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

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

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

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

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

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由雅转俗的转变时期。

主要文体包括词、诗、散文(雅);小说、话剧(俗)·注:关于词的拓展1、文学作品之分类(1)西方三分法:叙事类作品(《荷马史诗》)、抒情类作品(抒情诗歌)、戏剧类作品(时空舞台表演)(2)我国四分法:诗歌、散文、戏剧、小说2、什么是词(1)欧阳炯:“因集近来词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花间集序》(2)孙光宪:“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洛阳,洎ji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号为曲子相公。

”—《北梦琐言》(3)总结:就初始而言,词可谓曲子词之简称,是一种密切配合燕乐歌唱的文学形式。

娱乐功能,通俗和新奇俱备。

后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独立诗体。

(4)“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清]宋翔凤(5)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又被称为“倚声”、“乐府”、“乐章”,此外还有“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3、宋前之词(1)词源于唐朝民间,以敦煌曲子词为代表。

《云瑶集》、《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2)文人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百代词曲之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第一首文人词,据传李白所作)和《忆秦娥》(据传李白所作)(3)宋文人词之门,由晚唐五代打开。

文人词,最早的集子名为《花间集》,它是由后蜀赵崇祚zuo所编。

晚唐第一大词人—温庭筠yun,《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南唐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中主李璟、宰相冯延已也很棒,欲罢不能。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宋词红粉佳人晏殊~失意文士苏轼周邦彦~苦闷志士南渡词~悲剧英雄辛弃疾一. 因革期(开国960-1060)宋词真正发展是在真宗、仁宗朝(11C后)第一代词人群,分两大正营1、台阁词人·创作特点:承袭花间、南唐风格反映承平时代达官贵人的生活情趣及其人生反思体制以小令为主整体看,因循多于革新(1)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珠玉词》词风闲雅有情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欧阳修余力为词,柔情艳词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1、吴中四杰:是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都住在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

代表作有《塞下曲》等。

高启,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格,而以豪放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杨基诗风清润峭拔。

2.台阁体::明代占文坛主导地位的诗派。

以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风格平正典丽,缺乏真情实感,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代表作有《从游西苑》、《元夕赐观灯》等。

3.茶陵派:明代文坛的重要诗派。

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的研究,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卑冗文风。

4.前七子:是明代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代表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空洞拖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又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240.后七子:是指明代嘉靖年间以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代表有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等。

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5.唐宋派:明代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他们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推崇宋代理学,重申“文道合一”主张,创作中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如《项脊轩志》。

6.公安派:是晚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

对晚明小品文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填空。

1.章回小说:章回体是我国古代长篇唯一的外在结构模式,来自于“说话”。

它以“回”(次数)的形式规划章节,每回通常有对仗的回目以显示一章的内容。

“回”的开头有衔接上回的文字,回末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字句。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有: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同意整体。

2.拟话本:通常指明清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是供读者案头阅读的书面文学,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代表作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编著的“二拍”。

3.格调说:沈德潜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

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模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于封建正统派诗论。

4.肌理说:翁方纲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与组织结构、学问材料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桐城派: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拟古人的“神”(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汉末魏初时期诗歌,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唐代文学概说一、大唐盛世1、政治军事的强大(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2、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发达(富商集团的出现和商人地位的提高;长安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3、文化的极大繁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外文化的交融;生活与文化艺术的胡化:音乐、舞蹈、美术、雕塑、诗歌、饮食、服饰、娱乐、生活习惯均杂取中西)4、社会风气的极度开放(妇女社会地位较高)二、唐代士风1、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2、入仕途径众多积极进取精神、强烈参政意识(门荫、科举、从军、入幕)3、出入三教,思想灵活开放(儒、释、道、纵横、任侠……)三、唐代文学风貌盛唐气象◆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雍容浑厚◆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个性鲜明,风格流派众多◆唐诗——诗歌的顶峰◆“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胡应麟《诗薮·外编》四、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参见P175-178)1、诗、文、小说、词各种文体全面发展。

2、作者众多,大师辈出。

3、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流派多样、艺术成就登峰造极繁荣原因1、经济原因(1)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物质基础。

(山水田园诗与园林的盛行)(2)作品流传便利的鼓励。

(3)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促进俗文学的发展。

2、政治原因(1)统治阶层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对文学艺术的促进(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2)政治开明、思想禁锢较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较自由的空间。

3、文化原因(1)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重视,社会风气趋尚的鼓励。

(诗板、盗亦爱诗)(2)唐代文人恢宏的胸怀、自信与进取精神成就唐代文学的昂扬情调。

(3)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

魏晋南北朝文学充分认识文学的艺术特质、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功能的必然延续与发展。

南北文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小结重点:唐代的士风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一节)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第四节)知识点:唐诗的分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元年(713)约为百年。

唐诗风貌准备期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唐诗繁荣期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唐诗的变化与再盛期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唐诗的余响期第一章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618-712)1、宫廷诗及唐诗的格律2、初唐四杰3、陈子昂一、唐诗风貌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气象圆融阔大。

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气度雍容浑厚“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二、初唐诗坛概况1、唐初:文学主张的南北融合与创作上的宫廷诗时代☆宫廷诗写作场合:宫廷作者队伍:南朝入唐的遗老文士、朝廷重臣写作方式:应制奉和、酬唱题材内容:沿用旧题、咏物风格:南朝遗风,绮靡自由抒情意味淡薄,缺乏艺术个性,比宫体诗较清新明朗2、初唐诗的发展形式技巧上精进(虞世南《咏蝉》)咏物贴切,辞采华美,有身份感。

传统典故翻新:树木的种类(弱柳鸣秋蝉)与秋风的关系声律方面的发展永明体的缺点:1.诗律形式纷繁杂乱,尚未定型;2.“八病”的病犯忌讳太多,使人无所适从;3.律句与律联虽已解决,但两联之间的关系问题尚未解决。

4.一句之中和一联之内,虽有轻重迭代之致,而求之全篇,则往往是平仄相同的两个律联的重叠,重复单调,缺少变化。

五律的定型:A、上官仪与上官体(约公元608年―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人。

贞观初进士,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

唐高宗时任中书侍郎,麟德元年十二月被诛。

以体物细腻、写景清丽、属对工切、风格绮错婉媚为特点。

提出“六对”、“八对”说B、从杜审言到“沈宋”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唐诗声律1.由永明体被动避免“八病”到摸索正面规律。

2.从四声律到平仄律,句中平仄规律严格,易于掌握运用。

3.从只讲一句、一联到全篇讲究粘对。

4.要求对仗。

体诗格律1、平仄原则2、“粘对”原则(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3、对仗原则: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押韵原则:偶数句尾字押韵,以平声韵为常见,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5、除叠词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四、初唐四杰与诗风变革高宗武后时期,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1、四杰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王勃(650-676):字子安,王通之孙杨炯(650-694):曾任盈川令,世称杨盈川卢照邻(634?-683):字昇之,号幽忧子骆宾王(623-684?):字观光,曾任临海丞,人称骆临海2、强烈的自信、睥睨古今的锐气和勇气3、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4、艺术成就(1)拓新诗歌的主题和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真实抒写个人遭际。

闻一多: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与塞漠。

咏史、咏怀、边塞、山水登临、送别、行役、隐逸、咏物、乐府古题感情充沛,力量雄厚音韵流转,气脉生动(2)用现实的人生感受自由抒情他们的诗歌变得更加充实,无论是渲泄抑郁不平的牢骚,或写追求功名的热望,都具有一种昂扬、壮大、浓烈的情感!《在狱咏蝉》骆宾王(咏物不离于物,抒怀不著形迹,二者融合无间)(3)语言流畅不滞涩,风格逐步走向刚健清新五、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出生富裕庶族地主家庭,慷慨任侠。

发愤读书,关心国事。

682年举进士,直言敢谏,曾任右拾遗,世称陈拾遗。

曾两度从军。

自请还乡,被迫害冤死狱中。

有《陈伯玉集》。

1、诗歌理论一、对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批判,既旗帜鲜明又抓住了要害。

自南北朝以来,诗歌创作往往强调的是“吟咏性情”的一面,注重诗歌的词采之美,但却忽视了诗歌的比兴美刺,也即忽视了诗歌对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

二、明确地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与途径。

所谓“风骨”,就是诗歌创作中把端正、健康、明朗的思想感情与刚健遒劲清新的风格相统一的一种美学品格。

所谓“兴寄”,就是强调诗歌的比兴寄托,托物喻志,因物起兴。

三、通过对东方虬诗歌的评价,提出了自己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使人读后,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即诗歌要在内容劲健刚直,感情热烈昂扬,在音节上铿锵有力,气势飞动,在辞采上要光彩辉映,明朗皎洁,使人心明眼亮。

胸襟开阔,涤烦去忧,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显著的社会效果。

2、诗歌创作题材:大都是有感于政事而发,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作的,使诗歌走上了反映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道路,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艺术上:多用比兴讽喻手法,情调上则或慷慨悲凉,或沉雄激越。

六、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艺术成就1、情、景、理完美交融。

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吟因月而起的情思三者融为一体,内涵丰富深邃。

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2、结构巧妙,景物描写绚烂多彩。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五字一一吐出,又逐字结束。

五字中又以月、江为主。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月亮的升降带动景物的转换、感情的起伏和韵律的改变。

3、声韵和谐悠扬,韵律节奏饶有特色。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平、仄交互杂沓(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高低音相间,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韵律的转换切合诗情的起伏。

4、感情“哀而不伤”,语言清丽优美,格调雅洁。

本章小结重点:唐诗风貌初成的历程一、唐诗的特质、初唐诗坛的整体风貌(宫廷诗继承齐梁余风,内容上以奉和应制、沿用旧题、咏物为主;自由抒情意味淡薄,缺乏艺术个性;但重视词藻与声律,促进诗歌形式美的发展。

上官仪代表最高水平,上官体。

)二、沈宋对律诗定型的贡献,律诗的格律(五律的定型由二人最后完成。

创作实践。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风貌形成的贡献(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

创作实践:题材的开拓;骨气刚健、气势壮大;抒发一己情怀,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成就知识点:宫廷诗、上官体、台阁体、文章四友、沈宋、初唐四杰、吴中四士、陈子昂、张若虚盛唐山水田园诗派1、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合流2、诗派及其形成原因3、代表诗人及其作品风貌一、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合流山水诗:谢灵运、谢脁;客观描摹,写实细腻;游览、玄理田园诗:陶渊明;主观意象;劳动、隐逸葛晓音:“山水诗与田园诗题材的远源虽然不尽一致,但在晋宋之交同时兴起,则源于同一种哲学思潮。

对自然之道的彻悟,以及用艺术形象再现自然美的自觉,使这两种题材的诗歌经过南北朝到初唐的发展,在盛唐殊途同归。

山水田园诗的合流盛唐山水诗人,既代山川立言,又为山川取貌,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 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并重,抽象美与具体美兼具,生活感受与景物描绘并重,完成了六朝形似向唐代形神并重的大转变,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将田园诗和山水诗合流为山水田园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诗。

它是以田园隐逸的淡泊情怀和眼光,观察和描绘山水。

因此山水往往取清淡柔美的一面,清淡之景物和其在观赏者心中引发出的恬淡闲静的感情水乳交融,浑为一体。

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1、思想方面,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隐逸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2、政治经济上,初唐至盛唐近百年来政治较清明,社会基本安定繁荣,奠定悠闲生活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庄园盛行;漫游、宦游、隐居读书风气3、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六朝形似之美唐代形神并重)三、盛唐山水田园诗派1、组成(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卢象、丘为、綦毋潜等)2、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1)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一种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2) 形式:长于五言,多五绝、五律、五古。

(3) 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静逸明秀之美王维:秀雅、幽闲古澹。

孟浩然:清旷淡远储光羲:淡逸真朴、闲婉真至。

常建:清微灵洞。

祖咏:清旷幽绝。

裴迪:雅淡。

卢象:雅而不素。

丘为:清倩不凡。

綦毋潜:清雅峻洁四、布衣诗人孟浩然(689——740)孟浩然的隐居和求仕:前期隐居读书,后期求仕无门(曾两赴长安,一至洛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