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合集下载

读《蔡元培就认北大校长之演说》

读《蔡元培就认北大校长之演说》

历久弥新,百年大学之我见——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94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出长北大第六天时写下了这一篇演说辞,其深刻的思想,宏丰的内容,高度的前瞻性,和大胆的创新性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

这一点我是十分认同的。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下来。

但是,此时的京师大学堂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办学宗旨,其中招收的学生很多是京官或者八旗贵族子弟,他们不少还带着听差,有着自备的人力车,以及其他种种不良行为,表现出浓重的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色彩。

很多学生读书只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为了混资历。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是由于民主共和等观念的薄弱,政局的动荡,封建主义思想的残留等种种因素,导致一直到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都没有改观。

民国五年(1916年)冬,正在留法的蔡元培受到当时的范源濂邀请出长北京大学。

当时,有好心的同志劝他不要去行使这一职权,广西的马君武说北大太腐败了,是个臭虫窝,大染缸,整顿不好,反而坏了一世清明。

但是,退缩不是蔡老先生的性格,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更使得他不会在困难面前屈服。

针对当时北大的情况,蔡元培先生在就职演说时“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月尊爱师友,同时蔡老先生也在其中提出了他对于工作的两点计划,一曰改良教义,二曰添购书籍。

这五点要求,不仅仅使用于当时的北大,现今细看,它们对现在的教育仍有良多的教益,可谓历久弥新。

蔡先生首先提出的“抱定宗旨”,就是入学的明确目标。

在民国初年,任教育总长时,曾发表《对于新育之意见》,认为民国成立,全国学风应以建设为目的,学子应以求高深学问为惟一之怀想。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第一篇: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岭院很多的时候,成就源于一个转折点。

对于北大来说,蔡元培先生就是它百年来的那个转折点。

如今的北大,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高的学府,在亚洲,甚至全世界,北大也有着极高的声誉。

可曾经,北大是一所饱受教育界诟病的学校,被视为烫手的山芋。

虽然它是中国第一所大学、洋务运动唯一留下的成果。

但里面的学生、老师,多是权贵,学生带着听差上课,老师多是官员兼任,品评老师以官阶为标准,封建气息、官僚气息充斥着校园。

学生读书以做官、致富为目的,毫无学术气息。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北大,蔡元培先生毅然接手。

他在北大的几年里,也是北大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就任的第五天,蔡元培先生就精准地针对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和敬爱师友。

第一点,他告诫学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法不应是为了做官,进入商科也不该以致富为目的。

第二点,他要求学生在做人上不赌博、不喝酒、不纳妾,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儒家文化,但无论接受什么文化,砥砺德行、做人为善是根本标准。

第三点,蔡元培唯才是用,裁掉一批无能的老师之后,提拔陈独秀、胡适等年轻教师,虽然这些教师没有官阶,但为师就应该得到尊重。

同学之间也应该人人平等,相互交流。

他还提出自己要做到两点,一是精简讲义,这是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购置书籍,方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国家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的兴盛。

高校若是能有良好的教学宗旨、优良的学风,往往能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人心向学的风气。

因此,优秀的教育家是伟大的。

对于蔡元培先生,英国哲学家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大学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

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分,而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蔡元培先生往那一站,那气场就不一样。

他一开口,我就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个热血又迷茫的年代。

他讲的那些话,简单又深刻,没有什么弯弯绕绕的大道理,却句句都能扎到人心坎里。

他说什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就这一句,我就觉得像是给当时那有点浮躁的校园氛围来了一剂猛药。

现在咱们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些大学生,净整些没用的,参加这个活动那个活动,忙得晕头转向,可学问没做多少。

蔡元培先生那时候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要让大家把心思都放在真正的学问研究上。

他在演讲里那种包容的态度也特别打动我。

什么思想都能在校园里碰撞,就像一场知识的大杂烩,虽然乱哄哄的,但乱中有序,最后肯定能煮出一锅好汤。

这就像咱们现在的互联网,各种观点都有,如果大家都能像蔡元培先生倡导的那样,互相尊重、互相探讨,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开骂,那该多好啊。

还有啊,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希望。

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国家贫弱的时期,他就像一盏明灯,给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指了一条明路。

这些学子们就像是一颗颗种子,蔡元培先生给他们浇水施肥,等着他们茁壮成长,然后去改变这个国家。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当时也在台下听他演讲,估计也会被激励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投身到拯救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从这个演讲里,我也能感觉到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肯定不是那种只知道在台上喊口号的人,他是真的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他相信教育能改变国家,这种信念就像一团火,能把周围的人都给点燃。

总的来说,看了这个演讲片段,我对蔡元培先生更加钦佩了,也对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就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舀起了一瓢水,喝下去,虽然有点苦涩,但能品出很多人生的滋味和国家命运的沉重。

希望咱们现在也能多一些像蔡元培先生这样的人,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

觉醒年代蔡元培就职演讲观后感蔡先生往那台上一站,就有一种气场,那种气场不是盛气凌人,而是让人觉得踏实、敬重。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种子,播撒在北大这片土地上,准备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他演讲里说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句就像一把大锤子,哐当一下砸在那些把大学当成升官发财捷径的人的脑袋上。

在那个时候,好多人进大学就想着混个文凭,然后去谋个好前程。

蔡先生这一句话,就是要把北大的风气给扭转过来,让大家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

这就好比在一个闹哄哄的菜市场里,突然有人站出来说:“咱这是搞学术的地方,不是卖菜讨价还价的地儿。

”而且蔡先生对学生们的态度特别诚恳,他没有摆着校长的架子高高在上。

他像是一个引路人,告诉学生们要砥砺德行,要敬爱师友。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家长,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做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道德有时候就像风中的蜡烛,一吹就灭。

蔡先生强调砥砺德行,就是想让学生们在学问之外,成为有操守、有担当的人。

看这个演讲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蔡先生的眼光和魄力。

他能请来那么多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就像一个超级大厨,到处搜罗最棒的食材,准备给北大这个大厨房做出一桌满汉全席。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些人就像不同口味的佳肴,各自带着独特的味道,汇聚到北大这个大餐桌上来。

蔡先生的就职演讲,就像是北大新生的一声号角。

从那之后,北大就像一艘原本有点迷失方向的大船,重新校准了航线,朝着光明的未来破浪前行。

我感觉自己看这个演讲,就像是偷偷溜进了北大的课堂,当了一回北大学生,听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演讲。

这演讲不仅仅是对当时的北大人说的,放到现在,也像给咱们这些后人的一记警钟。

提醒咱们在这个繁华喧嚣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忘了学问的初心,不能丢了德行的根本。

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蔡先生那么一点点的精气神,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能干出点有意义的事儿呢!。

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今天,再一次认真的把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演讲》读了一遍。

不得不说,每次读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心灵上也再一次收到洗涤。

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这篇演讲的理解,体会也更加深刻,置身于其中。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个演讲的感受。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三点,对于第一点抱定宗旨,珍惜光阴,孜孜求学,不以高官厚禄,富甲一方为读书的目的。

我觉得这是人读书求学的本质,大学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在于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见识,真所谓修身。

不可否认,我们作为时代青年,终将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求学阶段,我们应该目的明确,那就是增长知识,踏踏实实的学习,研究。

如此,以后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坚实,走的成功。

第二点蔡先生说要砥砺德行,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重要的是要有德,我们国家更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古人说德大于才是贤人,而才大于德是小人。

首先我们应该要有责任感,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大学生更是如此,这样以后我们才能肩负更重大的任务;其次我们要爱国,国是大家,大家的安定关乎小家的幸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爱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的国家,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热情;最后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心中时刻守护道德标准。

第三点,蔡先生说敬爱师友,在学校,老师和同学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

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同学与我们一起奋斗,另外敬师爱友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另外蔡先生所提关于购置新书等多项举措,切实关乎教学,说明他观察细致,准备充足,是一位务实的校长。

以上三点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体会和理解,我觉得时至今日,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仍然有很多启示的东西,希望我们大学生永远都是时代的先锋,为我们的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读后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读后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后感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的演讲是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蔡元培先生阐明了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给出了他对那时候的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大学生的期待,即使在现在看来,也依然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警醒意味。

在蔡元培先生的演讲中,讲得最多的是第一段,足足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二。

这一段是关于求学的宗旨的讨论。

在这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在蔡先生看来,大学跟培训专业技能的学校是有很大的区别。

人们在专科学校中学习某一项技能,然后出到社会中做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大学不应该是这样,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应该是一个与世俗无关的地方,是一个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地方。

而不是寻求高官厚禄或者家财万贯的名利场。

然而反观当今的大学生,与一百多年前的大学生是何其相似!“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2】”这依然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

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读大学选的都是经济类、金融类和法学类这种文科专业,这样在毕业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考取公务员,而且读这些专业都是比较轻松的。

而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是选了理工类的专业,因为据说理工类的专业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因此,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选专业都是比较理性、比较现实的,很少有人是真的为了追求知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选择读某一项专业。

除了在专业选择方面表现得很烦躁之外,还有就是在社团活动方面。

现在很多大学生加进某些社团前都比较盲目,很多人都不了解社团是干什么的以及社团对学生的要求就跟风地加进去,有点甚至加了三四个。

更有甚者竟然加了八到十个!这么多社团怎么可能忙得过来?难道不用兼顾学习了?事实证明,这些人根本就是为了进社团而进社团,对于社团根本就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挂个名字在那里,以便将来可以跟别人炫耀:“我加了十个社团,不过却依然很潇洒喔!”除此之外,还有些人就只希望加进多一些社团可以认识多一点,将来可以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读后感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读后感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读后感《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读后感一嘿,朋友!最近读了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真的是感触良多啊!一开始,就被蔡先生那诚恳又坚定的语气给吸引住了。

他说的那些话,不像是高高在上的训导,倒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咱们掏心窝子。

他对北大学子的期望,让我觉得特别实在,特别有力量。

他强调抱定宗旨,别只为了混个学历,得真的去追求学问。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学习也会有点浮躁,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真心想学到东西。

蔡先生这么一说,真像是给我敲了个警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再说砥砺德行这事儿,蔡先生说得太对啦!品德不好,学问再高又有啥用?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底线,要有道德操守,不能随波逐流。

读了这篇演说,感觉蔡元培先生就像是在我耳边不停地叮嘱,让我要好好努力,做个有追求、有道德、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我可得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好好加油!《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读后感二亲,跟你唠唠我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的感受哈。

你知道吗?刚读的时候,就感觉蔡元培先生好亲切,就像面对面跟咱交流一样。

他一上来就说北大学子得有明确的目标,不能瞎混,这可太实在啦!我就在想,我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稀里糊涂的,不知道为啥学习。

另外,他提到敬爱师友,这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在学校里,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同学陪伴我们成长,如果大家都能友好相处,互相敬爱,那得多美好呀!读完这篇演说,我就觉得蔡元培先生真的是个有远见、有爱心的教育家。

他的话虽然是很多年前说的,但是放到现在也一点儿不过时。

我可得向他学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出息!怎么样,你读了是不是也有同感呀?。

读蔡元培就职演说有感

读蔡元培就职演说有感

读蔡元培就职演说有感
读了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就职演说,经过了小组讨论,使我想到好多。

蔡元培说:“大学生要抱定宗旨”。

我也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大学是提高自我的地方,在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自身能力,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目标,并追着梦想一路向前。

现在好多学生在大学并不想学习文化知识,采用考前突击的战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显露出了教育的弊端,可能是老师的讲义不能吸引学生,也许是学生认为只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去实践,这也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

蔡元培还提到尊敬师长,是的,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现在社会物欲横流,中华民族的好多美德都在一步步地被遗忘,社会上有好多人道德沦丧,其中也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从自身做起,做到最好的自己,并且尽全力去影响别人,我们既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就只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变强大了才有资格去做你想做的事。

他还提到了要增加图书馆的书籍,修改讲义。

只有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他们愿意去学,愿意接受,也只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空间,才有更大的可能将他们的思想净化,这样在以后进入社会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定力,不至于为金钱与美色所惑,不至于贪污腐败,也能真正成为人才。

总结:
在读大学生要有长远的目标,立足长远,在大学锻炼自己顽强毅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要不断修生养性,坚定自我,不随波逐流。

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时隔百年,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对我们仍由警示意义。

从这里,可见一代大师对于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

谆谆教诲之心,耳提面命之情,可见一般。

抱定宗旨。

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我们的教育就被附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我们没有判断为何而上学,学习的意义究竟在何处。

应试的教育体系扼杀了绝大多数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

我们寻求更多的事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因为费劲脑筋的结果却只换来刺目的红叉,试问还有谁愿意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人们的视野局限于目前,工作,薪水,福利等等,却忘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社会的责任。

元培先生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先生说”,试问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目前而言,金融无疑是最为热门的学科,原因何在,因为它是赚钱最为迅捷的途径。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一个需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研究学问的地方,这里是通过知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思及此,就想起民国之初的大师。

他们无一不是对学问有这近乎痴狂的坚守。

陈寅恪先生教书,反对政府以马列来局限思维,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并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几十年如一日,在古典文化中兢兢业业地探索着,爱之深,情之切,不同于今天一篇篇抄袭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学术。

中国人的脊梁。

我们生长在一个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没有留下深刻的烙印,没有宗教的束缚,没有传统的熏染,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实际。

如此,抱定一个宗旨来读书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我们不为分数而学,不为工作而学,我们只是一群抱着虔诚信仰,希望能汲取更多营养的学生。

学生学生,为学而生。

当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珍惜光阴,四年时间,我们的进步,容有底止。

砥砺德行。

今天的社会,我们在一味地埋怨世风日下,但却忘记了我们能够做什么。

当善良成为奢侈,底线成为标杆,我们拿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后代。

仅仅是争夺,事不关己,冷漠吗?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乡土中国”,我们的社会有各种人情,从某方面来讲,人情是腐败的根源之一,但是也因为人情,我们才感到社会的温暖。

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但我们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看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但我们坚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谁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这是元培先生对我们的期许,也是一个21世纪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要求。

将来是由年轻人决定的,不为流俗所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道德的匡扶者,点滴皆见效。

敬师爱友。

礼貌是小节,但却是教养的极佳体现。

“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礼支撑起起了国家。

孔子说“为国以礼”,礼崩乐坏,春秋战乱,民不聊生。

中国古代对礼这一概念的论述很多,这种礼是统治阶级对政权巩固的需要,给人们的心灵套上枷锁,分出等级,以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奴役(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大),但我们今天的礼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礼。

以礼待人,用礼去体现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感谢,我们的尊重。

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带人,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元培先生的演讲仅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几条原则。

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极为有用的方法。

惟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旁稽博采,力矫颓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