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种类及危害(2021版)

合集下载

雷电的介绍和危害

雷电的介绍和危害
雷电的介绍和危害
-
雷电的形成 雷电的种类 雷电的危害
1
雷电的形成
雷电的形成
1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主要由积雨云中 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形成
2
当云层内部的带电粒子迅速移动、碰撞时,它
们之间会产生静电放电现象,从而形成雷电
3
这种放电现象能够在云内部产生强烈的电流和 电压,并沿着云中的水滴通道迅速传播
3
雷电的危害
对人类的影响
雷电对人类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直接雷击和 感应雷击两个方面。 直接雷击能够造成人 体受伤甚至死亡,感 应雷击则可能对人的 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导致头晕、恶心等症 状
雷电的危害
雷电的危害
对建筑物的影响
雷电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雷击和雷电波侵入两个方面。直接雷击能够破坏建筑 物的结构,导致房屋倒塌、火灾等危险情况。而雷电波侵入则可能破坏建筑物的电气系统 ,引发火灾等危险情况
球形闪电
球形闪电是一种较为 罕见的雷电现象,其 特点是在云层内部产 生,放电现象呈球形 。这种闪电通常不会 对地面上的物体造成 太大的影响
雷电的种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雷电的种类
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是指由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雷电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因 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雷电灾害 直接雷击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电气设备等。这种雷击能够产 生强大的电流和电压,导致物体内部电路受损,甚至引发火灾 感应雷击是指由于雷电引起的电磁感应效应,使附近的电气设备或线路产生高电压和电流, 从而造成设备损坏或火灾。这种雷击对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等较为敏感的设施影响较大 雷电波侵入是指雷电放电时产生的强电流或电压沿着电缆或金属管道等传播,从而侵入建筑 物内部或电气系统中,导致设备损坏或火灾。这种雷击对建筑物内部的电气系统和电子设备 等影响较大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举措三种雷害最常见雷电分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即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那么像火球一样,会飘进室内.大厦一般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预防直击雷和感应雷,所采用的材料一定要精密.预防球形雷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预防球形雷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雷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由于球形雷一般跟随气流飘动.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也不要跑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据专家介绍,家用电器都是低压产品,一般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避雷针,采取了相应的防雷举措.在野外,千万不要高举雨伞等.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由于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一些油车后面拖着一条铁链,也是一种防雷设备. 专家提醒,驾车遭遇打雷时务必不要将头手伸向车外.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一、直接雷击的侵袭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平安.二、雷电波侵入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平安.三、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水平差等致命弱点.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当雷电活动时,磁感应强度到达0.07GS时,计算机发生误动作, 当磁感应强度超过 2.4GS时,计算机发生永久性损坏.因而雷电所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微电子设备将产生严重的危害.根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雷击火灾的损失,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四、地电位还击当设备没有采取等电位接地举措的情况下,由于各接地系统本身的接地途径不同,冲击接地电阻差异,以及在泄放雷击电流时,所通过的雷击电流存在差异,导致地电位升高和不平衡,当地电位差超过设备的抗电强度时,即引起还击,损坏设备雷电平安常识一、雷电发生时应注意的人身平安?1.留在室内,并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2.不宜使用无防雷举措或防雷举措缺乏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减少使用和手提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的场地,寻找地方躲避.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10.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11.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二、单位应该怎样进行雷电灾害防范?1.单位应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比方:学校、区级以上医院、四星级以上宾馆、特区内高度在45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需两年检测一次.2.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平安工作, 建立各项防雷平安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如,雷雨过后,安装在程控交换机、电脑等电器设备电源上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应检查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3.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 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平安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4.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预防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5.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如:重新铺设电脑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等都应该重新设计和建设防雷设施.6.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向市防雷所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预防再次雷击.雷雨季节如何防护家用电器通常,雷电季节影响家用电器平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应雷的侵入而引起.感应雷是指当雷电发生时,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感应雷侵入主要有四条途径:供电线、线、有线电视或无线电视天线的馈线、住房的外墙或柱子.其中前三个途径都是与家用电器有直接的外部线路连接,当这些线路是属于架空入室时那么危害更为严重.由于强烈的雷电感应作用将在这些架空导体上产生很高的雷电电磁脉冲,电磁脉冲沿着这些导体直接进入家用电器而造成危害.目前常被人们忽略的是感应雷入侵的第四个途径,即家用电器的安装未与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保持一定距离.由于当住户所在的建筑物发生直击雷或侧击雷时,强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流入地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建筑物的外墙或柱子有强大的雷电流流过,便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和磁场,如果家用电器与外墙或柱子靠得太近,那么可能受到损坏.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家用电器和作用人员的平安呢?防雷技术标准和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建筑物应按防雷设计标准装设直击雷防护设施,如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它们能把雷电流的大局部引入地下泄放.其次,引入住宅的电源线、线、电视信号线均应屏蔽接地引入, 这样局部雷电流又会泄入地下.用户为保证平安,应在相应的线路上安装家用电器过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对一般家庭而言,需要3个避雷器:第一个是单相电源避雷器,第二个是电视机馈线避雷器,第三具是电话机避雷器.避雷器的作用是对从线路上入侵的雷电电磁脉冲进行分流限压,从而实现被避雷器保护的家用电器的平安.家用电器的安装位置应尽量离开外墙或柱子远一点.还要注意经常定期检查家用电器所共同使用的接地线,大多数的家用电器的外壳几乎都与这条接地线相连, 其主要目的是对人身平安起保护作用.当安装避雷器时,所有避雷器的接地都是与这条接地线相连的,如果这条接地线松脱或断开,家用电器的外壳就可能带电,避雷也无法正常工作.过去,许多人提出雷雨天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如拔下电视机的电源插头、天线插头、打雷时不要打 .当然,这种做法是比拟平安的,但有时会感到不方便,比方有人打来时, 是接还是不接?电冰箱、空调机拔了电源便无法作用.打雷时家里没有人怎么办?因此,建议大家还是采取上述防雷方法.当然,目前条件不成熟时,拔掉所有插头也不失为一种应急举措.近年来,许多厂家开发生产了一些家用电器防雷过电压保护器,有些家电厂家在产品中增加了过电压保护器件,声称能防雷击.这里要提醒广阔用户,防雷需要进行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加一两个元件或买一个防雷击电源插座就能解决的,为了平安可靠,还是去找各地防雷机构为您提供技术和产品咨询吧.防雷的根本举措有哪些?一、防雷装置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常见的防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避雷器等. 根据保护的对象不同,接闪器可选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或避雷带.避雷针主要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保护;避雷线主要作为电力线路的保护;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建筑物的保护;避雷器是预防雷电侵入波的一种保护装置.二、电离防雷是一种新技术,它由顶部的电离装置,地下的地电流收集装置及连接线组成.电离防雷装置是利用雷云的感应作用,或采用放射性元素在电离装置附近形成强电场,使空气电离,产生向雷云移动的离子流.这样,雷云所带电荷便得以缓慢中和并泄漏,从而使空气电场强度不超过空气的击穿强度,消除落雷条件,抑制雷击发生.三、可燃、易燃液体贮罐的防雷举措是:1.金属油罐的防雷:由于金属油罐本身就有着良好的屏蔽性能,只要油罐顶板有足够的厚度,利用自身的保护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当油罐顶板厚度大于3.5毫米〔mm〕且装有呼吸阀时,可不设防雷装置.但油罐体做良好的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间距不大于30米〔m〕.当罐顶板厚度小于3.5毫米〔mm〕时,虽装有呼吸阀,也就要在罐顶装设避雷针,且避雷针与呼吸阔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m〕.保护范围高出呼吸阀不应小于2米〔m〕.2.非金属油罐的防雷,应采用独立的避雷针, 以防直接雷击.同时还应有防雷电感应举措.对覆土厚度大于0. 5米〔m〕的地下非金属油罐,可不考虑防雷举措.但呼吸阀、量油孔、采光孔应做良好接地,接地点不少于两处.。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

雷电的种类和危害雷电是一部分带电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带电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猛烈闪电并伴随巨大响声的放电现象。

一、雷电的种类1、按雷电的危害方式分类1)直击雷(1)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地面突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发生激烈放电并显现闪电和雷鸣的现象。

(2)直击雷的放电过程每一次放电过程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三个阶段。

先导放电是雷云向大地进展的不太光亮的一种放电,当先导放电接近大地时,立刻发生从大地向雷云进展的极光亮的主放电。

主放电有微弱余光。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的性质。

平均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最多能显现几十个冲击。

第一个冲击的先导放电是阶段形先导放电,第二个冲击以后的先导放电是箭形先导放电。

阶段形先导放电的时间为5~20ms,箭形先导放电的时间约为1ms,主放电时间不超过0.5~0.1ms,余光延续时间为30~50ms。

2)感应雷感应雷也称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感应雷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两种。

(1)静电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雷云接近地面时,使邻近的金属设施特别是较长的金属设施(如架空线路)上,感应产生与雷云相反的大量束缚电荷。

在雷云对其他部位或其他雷云放电后,这些金属设施上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的形式高速传播,形成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电压的幅值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伏,往往造成建筑物内的导线、接地不良的金属导体和大型的金属设备放电而引起电火花,从而引起电击、火灾、爆炸,危及人身安全或对供电系统造成危害。

(2)电磁感应雷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四周空间产生快速变化的磁场引起的。

这种强磁场能使四周的金属导体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

电磁感应雷会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破坏,或者使四周的金属构件感应出电流,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火灾。

3)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是指雷击在架空线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快速传播的雷电波。

雷击的分类及危害

雷击的分类及危害

雷击的分类及危害
一.雷击的分类
根据雷电产生的特点及危害性质不同,雷击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等几类。

(一)直击雷
直击雷是雷云与大地之间发生的雷电放电现象,当雷云接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感应出异性电荷,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电场,由于雷云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且大地亦不平坦。

使雷云与大地间的电场分布不均匀,一般地面凸起处电场较强。

当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就会发生雷云与大地凸起物间的放电。

即发生直击雷
(二)感应雷
由于雷电的感应而使系统出现过电压,根据感应情况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1.静电感应过电压
当雷云接近地面或高压导`线时,将在地面或导线上感应出大量的异性电荷,当雷云存
在时,这些异性电荷受雷云电场的束缚,形成静止电荷,当雷云对其它目标放电后,其电场消失,导线上原来受到束缚的异性电荷因失去电场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沿导线向两侧移动,形成很高(可达500—600kv)的电压,从而使系统遭受过电压。

2.电磁感应过电压
当雷电活动进行时,将产生巨大的雷电电流,这一雷电电流是迅速变化的,而变化的
雷电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变化磁场。

这种磁场将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如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等)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

(二)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是由于雷击发生在架空线路或架设于空中的管道上。

在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上产生冲击电压。

并沿线路或管道向两侧迅速传播。

称行进波。

当这种行进波沿着导线或管道进入变电所(站)时,将使电气设备绝缘击穿,危及人身安全。

防雷技术考点

防雷技术考点

防雷技术考点
一、雷电概要
1.雷电种类
2.雷电的危害
3. 防雷分类
【2021年】建筑物防雷分类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

关于建筑物防雷分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是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B.具有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是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C.国际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是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D.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是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建筑物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A错误;具有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B正确;国际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C正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省级档案馆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D正确。

雷电现象及危害

雷电现象及危害

雷电现象及危害一、雷电现象及危害1.雷电产生的原因雷电现象比较复杂,它是由于地面湿气受热上升或空中不同冷、热气团相遇凝成水滴或冰晶形成积云,在运动时使电荷发生分离,当电荷积聚到足够数量时,就在带有不同电荷的云间或由于静电感应而产生不同电荷的云地间发生的放电现象。

雷云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几个电荷聚集中心,所以经常出现多次重复性的放电现象,常见的为 2 ~3次,当第一个电荷聚集中心完成放电过程后,其电位迅速下降,第二个电荷聚集中心立即向着前一个放电位置移动,瞬间重复放电。

每次间隔时间从几百微秒到几百毫秒不等,但其放电电流将逐次递减。

2.雷电种类(1)直击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介电强度(25 ~30kV /mm)时发生的放电现象,称为直击雷。

(2)静电感应雷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凸出物时,在其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当带电积云与其他部位或其他积云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高速传播形成高压冲击波。

此冲击波由静电感应产生,具有雷电特征,称为静电感应雷。

(3)电磁感应雷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该电动势具有雷电特征,称为电磁感应雷。

(4)球雷雷电放电时产生的球状发光带电气体,称为球雷,球雷可能造成多种危害。

3.雷电参数(1)雷电流幅值雷电流幅值指主放电时冲击电流的最大值,该幅值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雷电流幅值越大,出现的概率越小。

(2)雷电流陡度。

雷电流由零增长至最大幅值的这一部分,称为波头(τt),通常只有 1 ~4μs;电流值下降的部分,称为波尾,可长达数十微秒。

(3)雷电冲击过电压雷电冲击过电压指冲击电压的最大值。

4.雷电的危害(1)危害的形式①直接雷击的危害。

地面上的人、畜、建筑物、电气设备等直接被雷电击中,叫做直接雷击。

发生直接雷击时,特大的雷电流(几十至几百千安)通过被击物,在被击物内部产生高达几万度的温度,使被击物燃烧,使架空导线熔化。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

雷电的常见种类、侵袭途径及防雷知识和措施三种雷害最常见雷电分直击雷、感应雷和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直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打击到物体上的雷电;感应雷即通过雷击目标旁边的金属物等导电体感应,间接打击到物体上;球形雷则像火球一样,会飘进室内。

大厦一般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预防直击雷和感应雷,所采用的材料一定要精密。

预防球形雷主要方法是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如果球形雷意外飘进室内,千万不要跑动,因为球形雷一般跟随气流飘动。

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雷,也不要跑动,可拾起身边的石块使劲向外扔去,将球形雷引开,以免误伤人群。

据专家介绍,家用电器都是低压产品,一般都安装了不同类型的避雷针,采取了相应的防雷措施。

在野外,千万不要高举雨伞等。

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因为汽车是一个封闭的金属体,具有很好的防雷电功能,一些油车后面拖着一条铁链,也是一种防雷设备。

专家提醒,驾车遭遇打雷时务必不要将头手伸向车外。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一、直接雷击的侵袭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

它可能在数微秒之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二、雷电波侵入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本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三、雷击电磁脉冲干扰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采用微电子技术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通信等网络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

而微电子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低工作电平和小工作电流的特点,又带来绝缘强度低,耐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等致命弱点。

雷电的危害及建筑物防雷等级

雷电的危害及建筑物防雷等级

雷电的危害及建筑物防雷等级一.雷电的分类和作用形式雷电是由带电的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大地的放电,雷电的作用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1直击雷雷云直接对建筑物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放电的现象称为直击雷。

2.雷电感应雷电感应(也被称为感应雷)是雷电的第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和静电效应。

雷云在建筑物和架空线路上空形成很强的电场,在建筑物和架空线路上便会感应出与雷云电荷相反的电荷(称为束缚电荷)。

在雷云向其他地方放电后,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突然消失,但聚集在建筑物的顶部或架空线路上的电荷不能很快地全部泄入大地,残留下来的大量电荷,相互排斥而产生强大的能量使建筑物遭受破坏。

3.雷电波侵入当架空线路或架空金属管道遭受雷击或与遭受雷击的物体相碰,以及由于雷云在附近放电,在导线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沿线路或管路将高电位引进建筑物内部,称为雷电波侵入,又称高电位引入。

二.雷电的破坏形式各类雷击的其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机械性破坏机械性破坏由两种力引起,一种是强大的雷电流通过物体时产生的巨大电动力,另一种是雷电流通过物体时产生的热量,引起使物体内部的水分急剧蒸发而产生的内压力。

2.绝缘击穿性破坏高电压使供配电系统中的绝缘材料被击穿,造成相间或对地短路,使破坏的范围和程度迅速地扩大和增强。

同时高电压会对电子元件产生破坏(击穿),这是电气系统中最普遍的一种雷电破坏形式。

3.热力性破坏热力性破坏是雷电产生的巨大热量使物体燃烧和金属材料融化的破坏现象。

4.无线干扰性破坏由于雷电波中夹杂有大量高频杂波,对通信、广播、电视等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有强烈的干扰破坏作用。

三.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按防雷要求进行分类。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民用建筑物应划分为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在雷电活动频繁或强雷区,可适当提高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雷电的种类及危害(2021版)
雷电的种类及危害(2021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l.雷电种类
雷电分为直击雷、感应雷和球雷。

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

直击雷的每次放电含有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

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

感应雷也称作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感应电荷失去束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电凸出物的传播。

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产生的很高的感应电动势。

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

从电学角度考虑,球雷应当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
此外,直击雷和感应雷都能在架空线路或在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雷电冲击渡。

2.雷电危害
雷电具有雷电流幅值大(可达数十千安至数百千安)、雷电流陡度大(可达50kA/μs)、冲击性强、冲击过电压高(可达数百千安至数千千安)的特点。

其特点与其破坏性有紧密的关系。

雷电有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均可能带来火灾和爆炸、触电、毁坏设备和设施、大规模停电等极为严重的后果。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