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否能交融

合集下载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作者 简 介 : 刘 玲 ( 9 3 ) 1 6 一 ,女 , 河 北深 县 人 ,湖 北 大 学 哲 学 系
副教 授 。
・8 ・ 6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刘 玲 :科 学 文 化 与 人 文 文 化 的本 性 区别 及 统一 的 可 能 性


人文文题现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 普遍认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应走向融合,如萨顿提出的 “ 新人文主义” 我国也有学者提出“ , 新人文精神” 但这些都 。 有着明显的 “ 科学人文化”倾向。 萨顿的新人文主义的目标即在于使科学 “ 人文主义化” 或“ 人性化” “ 。 由于精神上的混乱是如此之深, 以致单靠任 何一种方法不可能消除弊病, 大概可以肯定, 任何不把科学
学富含人性并不就是指科学就是人文的。 我们坚持“ 人文” 的 传统用法, 认为它是不同于科学的特定的知识领域。 , 其次 科 学富含人性也不能说能将其“ 人性化” 因为科学的本性在于 。 其客观性, 它是对物性的追求。 虽然这一过程也是受制于人 性, 但科学是力求尽可能地抹掉人性的痕迹, 以逼真如实地 反映世界。 所以对科学是不能说 “ 人性化”的, 否则就否定
了科学之为科学的特性。
“ 新人文精神” “ 或 以人文为基础的科学精神” 等主张更 是将人文作为科学的基础, 让科学从属于“ 新人文精神” 因 , 而也有着科学人文化的倾向。 将人文精神扩充为涵盖科学精 神、 艺术精神、 道德精神等多种崇高文化精神的做法是不可 取 的。且不论这种扩充是否合理,即便是如其所说 ,这种 “ 新人文精神” 也是不能涵盖科学精神的。 主张建立 “ 以人文 为基础的科学精神” 更是不合理的。 “ 然科学实际上也 由 自 是属人的,自 然科学与人有着本质的关联”得出 “ 自然科学 就是人文的, 强调的是以人文为基础”的说法, 这一方面也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
产力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带来 了极大 的推 动. ”众 所周 知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 与技 术之 源 ,技术 的重大进
科技 “ 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 ,然而也带来 了具 有潜
在毁 灭性 的后果 . ”怎 么办?他坚定认为要作 人性思
索 ,要 呼吁人性 . 而人性 、责任 感 ,也正是 19 99年 6
年在一 次讲话 中的精辟论 述 . 国力竞争 之所 以激 烈 ,
就是由于科学技 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 济初见端倪 ;而
知识经 济之所 以初 见端倪 ,是 南于科 学技 术突 飞猛
的作 用也越来越 大 ,由此 带来 的问题 也越来越 严重 . 美 国未来学者约翰 ・ 奈斯 比特在 19 年 出版 的 《 99 高科 技・ 高思维——科 技与人性 意义 的追 寻》 一著 中 ,忧
质文 明 ,同时也导致 了一系列极 为严重 的环境 问题 、 资 源 问题 、社会 问题 与精 神 问题 以及 科技 本身 发展 问题 . 而且 ,科技发展 的速度正越来越快 ,科技成果
“ 当今世界 ,科 学技术突飞猛 进 ,知识经济 初 见 端倪 ,国 力竞争 日趋 激烈 . ”这 是 江泽 民同志 19 98
月 “ 界科学大会 ”所 给出的最 主要 的信息. 世 奈斯 比
水 本文是杨叔子院士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 “ 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 卜 的讲话,刊发时编辑增加了小标题. 收稿 日期 : 06 1- 3 20-0 1
作者 简 介 :杨叔 子 ( 3一 ,男 ,江西 湖 【人 ,中国科学 院院士 ,原华 中理 工大 学校 长 ,华 中科技 大学 教 授 ,博士 生导 师 . 究 方 1 3) 9 = _ J 研 向 :现代 机械 工程 、高等 教育 理论 .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内容摘要
在当今时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汇与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首先,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而人文文化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 法。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文 化和社会问题,这需要人文文化的引导和干预。此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 合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
Hale Waihona Puke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 和关系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科学文化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探索的成果,它涵盖了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包括工程、技术等应用科学领域。科学文化 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定义和关系
内容摘要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源于古代,但在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 科技的发展,两个文化领域的相互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科学领域,人文精神 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促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1、打破文化界限: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首先需要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 这可能涉及到推动学科交叉、鼓励跨领域研究和消除学术地位不平衡等现象。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2、兼容并蓄:在打破界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实现两种文化的兼容并 蓄。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主义者也需要了解科学知识。这种跨 文化的视野将有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

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

比较 而 言 ,科 学 文化 以物 为 尺度 ,推崇工 具 理性 至上 ,追求 真实 ;人 文文 化则 以人 为 中心 ,推
崇价 值理 性 ,追求 美 好 。从这 个 意义 上看 ,科 学 文化 与人 文 文化 相对 独立 。但 是 ,如果 认 为两种 文 化互 不相 干 、互不 理 解 ,甚至 其 间有 一条 不 可跨 越 的鸿沟 ,则 有失 偏 颇 。从深 层底 蕴上 看 ,科学 精 神与 人文 精 神是相 通 的 ,科学 文化 与 人文 文化 可 以相 互融 合 、相互 补 充 、相互 促进 。
融 的问题 。
二 、从创造成果看两种文化 交融
对 于创造 成果 的检验 ,一 般 认 为 主要 有 形 式 逻辑 标 准 、实 践标 准 和 审美 标 准 。在 这 三个 标 准
家最 有代 表性 。而这 两种 文化 截然 区别 ,互 不 相干 ,互 不理 解 。
2 .科 学 文化 与人 文文 化及 其 比较
斯 诺认 为 ,科 学是 一种 文 化 ,属 于这种 文 化 的科学 家们 彼此 之 间尽 管有 许 多互不 理解 之处 ,但 是 总 的来说 ,他们具 有 共 同 的价值 标准 和行 为 准则 。科 学作 为一 种 文化 ,其 约束 力甚 至 比宗教 、政
创 造 视 角 下 的 两 种 文 化 交 融
毛 天 虹
内容 提 要 :科 学 与 人 文 两 种 文 化 的 冲 突 已 成 为 当 今 的 焦 点 问 题 之 一 ,而 关 于 这 两 种 文 化 的 融 合 问 题 更
是 当今时代 的一 大难题 。文章 以创造 的视 角去 探讨科 学文 化与人 文文化 的交 融关 系,从创造 的三维 立体 定 义 出发 ,分别从创 造成果 、创造过程 和创造境 界三个层 面分析研 究了两种文化交融 的问题 。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与发展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与发展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与发展科技与人文是两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

科技作为一门应用自然科学的学科,旨在创造新的工具和方法以改善人类生活。

而人文则关注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然而,科技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两者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正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使得人类文化和艺术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艺术创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创作。

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而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使得音乐家能够创作出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乐作品。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传承,也提升了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其次,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研究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经济趋势,从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同时,人文学科也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探索,例如,文本挖掘技术使得语言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工具。

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教育。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也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然而,科技与人文交融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导致人文价值的忽视和失去。

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娱乐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可能因此受到挤压。

另一方面,科技的应用也可能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人类就业和隐私安全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度应用可能使人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弱。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admin 时间:2006年3月20日声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报告集》(第一辑)已于2005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扩大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巡讲报告活动的影响,特授权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在中国科学院网站上全文刊载。

未经许可,其他网站和公众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刊载、转载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一次讲话中的精辟论述。

国力竞争之所以激烈,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之所以初见端倪,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归根结底,当今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与技术之源,技术的重大进展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亦即来自科学文化的进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赐福于民,也可造祸于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两三百年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

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正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1999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一书中忧虑此事。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

钱学森之问“为何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优异人材?”钱学森之问所反应的本质:钱学森的为何中国培养不出优异人材的答案是很简单的。

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量 ---- 没气氛;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就的人已成少量 ----没数目;关心的常常是创业问题并不是科学研究---- 没火候;此刻社会,人人乞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 .............. 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惯例的思想是绝不行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类伟人的!李约瑟难题“从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11 世纪的漫长光阴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知足人的需要方面,以前赛过欧洲人,那么,为何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换个角度提出也就是钱学森之问,欧洲能从中世纪的千年落伍背景下创立近现代科技,为何近代落伍的我国却不可以急起直追,培养出自主创新式优异人材,进而再度成为创立发明的强国呢?为何落伍?封建的自然经济,官办的手工业,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周期性的战乱,崇尚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直觉的思想方式,表意性质的中国文字。

追根溯源,说究竟,能够归纳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出缺点的。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定趋向原始的和睦;近代的分别;现代的交融古希腊期间,哲学和科学并无明确的界线,甚至能够说是密切地联系在一同的。

许多哲学家在专注研究哲学以外,仍旧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样现象。

比方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 ,把万物的来源解说成数,全部由数构成。

用今日的目光看,他不单是一位哲学家,仍是一位数学家。

尔后文艺中兴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也是科学与人文密切联系的有力凭证。

文艺中兴不单表现为文学与艺术的中兴,同时也表现为科学的高涨。

人文主义的出现与流传令人开始从头认识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开始歌颂人的尊严,激发了诗人、画家和其余人成为“巨人” 的热忱。

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相似之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相似之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相似之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以及科学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化形态。

科普文化指的是将科学知识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人文文化则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关注人类生活和人类价值的文化形态。

科学文化则是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纳入到整个文化体系中,推动科学与文化的结合。

尽管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在定义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相似性。

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一样,都着眼于公众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将科学和人文知识传播给大众。

无论是科普图书、科普教育节目还是人文艺术展览,都扮演着向公众普及科学和人文知识的重要角色。

其次,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一样,都注重知识的传承。

科普文化的传播旨在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科学知识,使得知识的传承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

人文文化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弘扬。

最后,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科普文化的普及能够增强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人文文化则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科普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都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在概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传播方式、知识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社会文化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加强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含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解释和说明。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编写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和探讨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似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否能交融、如何交融?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文化,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展不同的作用。

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革命将人类带入了自动化的电气时代。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有一天,人们突然问,科学与人文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一回事?能不能交融?如何交融?
科学是在探求自然世界的真理,人文是在发现自然世界的美好,这并不矛盾,将科学与人文统一起来,就是真正的美好,正式人类最向往的终点。

虽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发展过程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交融就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意益的。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杨叔子先生说过,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科学文化可以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的,但其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与终极关怀但其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因此,只有两者交融,互相作用才能保证科学文化的正确方向,保证精神世界的稳定基础,才能造福于人。

爱因斯坦和达芬奇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典范。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积极的进步活动,让我们看到科学家是不可能置身
世外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必然要与社会交融,与社会文化交融。

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达芬奇的众多画作中,《维特鲁威人》就最好的展现了达芬奇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他用最直观的方法证明了维特鲁威定律的科学性。

如果交融是必然的,那么如何交融?前人指出,最根本的就是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

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第一,学习是基础。

学习,首先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继承,才能发展。

第二,思考是关键。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创造,就在于人有人的灵性,能思考。

第三,实践是根本。

这至少体现在五方面: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最大、最活的教科书;三,能力来源于实践;四,品德来源于实践;五,创新来源于实践。

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始终贯穿着实践。

当前国力的激烈竞争,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
的基础是教育。

丢失科学文化,就丢失“立世之基”;丢失人文文化,就丢失“为人之本”,异化人性,扼杀灵性。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

因此,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进行交融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措施,是让国家强大,文明进步的艰巨任务,也是没一个科学工作者和人文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