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云南居住建筑民俗资料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民居 建筑分析

在团山有“木屑比金子贵”的说法,
说的是木雕屏门与格扇门:精致、富丽、 繁复、透漏,成为那个时代比富的象征。
张家花园的会客厅雕刻精美的六扇 屏门,为三层镂空,镂工精巧,穿漏与浮雕 结合自然,有各式吉祥图样、戏文人物 等,如喜鹊报春,象呈升平,鹿望金珠, 双狮戏球,松鹤延年……有传言,张家 人当初悬重赏寻了一位外地木匠做此六 门,酬劳是:一两木屑一两银,二两木 屑二两银,三两木屑一两金,木匠精雕 细刻历经十余年才算完工,于是这六扇 门竟成了木匠生平绝刻。
云南合院民居
Part1 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 Part2 建水传统合院民居( 以团山民居为例)
Part1 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
1.昆明地区的“一颗印”
“一颗印”的典型平面 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 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 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 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 深八尺故名“倒八尺”。 各间都有楼房。这种住宅 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 所以叫做“一颗印”。主 要分布于滇中地区。
寨门
南寨门
南寨门位于团山村的南部,建于清光 绪三十年( 1904 年)。占地 20 平 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炮楼式单开 间单门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硬山 顶,梁架为穿逗式梁架。二楼墙壁留 有枪孔,是当时守家护财防御土匪劫 掠的设施。
东寨门
东寨门位于团山村东部,建于清光 绪三十三年(1904 年)。占地45平方 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阁楼式三间单门 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悬挂山顶,梁 架为穿枋式梁架,每条屋脊翘角都有龙 形螭。中间的屋顶略高出侧间,正脊中 部有土黄色彩釉宝瓶。底层正中门洞的 穿枋雕刻有麒麟吐玉书、如意和犀牛角。
1.团山民居
“云南十八怪”早已为世人所接受,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建水县,同 样有着自身特色的“十八怪”,其中一 怪“寨中有城城中寨”指的就是建水所 辖西庄镇团山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
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
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
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
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
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傣族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
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白族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
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然后具体介绍了竹楼、白族民居、木楞房、藏族民居、云南一颗印、土掌房等典型民居。
最后,就云南传统民居形成原因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云南民居建筑1前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 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2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类型2.1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
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2.2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
其优点是,正房坐西向东,东升的太阳由白色的照壁反射进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2、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 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 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 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 ,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5、德昂族的"刚底雄"
•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 族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 成,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 德昂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 间为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 在每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 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 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 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兑)和堆放杂物。楼室则 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 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8、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辛克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
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
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
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
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
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
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
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
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
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
云南的传统建筑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单层廊),两边设厢房(耳房), 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 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 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 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 尺”。整座建筑三面为正房与两厢的 辨墙、第四面部由设有大门的围墙以 及两端的厢房之山墙构成。三面外墙 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 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 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 “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 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 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合院建筑的产生
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 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 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 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 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 重要地位。 合院式住宅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 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 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2.入口天井 由外部街道空间经宅门进入,入口天井相对于街道空间来说要狭小,而相对于院里 空间又显得开敞。因此, 通过两座宅门空间将入口天井与住宅内、外空间联系起来。 入口天井的布置一般比较简朴。入口井中修饰较少,这样既可突出宅门的重要性,又 可以充分地表达出入口天井的空间过渡作用。
3.内院天井 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内院天井。这种露天又围护私密、与室 内空间联系极为密切的内院天井空间为人们在此活动提供了绝好的场所, 它使人们既 隔离于外界,但又不脱离自然。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特别是其山墙立面构造,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名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与魅力。
一、飞檐飞檐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一般以木材或石材为材料,用来支撑屋檐,并且在设计上常常呈现出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飞檐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弧形,有的呈直线,还有的呈斜线,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头墙马头墙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一种特色装饰。
它一般位于房屋的正中心,以石材或砖块砌筑而成,形状酷似马的头部,因而得名。
马头墙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与昌盛,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习俗。
三、斗拱斗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支撑屋檐和加固建筑结构。
斗拱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斗拱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传统建筑的一大亮点。
四、廊柱廊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常常做成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廊柱的形状和样式各异,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多边形,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檐角檐角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重要装饰元素。
它一般以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点缀屋檐和增加建筑的美感。
檐角的设计多样,有的呈动物形状,有的呈花草图案,还有的呈人物造型,每种造型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云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镂窗镂窗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代表性装饰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C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主要分布于滇西北部的迪庆 及丽江等地。多有以唐喀为代表的绘画。 喇嘛寺的特点是将藏族碉房的灵活布局与汉族的轴线式 布局相结合,按“都纲法式”的建筑形制建造,平面是 个“回”字形空间,上小下大 。 通常由经堂、佛殿、嘎夏、扎仓、康村组成。 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寺(归化寺)。 喇嘛塔为覆钵式,主要由台基、塔刹、塔身构成。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Nhomakorabea
6土掌房平楼。土掌房,即密楞上铺柴草抹泥的 平顶式房屋。一般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房体厚实, 土木结构,两层或三层。墙壁为纯粹土坯垒砌或 泥土夯成的墙体。 土掌房的特点是:一是取材容易,造价低廉;二 是隔热避暑,防寒保暖;三是操作简单,结构合 理,可分期建盖施工。 彝族土掌房和哈尼族“蘑菇房” 。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1原始宗教建筑。云南的原始宗教建筑具有直观性,往 往以可以感知的自然现象为依据修建,具有面积小,机 构简单,造型水平低的特点。 A寨神或天神祭祀物:傣族和佤族的寨心、寨神庙; B祖先祭祀物:彝族的中柱 ; C保佑生育和生殖崇拜祭祀物 :永宁摩梭人的雕刻木祖; D农耕神祭祀物:哈尼族小神房等。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1架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既可抵御虫侵害, 还可防潮防湿,避洪灾,同时有利于通分散热。 云南各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也各有特色,如傣族的 竹楼,傈僳族的“千脚落地屋”,景颇族的“矮 脚长屋”,壮族的“吊脚楼”,德昂族、佤族的 具有弧形屋面的干栏式住房等。 傣族的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所处地 区的不同又可分为一下几种:西双版纳型;孟连 型;瑞丽型;金平型。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5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 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平顶碉式建筑一般二至三 层,层次错叠地建于高山陡坡之间。 平顶式住屋的特点是:一是建造经济、便捷,分 层设柱,各屋自成体系;二是楼面、屋面均以土 添实,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三是注重白、 红两色,外观精美。 平顶碉式建筑是以藏族民居为代表 。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南诏、大理国时期,井干式和土掌房等带有更多 本土色彩的建筑形式在滇西南、滇南地区也多有 分布。由于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滇南傣、 布朗等族生活的地方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异域风格 的佛教建筑,如“缅寺”和尖笋形、圆形的佛塔。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 成为很多地方建筑的主体形式。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2木楞房——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在滇西北地区, 居住井干式住屋的民族主要有普米族、纳西族和 部分怒族、藏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其中尤以 普米族和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最具代表性。 普米族的井干式建筑。 纳西族木楞房有三种,永宁摩梭人的木楞房、白 地纳西族的木楞房和金沙江畔纳西族的木楞房。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B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临沧等地。西 双版纳地区的缅寺由佛殿、寺门、前廊、经堂、僧舍、 鼓房和佛塔等建筑组成,多为东西纵向布局,没有严格 的对称和对中要求。德宏地区的缅寺一般由佛殿、泼水 亭和僧舍几部分组成,平面布局更为自由灵活。 比较有代表性有景洪曼阁佛寺,临沧沧源广允寺等。 缅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1架空干栏式建筑。 从汉魏至明清,干栏式建筑大致分为全楼居、半 楼居和地居三种类型。 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由古越人及其先民所创建, 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 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分布很广,现主要流行于居住 在滇西德宏、澜沧江下游亚热带地区的傣、德昂、 景颇、拉祜和佤族当中。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2木楞房——井干式木结构建筑。以圆木(或方 木)在方形平面的四个边上从底到顶,一层一层 (或者说一根一根)地垒叠起来,然后再加顶盖 而成的建筑。 木楞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壁体围合的空间具有 良好的保暖性;二是简单的构造适用不同坡度地 段的建盖;三是井干壁体坚固,可以防兽;四是 结构整体性能好,可以防震。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四、云南民族城市建筑 五、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六、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云南地区远古先民曾经历了 穴居半穴居、地面起建粘土木结构住屋、干栏式 住屋等建筑形式。 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出现了干栏式住屋形式 。 东汉时期,砖瓦、石灰等材料开始被运用于建筑 当中 。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有了更 广泛的传播。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A汉传佛教 :主要分布在大理、昆明、楚雄、曲靖和玉 溪等地。云南汉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基本模式是:将主要 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 殿、法堂。 具有代表性的有昆明圆通寺、邛竹寺,大理感通寺、观 音寺,晋宁盘龙寺等。 云南汉式佛塔以密檐式最为多见,如大理三塔。 幢也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建筑物,其造型和功能介于塔 和纪念柱之间。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3“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 房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 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 实,厢房屋面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 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 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 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鉴了“一颗印”形 式。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4“三坊一照壁”民居。在纵轴上建筑正房,正房两边安 置小于正房的厢房,与正房形成“门”字状,再面对正 房建一照壁与厢房相连接,构成的封闭式院落。 “三坊一照壁”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二 是具有牢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木锁)防风防火(带封 火檐外墙工艺);三是具有精美的外观装饰;四是体现 合理的房屋设计,入口曲折变化,厅廊的设置,院内各 房房屋既独立又联系,便于分期修建。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