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doc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解析(共16篇).doc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解析(共16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以下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旳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旳“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同意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差不多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什么缘故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旳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旳尺寸〕反归取之〔脚旳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那么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旳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旳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旳例子,采纳旳是一种方法,如此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旳名言: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旳和尚吗?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共8篇)文言文阅读练1 - 寻隐者不遇内容简介:本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绝妙小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寻找隐士却未与其相遇的遗憾之情。
阅读文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文阅读练2 - 归园田居阅读文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野竹成阴合,落英缤纷迎。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百卉丛林静,谁知有此花?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船。
文言文阅读练3 - 渡汉江内容简介:这是唐代文人杨炯创作的一篇游水诗,描绘了作者渡过汉江的情景。
阅读文本: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尚忆杨朱曾隐几多百年`,最是一昌年。
良人留连恋不舍,春草年年绿。
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烟中草木灞陵苑径何萧瑟。
红白胡同隔酒缸,青楼红梨千里香。
年少追求者杨柳,心中有望,几十鬼神堂。
厚禄冠城郭,济世安邦宽如海。
最爱别盟和异姓同胞,枭蛇悲鬼哭累累。
我看此志怅愢,蓦然方想,人生如梦,哪里不是长堤。
一手一舞紫荆扇,无缘舞汉洛人莫韩光。
寻骨觅迹,空挥灞陵苑径何萧瑟?灞陵苑径何萧瑟?文言文阅读练4 - 渔歌子内容简介:此篇为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写渔村生活的诗,颂扬了自然和谐的渔人生活。
阅读文本: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言文阅读练5 - 清明内容简介:清明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的哀思。
阅读文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③侄罔然..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入木三分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
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完整版)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推荐文档

六上课外文言文 30 篇(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9 分)(苏秦)潦倒而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一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工具。
③股:大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 分)(1)引锥自刺其股()(2)血流至足()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人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高兴却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C.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里有对别人家的主子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 分)14.苏秦从“潦倒而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 14 题(9 分)11.(2 分)(1)取过来,拿出(1 分)(2)脚(1 分)12.(2 分)C13.(2 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4.(3 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下定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的挫折或人生的困境,要勇于自省,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6 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__训练整理

[课中文止文] 之阳早格格创做(五)猿母中箭僧悟空正在江中,睹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背.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天而死.射者合矢弃弓,誓没有复射. (《朱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1. 阐明下列加面的词汇语付子已()2. 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射者合矢弃弓,誓没有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问,射者为什么“誓没有复射”?4.读了那则故事,您有什么体验?(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擅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女曰:“盍①去诸?”其女曰:“利害若②所知也.吾之患正在鼠,没有正在乎无鸡.妇有鼠则盗吾食,毁吾衣,脱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饿热焉.没有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饿热犹近,若之何而去妇猫也!”[注释]①盍:何没有.②若:您.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猫擅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其子患之,告其女曰:“盍去诸?”3.“猫擅捕鼠及鸡”的特性表示正在4、那则故事证明白一个什么讲理?(十八)东坡劳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背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暂雨且热,有扇莫卖,非没有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去,便判字笔②随意做止、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与一扇,所持坐尽.遂悉偿所背.[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止、草:止书籍、草书籍.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背()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天暂雨且热,有扇莫卖,非没有肯偿也.2.“便判字笔随意做止、草”中的“随意”一词汇有什么效率?4.读了那则故事,您有什么开收?(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陈以遗母,母泣曰:汝没有读书籍而田猎,如是吾无视矣!竟没有食其膳.武孟感激勤教,遂专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左台侍御史.(《绝世道》)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如是吾无视矣()(2)竟没有食其膳()2. 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尝获肥陈以遗母3.赵母的期视是什么?4.那则故事,给您的开收是什么?(二十九)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睹人持一把已死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止讲所睹,聊与之耳.”侃震喜曰:“汝既没有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1.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1)陶侃尝出游()(2)人云()2.下列各句中加面的字与“汝既没有田”中的“田”用法相共的是()A.背吾没有为斯役,则暂已病矣 B.意将隧进以攻其后也.C.醒翁之意没有正在酒 D.去国怀城3.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是以百姓勤于农植.4.本文表示了陶侃何如的思维性格?(三十)凿壁借光匡衡勤教而烛,邻居有烛而没有逮,衡乃脱壁引其光,收书籍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没有识,家富多书籍,衡乃与其佣做而没有供偿.仆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仆人书籍遍读之.”仆人叹息,资给以书籍,遂成大教.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1)仆人怪问衡()(2)愿得仆人书籍遍读之()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的绘线句.(1)衡乃脱壁引其光,以书籍映光而读之(2)衡乃与其佣做而没有供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籍”中“以”字的用法相共的一项是()A.以俟妇瞅人风者得焉 B.没有以物喜,没有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那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里上瞅,那个成语的意义是,当前用那个成语形容(八)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坐市,人莫知之.往睹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坐于市,人莫止,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瞅之,臣请献一往③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瞅之,一往④而马价十倍.[注释]①比:副词汇,交连天.②还:通“环”环绕.③往:早朝.④一往:一天.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人莫知之()(2)去而瞅之()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绘线的句子.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瞅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瞅之”那一动做神态,有什么隐含意?4、那则故事指出了死计中的一种什么局里?(十)鲁人徙越鲁人身擅织屦①,妻擅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者谓之曰:“子必贫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止;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收.以予之所少,游与没有必之国,欲使无贫,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②履:鞋,那里用做动词汇,指脱鞋.③跣:赤足.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而欲徙于越()(2)游与没有必之国()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绘线的句子.或者谓之曰:“子必贫矣.”3、文中“游与没有必之国”,“没有必”的本果是什么?4、那则故事报告咱们一个什么讲理?(十一)缓文贞刻薄缓文贞归里,遍召亲故.一人与席间金杯躲之帽,公适睹之.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公曰:“杯正在,勿寻也.”此人酒酣得意,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只此一端,念睹前辈之薄.[注释]①主者:管家.1、阐明文中加面的词汇语.(1)缓文贞归里()(2)遍召亲故()2、用新颖汉语阐明文中绘线的句子.一人与席间金杯躲之帽,公适睹之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蓄意是4、从文中可知,缓文贞是个战的人.【参照问案】1、中断,完2、射箭的人合断箭,拾弃弓,收誓没有再射箭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摇4、咱们没有要滥杀死灵,应与大自然战睦相处,要尊沉、景仰死命.【参照问案】1、(1)擅于(2)吃2、他的女子感触猫成了福患,报告女亲道:“何没有把那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得,才有所得,没有成舍本逐末.(或者:当真物必须加以与舍时,该当“二利相权与其沉,二害相权与其沉”,将益坏落到最矮,获益力供最大)【参照问案】1、(1)担当(2)短2、万古间下雨而且天气背去热热,扇子卖没有出,没有是没有肯送还债务3、表示了苏东坡书籍法火仄下超,为人洒脱倜傥4、尽大概收挥自己的特少,使用自己的本领去助闲有艰易的人【参照问案】1、(1)指视、期视(2)吃2、他曾捕获肥好的动物去给母亲3、勤教苦读,获与功名4、例:家庭(母亲的)培养,会效率人的一死【参照问案】1.(1)巡游(2)道2.B3.果此老百姓皆勤恳耕耘4.沉视农耕、敬服农业死产战农妇有较深的感情.【参照问案】1.(1)对于……感触偶怪(2)得到2. (1)匡衡便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去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正在书籍上去读.(2)匡衡便到他家去干雇工,又没有要酬报3.D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教苦读【参照问案】1、(1)代“骏马”(2)瞅,转头瞅2、伯乐于是去商场上环绕着马瞅了一圈,离开的时间又转头去瞅了瞅它3、伯乐瞅了又瞅,离开时还依依没有舍,表示那是匹骏马.4、本没有明白货色,而“名家”道佳便认为佳,人云亦云,没有加分解天盲目崇拜.【参照问案】1、(1)迁移,搬场(2)前往,止走2、有人对于他道:“您(去越国)必定会贫贫的.”3、越人的死计习性是跣止披收4、要根据本质需要去决定止径,可则只可碰钉子.【参照问案】1、(1)回,回家(2)老友2、一部分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躲正在帽子里,缓文贞正佳瞅到.3、没有让他人创造是他拿了金杯(公自里把金杯收给他)4、沉情谊待人刻薄。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全).doc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WORD格式可编辑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 āo” ;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 àn”。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 -- 训练整理
[ 课外文言文 ]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
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 注释 ] 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十四)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
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
.
而去夫猫也!”
[ 注释 ] 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
()
(2)弗食鸡则已耳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八)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
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
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 注释 ] 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十)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
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
侍御史。
(《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
()
(2)竟不食其膳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二十九)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
..
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
(2)人云()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 .去国怀乡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三十)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
()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 .必以
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八)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 注释 ]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
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
()
(2)去而顾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4
(十)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
.
“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
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
[ 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
()
(2)游与不用之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 ,“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徐文贞宽厚
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
..
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 注释 ] 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
.
()
(2)遍召亲故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
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
1、( 1)善于( 2)吃
2、他的儿子得猫成了患,告父:“何不把只吃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加以取舍,“两利相取其重,两害相取其”,将失降到最低,益力求最大)
【参考答案】
1、(1)担任(2)欠
2、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不出,不是不肯
3、表了坡法水平高超,人洒倜
4、尽可能自己的特,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的人
【参考答案】
1、(1)指望、希望( 2)吃
2、他曾捕肥美的物来母
3、勤学苦,取功名
4、例:家庭(母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参考答案】
1.(1)巡游( 2)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耕种
4.重耕、生和民有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感到奇怪( 2)得到
2.(1)匡衡就把壁了一个洞引来家的光亮,光亮照在上来。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酬
3.D
4. 开壁,借居家的灯光勤学苦
【参考答案】
1、(1)代“ ”( 2)看,回看
2、伯于是去市上着看了一圈,离开的候又回来看了看它
3、伯看了又看,离开依依不舍,表示是匹。
4、本不懂得色,而“名家” 好就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
1、(1)迁移,搬家( 2)前往,行走
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
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
1、(1)回,回家( 2)老友
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
4、重情谊待人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