士陵园、大兴安烈士陵园、北淇村血井、黄土岭战斗纪念地、寨头惨案纪念地等),狼牙山五勇士、击毙阿部规秀等英雄故事广为传颂。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是国家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五勇士跳崖处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景区于2005年确定为全国百处经典红色景区之一,2007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区。
2010年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到狼牙山和易县人民共度佳节,把狼牙山命名为“英雄的山”;2011年6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狼牙山中心小学视察,对学校管理、寄宿生营养餐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
四是绿。
易县山川秀美,生态良好,自古为宜居之地。
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有狼牙山、洪崖山、云蒙山、千佛山等山岳,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漕河等河流,大中小型水库17座。
易水
湖为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位于中易水上游的群山之中,形成了山水相间的峡谷景观,最大水面积2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3亿多立方米,水质良好,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
清西陵范围现存树龄300年以上有古松16000多株,是华北最大的人造古松林,狼牙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千佛山为省级森林公园,无愧天然氧吧。
近年来,易县实施大规模的村村绿、路路绿、景区绿等绿化工程,围绕农民增收,依托项目用活机制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46.7%,居全省前列,被称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
五是多。
易县物产丰富,景色宜人,钟灵毓秀。
林果、石材、畜牧、旅游被称为“易县四大支柱产业”;易水砚、大叶烟、磨盘柿称为“易县三宝”,旧为皇家贡品。
易县西部山区出产的知母称为“西陵知母”。
“易县毛白杨”是易县特有植物品种。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30多种,尤其“七石一沙”储量最为可观(即金矿石、花岗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蛭石、麦饭石和建筑沙),被称为“万两黄金县”;享有“中国石材之乡”的美誉,西部山区特有的浅粉色花岗岩,1998年用于天安门广场铺装,被誉为“中华第一石”,天然板岩储量2500万平方米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板岩生产基地,年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磨盘
柿生产基地,1998年被《中国特产报》、中国农学会等单位评为“全国磨盘柿之乡”;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清西陵满族饮食、易县清真饮食、易水湖野生水产、狼牙山和千佛山乡土饮食,构成了易县独有的饮食系列。
景观系统内涵深厚,古燕十景(又称古易州十景,为候台清晓(古时政府西面土台)、易水秋风、金台夕照、孔山星月、郎山竞秀、太嵬烟岚、洪崖积雪、太宁叠翠、雷溪春涛(满城龙门水库)、紫荆残月)和西陵八景(易水寒流、拒马奔涛、福山捧日、峨嵋晚钟、云蒙叠翠、华盖烟岚、奇峰夕照、荆关紫气),为历代文人墨客所争相游历和吟咏。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资源得到了深入开发,旅游要素不断完善,正式开放的景区(点)十多个(云蒙山、千佛山、易水湖、龙湖、洪崖山、拒马河漂流等),其中狼牙山、清西陵为AAAA级景区,建设旅游观光采摘园22个,形成了以狼山易水清西陵为代表、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景观体系;旅游宾馆20余家,床位3000余张,其中三星级宾馆3家(百益城宾馆、欣燕都望龙山庄、天光假日酒店)、二星级宾馆2家(龙湖度假村、华路宾馆);规划开发旅游农家院1200多个,床位5000余张,狼牙山镇东西水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