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观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26篇)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精选2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精选2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篇1我背书是很困难的,我是一个不太爱背书的孩子,我也是一个很难背书的孩子。
而那天我们教授的恰巧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长恨歌》。
“汉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然后又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然后又背:“7月7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然后又背来背去,我总也记不住啊!老师,您怕不是骗我的吧?怎么这首诗,那么难背呀。
老师讲了很多有关唐玄宗跟杨贵妃的趣事。
然而,我了解了也背不出来。
是不是《长恨歌》真的那么难背呢?当时老师说背完了就过来听孟子。
孟子可能是老师唯一想跟我讲的先秦诸子了,然而,我《长恨歌》怎么也背不完,所以一直没机会。
我其实一直认为我是可以背下来的,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不成功,让我怎么也想不出来。
所以《长恨歌》我整整背了一周,那是我所有文章中背诵的最久的一次。
之前的《桃花源记》我半天就好了,五柳先生传,我三个小时就背到了。
归去来兮,用了一天,然后《长恨歌》却可以用一周。
我想我是堕落了,也就从那一次之后,我就很少再去老师那里了,我记得在我印象中,我就再也没听老师讲授更多的国学知识了。
那之后我便被父母接回了家,自学了起来。
然而我很想回到课堂,我很想去听孟子,但是又想,我《长恨歌》还没背完。
原来我还不够努力呀!《长恨歌》读后感篇2王安忆在《谈话录》里说自己写的其实不是上海,也许她想说她不是只写上海。
从《长恨歌》中,倒真能窥见那个时代上海的风貌。
新旧循环,爱恨交织。
每一个人都被时代裹着往前,而似乎王琦瑶是能够选择停驻的。
王安忆也着实赋予她太多偏爱,似乎她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将她视作那一朵朴实又明亮的花。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长恨歌》读后感【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作者为你整理《长恨歌》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精选《长恨歌》读后感(篇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
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
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
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
一个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况下,钟爱唯一一位嫔妃,除了爱,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伟大!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
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
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尝不知道江山与美人何者更加重要。
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
是对杨贵妃的这种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危难的时刻始终陪在杨玉环身边。
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
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2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2篇)在《长恨歌》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
白居易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
一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幼时读《长恨歌》,只觉朗朗上口,绝美绝伦。
再读《长恨歌》,却只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
”虽始作于唐,《长恨歌》却可谓千古绝唱。
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凄凄切切,刻骨铭心。
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超越时空,甚至超越了生死,在代代后人心中印下美好的佳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因一个杨贵妃,六宫所有美若天仙的嫔妃全都黯然失色。
一句将杨贵妃衬托得美艳无比,不可抗拒。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句,笔触细腻独到,将李杨二人缠绵欢爱之时的万种风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欣羡感叹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也令人惋惜。
唐玄宗纳子之妻杨玉环为妃,宠爱至极。
此举本已不义,更因此误国误民。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逼近长安。
逃亡之际,于马嵬坡,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二人以平民怨。
玄宗为求自保,只得忍痛弑爱。
日后悔恨交加,无奈只能苦苦思念。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曾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倾国倾城,果真倾国倾城!唐玄宗成天浸于女色而忘却自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
长此以往,招来民愤,终酿爱情悲剧。
李杨二人的爱情真挚感人不容质疑,但同时也警示后世君主万万不能因贪美色而误国家大事。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长恨歌,爱过,恨过,终成遗恨。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2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长恨歌》读后感(三篇)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作者是明代作家白朴,通过演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陈抟等人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读完这部小说,我感触颇深。
首先,小说以史实为蓝本,让我对唐朝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书中对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描写非常细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痛苦。
同时,小说还详细描绘了唐朝的政治风云,使我对唐朝的治理和外交政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小说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玄宗被描绘成一个正直善良而又矛盾的皇帝,他爱着杨玉环,却又顾及朝廷利益,最终选择了国事。
而杨玉环则是一个美丽聪明又坚强的女子,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国家,做出了牺牲。
陈抟这个角色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众的生活,不惜与唐玄宗为敌,最终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也更加有代入感。
最后,小说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告诉我爱情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唐玄宗作为皇帝,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杨玉环则是一个女子,她的心中只有对唐玄宗的痴情。
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痛苦让我深思,爱情和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并不容易,有时候要做出艰难的决策。
总之,《长恨歌》是一部令人深入思考的历史小说,通过唐玄宗、杨玉环和陈抟等人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充满爱情、痛苦和牺牲的时代。
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探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长恨歌》读后感(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之一,以长恨的深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痛感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逝去的爱情的无尽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婉转动人的语言,将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的生活点滴以及与杨贵妃的爱情娓娓道来。
他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所描写的杨贵妃机智聪慧、美丽动人的形象使人深深被吸引和感叹,而作者对她的深情和思念更是让读者感同身受。
《长恨歌》读后感六篇

《长恨歌》读后感六篇《长恨歌》读后感01《长恨歌》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小说,作者王安忆以细腻而绚烂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跌宕起伏的一生。
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少女,被选为“上海小姐”后,进入了一个充满虚荣和浮华的世界。
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员,因此王琦瑶成为了一个“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然而,她的美貌和富有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上海解放后,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她的生活平淡无奇,但内心却始终潮水般汹涌澎湃。
她和几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她和一个年轻的男同学发生了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这样的结局,让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王琦瑶的内心世界。
她的孤独、无助、迷茫、痛苦,以及最终的绝望和悲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以及情感的真挚和珍贵。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不仅有深刻的情感描写,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读这部小说,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湛写作技巧,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真谛。
《长恨歌》读后感02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深情而又动人的小说。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她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波折和坎坷,最终命运多舛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王琦瑶。
四十年代,她还是一名中学生,却被选为了“上海小姐”。
从此,她的命运便开始发生了变化。
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员,因此作为他的女儿,王琦瑶在上海的社交圈中很快就成为了一名“金丝雀”。
她的美丽和聪明让她很快就成为了众人的焦点,但同时也让她变得孤独和寂寞。
上海解放后,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8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8篇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长恨歌,一个老上海名媛四十年的情与爱,由绚烂到凋零,由繁华到落寞的生命姿态,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时代的时代变迁。
这个女人,映射着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事,一个时代的文化。
她在我心中是优雅的,美丽的,充满诗意和浪漫,有着薛宝钗的柔滑性子和豁达心态,兼有大家闺秀的容仪和老上海交际名媛的曼妙与女人味。
从年轻到老去,都保有那份子时髦与优雅。
然而,生死,起落,开谢,以新革旧是世间万物永恒的规律。
王绮瑶要死,那个上海的时代要去,是它自然的规律。
可是一个远去的时代无论好坏,总是深深刻在那曾经被这时代印记所深刻烙印的人儿心上的,那丢失的要不回来,只能在回忆里缅怀回味,然而记忆会模糊,会淡去。
所以用笔,把那还许些清晰的记忆与体会记录下来,保留下来。
很感谢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我们后人无从经历的老上海的一隅――这一隅的软红香土、残败零碎。
老上海的灯红酒绿,荒败与绯靡对比,昭示着于工业社会新与旧、内与外的纵横变革下,普通底层人(保留着老上海的一代老绅士名媛,和新时代的上海青年)的孤独与寂寞,不正也映射我们当代许多青年人的一个心理层面么?这弄堂,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这闺阁中的花事绸缭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这流言也像,凡是有妇女有角落的地方,就有数不尽的流言蜚语,这鸽子大底是城市中一个窥探者的意向,见证无数的丑事和形形色色。
这类似的片厂我小时候我到过,然而已记不清,但总觉得这里有韵味有故事,无数的人儿影像被一瞬定格成永恒,定格在一张照片上,那照片可以存很久很久,久到泛黄,铺满尘埃,好像隔久了一挥,是挥掉的一层沉甸甸的岁月似的。
可是这些照片很迷人,许多人有有保留这照片的习惯,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纪念吧。
所以读片厂的那一段我是很有感觉的,后来程先生与王绮瑶的相遇,都想这片厂照出的老照片般,有种岁月静好,冬日阳光的韵味,尽管结局不甚好却不至于感觉悲伤,反倒透露出一种温情的淡淡的感伤。
关于《长恨歌》读后感6篇

关于《长恨歌》读后感6篇关于《长恨歌》读后感6篇只可惜多情总被无情伤。
王琦瑶的爱情总是让她始料不及,来了又走。
一句红颜薄命,是否真的可将其说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长恨歌》读后感6篇,欢迎借鉴参考。
《长恨歌》读后感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
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
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
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
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
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
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
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
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
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
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万利文学 )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
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
木积香山雪,冷宫阙。
竹松懈,轻纱妆玉阶。
伊人眉笼,彤如月。
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
冷夜谁人解?——《长生殿》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长恨歌读后感13篇

长恨歌读后感13篇长恨歌读后感1(787字)《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
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__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
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__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
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予了极大的批判。
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
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
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长恨歌读后感2(818字)这本书前面大部分是写景的,不得不佩服作者描绘的真好,如果不喜欢阅读的风景类的,就很容易弃书的,还好我坚持看完了,因为不想看到四分之一就不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观后感
时间:2019-10-30 12:26:36 | 作者:王涵钰
七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伴着微风来到华清宫旁,观赏期待已久的《长恨歌》。
终于在虫叫人闹的嘈杂中落座,当灯光打亮的一刹那,人群瞬间寂静,那种如同穿越一般真实又梦幻的感觉扑面而来。
随着委婉悠扬的奏乐响起,我看到一位服饰精美,雍容华贵的女子从天而降,“天生丽质自难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她定是那“回眸一笑,六宫无色”的杨贵妃。
我只晓得她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台上的她,也确实是“裙衣飘飘自成仙”。
在这部唯美的歌剧中,我欣赏到唐明皇和杨贵妃从相遇、相知到相爱,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两条倩影时常舞在一起,像一对无忧无虑的鸟儿……奈何“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史之乱,打破了长安城里一片祥和,唐明皇带着心爱的妃子落荒而逃,队伍行至马嵬坡不前,将士要求皇上处死“祸国殃民”的杨贵妃,“赐白绫,了断情”,可怜杨贵妃,白白做了替死鬼;可怜唐玄宗,被拽回龙椅,做大唐的天子,做天下人的皇上。
战乱结束,似乎一切恢复如旧,而皇上却从此“孤灯挑尽不成眠”
长恨歌,该恨什么?恨杨贵妃生就一副好模样,使得从此君王不早朝?恨她与唐明皇享乐爱情,芙蓉帐暖度春宵?也许只能恨他们生不逢时,那不是一个爱情至高无上的年代,恨只能恨他们的身份,当江山与美人同时出现,皇上只能选江山。
视角转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本身,会有不吐不快之感,诗中赞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不是自古帝王和妃子间不平等的爱。
你是所有人的唐玄宗,却是我一人的李隆基,他们的爱情成为大家追求羡慕的爱情,通读完整篇诗,我更是希望后半部的情景会重现。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你们因百年后的相聚而快乐。
上一世你是唐明皇,我是杨贵妃,那这一世,只求你是我的李隆基,我是你的杨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