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一、中医护理的概述中医护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气血运行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中医护理实践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护理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护理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护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

3. 强调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未病先防”,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师需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以平衡为目标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因素,协助患者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健康。

三、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师会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引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3. 气功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气功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教授患者一些简单易学的气功练习,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推拿按摩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推拿按摩的手法,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四、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方面。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即针对不同个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从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例如,在为肾虚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整体性原则: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寻找病因,识别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整个身体,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护理效果。

3.阴阳平衡原则:中医护理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护理方案应包括阳补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调养方法,以促进患者的阳气恢复。

4.病因治疗原则:中医护理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病因。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结果,找出病因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由于湿邪引起的疾病,护理方案应包括清热祛湿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患者教育原则:中医护理注重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健康观念和治疗方法相对于西医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对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中医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参与度,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整体性、阴阳平衡、病因治疗和患者教育等原则的综合体现。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同时,中医护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1、正 护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护理方法。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 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 见寒象等,故正护是临床上最常用 的原则。
2、反护
(1)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 护理的一种原则。其采用的方法与 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 “从护”。
(2)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 质相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 较少见。
不耐攻伐。
调整阴阳
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格拒
损其有余 (偏盛)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 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 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 盛而阳相 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 盛则寒”。 即“实则泻之”
3、二者关系
相同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故同 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处:正护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 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护适 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扶正与祛邪
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 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 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 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 则。
据体质而调配
体质偏寒者,
进食宜温而
忌寒凉
2、药膳保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
(六)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 药物养生 2、推拿针灸
[二]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1.避其邪气
含义: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
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
内 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 容 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疗法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其次,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护理。

中医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体质和病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草药熏蒸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防治结合。

中医认为“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因此,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注重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护理师会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结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第四,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他们会通过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脉象、舌诊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然后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最后,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会通过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护理师还会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中医护理师在实践中应当坚持这些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即以人体脏腑功能的协同作用为核心,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
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诊断方法:中医护理学借鉴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闻诊等手段,对患者的脉搏、舌苔、体质等进行综合
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症和体质。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中医护理学中主要包含有按摩、针灸、拔罐、艾灸、贴敷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调节气血、营养脏腑、
消除湿热等,以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四、中医护理的病症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对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如针灸、按摩、艾灸等,以促进患者康复。

五、中医护理的康复理念:中医护理学注重康复护理,即在患者疾病
得到控制后,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锻炼、休息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和
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中医护理的预防保健:中医护理学也包括预防和保健的内容,通
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病症护理、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都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医学的发
展和应用的推广,中医护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促进人们健康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以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采取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察看其舌质、脉象等信息,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表现,确定其所患的具体证候类型。

施治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者可以采取温补益气的方法进行调养;对于湿热证候者可以采取清热解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因人而异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即在进行护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对于不同的体质、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调养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调整身体机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进行预防。

五、标本兼治中医护理强调标本兼治,即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并同时针对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并同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方式调节身体机能。

六、平衡调节中医护理强调平衡调节,即通过平衡身体内部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健康状态。

例如,在治疗失眠时,可以采取安神助眠的方法,同时通过调节饮食、锻炼等方面来平衡身体机能。

七、以药为辅中医护理强调以药为辅,即通过药物治疗来辅助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补充和锻炼等方面的调节。

结语:中医护理原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行中医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平衡调节和以药为辅等原则,从而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

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 频率和深度,可以反映 患者的呼吸系统状况。
血压
测量血压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循环情况,判断 是否存在高血压或低血
压。
掌握常用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器具
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如砂锅、瓦罐 等,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02
煎药用水
使用清洁的饮用水,水量要适当,一 般为药物的5-10倍。
传播中医护理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传播中医护理的理念、技术和文化, 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中医护理的 国际影响力。
THANKS
谢谢
01
03
煎药火候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火候,一般先武火 后文火,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铁器、铜器等金属器具,以 免影响药效;同时注意药物的保存, 避免受潮、发霉等。
05
04
煎药时间
根据药物性质确定煎药时间,一般为 20-30分钟,解表药煎煮时间较短,滋 补药煎煮时间较长。
熟悉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拔罐、刮痧等
02
针灸推拿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 、拔罐、推拿等,可以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疗法,以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CHAPTER
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通过测量体温,可以了 解患者的发热情况,为 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 可以感知患者心脏的跳 动情况,判断心脏功能。
辨证施护原则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辨别病情的 寒热、虚实、阴阳等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原则还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 案,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基本原则

-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段达到扶助正⽓、祛除病邪的⽬的,根据不同病情采⽤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本同护”:“标”与“本”是相对⽽⾔,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标本同护”的⽅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不同疾病在病程某⼀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候、地理环境及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病情反复。

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物、⼼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突然大出血
2、鼓胀患者
•腹水严重、呼吸喘促不得卧、大小便不利时,护理就 应先解决腹水之标急,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调理 肝脾,以利护理本病。
总之,“急则护其标”属于一种应急性的护理,是为更好地 护理其本。一旦标病缓解后,仍当护理其本,以获恒久之疗 效 。
(二)缓则护其本
缓则护其本,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状或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 之际。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的护理,因标病产生 于本病,本病得护,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 肺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 是标。此时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不单独应用 止咳法来治疗和护理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以治其 本;护理上则应做好情志护理,适当进食滋补之 品,并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本病得愈,咳嗽 也自然会消除。
(一)因时制宜护理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的 影响。根据不同季节 和气候特点、调护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护理 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护理”。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 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在用药、饮食调护上均不宜过用辛温。服 用解表药也当慎加衣被或啜热饮,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并应 注意补充津液,清泄暑热。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 人体腠理致密,不易发汗。感受风寒时,解表药则应温热服,并予 热粥、热饮以助药力。在因时制宜的护理中,还要注意患者昼夜间 的不同变化而给予不同的护理。一般疾病都是昼轻夜重,如哮喘、 真心痛、痹症等常在夜间加重,因此,夜班护理应加强巡视,注意 病情变化。
三、护标与护本
标即枝末、树梢,非根本之谓;本即草木之 根本、根基。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标多指 现象,本指本质。一般而言,从邪正双方来说, 人体的正气为本,致病的邪气为标;以疾病的病 因与症状而言,病因是本,症状是标;就疾病的 先后而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 标;以疾病的病变部位来说,病在内者为本,病 在外联系, 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更 有被假象掩盖者,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就 显得极为重要。护病求本原则的核心就是要 求人们在复杂的疾病变化中,善于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 的护理。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表现在 外的症状、体征也会随之而解。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即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 的过程。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 邪正之间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正 之间的盛衰,决定者疾病的虚实变化。扶正 与祛邪护理原则,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的邪正 双方的力量对比而设。其目的就是要扶助正 气,祛除邪气,改变疾病过程中的邪正双方 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使 机体早日得到康复。扶正祛邪的护理是指导 临床护理的重要原则。
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显现许多症状 和体征,这些都是疾病过程中反映于外的现 象,护理疾病必须通过四诊来收集这些症状 和体征,再用中医的辩证方法,加以综合分 析,透过现象找出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 本质进行护理。例如:胃脘痛,可由寒邪犯 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滞之实邪 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正气不 足所引起,在护理上就必须要根据胃脘痛的 临床表现,辨析出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 病因病机,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用药 等方面,结合针灸、推拿等进行护理,才有 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便是“护病求其本 ”的意义所在。
体质:由于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影响,人的体质各有
不同,存在着强弱、寒热等多方面的差异,护理当有所 区别。如阳旺之躯或阴虚体质者,用药和饮食宜慎用温 热,宜食具有滋阴潜阳的食品;阴偏盛或阳虚体质者, 用药和饮食宜慎用寒凉,宜食温阳散寒之品。此外,某 些疾病与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有关,在诊治和护理时 也应注意。
(二)因地制宜护理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特点,确定患者的饮食、起居、 药物调护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护理”。 不同地域,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 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有所差异,因而治疗用药和护理方法亦应有所 区别。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护理则应注意保暖,防止冻 伤;又如南方夏季时间较长,天气炎热,小儿易患暑热症,护理时 应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凉爽,宜多给西瓜、绿豆汤等清凉饮料。此 外,有些疾病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瘿瘤(地方性甲状腺)就 是内地大陆及山区摄入海产品较少,食物中缺碘有关;血吸虫病则 流行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
四、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护理 (二)、因地制宜 护理
(三)、因人制宜护理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是指护理疾病时,要根据 时令、地理、患者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由 于天时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患者个体的性别、年龄 、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 转归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护理疾病时,除 应掌握护理疾病的一般规律外,还应知常达变,考虑以上 具体因素,做到区别对待,制定出适宜的护理方案。这也 是护理疾病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其生理、病理特点也各有差异,
特别是妇女有经、带、胎、产等不同情况,治疗和护理时 尤须加以考虑。如月经期间,应慎用破血逐瘀之品,以免 造成出血不止;妊娠期间,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同时 禁用或慎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的药物, 产后则应考虑气血亏损及恶露情况等。
因人制宜护 理的原则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 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 体护理和辩证施护在实际应用上 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因此,临床 护理工作,必须全面、动态地观 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正 确的护理原则与方法,以取得理 想的治疗效果。
谢 谢 大 家 !
(三)因人制宜护理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文 化修养、精神神态等不同特点,考虑护理的原 则,称为“因人制宜原则”。
年龄:年龄不同,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亦不相同,故护理方法也应
有所区别。如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弱, 且行动不便和咀嚼不利,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护理上则重在补 虚扶正,搞好生活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又如小儿生机旺盛, 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肌肤疏薄,易被邪侵,且寒暖不能自调、乳 食不能自节,发病又有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以及病情变化较快的特 点,因此,小儿应慎用峻攻和补益之法,其药量宜轻,疗程宜短;护 理应注重调其饮食起居,以薄衣淡食为宜,加强病情观察,并随病情 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中 医 护 理 的 基 本 原 则
主要内容
一、护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护标与护本 四、 三因制宜
一、护病求本
求,有探求、追究及针对之意;本,乃本质、 本原、根本、根源之谓。治(护)病求本的本, 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质。护病求本是护理疾病 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护理疾病时,必须辨析出 疾病的根本(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病因病机是对疾 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 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 疾病本质的概括,“求本”实际上是辨清病因 病机,确立证候进行护理。
在临床上,应用标本关系分析病证的主 次先后和轻重缓急,对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 中找出并处理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疾病发展变化中 ,针对临床病证中标本主次的不同,护理常 有先后缓急的区分。有的当先护其标,有的 当先护其本,有的又以标本兼护为宜,这是 处理疾病过程中不同矛盾的灵活方法,同样 也是针对疾病本质而言的。
祛邪及祛除邪气,是指能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 和损害的护理原则。祛邪主要适用于实证,即所 谓“实则泻之”。如风寒证其饮食、汤药宜温服、 风热证则饮食、汤药可凉服;寒症患者还应注意 增加衣被,调节室温等。
3、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扶正与祛邪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护理原则,但是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中,邪正双 方的盛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扶正与祛邪是相辅 相成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 气,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祛邪是为了扶正。 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从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 健康的目的。祛邪有助扶正,扶正有利祛邪。
(三)标本同护
标本同护是指在标和本的症状同时存在、标 病与本病并重的情况下,而时间、条件又不 允许单一护理标病或本病时,应采用标本同 护的方法。如在外感湿热病过程中,因热入 中焦,阴液耗伤而燥结胃肠,表现身热、腹 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 脉细等,即邪热内结为标,阴液耗伤为本。 此时不护理其标,不能去其邪;不护理其本 ,则不能救其虚;标本俱急,法当标本同治 护,采用滋阴补液与泻热通便法护理。
1 扶 正
2
扶正与祛邪的护理原则, 包括许多具体的方法。
祛 邪
3、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1、扶正
扶正即扶助机体的正气,是增强体质,提高机 体抗邪和康复能力的护理原则。扶正主要是适用 于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其护理措施和手 段,除药物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养、 体育锻炼、精神调摄等。
2、祛邪
针对临床病证中标本主次的不同, 护理常有先后缓急的区分。
(一) 急则护其标
护标与护本的 原则
(三)
标本同护
(二)
缓则护其本
(一)急则护其标
急则护其标是针对标病的病势急骤、病情危急而制定的一种护 病法则,这一法则适用于暴病且病情较为严重,或在疾病发展 的过程中,出现危急生命的某些病证。例如:
•大出血为标,导致出血的原因为本,此属病情危急,务必采 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同时做好防止血脱的准备,待 血止而病情缓解后再护理其本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