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设计规范V1.0 - 参考

合集下载

接口设计规范范本

接口设计规范范本

接口设计规范范本Interface Design Specification Template1. IntroductionThis sectio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interface desig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face design specification.2. Interface Description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interface, its components, and their functionalities. It should includ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interface's purpose and intended user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each component, including input and output parameters, data structures, and functionalities.- Any dependencies or constraint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3. Interface Design PrinciplesThis section outline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the interface. It may include:- Consistency: Ensuring a uniform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across all components.- Simplicity: Striving for simplicity and minimizing complexity to enhance usability.- Flexibility: Designing the interface to accommodate future changes and scalability.- Error Handling: Defining how errors and exceptions will be handled.4. Interface Design GuidelinesThis section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the interface. It may include:- Naming Conventions: Suggesting consistent and meaningful names for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Input Validation: Specifying the type and format of expected input data, and how it should be validated.- Error Messages: Defining clear and user-friendly error messages for exceptional cases.- Accessibility: Ensuring the interface is accessible to users with disabilities.5. Interface Design ProcessThis section outlines the steps involved in designing the interface. It may include:- Requirements Gathering: Ide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user requirements.- Prototyping: Creating mock-ups or prototypes to visualize the interface before implementation.- Iterative Design: Refining the interface design through feedback and usability testing.- Documentation: Documenting the design decisions, rationale, and any revisions.6. Interface Testing and EvaluationThis section outlines th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for the interface. It may include:- Unit Testing: Conducting tests on individual components to ensure their functionality.- Integration Testing: Testing the interface'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systems or modules.- Usability Testing: Evaluating the interface's user-friendliness and efficiency.- Performance Testing: Assessing the interface's speed, responsiveness, and scalability.7. ConclusionThis section summarizes the importance of adhering to the interface design guidelines and the benefits it brings to both users and developers.8. ReferencesThis section lists any references or resources used in designing the interface.Please note that this template serves as a general guideline for creating an interface design specification. The specific format and section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project requirements and preferences.。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要求规范(V1.0)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要求规范(V1.0)

科技运[2008]168号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2008年12月修改记录目录修改记录 (I)目录 (2)1................................................................................... 引言41.1目的和范围 (4)1.2缩略语 (4)1.3参考文献 (6)2..................................... 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界面73..................................... CTCS-3级列控系统对GSM-R网络的业务需求83.1数据承载业务 (8)3.1.1数据承载业务 (8)3.1.2数据承载业务特性 (8)3.2补充业务 (8)3.2.1补充业务 (8)3.2.2补充业务类型 (8)3.3铁路特殊业务 (9)3.4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9)4................................................................. GSM-R网络Q O S要求104.1一般规定 (10)4.2网络注册时延 (10)4.2.1定义 (10)4.2.2指标要求 (10)4.2.3其它说明 (10)4.3连接建立时延 (11)4.3.1定义 (11)4.3.2指标要求 (11)4.3.3其它说明 (11)4.4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11)4.4.1定义 (11)4.4.2指标要求 (11)4.5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 (12)4.5.1定义 (12)4.5.2指标要求 (12)4.5.3其它说明 (12)4.6链路断开(失效)概率 (12)4.6.1定义 (12)4.6.2指标要求 (12)4.7传输干扰 (13)4.7.1定义 (13)4.7.2指标要求 (14)5................................................................. GSM-R网络设计要求155.1GSM-R网络与RBC 互联的要求 (15)5.1.1MSC与RBC的连接方式 (15)5.1.2MSC与RBC的接口设置 (15)5.2无线覆盖要求 (15)5.2.1无线覆盖指标要求 (15)5.2.2无线覆盖范围要求 (16)5.2.3越区切换要求 (17)5.3无线小区容量要求 (17)5.3.1RBC切换区无线容量要求 (17)5.3.2枢纽和大站无线容量要求 (18)1.引言1.1目的和范围1.1.1.1为明确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接口界面,并为承载CTCS-3级列控业务的GSM-R网络设计、测试及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依据,特制订本规范。

USB通道重显率及伴音功率设计规范2

USB通道重显率及伴音功率设计规范2

USB通道重显率及伴音功率设计规范版本:V1.0拟制:王为林审核:批准:陈迎锋日期:2010.09.23文件更改记录表一.规范目的由于缺乏标准信号源,目前我司在USB通道下重显率和伴音功率设计没有标准,大部分做法是:1、重显率直接引用公版参数或干脆100%显示。

对于100%显示的情况,往往由于节目源非标导致出现露黑边、闪亮线等不良现象;2、伴音功率直接引用HDMI的参数,没有使用标准的节目源做定量测试。

为了克服USB通道下重显率和伴音功率的设计困扰,特制定本规范。

二.USB通道下重显率设计重显率是表征显示器显示图像的完整程度,用实际显示的图像尺寸与原始图像的尺寸的百分率表示。

在USB通道下,为了兼容更多的非标电影,设计时重显率按96%进行,使其与其它通道保持同一标准,而图片要求在保持原始图片宽高比的基础上进行缩放,达到屏显示分辨率的宽度或高度的最大值,同时图片内容可以100%显示。

2.1 USB通道下电影文件的重显率测试USB通道下电影文件分辨率很多,本规范仅以480I@60Hz、480P@60Hz、576I@50Hz、576P@50Hz、720P@50Hz、720P@60Hz、1080I@50Hz、1080I@60Hz、1080P@50Hz及1080P@60Hz作为代表,其它分辨率的设计依此类推。

USB通道下测试电影的重显率相对简单,只要把相对应分辨率的电影文件(详见附录A)复制到U盘上进行播放即可直观测出,具体测试画面如下:1、480I@60Hz和480P@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图1、480I@60Hz和480P@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红色边框对应的重显率为96%2、576I@50Hz和576P@50Hz重显率测试画面图2、576I@50Hz和576P@50Hz重显率测试画面,红色边框对应的重显率为96% 3、720P@50Hz和720P@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图3、720P@50Hz和720P@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红色边框对应的重显率为96%4、1080I@50/60Hz和1080I@50/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图4、1080I@50/60Hz和1080P@50/60Hz重显率测试画面,红色边框对应的重显率为96%2.2 USB通道下图片重显率测试在USB通道下,图片的分辨率可谓是五花八门,本规范无法一一列出所有分辨率的图片,但总体的设计原则是:图片要求在保持原始图片宽高比的基础上进行缩放,达到屏显示分辨率的宽度或高度的最大值,同时图片内容可以100%显示。

中国电信无线宽带VPDN业务数据配置规范V1[1].0

中国电信无线宽带VPDN业务数据配置规范V1[1].0

中国电信无线宽带VPDN业务数据配置规范V1.0(征求意见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网络运行维护事业部二○○九年二月目录1总则 (4)1.1编制说明 (4)1.2缩略语 (4)1.3编写依据 (5)2业务网络参考模型 (6)2.1业务定义和使用范围 (6)2.2业务网络参考模型 (6)2.3业务实现原理 (8)2.4业务应用场景 (8)3CN2 VPN189配置要求和客户接入方案 (10)3.1CN2 189 VPN数据配置要求 (11)3.1.1LNS地址规划 (11)3.1.2CN2 VPN189配置要求 (13)3.1.3CN2 VPN189城域延伸配置要求 (14)3.2客户接入方案 (15)3.3AAA服务器设置 (19)3.4VR专线VPN方案 (20)4分组域设备业务数据配置要求 (22)4.1业务认证流程 (22)4.2VPDN 账号规则 (23)4.3认证方式 (25)4.4终端用户IP地址获得方式 (26)4.5业务控制 (26)4.6省内VPDN业务及漫游数据配置要求 (27)4.6.1PDSN配置要求 (27)4.6.2LNS配置要求 (28)4.6.3接入AAA配置要求 (29)4.6.4VPDN AAA配置要求 (29)4.6.5终端要求 (29)4.7跨省VPDN业务及漫游数据配置要求 (30)4.7.1PDSN配置要求 (30)4.7.2LNS配置要求 (31)4.7.3接入AAA配置要求 (32)4.7.4VPDN AAA配置要求 (32)4.7.5终端要求 (32)4.8AAA计费及通信费话单字段要求 (32)5附录:利用L2TP实现VPDN技术概述 (42)1总则1.1编制说明本规范对基于CDMA 1X技术的中国电信无线宽带VPDN业务各场景下的业务认证流程、组网方案、VPN拓扑结构、IP地址规划、分组域设备数据配置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旨在从操作层面规范中国电信无线宽带VPDN业务数据配置。

原理图设计规范V1.0

原理图设计规范V1.0

原理图设计规范文档修改情况版本状态修订内容实施日期编制审核1.0起草2011-4-151 概述本文档的目的在于说明当使用ORCAD完成原理图设计,使用Candence公司的Allegro完成PCB布线设计时,在使用ORCAD设计原理图时的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为一个工作组的设计人员提供设计规范,方便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检查,便于Allegro的网表导入。

2 设计流程原理图的设计流程分为:器件选择,原理封装设计,原理图设计,原理图检查,PCB封装指定,输出网表,原理图整理,提交设计。

2.1 器件选择依据几个原则选定器件:功能适合原则:既保证冗余性,又不会造成大的浪费,例如电源芯片和FPGA芯片。

软件开发的方便性:对于同一功能的器件,应该考虑技术支持和驱动程序设计。

通用性原则:可替换种类越多越好,避免停产等。

布线的方便性:例如封装的选择决定着器件面积和管脚的间距。

生产的方便性:BGA封装的器件避免选择管脚的间距特别小的封装器件(例如S3C6410的BGA封装FBGA424,管脚间距为0.5mm),目前国内的生产工艺以及焊接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国内的BGA 加工对于管脚间距为0.8mm的BGA封装器件的加工工艺已经很成熟。

可方便采购原则:向采购部门要求提供购货渠道,价格和订货周期。

接插件选择:尽量选择接口可靠和方便安装的接口。

2.2 原理封装设计封装设计时,最好把管脚归类放置,电源放在顶部,地放置在底部,输入放在左边,输出放置在右边。

管脚类型应该指定,对于双向脚最好指定为PASSIVE.设计原理封装的工程师应该设计相应的PCB封装。

原理封装应该保持器件尺寸的合理性,便于原理图设计。

对于低有效的管脚命名应该使用\ 例如 R\S\T\表现为RST1。

对于总线管脚,直接命名为 PCI_AD0,PCI_AD1,….对于重名管脚,加1,2,3,…;例如 VCC1,VCC2。

不使用隐藏管脚功能。

2.3 原理图设计2.3.1 原理图分页设计原则:在确定方案后,首先划分功能模块,相同模块尽量放置在同一页,页大小一般采用C型页面大小。

接口设计规范

接口设计规范

目录1 接口类型 (2)1.1 人机接口 (2)1.2 软件-硬件接口 (2)1.3 软件接口 (2)1.4 通信接口 (2)2 接口设计规范 (2)2.1 基本内容 (2)2.2 规格说明 (3)2.2.1 人机接口 (3)2.2.2 软件-硬件接口 (3)2.2.3 软件接口 (3)2.2.4 通信接口 (3)3 接口设计文档提纲 (3)1 接口类型1.1 人机接口人机接口是指计算机系统为完成人与机器之间互相传送信息而提供的功能的接口,包括硬件及程序。

1.2 软件-硬件接口软件-硬件接口是指软件系统中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接口。

例如软件与接口设备之间的接口。

1.3 软件接口软件接口是软件系统中程序之间的接口。

包括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程序模块之间的接口、程序单元之间的接口等。

1.4 通信接口通信接口是指处理机和标准通信子系统之间的接口。

包括为实现数据通信用来完成接口功能的部件、装置及有关软件。

2 接口设计规范2.1 基本内容1、接口的名称标识2、接口在该软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3、接口在该软件系统中与其他程序模块和接口之间的关系4、接口的功能定义5、接口的规格和技术要求,包括它们各自适用的标准、协议或约定6、各个接口的数据特性7、各个接口的资源要求,包括硬件支持、存储资源分配等8、接口程序的数据处理要求9、接口的特殊设计要求2.2 规格说明2.2.1 人机接口 准确地说明人机接口的设计条件、设计特征、编程要求等技术内容。

包括人机交互环境、人机接口部件、 信息传输方式及传输特性、信息格式、数据处理、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2.2.2 软件 -硬件接口逐个描述每一个软件 -硬件间接口的设计特性。

包括接口硬件说明、接口功能说明、接口信息说明、接口处 理方法、接口控制方式、接口时间特性、存储资源分配和程序编制要求等。

2.2.3 软件接口逐个说明本软件系统与其他软件系统间接口的设计特征。

JTAG电路设计规范

JTAG电路设计规范

JTAG电路设计规范(V1.0)深圳市金鹏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前言本技术设计规范根据国家标准和原邮电部标准以及国际标准IEEE STD 1149.1系列标准编制而成。

1、目的目前,使用的芯片中越来越多的CPU、EPLD、FPGA、DSP以及一些专用芯片(如ATM层专用芯片)等提供符合IEEE 1149.1的JTAG测试口,但很多设计人员不了解JTAG,对JTAG 口的处理较为随意。

JTAG电路的设计没有引起设计人员足够的重视,是较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种忽视给产品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甚至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参见附录:JTAG使用案例),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稳定和竞争力的提高。

本规范基于统一设计人员对JTAG电路的认识,尽可能统一公司产品中JTAG的电路设计,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增强核心设计的竞争力。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产品中所有具有符合IEEE Std 1149.1规范设计的JTAG器件的应用设计,可用于指导JTAG的应用设计、开发、中试、生产。

3、定义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联合测试行动组合;TAP:Test Access Port,测试存取通道;TCK:Test ClocK input ,测试时钟输入;TMS:Test Mode Select input,测试模式输入,在TCK的上升沿取样,具有内部上拉;TDI:Test Data Input,测试数据输入,在TCK的上升沿取样,具有内部上拉;TDO:Test Data Output,测试数据输出,三态,TCK下降沿时改变并被驱动输出;TRST:Test ReSeT input,异步复位TAP控制器为Test-Logic-Reset状态,具有内部上拉,低有效,不能用于初始化芯片内系统逻辑。

4、JTAG功能介绍符合IEEE STD 1149.1 的JTAG测试口,是芯片制造商为开发者预留的在线仿真口,同时也是边缘扫描测试技术的一种应用。

PCB封装设计规范标准V1.0

PCB封装设计规范标准V1.0

''PCB封装设计规范文件编号:受控标识:版本状态:发放序号: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目录1、目的 (4)2、适用范围 (4)3、职责 (4)4、术语定义 (4)5、引用标准 (4)6、PCB封装设计过程框图 (4)7、SMC(表面组装元件)封装及命名简介 (5)8、SMD(表面组装器件)封装及命名简介 (5)9、设计规则 (6)10、PCB封装设计命名方式 (7)11、PCB封装放置入库方式 (7)12、封装设计分类 (7)12.1、矩形元件(标准类) (7)12.2、圆形元件(标准类) (15)12.3、小外形晶体管(SOT)及二极管(SOD)(标准类) (17)12.4、集成电路(IC)(标准类) (24)12.5、微波器件(非标准类) (34)12.6、接插件(非标准类) (37)1、目的本规范是为电子元器件的表面属性提供模版信息,即为表面器件焊盘图形设计提供模版尺寸,外形以及公差,以便检查和测试,确保表面装配产品的可靠性,从而规范电子元器件的PCB封装设计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研发中心PCB部所有PCB封装的设计。

3、职责PCB封装库评审由PCB部门经理与工艺部门经理共同评审完成,特殊封装除外。

PCB部门专职PCB封装设计人员负责PCB封装库的设计、评审和更新。

4、术语定义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Footprint:封装IC(integrated circuits):集成电路SMC(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表面组装元件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组装器件5、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在规范归档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规范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PC Batch Footprint Generator ReferenceIPC-7351 Generic Requirements for Surface Mount Design and Land Pattern StandardIPC-SM-782A Surface Mount Design and Land Pattern Standard《表面组装技术基础与可制造性设计》6、PCB封装设计过程框图图6.1 PCB封装设计过程框图7、SMC(表面组装元件)封装及命名简介SMC主要是指无源元件的机电元件,包括各种电阻器、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电感器、磁珠、陶瓷振子、滤波器、电阻网络、电容网络、微调电容器、电位器、各种开关、继电器、连接器等,封装形状有矩形、圆柱形、复合形和异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端与手机平台
接口协议
BespRout
2014年11月
文档修改/审批记录
版本号修改人/审批人修改/审批日期修改内容备注V1.0 林成民2014-11-12 创建
V1.0 林成民2014-11-19 添加商家和品牌相关等的
接口
V1.0 林成民2014-11-21 添加Ordering相关等接口
V1.0 吴秋锦2014-11-24 更换前缀+coupon接口
V1.0 林成民2015-4-28 修改 4.61、4.64、4.47、
4.49、 4.50接口,并且添
加4.86接口
V1.0 林成民2015-5-18 修改 4.66接口的参数说
明,新增 4.87、 4.88、
4.89、 4.90接口
V1.0 林成民2015-5-27 修改4.90接口(添加相关
的响应参数),添加新接口
4.91
V1.0 林成民2015-8-06 修改 4.64,添加是否显示
同步用户信息按钮
V1.0 林成民2015-8-12 修改 4.49、4.50接口
V1.0 林成民2015-12-14 修改 4.3、 4.68接口
目录
1.概述 (4)
2.涉及接口 (4)
3.接口总体要求 (4)
3.1.系统间接口的原则 (4)
3.2.处理流程 (4)
3.3.接口实现方式 (5)
4.XXX服务端接口 (5)
4.1.XX模块-根据XX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 (5)
4.2.XX模块-生成指定XX的文件配置 (6)
4.3.APP启动-初使化参数 (7)
5.附件 (8)
5.1.备注说明 (8)
1. 概述
本文档提供接口给手机端使用,为手机端提供业务平台数据
2. 涉及接口
本文档涉及的外围系统接口包括:无
3. 接口总体要求
3.1.系统间接口的原则
接口设计遵循如下原则:
⏹安全可靠性原则:系统应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策略,支持多种安全而
可靠的技术手段,制定严格的安全可靠的管理措施;
⏹开放性原则:提供开放式标准接口,提供与其它系统的互联互通;
⏹灵活性原则:提供灵活的接口设计,便于接口的变动。

⏹可扩展性原则:支持新业务的扩展以及接口容量与接口性能的提高;
⏹可管理性原则: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保证在运行过程中提供给管理员方便
的管理方式以处理各种情况;
⏹统一性原则:应当保证系统的接口方式、接口形式、使用的协议等标准、统
一。

3.2.处理流程
接口处理流程
请求消息JSON(详细见下面各列表)
应答消息json (JSON格式)
接口协议http(rest协议)
Mascar_qis 服务端
接口实现

手机APP(android&iphone)
主要使用

4. XXX服务端接口
测试地址前缀:http://192.168.3.208:8088/xxx/xxx 4.1.XX模块-根据XX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接口名称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
接口描述根据厂商ID下载相关的配置文件
测试地址前缀+/file/download/{storeId}?token=
token参数详见配置
请求方式GET
正式地址待定
参数请求体
参数参数含义类型长度必填说明patform 平台String 20 必填值为iphone或
者android
响应体

4.2.XX模块-生成指定XX的文件配置
接口名称生成指定商家的文件配置
接口描述根据厂商ID,生成指定商家的文件配置
测试地址前缀+/file/generate/{storeId}?token=
token参数详见配置
请求方式GET
正式地址待定
参数请求体

响应体
参数参数含义数据类型说明respCode 标识是否操作成功String 0成功1失败
respDesc 当标识respCode为1
时候显示错误信息
String
4.3.APP启动-初使化参数
接口名称初使化参数接口
接口描述初使化参数接口
测试地址前缀+/brands/param/list?token=
token参数详见配置
请求方式GET
正式地址待定
请求参数

响应体
参数参数含义数据类

说明respCode 标识是否操作成功String 0成功1失败
respDesc 当标识respCode为1时候显示
错误信息
String
shareFacebookUrl fb分享的地址String shareFacebookKey String shareFacebookSecret String shareFacebookInfo fb分享的内容String shareTwitterUrl tw分享的地址String shareTwitterKey String shareTwitterSecret String shareTwitterInfo tw分享的内容String shareEmail String shareEmailTitle email分享的标题String
maxNumOfFamilyMe mber 最多允许加入的家庭成员的个

String
guidingTextOfHBC HBC引导文字String helpTextOfHBC HBC帮助文字String
payType 支付类型String 1-Authorize.n
et,2-TrustCo
mmerce,3-Pr
oPay
注:以上所有内容需先Base64解,再DES解才可得到定义的内容
5. 附件
5.1.备注说明
token算法生成说明:
加密方式:
手机与服务端各持有密钥Key,密钥暂定为XXXX。

token=Base64(“time=&num=&accessToken=&version=&appId=&brandId=& platform=& phoneUUID=”)
Key值说明
time当前时间的long值
num 5位数字和字母的随机字符串
accessToken Des(Key, “time_ num”)
appId 后台分配的用户Id
调用注册或者没有id直接使用init
version App当前版本号
brandId 后台分配的品牌Id
platform 平台类型:
iphone/iphoneLite
android/androidLite phoneUUID 安装软件后唯一标识64UUID
开发过程中,可以先传一个固定token:
xxx
备注:
respCode 标识是否操作成功String 0成功
1失败
2 用户其他手机登录
3 用户登录后,被锁。

respDesc 当标识respCode为1时候显示错误
信息
String
如果2 或者3需要强行弹框,点击后直接退出到登录界面。

1视业务逻辑,选择是否强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