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陈刚_中山大学岭南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14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Hale Waihona Puke 微信公众号:INFOSOFT_STADS 电子邮件:stads@ 官方网站: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2016-01-14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物简介........................................................................................................ 1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1 2.1 中文期刊论文 ........................................................................................ 1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 1 2.1.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 2 2.1.3 所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所分布刊情况 ......................................... 2 2.1.4 最近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情况 ..................................................... 2 2.1.5 近十年研究热点推荐 ................................................................. 3 2.2 学位论文 ................................................................................................ 5 2.2.1 学位论文年度指导数量 ............................................................. 5 2.2.2 所导硕博论文数量饼状图 ......................................................... 6 2.2.3 所导学位论文 ............................................................................. 6 2.3 中文会议论文 ........................................................................................ 7 2.3.1 会议论文年度发文量 ................................................................. 7 2.3.2 所发表的中文会议论文 ............................................................. 7 三、学术网络........................................................................................................ 8 3.1 学术引用指标 ........................................................................................ 8 3.2 高被引论文 ............................................................................................ 8 四、 人物科研合作关系.................................................................................... 10 五、人物相关关键词.......................................................................................... 11 附录一 联系方式................................................................................................ 12
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陈月琴陈月琴,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授课课程:生物工程科技进展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对象:2014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学术讲座:1、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非编码RNA基因;2、水稻产量相关miRNA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如何把握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发现”讲座学时:4学时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丁书江丁书江,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授课课程:材料研究进展授课学时:16学时授课对象:2015级材料大类专业学生、2015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人才班李建隆李建隆,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授课课程:工程伦理学授课学时:16学时授课对象:2015级化工与制药专业学生孙成华孙成华,博士,澳大利亚蒙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授课课程:仪器分析授课学时:16学时授课对象:201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王富民王富民,博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授课课程:化工过程强化与应用授课学时:16学时授课对象:201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郑思珣郑思珣,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授课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授课学时:16学时授课对象:201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级理科实验班学生学术讲座:1、热固性树脂中纳米尺度上微结构的形成及其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2、有机无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讲座学时:6学时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朱广山朱广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授课课程:结构化学授课学时:20学时授课对象: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学术讲座:1、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2、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讲座学时:6学时授课对象:2013/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法学院高圣惕高圣惕,博士,台湾海洋大学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师简介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载药微球的结构、控制释放和模型化设计(No.),2005.1-2007.12,主持
9.香港创新科技署科技创新项目,研制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胰岛素纳米结构口服制剂(No.ITP/006/08NP),2009.4-2011.4,主持
3.Di Xiong, Xiaofang Zhang, Shiyuan Peng, Huawei Gu, and Lijuan Zhang*. Smart pH-sensitive micelles based on redox degradable polymers as DOX/GNPs carrier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nd CT imaging.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8, 163: 29-40(SCI,2区,3.887)
1989-至今,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工作
2014.10-2015.1,美国休斯顿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科学研究
情况简介
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1)智能响应性控缓释和靶向功能药物载体材料和新型药物传输体系;2)重金属吸附和钝化功能材料;3)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2)融合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多相复杂结构化微颗粒体系的构性关系、优化设计和制造。
7.Wenjing Lin, Na Yao,Long Qian, Xiaofang Zhang, Quan Chen, Jufang Wang* Lijuan Zhang*.pH-responsive unimolecular micelle-gold nanoparticles-drug nanohybrid system for cancer theranostics.ACTA Biomaterialia,2017,58: 455-465(SCI, 1区top,6.008)
邱介山介绍

代表性文章
Low-cost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based on nine kinds of carbon counter electrodes 九种碳材料对电极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的影响
杰青邱介山教授介绍
专业:应用化学 姓名:刘晓威 学号:20131317
个人简介
主要学术与与社会兼职
论文与成就
研究领域
代表性文章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邱介山,男,1964年 5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 胶南市,国家杰出青 年基金获得者。
主 要 学 历
1980.09-1984.07, 安徽工业大学化 工系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7.07, 大连理工大学化 工学院硕士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7.09-1990.07, 大连理工大学化 工学院博士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Energy Environ. Sci.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电 池 组 成
电 池 原 理
所用碳材料
导电碳粉conductive carbon (Cc) 染料碳carbon dye (Cd) 碳纤维carbon fiber (Cf)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 自主合成的有序纳米介孔碳synthesized well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Com) 废弃的打印机油墨discarded toner of a printer (Cp) 富勒烯fullerene (C60) 一些较常见的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 (Ca) 炭黑carbon black (Cb)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级起)一、学科介绍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能源、材料等)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优化及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理工结合、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应用研究型领军人才。
推行“通识、交叉、创新”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归纳总结和发展学术见解能力、专业外语资料阅读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本专业硕士生须掌握坚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能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为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毕业时具有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学分有效期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为5年。
四、研究方向本学科研究方向按二级学科设置,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
五、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计算技能与科研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在本校进行。
如有需要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的,须由导师和学生提出,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并经学院和学校同意后方可实施。
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学生按培养计划,完成规定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郑治坤教授课题组在晶态聚合物均孔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郑治坤教授课题组在晶态聚合物均孔膜研究
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年(卷),期】2024(63)3
【摘要】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郑治坤教授团队通过构建编织晶界,建立了一种改善晶态材料脆性并同步增强其机械强度和韧性的方法,该工作以“Elastic films of single-crystal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为题,于2024年5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缺陷结构,缺陷特别是晶界缺陷严重破坏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性能,而天然和合成晶态材料通常为多晶,故晶态材料机械稳定性不高。
同时,同木材、玻璃和塑料等一样,晶态材料的机械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与韧性(材料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吸收能量并抵抗断裂的能力)相互制约,如何改善高结晶材料的脆性,同步增强其机械强度和韧性为晶态材料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
【相关文献】
1.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周天寿教授课题组在非马氏生化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欧阳钢锋教授团队在酶@MOFs杂交材料的可控设计取得重要进展
3.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张亚涛教授课题组在共轭微孔聚合物膜领域取得新进展
4.中山
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卓教授团队华南植被演变及全新世人类扰动过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5.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努扎艾提·艾比布教授团队在微塑料与砷复合污染的环境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霍峰蔚 -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霍峰蔚地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电话: +65-6316-8921传真: +65-6790-9081电邮:fwhuo@.sg学历:西北大学(美国)化学系博士,师从Chad A. Mirkin院士,2009年12月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师从张希院士和王治强教授,2002年5月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1999年5月工作经历: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2月至今科研简介: 目前课题组集中在以下两个研究方向:(1)多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有机金属框架(MOFs)包覆功能材料实现特殊的催化性能。
(2)发展高通量纳米图案化方法,包括聚合物笔纳米印刷,光笔引刷等,用于纳米器件,生物芯片,光学器件的研究。
承担了新加坡国家基金项目、新美新能源合作项目、新以能源与水处理重大专项等一批重点研究课题。
近年来,在国外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30多篇,包括一作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通讯联系人Nature Chemistry。
代表性论文:1. Li S.; Shi W.; Lu G.; Li S.; Loo S.C.J.; Huo F.*,Advanced Materials, 2012,accepted.2. Lu, G.; Li, S.; Guo, Z.; Farha, O. K.; Hauser, B. G.; Qi, X.; Wang, Y.; Wang,X.; Han, S.; Liu, X.; DuChene, J. S.; Zhang, H.; Zhang, Q.; Chen, X.; Ma, J.;Joachim Loo, S. C.; Wei, D. W.; Yang, Y.; Hupp, J. T.*; Huo, F.*NatureChemistry 2012, 4, 310-316.3. Huo, F.; Zheng, G.; Liao, X.; Giam, L. R.; Chai, J.; Chen, X.; Shim, W.Y.;Mirkin, C. A.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0, 5, 637-640.4. Huo, F.; Zheng, Z.; Zheng, G.; Giam, L. R.; Zhang H.; Mirkin, C. A. Science,2008, 321, 1658-1660.5. Huo, F.; Xu, H.; Zhang, L.; Fu, Y.; Wang, Z.; Zhang, X. ChemicalCommunications, 2003, 7, 874-8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广东福田化工公司, 不饱和聚酯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及新工艺研究开发,
12.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 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低温余热综合利用,
13. 中海沥青(泰州)公司, 沥青装置换热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开发, . 06
相关成果
近期主要专利
1. 一种等压气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
2. 一种气液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
3. 一种使用夹带剂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质及高效节能型吸收稳定系统,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
·: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武汉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至今: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6: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能源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研究助理;
·:湖南长沙石油厂,工程师;
4.陈卫国,熊亚等:“声电催化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础研究” ,水处理技术,2001,27(3):152
5.陈卫国,徐寿等:“电催化系统-电生物炭接触氧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国环境科学,2002,22(2):146
4. 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专家委员会 委员
二、基本情况
陈卫国,男,,籍贯:广西,硕士毕业。
联系方式
·邮编:510275
·tel:0086-
·Fax:0086-
·E-mail:
教育经历
暂无资料
工作经历
暂无资料
讲授课程
硕士及本科生《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治理》、《环境化工》等课程。
科研方向
4. 1996年参与“美国油井废水苯系物治理技术工程”获广州市环保科技进步奖壹等奖(96-1-02(02));
5. 1998年参与“碱法制浆造纸中段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98-3-环1-5);
6. 2005年参与“氧化絮凝复合床技术的开发”获2005年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资-2-005-R02)。
14. 中石化武汉分公司, 炼油能量系统优化改进方案研究开发,
15. 中石油兰州分公司, 炼油板块主要耗能装置用能分析与优化,
获奖情况
1. 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工程应用,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
2. 螺旋隔板强化管换热器的研究开发, 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
论着一览
近期主要论文如下
1. 彭玉凡,陈卫国等:“油漆废水处理技术的试验---混凝沉淀和氧化絮凝复合床的应用”,工业水处理,2000,20(1):13
2. 彭玉凡,陈卫国等:“OFR-SBR联合工艺处理医药废水的研究”,水处理技术,2000,26(1):56
3. 安太成,顾浩飞,陈卫国等:“三维电极电助光催化降解直接染料的可行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0,39(6):131
一、基本情况
陈清林(Chen Qinglin),男,湖南安仁人,工学博士,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石化产品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邮 编:510275
·电 话:+86-(O)
·E-mail:
教育经历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水污染控制, 环境污染控制化学”,近期主要进行“常温常压下催化氧化处理有毒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广州市李坑垃圾渗沥液废水、广州光华药厂医药废水、广州ICI涂料有机废水、台湾印染高色度废水等中小试研究;并较好地应用于深圳赛格三星电镀高浓度有机络合剂废水、深圳先科高浓度喷漆有机溶剂废水、博罗台湾华通电脑有机废水、深圳阿婆髻垃圾渗沥液废水、中山兴达线路板厂废水、梅州宝丽华服装有限公司洗涤废水、广州市白云区新概念皮革厂废水、珠海丽珠制药厂废水、紫坭造纸废水等工业化水处理工程。
·: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助教;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化工热力学》
研究生课程:《高等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与能量综合》
科研方向
1. 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
2. ?经济学理论及应用
3. 过程耦合强化及能量系统优化
4.过程工业集成建模以及设计、运行与控制优化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组分化学结构特征的石油馏分萃取分离过程相平衡模型及应用研究(),
2. 广东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 炼油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2010A0),
3. 863重点项目“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课题四“反应过程耦合强化技术及工业示范”子课题, 醋酸乙酯/醋酸丁酯反应-反应耦合强化工业化技术(2006AA030204),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能量流结构的过程扩产与能量综合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
5. 中国石化咨询公司, 茂名分公司炼油全厂用能优化,
6. 广州中元石化工程公司, 炼化企业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7.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 海南炼化全厂用能优化技术方案研究开发,
8. 中石化金陵分公司, 三套工艺装置用能分析和节能方案开发,
9. 中石化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 炼油系统能耗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5. 强化气分装置利用余热余压回收丙烯的制冷装置及工艺,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期: ;
6. 催化重整预加氢反应产物的二级冷凝分离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期: ;
学术任职
1. 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 《石油石化节能》 编委
3. 广州市能源学会 理事
获奖情况
1. 1987年参与“西南地区酸雨课题中SO2液相氧化致酸成因的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870929);
2. 1990年参与“我国酸雨的来源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环-2-003-01);
3. 1993年参与“造纸废水过滤纸桨浓缩连续回收机”研制, 获实用新型专利 (Z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