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简答题

复旦大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简答题
复旦大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简答题

简答题

1、生命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是由有序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系统

(3)生命具有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特征

(4)能够应对并适应外界刺激,保持内环境稳态

(5)繁殖和进化

2、为什么说水分子是偶极子?它有什么化学特性?

答:(1)水分子中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氢、氧的电负性不同而导致水分子一侧显正电性,另一侧显负电性,从而表现出电极性,因而它是一个典型的偶极子。(2)水分子之间可建立弱作用力氢键,水中每一氧原子可与另两个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两个氢键。氢键作用力很弱,常温下氢键常处于断开和重建的过程中,从而赋予水的流动性。由于水分子具有这一特性,它既可同蛋白质中的正电荷结合,也可同负电荷结合。蛋白质中每个氨基酸均可结合水分子,这也是蛋白质溶于水的原因。

3、淀粉和纤维素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异同?

答:(1)相同:均是由葡萄糖组成,分子式可以用分子组成为(C6H10O5)n表示(2)不同:n不同,一般纤维素要大一些,纤维素分子的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三个醇羟基而淀粉分子结构有直链结构和支链结构两种。淀粉是由α-葡萄糖组成的,而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组成。

4、动物为何含有更多的脂肪?

答:植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的,可由光合作用直接提供能源,因而以容易降解的淀粉作为能量的储存分子。动物以运动作为主要生活方式,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为了减少运动时体重的负担,需选择重量轻而比热高的有机分子——脂肪来储存能量,因而具有更多脂肪。

5、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别。

答:要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

6、简述Na+/K+泵的开关模型。

答:细胞质Na+离子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跨膜的通道蛋白质磷酸化,并引起蛋白构型变化,蛋白质构型的变化将Na+泵出细胞外,同时结合细胞外K+。蛋白与K+离子结合使得其释放磷酸基团,这一过程使得蛋白质构型复原,同时将结合的K+释放到胞内。复原的蛋白再次结合Na+,重复循环。

7、什么是能障?什么是活化能?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1)能障:就是启动某一化学反应时存在的能量障碍。

(2)活化能:用于克服能障,使化学键断裂,促使化学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3)酶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因有三:

①提高底物在反应区间的浓度;

②使反应基团正确定位以便反应底物之间充分接触;

③改变反应底物的分子几何构型和电子轨道的分布。

8、什么是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它在药物设计中有何应用价值?

答:(1)酶促反应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个或者一类底物的生化反应起催化作用。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包含两个部分,结构专一性(只能催化特定的底物反应,涉及特定的化学键)和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与几何异构)。

(2)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一些药物的手性(旋光性)和药效和毒性等相关,可以通过酶特异性地去除手性相反的无效/毒性药物;生物导弹等等。

9、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

答:略,主要从DNA复制次数和细胞分裂次数、染色体配对、细胞质分配等方面,从异同两个点来回答即可。

10、为什么说基因的遗传规律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

答:(1)因为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DNA位于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遗传规律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

(2)简单的行为介绍。

11、为什么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毛色常常出现杂斑?

答:哺乳动物性别决定为XY型,雌雄个体性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差别大,所以雌性个体体细胞内两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一条,当雌性个体为杂合子时,由于不同细胞中X染色体失活的情况不同,就导致了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形状表现不同。控制动物毛色的基因就位于X染色体上,当X染色体随机失活后,不同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即出现杂斑。

12、DNA两条互补链的复制方式有何不同?

答:(1)DNA的复制是边解旋变复制的,分别以母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子DNA 链从5’-3’方向延伸。所以复制叉上的两条单链复制是不对称的。先合成的是前导链,而在前导链合成一段距离后,从其暴露出的3’端合成引物进行复制的是后随链。

(2)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链是连续合成的,后随链是不连续合成的,即先合成短的冈崎片段,在连接起来构成后随链。(冈崎片段的合成始于一小段RNA引物,这一小段RNA引物随后被酶切除,缺口由脱氧核苷酸补满后再与新生的DNA联连在一起。)

13、三联密码子是如何破译的?

答:科普作家伽莫夫猜测三联体密码、克里克用诱导噬菌体产生突变的方法验证了三联体密码、尼伦贝格采用体外合成的方式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苯丙氨酸。

14、简述密码子的组成特点。

答:(1)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组成,遗传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3个为终止密码子,其余61个密码子编码20种氨基酸。

(2)密码子具有通用、兼并、摇摆(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可选择不同碱基配对)、偏爱、偏离(针对着几个方面稍展开即可)等特点。

15、核苷酸的插入可引起哪些突变?是否所有的插入突变都会引起密码子的改变?举例说明。

答:(1)核苷酸的插入可因此移码突变和非移码突变。

(2)不是;当核苷酸插入于内含子中,或插入的核苷酸数是3的倍数,则不会引起密码子的改变;当插入的核苷酸不是3个倍数,则会引起移码突变。(自由举例)

16、艾滋病为何难以治疗与防治?

答:(1)RNA病毒,单链,变异性高;

(2)攻击人的免疫系统,难以治愈(自己展开论述)。

17、常用的质粒克隆载体包括哪些基本的结构元件?各有什么功能?

答:常用的质粒克隆载体包括复制起始点(被宿主菌识别而扩增)、质粒筛选标记(可使质粒DNA在选择压力下保留在细胞中)、插入子筛选标记(根据筛选标

记的表型可以判断外源DNA是否已插入到克隆载体中)、多克隆位点(便于不同顺序的外源DNA整合到载体中)等部分。

18、简述DNA克隆的过程。

答:从细胞中分离出DNA、限制性内切酶截取DNA片段、分离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质粒并进行以相同的内切酶酶切,并用连接酶将片段和质粒重组、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进行培养、筛选并得到目的基因的克隆。

19、如何构建来自人体血细胞的表达基因文库?

答:从人体血细胞中分离纯化mRNA,然后用逆转录酶合成与mRNA分子互补的DNA,这个互补的DNA(cDNA)插入载体中获得的克隆群体,即人体血细胞的表达基因文库。

20、简述PCR原理。

答: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有三个步骤组成:

(1)DNA模板变性:利用高温耐热DNA聚合酶的特性,在95°高温下使模板DNA变性成单链。

(2)模板与引物复性:降低温度,使变性DNA模板与扩增引物互不结合。(3)延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模板,以引物起始进行延伸。这一过程可自动化反复进行,每扩增一次,DNA分子的数量增加一倍。

21、简述病毒复制的主要过程。

答: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释放(扩展介绍即可)。22、近几十年人类中经常爆发新生病毒病的原因有哪些?我们有何良策?

答:原因有三:

(1)病毒的进化(变异是病毒进化的基础,而通过变异或基因重组或装配,病毒可以获得过去没有的特征,可以跨越物种,致病性更强,传染性更高,特别是RNA病毒,由于RNA为单链,稳定性差,其变异性更高。)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人口流动

良策:(1)探索与病原体斗争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维护生态平衡,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3)防止生物入侵,并对病毒的进化和变异做出合理的预测

(4)在进行基因重组的实验中防止“超级病毒”的出现

23、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生活史特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生活史中都有世代交替,但是苔藓植物生活史中,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劣势,并寄生于配子体上;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简化,二者均能独立生活。

24、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其进化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1)精子通过花粉管运输,可在干燥的环境下完成受精作用

(2)具有特殊的双受精

(3)具有高度发达的孢子体和分化

(4)出现了真正的花

(5)胚珠由心皮所包被,从而导致了果实的形成

25、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盲端?

答:海绵动物各个细胞间的联系很少,缺乏真正的组织,而其胚胎发育也很特殊,为胚胎逆转(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长出鞭毛,

植物极的大细胞形成一开口,带鞭毛的小细胞从开口向外翻出,形成海绵动物所特有的两囊幼虫,至原肠胚形成时,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层细胞,而另一端的大细胞外包,成为外层细胞)。它与其他动物发育的区别在此,而它不能再进一步演化成为其他多细胞动物类群,是动物进化的一个分支,所以为动物进化史的盲端。

26、羊膜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动物进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外壳(防止卵内的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入)

(2)卵壳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的进行)

(3)卵内有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

(4)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

(5)有尿囊,胚胎所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到此囊中

(6)尿囊上面有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胚胎的呼吸器官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动物能够在陆地上孵化。爬行动物是最先出现羊膜卵的,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为动物登陆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创造了条件。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油菜素内酯 油菜素内酯又称芸薹素内酯,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器官中。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激素。属新型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理学家认为,它能充分激发植物内在潜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耐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抗盐能力,使作物的耐逆性增强,可减轻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1970年,美国学者J.W.米切尔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极强生理活性的物质,定名为油菜素,当这一成果发表后曾遭到异议。后来,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用了10年时间,从225公斤油菜花粉中提取出10毫克样品。1979年格罗夫鉴定了它的分子的立体构型并定名为油菜素内酯。现在,科学家们已逐步认可它是继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之后的第六大类植物激素。) 基本资料 油菜素内酯 中文通用名称:24—表芸苔素内酯 英文通用名称:24—Epibrassinolide 化学名称:(22R,23R,24R)-2α,3α,22,23-四羟基-β-高-7-氧杂-5α-麦角甾-6-酮 其他名称:油菜素内酯 化学分子式:C28H46O6 性状:白色晶体粉末,MP,255-258℃(EtoAc)D21 +32 毒性:本剂为低毒作物生长调节剂 作用 油菜素内酯几十年来,已经对油菜素内酯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进行了较充分地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方面。油菜素内酯促进伸长的效果非常显著,其作用浓度要比生长素低好几个数量级。 其作用机理与生长素相似,YoPP等(1 981)发现BR与生长素有正协同作用。通过促进细胞膜系统质子泵对氢离子的泵出,导致自由空间酸化,使细胞壁松弛从而促进生长。同时,油菜素内酯还能抑制生长素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含量,所以,当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同时使用时,有明显的加成效果。 另外,油菜素内酯还能调节与生长有关的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实现对生长的控制(油菜素内酯类物质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 另外,油菜素内酯还能调节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使处理部位以下的部分干重明显增加,而上部干重减少,植物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油菜素内酯也能影响核酸类物质的代谢,还能延缓植物离体细胞的衰老。 目前,在各种作物中已经发现40多种油菜素内酯化合物,它们总称为油菜素内酯类化合物(简称BRs)。,它们广泛分布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及植物的不同器官中。其中含量较高、活性较强的是一种叫油菜素甾酮。油菜素甾酮是油菜素内酯合成的前体,施用效果与油菜素内酯相同。在作物上应用的BRs,主要有油菜素内脂(BR)、表油菜素内酯(epiBR)。 八十年代初,人工合成油菜素内酯及其类似物获得成功。国际更为通行的称呼是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

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命科学与农业可持续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气候异常变化、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前通过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如施加化学肥料及杂交育种等方法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更好地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让人们满足不仅吃饱而且吃好的愿望,仍然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技部认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对于作物育种、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相关基础研究,对解决我国及全球粮食食品安全提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良机,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健康长寿 从现在的医学与药品发展来看,生命科学将为医学保健长期服务1、研制更有效的药物 制作药品一般分为1从天然生物中提取2化学合成3发酵产物。其中1和3都是与生命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将可以发现更多的药品,而且还可以将以前稀缺的药品通过利用基因工程进

行批量化的生产。 1、生成更多的生物医用材料 早期的生物医用材料有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人工合成材料,近些年也开始用或材料或者用组织工程制造出的活动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首先必须具有生命相容性(一方面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对机体不产生明显的有害的效应;另一方面指机体对材料也不产生明显的有害影响)及与其使用的部位相适应的机械、生化性能。此外,生物医用材料还应具有相应的强度、韧性、弹性、耐磨、耐疲劳、耐腐蚀及润滑等性能要求。 生物医用材料的类型有: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复合材料以及生物衍生材料。除了以上材料还有具有远大发展的仿生智能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2、改造人类的基因组成 人类基因组约含10万-20万个基因,把人的所有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及其破译全部遗传信息。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例如,人类的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a)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如果患者的双亲外观都正常,更具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分析,患者的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在他们的后代中,发病概率是1/4。所以通过改造基因组可以成为人类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三)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命科学导论习题答案

1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 ,新陈代谢,生长特性,遗传和繁殖能力,应激能力,进化。 2 微生物发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有哪些? 在医药方面,很多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都是医学方面很重要的药品,比如胰岛素的大量制取,抗生素的大量制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发酵制酒,醋,黄色短杆菌发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细菌的菌体就是很好的食物。在农业方面,转基因的农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体内的质粒作载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圆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根据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植物的育种,用到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产生新的遗传基因的植物,加快植物进化,选取出更优良的植株。在工业发酵,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依靠生物氧化提供的代谢能来支撑,因此工业发酵应该覆盖微生物生理学中生物氧化的所有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3 为什么说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致命性的危害,但对人类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先进而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除。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4 简述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各自组成和各自特点? 天然免疫,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所以也叫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屏障结构为:(1)皮肤粘膜屏障—体表皮肤与腔道黏膜(2)物理屏障(3)化学屏障(4)生物屏障(5)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其效应分子有:(1)补体系统(2)细胞因子(3)溶菌酶(4〕其他分子;其免疫细胞有:(1)吞噬细胞(2)NK细胞(3)肥大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免疫效应:从即刻起到96小时之内被启动。由于是非特异性的,所以抗原识别谱广,无免疫记忆,且作用时间较短 适应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体提呈抗原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年股份自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 2. 增殖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 3. 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期末考试试卷2015.6姓名学号得分 一、选择题(共35分) 1在原核细胞中可以发现哪个组分 a . 线粒体 b. 核糖体c. 核被膜 d. 叶绿体 下述哪个细胞器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共有的 a. 叶绿体 b. 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 c. 液泡 d. 线粒体 2若你追踪生物膜上一个小区域从一种细胞器流向另一种细胞器时,你将看到的流程是 a. 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 b. 液泡—质膜—核被膜 c. 核被膜—溶酶体—高尔基体 d.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质膜 3对结合型核糖体而言,下述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结合型核糖体被它自己的膜包裹着 b结合型核糖体在结构上与游离核糖体不同 c结合型核糖体一般合成膜蛋白和分泌型蛋白质 d结合型核糖体聚集在糙面内质网腔内 4如果一个二倍体细胞在细胞周期的G1期时测出的DNA含量为X。那么同样的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时DNA的含量是 a. 0.25 X b. 0.5X c. X d. 2X 5DNA复制发生在 a. G1期 b. S 期 c. G2期 d. M期 6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一个区别是 a. 癌细胞不能合成DNA b. 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止在S期 c. 即使癌细胞处于紧密堆积时,它仍能继续分裂 d. 癌细胞一直处于细胞周期的M期 7肌肉细胞与神经细胞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 a. 它们表达不同的基因 b. 它们含有不同的基因 c. 它们使用不同的遗传密码 d. 它们的核糖体的结构不同 8对于一个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而言,它必须是 a. 有4个结构域 b. 有2个或2个以上肽链组成 c. 由4肽组成的亚基组成 d. 至少有4个二硫键 9某些细菌在80℃以上的温泉内生存,仍具有各种代谢活性是因为 a. 它们可以使菌体内部维持在比外界环境低得多的温度 b. 高温促进代谢反应,因而不需要催化剂作用 c. 它们的酶反应所需的最适温度高 d. 它们的酶对温度很敏感 10真核细胞中三羧酸循环的大部分酶位于 a. 质膜 b. 细胞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线粒体基质 11按DNA片段产生RNA分子称为 a. 转录 b. 翻译 c. RNA剪接 d. 复制 12在核小体中,DNA是绕在下述哪个组分上 a. DNA聚合酶分子 b. 核糖体 c. 组蛋白 d. 细胞核 13下列哪一个重组DNA技术中使用的工具酶与相连接的应用不相配 a. 限制性内切酶——获得特定的DNA片段 b. DNA连接酶——切断DNA产生一个粘性末端

工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现代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初探-3页文档资料

工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现代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初析Initial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Biotechnology Public optional Course 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ang Fang, Sheng Wang, Shen Sisi Abstract Centering on the goal of deep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etence-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of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o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biotechnology, one of the public optional courses,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out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100124 生物技术是21世纪世界各国优先发展支柱产业,是解决人类所面临诸多如食品短缺、人类健康、环境及能源等相关问题一门关键技术[1]。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工科大学,但是生物技术专业创建较晚,生物领域知识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还未能在全校普及,满足不了广大学生强烈求知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多年为本院学生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基础上,首次增开全校公共选修课现代生物技术导论,旨在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应用及各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有一定认识与了解,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向学校各个专业渗透,促进边缘交叉学科领域发展[2-3]。 但是,公共选修课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如何选择合适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以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诸多问题是教学过程中面临主要难题。结合本校学科设置方向与特点,在现代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较好成效。 1 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求知欲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是为非生物专业学生介绍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使学生对整个生物领域有全面了解与认识,同时对所学专业有促进作用[4]。因此,如何做到在较短课时中让学生既能掌握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内容,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关键。 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相比,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与院系,有是理工科专业,对生物知识有初步认识;而一些文史类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中基本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因此,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既选用一些经典通俗生物剖析丛书如《生命奥秘》等作为参考书,也为部分有基础学生提供《生物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等专业教材,使不同背景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课本。 在教学内容编排中,选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课程既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还注意内容深度与广度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明白。如在上绪论课时,就根据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分别介绍生物技术对环境、交通、电子及金融贸易等领域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从本专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热情与学习兴趣。在讲基因工程这章时,由于提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做了相应调整,对这章节内容有所侧重,力图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2 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一直在剖析一个问题。此外,现代生物技术导论公选课程由于学生年级、专业差异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 一、问答题 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

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有哪些与动植物不同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 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生物技术导论 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 务社会的技术。 2、基因组(genome):基因组是一种生物体或个体细胞所具有的一套完整的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生物的基因组一般以染色体 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或细胞核中。 3、抗体(antibody):抗体是由抗原刺激B细胞经分化增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具有多方面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4、肿瘤(tumor):肿瘤是由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 5、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就是在体外,将不同的基因通过切割、连接,形成杂合片段,插入到合适的载体上形成重组分子, 转化到宿主细胞中。 6、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是指出于治疗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 以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这些被培养出来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移植而治疗疾病。 7、干细胞(stem cell):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产生表现 型与基因型和自我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选择: 1、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裸细胞。 2、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及记忆性。 3、HIV繁殖的关键步骤: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基因核酸的复制。 4、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基因重组是三位一体的实验方法,构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5、在传统的基因重组中,需要三大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载体。 6、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以及电穿孔和显微注射等。 7、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悬滴培养法、培养瓶培养法、旋转管培养法、灌注小室培养法、培养板培养法。 填空: 1、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2、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4、一种物质对某一机体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与该物质的三个特征有关:异物性、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化学结构。 5、艾滋病的临床反应: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潜伏期、艾滋病期。 简答: 1、病毒的特征:1)形态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无细胞结构,有大分子特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并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3)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4)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和蛋白质等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5)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可形成结晶,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6)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7选5) 2、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艾滋病易感场所,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措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输血筛选策略、避孕套的使用、针具交换、美沙酮维持法;2)免疫接种,有效的疫苗不仅可以诱导出中和抗体,还可以产生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应答,才能阻止感染的建立,或阻断游离的或与细胞结合的病毒的传播。3)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我国法律规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4)国境检疫。 3、传统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1)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2)DNA片段的连接反应;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4)转化细胞的扩增培养;5)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纳米生物学的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用先进的物理学、纳米科技手段研究生物学基本问题,即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学;另一方面是向生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物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生物是在处在不断的进化中,生物的不断进化和演变也铸就了世界繁多的生物种类。同时地球上复杂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那么二者相同的巨大演变是否又存在着某种相关联系呢?我通过相关的研究和论证发现生物的进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联系,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自然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发展。 关键词: 生物多性自然环境进化主动适应被动适应自然选择 从物种起源谈生物进化与环境。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一书《物种起源》,该书以自然选择为核心,对生物进化和地史演变,地理变迁等做了具体的解释。同时又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生物通过不断地演变进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他们就会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生物就会在新的变化的环境中逐渐淘汰消失。这说明了环境影响了生物,并促使其进化适应新的环境,同时更说明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确实存在重要的联系。 从化学起源说中谈生物进化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产生和进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逐步降温以后,通过漫长的时间,又非生物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说明原始地球温度的下降,给生命的出现提供

了条件,而又经过漫长的时间地球上含有的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气体在雷电的反应下逐渐形成了有机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再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分子,然后聚合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最后通过时间的聚合逐渐演变成为海洋中的原始生命。这里地球环境的变化对生命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要是没有地球这合适的环境还能诞生成原始生命吗?环境的变化促使了原始生命的产生,促进的早起生物的进化和发。 自然环境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生物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元古宙时期生物又经过了从原核生物到多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元古藻类,早古生代海洋中又逐渐产生了无脊椎动物种类,奥陶纪开始出现了淡水的原始鱼类。晚古生代,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发展到鼎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然而由于此时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陨星撞击地球导致火上大爆发使地球发生了两次集体生物灭绝,也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了更替,促使地球生物迅速的进化远古类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等。又经过漫长的自然变化,地球上已经逐渐形成类似今天的大气层,形成了生命需要的氧气,而这时的生物也已经经过了巨大的发展进化而产生了茂密的森林,脊椎类动物也迅速产生,恐龙应时而生,达到远古生命大繁荣时期,形成众多生物种类。然而,好运并未一直延续。地球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恐龙集体灭绝,自然环境再次发生巨大变化,陆地大量出现,形成海陆分布格局,也为从爬行动物过渡到哺乳动物提供了条件,而后地球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为人文、管理、工科、理科等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向各门类非生物专业学生传授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应对进入新世纪面临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本课程教学理念反映生命科学近年来发展的主脉,涵盖生命学科的若干主要领域,并使教学内容兼具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脉络的把握,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基因重组技术为核心,再加上对宏观自然环境的重视,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主流。教学大纲紧跟学科发展趋势,结合生命科学前沿热点,课程设置和内容抓住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命伦理几大方向,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1.紧密联系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内容具时代感。 2.包含必要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利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向生命科学作跨学科发展。 3.配合课堂教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注意与中学生物课程衔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尽量利用课件中大量生动图片,提高学习兴趣。 5.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与讨论,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能,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注:“√”的数量从1-3,代表贡献的大小。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生命科学导论[智慧树]

第一章 1【多选题】(1分) 以下元素中哪种是微量元素? A.Na B.Cr C.K D.Mg E.Ca F.Se G.H H.F 2【多选题】(1分) 生命科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实验生物学 B. 描述生物学 C. 分子生物学 D. 结构生物学 E. 创造生物学 F. 新兴生物学 第二章1、【单选题】(1分) 多肽中,邻近几个氨基酸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状称为:

C.二级结构 D.三级结构 2、【多选题】(1分) 以下哪些是生物大分子? A.核酸 B.磷脂 C.氨基酸 D.蛋白质 E.多糖 F.DNA 3、【多选题】(1分) 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区别,哪些话是正确的? A.淀粉是β(1-4)糖苷键形成 B.淀粉是葡萄糖构成的 C.纤维素是α(1-4)糖苷键形成 D.纤维素是β(1-4)糖苷键形成 E.纤维素是果糖构成的 F.淀粉是α(1-4)糖苷键形成; 4、【单选题】(1分) 多糖链是由单糖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 A.磷酸脂键 B.肽键

5、【单选题】(1分) 肽链是由氨基酸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 A.氢键 B.磷酸脂键 C.肽键 D.糖苷键 6、【单选题】(1分) 核酸链是由核苷酸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 A.氢键 B.肽键 C.糖苷键 D.磷酸脂键 7、【单选题】(1分) 核酸的二级结构主要依靠什么键形成? A.氢键 B.磷酸脂键 C.肽键 D.糖苷键 第三章1【单选题】(1分) 以下有关酶的催化效率的表述,哪句是错的: A.酶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C.酶的催化专一性强 D.细胞内生化反应速度可通过酶的活性来调节,但不能通过细胞产生酶的数量多少来调节2【单选题】(1分) 反密码子位于: A.tRNA B.rRNA C.DNA D.mRNA 3【单选题】(1分) 以下哪个途径是用于固定CO2的: A.电子传递链 B.卡尔文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糖酵解 4【单选题】(1分) 磺胺可以杀死细菌是因为: A.磺胺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 B.磺胺可以破坏DNA的结构 C.磺胺可以破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D.磺胺是一种变构调节剂 5【单选题】(1分) 科学家发现大肠杆菌可以进行多种代谢方式,以下哪种方式产能最多: A.发酵

复旦大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简答题

简答题 1、生命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是由有序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系统 (3)生命具有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特征 (4)能够应对并适应外界刺激,保持内环境稳态 (5)繁殖和进化 2、为什么说水分子是偶极子?它有什么化学特性? 答:(1)水分子中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氢、氧的电负性不同而导致水分子一侧显正电性,另一侧显负电性,从而表现出电极性,因而它是一个典型的偶极子。(2)水分子之间可建立弱作用力氢键,水中每一氧原子可与另两个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两个氢键。氢键作用力很弱,常温下氢键常处于断开和重建的过程中,从而赋予水的流动性。由于水分子具有这一特性,它既可同蛋白质中的正电荷结合,也可同负电荷结合。蛋白质中每个氨基酸均可结合水分子,这也是蛋白质溶于水的原因。 3、淀粉和纤维素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异同? 答:(1)相同:均是由葡萄糖组成,分子式可以用分子组成为(C6H10O5)n表示(2)不同:n不同,一般纤维素要大一些,纤维素分子的一个结构单元含有三个醇羟基而淀粉分子结构有直链结构和支链结构两种。淀粉是由α-葡萄糖组成的,而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组成。 4、动物为何含有更多的脂肪? 答:植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的,可由光合作用直接提供能源,因而以容易降解的淀粉作为能量的储存分子。动物以运动作为主要生活方式,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为了减少运动时体重的负担,需选择重量轻而比热高的有机分子——脂肪来储存能量,因而具有更多脂肪。 5、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别。 答:要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 6、简述Na+/K+泵的开关模型。 答:细胞质Na+离子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跨膜的通道蛋白质磷酸化,并引起蛋白构型变化,蛋白质构型的变化将Na+泵出细胞外,同时结合细胞外K+。蛋白与K+离子结合使得其释放磷酸基团,这一过程使得蛋白质构型复原,同时将结合的K+释放到胞内。复原的蛋白再次结合Na+,重复循环。 7、什么是能障?什么是活化能?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1)能障:就是启动某一化学反应时存在的能量障碍。 (2)活化能:用于克服能障,使化学键断裂,促使化学反应进行所需要的能量。(3)酶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因有三: ①提高底物在反应区间的浓度; ②使反应基团正确定位以便反应底物之间充分接触; ③改变反应底物的分子几何构型和电子轨道的分布。 8、什么是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它在药物设计中有何应用价值? 答:(1)酶促反应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个或者一类底物的生化反应起催化作用。酶促反应的专一性包含两个部分,结构专一性(只能催化特定的底物反应,涉及特定的化学键)和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与几何异构)。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历年试题 修订版

生导07期末考题) 名词解释: 化学渗透学说 细胞全能性 半变态 半保留复制 双受精 限制性内切酶 阈刺激的全或无定理 伴性遗传 简答题: 连线:植物动物种类和代表生物 生命的特征 图表说明五界学说,列表比较五大分类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代表生物 达尔文进化论内容与主要证据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 yc08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名词解释一共十个其实还蛮简单,ppt上都有的貌似回忆不全了,求强人补全 选择,比较难的一个是光呼吸的底物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内脏机能的重要调控中枢是什么 判断,原核生物是否都只能进行无性繁殖,还有一个细胞分裂的M期和S期分别代表什么期被我弄反了 连线,难度在于水稻和苹果哪个是单子叶哪个是双子叶植物 05 1免疫与免疫应答 2卡尔文循环 3突触与神经元 4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5生态系统和生态演替 2008年06月25日 名词解释:(5*3) 氧化磷酸化 减数分裂 全或无定理

全能干细胞 双受精 问答:(5*5) 三种RNA在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 种群的特征及具体举例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题中两个哪个是人的DNA,哪个是病毒的单链DNA,并说明理由 影响微管和微丝的毒素对细胞分裂分别有什么影响 06生导题 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3*10 中心法则,种群,移码突变,静电位和动作电位,完全变态,生物多样性,能障,流动膜蛋白结构 第二大题是选择题,2#17 反正书后练习看下,提纲背背就可以了 第三大题是问答题,4+8*4 1.配对,就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它们作用等的配对 2.简述磷酸化降解和无氧降解的区别 3.举出3种以上动物王国决定性别的机制 4.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内容,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有什么区别? 5.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特点,分裂以及意义 07生命科学导论试题 选择(1*40)不难。例如: DNA中如果有30%是T,则() A有70%的嘌呤,B有30%的胞嘧啶,C有30%的腺嘌呤,D有20%的尿嘧啶(差不多这个意思) 判断(1*20)不难。例如: 类病毒是只有蛋白质没有RNA。 也有偏一点的: 天花是由病毒引起的。 名词解释(3*5)答准不容易 同义突变和无义突变 同源染色体 中心法则 双名法 生态多样性 问答(5*5) 酶催化的特点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完结版(精)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文提交日期:2012 11 日 摘要 自转基因技术应用到食品产业中以来, 转基因食品飞速发展, 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制造的食品已越来越多的走上人们的餐桌。虽然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等优点较为明显,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毫无弊端, 其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风险性。为促进转基因食品研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 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 并将其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 又对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性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 并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未来发展 目录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 … … … … … … … … … … … … 1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 … … … … … … … … … 1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 … … … … … … … … … 1第三节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比较…… … … … … … … … … … 1第二章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2第一节与基因表达产物相关的健康影响…………………………… 2第二节蛋白质可能的致敏性… … … … … … … … … … … … … … 2第三节与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

题.................................... 3第四节与被标记基因生物相关的安全问题................................. 3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生态风险.............................................3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靶标效应............................................. 4第二节外源基因逃逸... ... ... ... ... ... ... ... ... ... ... ... ... ... ... 4第三节外源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 4第四节转基因生物入侵... ... ... ... ... ... ... ... ... ... ... ... ... 4第四章对转基因食品的思考... ... ... ... ... ... ... ... ... ... ... (5) 参考文献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又称为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 它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 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 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 (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若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为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1]。 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转基因食品通常分为四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其他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转基因生物是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烟草, 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从此解开了转基因食品研究和生产的序幕。 一、近些年来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目前,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被直接或间接地制成食品,常见的有玉米、大豆、番茄、油菜等。 2011 年, 29 个国家 (包括 19 个发

(完整版)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 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 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 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基因工程可以改善粮食和畜牧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化学化的恶果,必须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等。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对生物技术给予厚望。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研制更有效的药物、在基因组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理解疾病。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五、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社会有特定的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技术的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时会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使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若供卵者与怀孕的不是一个人,则生母也成了问题。例如克隆技术可以实现人的无性繁殖,那么,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会批量化吗?例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人类本身,一些人成就了改造活动的客体,而另一些人是主体,一些认识按照另一些人的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水对生命有何重要意义? 二、维生素对动物有何重要意义? 三、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请简述其意义。

四、谈谈你对基因工程的认识。 五、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机体什么症状?为什么?

六、什么是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制剂等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体的抗病能力。用于人工免疫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细胞制剂,以及结核菌素、诊断血清、诊断菌液等诊断制剂,我们统称为生物制品。人工免疫分主动和被动两类。 生物制品有用于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两类。一般来说,自动免疫专用于预防疾病,接种的物质是抗原,免疫作用出现,即形成免疫力的时间较慢,但免疫力维持的时间较长(数月至数年);被动免疫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或应急的预防,接种的物质是抗体,免疫作用可以在接种后立即出现,但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数周至数月)。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 疫苗有多种类型。死疫苗是选用能够引起较强免疫反应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制成。常用的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死疫苗的优点是易于保存,在4℃时可以保存1年左右。缺点是接种剂量大,注射后局部和全身副反应较大,且常需接种多次。 活疫苗是把致病微生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处理使其丧失或大幅度降低致病性,或从自然界找来和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没有或很小致病力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叫活疫苗。活疫苗的毒力低弱,不会引起人类生病。例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类毒素疫苗是用甲醛(福尔马林)溶液把细菌毒素的毒性消除,但仍旧保留抗原作用的生物制品。例如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现在已经可以把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综合在一起,打一针预防针可以预防多种疾病。我们把这类疫苗叫做多联疫苗。近来开发出一些新类型疫苗。它们是:亚单位疫苗、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 如果宿主已受到感染,采用人工主动免疫便为时过晚,此时应该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