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

合集下载

梅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梅雨?

梅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梅雨?

梅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叫梅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

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

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江淮梅雨的成因

江淮梅雨的成因

梅雨成因简单版:建议背过,考试答题用这个每年从春季开始,海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

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详细版: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 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梅雨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中国主要四种准静止锋

中国主要四种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梅雨的形成——江淮准静止锋,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

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这些诗句描述了梅雨滋润着广袤的江南沃野,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也指出了梅雨的发生时间。

那么梅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太平洋暖空气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正当梅子黄熟的季节,天气常常特别阴沉,细雨连绵不断,有时还下暴雨。

这种季节南方人称为“黄梅天”,气象学上称为“梅雨季节”。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也较高,物品容易发霉长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季节”。

除了我国以外,韩国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却没有。

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

从大范围的气流场角度来看,梅雨季节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时期,也有人把它划成一个独立的初夏季节。

因为梅雨一过,东亚地区的天气形势就进入盛夏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雨旱分布形势,也就变得和春季完全相反了。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特有的气候现象。

江淮梅雨是梅雨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范围广。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我们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了江淮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掌握梅雨期间气象预报和预警技术;3. 学习梅雨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 提高应对梅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1.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2. 副高西伸北跳:副高西伸北跳是梅雨形成的主要动力,使暖湿气流增强,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发展。

3. 梅雨锋的形成: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处,形成梅雨锋。

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4. 降水条件: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二)梅雨的影响1. 农业生产:梅雨期间,连续性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可能导致农田渍涝、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2. 交通运输: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3. 人民生活:梅雨期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引发感冒、皮肤病等疾病。

(三)梅雨的预报和预警1. 气象预报:通过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梅雨的形成、发展和结束时间进行预报。

2. 预警发布:根据预报结果,发布梅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四)梅雨的防治措施1. 农业方面:合理安排播种期,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渍涝灾害。

2. 交通运输方面: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排水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3. 人民生活方面:做好防暑降温、防潮防霉等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江淮梅雨实习,我们对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
中国雨带的推进规律指的是随着季节变化,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带南北移动的规律。

具体过程如下:
1. 春季:
- 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期间,雨带主要位于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带开始缓慢向北推进。

2. 梅雨季节:
- 到了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进一步北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以及江西北部等地),这一时期被称为“梅雨期”,特征是连续的阴雨天气,有时会持续到7月上旬末。

3. 长江中下游伏旱期:
- 7月上旬或7月中旬,雨带继续北移至黄河流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往往会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4. 华北、东北雨季:
- 7月底至8月初,雨带抵达华北、东北一带,这些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5. 雨带南撤:
- 8月底至9月上旬,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开始快速南撤,华北、东北雨季结束,而华南地区可能再次迎来雨季。

6. 秋季雨季:
- 9月份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活动,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较强降雨。

7. 雨季结束:
- 到10月上旬,雨带基本退回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标志着一年雨带推移活动的结束。

【地理知识点】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知识点】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知识点】梅雨是如何形成的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简称“梅雨”。

由于阴雨天多,长江中下游小麦最易霉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

“梅雨”在世界上仅见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是这些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

根据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发现,“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月到1月初,西风带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西风急流。

南亚由冬季高压控制转为低压控制,西南季风开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热高压,地面相对为热低压,从而使西南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4561436,东南季风较快地向北推进。

同时,蒙古高压减弱,中心位置退到贝加尔湖,从而,在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地区各有一个阻寒高压存在。

贝加尔湖以西为大槽控制,槽内常有闭合的低压环流;槽底不断分裂出小波动东移,由小槽东移带来的小股冷空气与源源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

地面表现为东西向准静锋(即极锋),形成江淮流域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

梅雨的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每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是不尽相同的。

“入梅”一般在1月1173日;“出梅”在2月1175日。

但有时差别也很大。

“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季节,因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同时河流径流量增大,利于航运。

水库普遍蓄水,有利季节调节。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报梅雨的丰富的经验。

例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发尽桃花水,必有早黄梅”,“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梅雨名词解释

梅雨名词解释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强对流性降水过程,它和“秋雨”、“伏旱”、“寒露风”一起被称为我国长江流域的四大自然灾害。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梅雨时节( 5月上旬),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日照逐渐增加,气温升高,但由于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降水在地区分布和强度方面都很不均匀。

从5月6日前后开始,黄淮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其中江淮流域雨量较大,长江流域也不少,往往连续2~3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出现所谓的“梅雨”。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由于这个时期是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所以称作“梅雨”。

这种雨,开始时间并不确定,由于阴雨影响范围有一定限制,所以梅雨成为一种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天气现象。

主要降雨时段一般在6月20日前后。

开始降雨的标志: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22 ℃或22 ℃以上。

入梅日期的早晚,与这次梅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1。

雨量充沛,连绵不断,常连下几天至十几天。

2。

开始的日子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

如1991年5月11日入梅,到6月18日出梅,历时50天。

3。

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一带,北段在黄河流域;南段在南岭一带,东段在江南地区。

4。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的日期比其他地区迟约7~10天,大别山区则可迟至20~30天。

5。

暴雨过程常伴随雷电,一般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00毫米。

6。

梅雨期降雨范围小,主要位于江淮流域,其次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东南部。

但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上海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达暴雨程度。

3。

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在我国,梅雨带是在每年的6月19-26日。

如1954年梅雨带推迟到6月24日才南落。

1955年推迟到6月25日, 1957年6月28日南落。

1959年推迟到7月4日, 1961年7月15日南落。

1965年7月14日南落, 1969年7月21日南落。

如果考虑气候平均的年际变化,那么有时,如1968年, 1973年的梅雨期甚至长达两个月。

为什么江淮流域有梅雨天气

为什么江淮流域有梅雨天气

为什么江淮流域有梅雨天气?
我国江淮流域每到6~7月黄梅成熟季节,常常阴雨绵绵,很难见到连续的晴天,气象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梅雨天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气呢?
原来,每年6~7月间,南方暖湿空气常常向北伸展到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北的地区。

但同时,北方冷空气仍然相当强大,于是,冷暖两种空气就交汇在江淮流域一带。

暖空气比冷空气轻,因此它沿着冷空气向北斜向上升,所带来的大量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凝结成云,形成一个长条形的狭小雨带,宽约200~300千米。

南方的暖空气和北方的冷空气,在6~7月这段时间里,往往忽强忽弱。

如果冷空气更强,雨带就会南移;如果暖空气更强一些,雨带就会北移。

因此,雨带一直在江淮流域南北摆动,从而使江淮流域出现梅雨天气。

两股气流交汇的结果是最终南方暖空气愈来愈强,北方冷空气愈来愈退缩,江淮流域的梅雨天气就此结束,紧接着进入炎热的盛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
导语: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气过程。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

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

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

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

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

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

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