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
和谐翻译 论文

和谐翻译[摘要]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
他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列入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内,并且也认识到了译者跟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代表作《浮生六记》句群、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两个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选择运用,笔者试着证明他的实践在形式,创造性跟整体风格上都达到了和谐的程度,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标准和谐理论一、和谐翻译理论最先提出翻译“和谐说”的郑海凌(2000:164)教授说:和谐的审美效果概括地讲就是,译作“既要符合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
郑海凌(2006:89)进一步阐释道: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是“和谐”。
“和谐”就是适中是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以适中的原则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原文,译者,作者,目的语读者间的关系等等,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达到圆满调和的状态。
和谐翻译与中国以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及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同,它第一次超越了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模式,选择了一条比较折中的途径,这样翻译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可见和谐翻译是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不走极端,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理论的来源和谐理论的深深扎根于儒家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莫过于“中庸之道”,它一直为历代儒家看作是道德正统。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后来《中庸》一书的出现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化,更加系统化。
“中庸”的“中”是“恰当”“合适”的意思,而“庸”则是“用”,“中”与“庸”联姻,也就是“体”与“用”的结合,是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的工具,作为各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是相对的理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篇1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1、引言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
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
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
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概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已经司空见惯,语言之间的翻译在所难免。
翻译过程中要想最大程度上理解源语言要表达的含义,实现语言之间的最佳转换,翻译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可依,而关联理论就是知道使翻译达到效果的理论依据。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和交际取决于关联。
翻译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2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关联理论翻译观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
关联理论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1986 年,关联理论是法国语言学家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W ilson)共同出版了他们的语用学着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书中提出了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出现之后, 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德国学者Gutt于1991 年出版了他的专着《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当中。
Gut(t1991)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沈家煊引入中国的,他于1988 年在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中介绍了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性的内容。
这篇文章把关联理论带入我国语言学界。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 年林克难对于Gutt的《关联与翻译》做的书评。
1997 年何自然出版了《语用学与外语学习》,对关联和关联翻译理论都做了一些研究。
2005 年,赵彦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着作《翻译学归结论》,这是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国外内广大学者致力于用关联理论解释各个领域的翻译,但对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翻译论文:浅谈翻译的未来发展

翻译论文:浅谈翻译的未来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及贸易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组织,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翻译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翻译行业将何处何从关键词:翻译市场机遇挑战未来发展一:翻译的起源与发展翻译是一项古老的事业,中国最早译事的明确记载,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翻译在古代称为“译”,开始专指北方的翻译人员。
《礼记王制》说:“中国,夷,蛮,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陈颖达疏:“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
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
”“外内之言”大约是指周代边境外的夷,狄,蛮等部落的语言和境内华族的语言。
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则自翻译佛经开始。
第一翻译时期的主要翻译人多为西域高僧或从西域取经回国的中国高僧。
佛经翻译对汉唐以来我国的哲学,文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我国现代翻译文学。
佛经翻译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也是中国翻译的起源。
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现代社会后,翻译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交流的范畴,进入到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领域。
在大量存在的不同语言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交往中,翻译是交往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市场随之火爆起来。
二:翻译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
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科技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中文翻译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的扩张,公司的全球化,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和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强劲和持续的增长。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基础学习收获一、翻译理论背景1.1 翻译学学科历史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久,西方翻译最早开始于公元三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翻译历史和西方一样悠久。
但由于对于翻译活动的认识存在诸多悖论,达不成一致意见,人们因追求所谓严整的体系、规范的术语而将历史上对翻译的传统认识排斥在理论之外,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才不过50多年的历史。
1972年,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美国人)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对研究翻译的人来说,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1.2 翻译学学科框架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领域的名称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yies”,并勾画出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研究框架,图里(Toury,1995:10)将其绘制成下图,广为学界引用:图1 翻译学学科框架图在该架构中,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
二、语言2.1语言和言语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符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可变可塑,不是固定恒定的信号。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
人们说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
(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
李海敏2011154404
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
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
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
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
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形态差异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
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
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
是表示的动作是瞬间性动作,所以不能用在表示完成时里,要用其他的表持续性动作的同义词代替。
该句应译为“Thomas Edison has been dead for 65 years.”
二、英汉复指差异
英语用词避免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而汉语则相反,汉语用词一般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因为英汉复指的差异,所以我们在翻译英语时,只要通顺,不要过于苛求重复用词的问题;汉译英时务必避免在同一段话中重复使用同一词汇,不然译文会显得单调。
啰嗦。
例如:
原文:The patient shook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owards the baby. The doctor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ssed it on the forehead.
译文:病人摇了摇头,把手伸向婴儿。
医生把孩子放在她的怀里,她吻了吻孩子的前额。
在这段话中,译者运用了替代法翻译文中重复的内容。
作者用“it”替代“the baby”,运用“she”替代文中的“the patient”,这样可以使文中的词语不重复出现,译文也不会显得单调、啰嗦,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信息主次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主次分明,先把主要信息以“主、谓、宾”或“主、系、表”的语法主干形式突出地表达出来,而后在运用动词不定式、分词短语等语法手段来表现次要信息。
而汉语句子所表现的信息往往从语法外形上主次不分,善用“话题”式的流水句,通常把主要的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区别暗含在句意和上下文的语境中。
因此,英译汉时,可以不考虑英语句子信息的主次之分,尽量译成流水句;汉译英时必须把流水句变成主次分明的英语句子,所以译者在翻译汉语时,应多使用一些分词短语、从句、动词不定式等结构和词性转换、替代、省略、压缩等翻译方法翻译次要信息,这样可以使目标译文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
1、原文:So the train came; he pinched his sister lovingly, and put his great arms about his mother’s neck and then was away.
译文:于是火车来了。
他爱抚地捏了一下小妹妹,伸出巨大的胳膊搂了一下母亲的脖子,然后走了。
2、原文:傍晚,有一只小鸡突然从门外进来,随后邻居王某跟进院来,抓起小鸡就走。
译文:Towards the evening, a chick came into his yard, followed by his neighbor Mr. Wang, who seized the chick and tried to make off with it.
四、词义差异和词义空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英、汉语言的词义存在差异,有时出现词义空缺的现象。
词义相异包括指称意义相符,蕴含意义相异,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相异两种情况。
词语意义的空缺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
翻译时需要运用意译、释义、音译和移植等方法表示其义。
意译、音译和移植都是处理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
意译是在直译方法行不通的时候所使用的一种变通译法。
移植,也叫借用,即把对方民族或文化中某些概念或某些修辞方式直接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来,使其成为译语语言的一部分。
这样就可以扩大译语语言的词汇,丰富了译语语言的表达方式。
移植法可以分为修辞移植和概念移植。
修辞移植是指将原文所使用的某些修辞表达方式直接移植到译文中来,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概念移植是指原文中某一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由于在译语中文化中阙如,因而没有相应的表达手段,于是,翻译时通过词语借用的方式将该概念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来。
一种语言中从另一语言移植来的词汇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外来词”(borrowings)。
如英语与汉语之间(英语的kowtow, litchi, sampan等来自汉语,汉语的“沙发”、“歇斯底里”等来自英语)。
马克思”与Marks,“华盛顿”与Washington等人名采用了音译方法。
但是在运用这些翻译方法翻译源文时,首先要了解译文的文化背景、文化禁忌、历史、风俗习惯等,如果不了解译文的文化现象,译入语的读者就没法看懂译文的内容,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使读者对原文的作者的表达意图造成误解,甚至会对作者和原文产生不好的印象。
如今,很多译者,尤其是学生,由于对译入语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全面,对词语的运用不够熟悉,在翻译时会没有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词语的意义和词义的空缺现象,按照本土语言的习惯翻译,导致读者不能读懂译文的意思,引起读者的误解。
例如:原文: 现在想来,当初发明用“杯具”代替“悲剧”的人绝对是天才,并且有预言家的潜质。
译文1: Now think about it, the one who first invented drinking cup to replace tragedy absolutely is a genius and has the potential of prophecy.
译文2: Now I find that the person who first used the Chinese word “杯具” (Beiju, meaning “the teacup”) to refer to its homophone “悲剧” (meaning “a tragedy) was absolutely a genius, a genius with potentials of a prophet.
在翻译这句话时,译者要考虑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没有与“悲剧”、“杯具”所代表的的特殊含义对应的词语,在译文1中,译者没有对这两个词语加上注释,而读者也不了解这两个词语的语言背景和蕴含意义,这样会让读者不知其所云。
因此英语读者在读这句话时,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导致西方读者对原文的误解。
所以,为了使读者能读懂它们所蕴含的特殊意义,避免读者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造成误解,译者在翻译时要对“杯具”和“悲剧”这两个词添加注释。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英汉这两种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给译者翻译工作造成较大的障碍,翻译工作的艰难要求译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对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知识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词语的差异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正确、透彻地理解原文,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能正确的使用两种语言的的词汇。
译者对翻译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这体现在译者的严谨、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乐业的主人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