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教案)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七色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色光的特性:详细讲解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光的波长和频率特点,以及它们在视觉上的差异。
-彩虹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雨后天空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在雨滴中发生色散形成的,这是重点知识。
-七色光的应用:介绍七色光在艺术、科技、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2.教学难点
-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光为何会在透明介质中发生色散,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课七色光彩——七色光之歌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1.感知七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青、蓝、紫。
2.了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即光的色散。
3.认识彩虹的形成原因,即雨后天空中的七色光。
4.学习用七色光绘画,创作一幅以“七色光之歌”为主题的画作。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光的色散和七色光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了解彩虹是如何在雨后天空形成的。

四年级下科学

四年级下科学

四年级下科学科学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然规律。

在四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生活、动物和植物的知识。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介绍和论述。

一、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知识,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有着科学的原理。

例如,我们每天选择什么衣服穿、怎样保持卫生等都涉及到科学知识。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选择衣物,了解它们的材质和功能。

此外,在生活中如何保持卫生、预防疾病等也是我们将在这个学期学习到的重要内容。

二、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

在这个学期,我们将学习不同种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比如,鸟类具有羽毛和翅膀,可以飞行;鱼类具有鳞和鳃,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植物的种类和特点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群体,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这个学期,我们将学习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它们的特点。

例如,我们将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学习一些常见的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等。

通过对植物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植物资源。

四、实验与观察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培养我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通过亲自动手和观察现象,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颜色变化、水的沸点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和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培养我们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手段。

在这个学期,我们将在科学课堂上进行一些科学探究的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野外考察或者小组合作去解答一些问题,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四年级下科学课程将围绕生活、动物和植物的知识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认识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培养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备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

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分析与解释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结论与拓展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科学知识: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案 1教案 2教案 3教案 4第一单元小结及质量分析第二单元备课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

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管家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科学教学教案班级:四年级教师:第一单元光1、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1、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4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4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4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标题: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命科学部分1. 生物的多样性- 认识动植物的主要种类,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拟态、保护色等。

- 探索生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人体与健康- 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及其功能。

- 掌握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物质科学部分1. 物质的状态变化- 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状态及其相互转化原理,如熔化、凝固、蒸发和冷凝现象。

- 通过实验观察并理解温度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影响。

2. 简单机械- 认识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原理。

- 初步了解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衡。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部分1.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现象。

- 认识月相变化规律,初步探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 大气与气候- 学习大气层的基本构成,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降水过程。

- 初步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如通信技术、能源技术的应用,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对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的重点梳理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四年级下册科学素材-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四年级下册科学素材-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

第一课一天的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2.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气温计主要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四个部分组成。

4.为了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可以把气温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5.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

百叶箱一般安装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避开阳光直射入箱内。

6.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又定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依据需要,还会有日均气温、月均气温柔年均气温。

第二课风向和风力1.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做东风。

2.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一般依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

现在气象部门又把12级以上、摧毁力极大的风补充到18级。

3.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can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4.风不仅有方向,还有速度,即风速。

气象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5.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来观测风。

风向标静止后,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6.依据风速仪上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

风速的单位一般以米/秒为单位。

7.制作风向标的基本步骤:a.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b.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c.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8.天气预报是依据某地当前或近期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形势,对以后几天内的天气状况进行的预测。

第三课观测云和雨1.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

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量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依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和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不同电荷之间相互吸引。

3、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物体便带上静电。

4、电荷持续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就是电源,另一个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5、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6、小灯泡的基本构造:7、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

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当电池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出现的结果是: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很快就会被损坏。

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通路。

电不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断路。

8、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9、一个完整电路中,灯泡不亮是因为小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①小灯泡坏了;②灯座松了没连接上;③电池没电;④电池盒坏了;⑤导线坏了;⑥出现短路;⑦电池安装反了;⑧导线连接断开10、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导电时要检测两次。

11、电池提供的是1;5v的直流电,家用电器使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1、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

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

大树容易遭到雷击。

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

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

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电路一般由电源、电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2、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

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

3、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

常见的电路一般分并联和串联两种连接方法。

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小灯泡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

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4、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5、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

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6、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

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有种子。

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植物的花蕊分雄蕊和雌蕊。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8、雄蕊一般由2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

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

雌蕊一般由3部分组成。

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下面是子房。

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

9、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有水流传播、弹射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栗子是通过滚动、跳动传播的;蒲公英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利用水流传播的有莲蓬、椰子等;利用动物传播的有苍耳等。

10、像油菜花那样由蜜蜂等虫子传播花粉的叫做虫媒花。

植物的果实中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不同的。

同一种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种子萌芽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以及适当的温度。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

种子萌芽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许多动物分为雄性和雌性。

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鸟类的卵由卵(蛋)壳、卵(蛋)壳膜、卵(蛋)白、卵(蛋黄)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

卵壳和卵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

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1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食物中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矿物质等营养。

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

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能提供我们能量。

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食物在白纸上檫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

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12、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13、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4、食物储存的方法有:冷冻法、曝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15、食物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引起的。

霉菌就是微生物,它的生长与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霉菌是由孢子囊和菌丝组成的。

16、根据岩石成因,我们可以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