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合集下载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引言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也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

它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维持、胶原蛋白的生成以及提供抗氧化保护等。

然而,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饮食摄入。

果蔬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物来源,它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尤为重要。

因此,本实验旨在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果蔬(例如橙子、苹果、柠檬、葡萄等)•维生素C试剂盒•蒸馏水•量筒、试管、滴管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将不同果蔬洗净并去皮,随后切成小块。

确保每种果蔬的样本大小一致。

2.将每种果蔬的样本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3.使用研钵和杵,将果蔬样本研磨成泥状。

4.将磨碎的样本过滤,得到果蔬的提取液。

5.采用维生素C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对果蔬提取液进行测定,记录每种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测定得到的结果,可以得出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差异较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数据分析方法:1. 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通过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以将其进行比较。

根据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并将果蔬按照含量的高低排序,以了解各种果蔬在维生素C含量上的差异。

2. 维生素C含量与果蔬的颜色关系观察不同果蔬的颜色特点,可以进一步分析颜色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浅色果蔬(例如白色的梨)和深色果蔬(例如红色的草莓),探讨果蔬的颜色与维生素C含量之间的关联。

3. 维生素C含量与果蔬的成熟度关系果蔬的成熟度可能对维生素C含量有所影响。

选取同一种果蔬的不同成熟度样本(例如未成熟和完全成熟的番茄),通过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研究成熟度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综合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种类的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柑橘类水果(例如橙子和柠檬)通常富含维生素C,而一些深色水果(例如草莓和葡萄)也可能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试剂配制:(1)2%草酸溶液:溶解20克草酸结晶于200毫升水中,然后稀释至1000ml(2)0.2 mg/ml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 mg抗坏血酸,溶于2%草酸溶液中,定容到50 ml容量瓶中,置冰箱中保存。

(3)2,6-二氯靛酚溶液:称取50 mg2,6-二氯靛酚钠盐,溶于50 ml热水中,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至250 ml容量瓶中。

过滤后,置于棕色药瓶中保存在冰箱内。

步骤1.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的标定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 ml,加入5 ml20 g/L的草酸溶液,以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至桃红色且15 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用同时刚配好的V C标准溶液标定,记录每ml 2,6-二氯靛酚溶液相当于V C的毫克数(mg/ml)。

2.样品的准备及滴定取样品匀浆10.0 g,加入90 ml 2%草酸溶液,定容至100 ml,过滤备用。

用标定过的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至桃红色且15 s内不褪色为止,记下染料的用量,重复三遍。

3.维生素C含量计算W=(V0-V1)A*100/MW为100g鲜样样品中含抗坏血酸的毫克数V0为滴定样品所用的染料的ml数。

V1为空白样品所用的染料的ml数。

A为1ml染料溶液相当于维生素C的毫克数(mg/ml)。

M为取样量即样品克数。

第三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17 原理用蓝色的碱性染料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对含L(+)-抗坏血酸的试样酸性浸出液进行氧化还原滴定,2,6-二氯靛酚被还原为无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多余的2,6-二氯靛酚在酸性介质中显浅红色,由2,6-二氯靛酚的消耗量计算样品中L(+)-抗坏血酸的含量。

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

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

实验六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目的新鲜食品中的维生素C主要以还原型的形式存在,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可以粗略了解该食品中维生素C的浓度。

2 要求掌握新鲜食品中的维生素C的常规化学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还原型维生素C可以还原2,6二氯酚靛酚(蓝色)。

被测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与2,6二氯酚靛酚的量呈正比,且2,6二氯酚靛酚在酸性条件下呈粉红色。

当用2,6二氯酚靛酚标定样品溶液时,其终点为被测溶液呈粉红色。

CH2OH还原型维生素CCHHOCHOCHOCHOCO+OH2,6二氯酚靛酚(红色)NClOCl→CH2OH脱氢型维生素CCH2OH脱氢型维生素CCHOCHOCOCOCO+OH2,6二氯酚靛酚(蓝色)NHClOHCl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1)公用仪器①组织捣碎机1台;②托盘天平1台;③ 1000ml烧杯2个;④ 250ml烧杯2个;⑤ 20cm镊子1把;⑥记号笔1~2个。

(2) 分组及仪器: 2人一组,每组仪器包括:① 100ml具塞量筒2个;② 10ml量筒1个;③ 5ml移液管2根;④酸式滴定管1个;⑤ 50ml烧杯2个;⑥ 50ml三角烧瓶4个;⑦漏斗2个;⑧漏斗架1个;⑨滤纸2张;⑩吸耳球1个;玻璃棒1个。

(所有仪器使用前清洗,烘干备用)2 试剂(1) 2,6二氯酚靛酚染料,配制成每毫升所含维生素C的毫克数(T值);(2) 2%草酸2000ml;(3) 1%草酸2000ml。

四、实验步骤1 取300~500g新鲜水果,置于1000ml烧杯内,称重,精确至0.01g。

2 将样品倒入组织捣碎机,加入等量2%草酸(W∶V),加盖旋紧,匀浆2~5min。

3 取出匀浆物质(以上统一进行)。

4 用50ml烧杯称取20g匀浆物质,精确度1%,编号,记录。

5 将称取的匀浆物质倒入具塞量筒,用1%草酸反复洗涤烧杯(3次),其洗涤液倒入具塞量筒,并用1%草酸定容到100ml。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精)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精)
果蔬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研究过程
1、确定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 方法及实验方案。
2 、设计实验记录卡
3、实验测定一些常见果蔬中 维生素C的含量。 4、误差分析 5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 反思与建议
测定果蔬中VC含量
• 荧光法:
• 样品中VC与邻苯二 胺反应生成有荧光 的物质,其荧光强度 与VC浓度成正比.
范例
• 实验方案设计(框架) • 测定一些常见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实验结果 记录卡
学习评价
全体学生活动:填写《研究型 课程学生学习手册》中课题研 究过程记录。
反思与后续研究
1、同一蔬菜、水果,由于外界条件变 化而使维生素C含量损失(如贮存时 间、贮存条件不同、蔬菜烹调后等)。 2、同一果蔬不同部位维生素C的含量 是否相同。
–仪器:
–荧光计
测定果蔬中VC含量
• 电位滴定法:样品中的有机酸
(弱酸)用标准碱液滴定时,被中和生成盐类。 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滴定到终点(pH=8.2,指 示剂显红色)时,根据消耗的标准碱液体积, 计算出样品总酸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 RCOOH + NaOH→ RCOONa +H2O
• 仪器:电位滴定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维生素C(vitaminC)又称为抗坏血酸,一般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均较高,不同的水果、蔬菜品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等情况下,其维生素C的含量都有所不同。

测定维生素C含量,可以作为果蔬品质指标之一。

Ⅰ.滴定法一、原理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染料2,6-二氯酚靛酚(2,6-dichlorophenolindophenol)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且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

因此当用蓝色的碱性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草酸溶液时,其中的抗坏血酸可以将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

但当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完全被氧化之后,则再滴2,6-二氯酚靛酚就会使溶液呈红色。

借此可以指示滴定终点,根据滴定用去的标准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量,可以计算出被测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二、材料、设备及试剂(一)材料:水果或蔬菜(二)设备:1.蒸发皿;2. 研钵一套;3. 移液管;4. 漏斗;5. 滤纸;6. 容量瓶;7. 微量滴定管。

(三)试剂:1. 2%草酸。

2. 2,6-二氯酚靛酚(NaOC6H4NC6H2OCL,M=290.09)将50mg2,6-二氯酚靛酚燃料溶于200ml 含有52mgNaHCO3的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250ml,装入棕色瓶内,放在冰箱里保存(因该染料性质不稳定,配制后超过一周必须重新配制)。

3.0.1mg/m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将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少量2%草酸溶液中,然后用2%草酸溶液定容至500ml(使用前临时配置)。

三、实验步骤(一)称取水果和蔬菜样品10g,放在研钵中加入2%草酸溶液约5ml研碎。

通过漏斗将研碎的样品倒入一只100ml的容量瓶中,研钵及杵用2%草酸冲洗,并将洗液一并倒入该容量瓶中,最后用2%草酸定容到刻度,过滤,滤液备用。

(二)空白滴定取2%草酸溶液10ml至蒸发皿中,以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呈粉红色,并在30s内不褪色为终点,耗用的染色体积(ml)作为空白。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18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目的学会测定果蔬中Vitc含量的方法。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1(材料,各种蔬菜或水果2(用具及仪器、研钵或捣碎机。

100ml锥形瓶、5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5ml移液管,100ml量筒,微量滴定管,漏斗、滤纸,电子天平3(试剂(1)2%草酸溶液: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2)1%草酸溶液:溶1g草酸于100ml蒸馏水。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称取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是1%草酸溶液,并稀释至500ml。

贮棕色瓶,冷藏,最好临用时配制。

(4)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溶31mg2.6-二氯酚靛酚在300ml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500ml,滤去不溶物,贮在棕色瓶内,冷藏(大约可保存一星期)。

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三、原理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蓝色)为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钠(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根据滴定时所用去染料数,计算出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滴定终点的判定是以被滴定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现的粉红色不褪色为准,这是由于2 .6——二氯酚靛酚钠具有在酸性溶液中显粉红色,而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的特性。

四、方法步骤1、提取:用水洗净新鲜白菜叶柄,用纱面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份,然后称取10.0g,加2%草酸20ml,置于组织搅碎机中打成浆状或用研钵研匀浆。

倒入100ml 容量瓶中以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静置1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

2、滴定(1)(标准液滴定: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0ml(含0.1抗坏血酸)置100ml 锥形瓶中,加9ml%草酸,微量滴定管以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秒即为终点。

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

(最好做两份)2(样液滴定:准确吸取滤液两份10.0ml分别放入100ml锥形瓶内,滴定方法同前。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 C )的测定方法(1)在测定维生素C 的国标方法中,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 C 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2、4 —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荧光法 1 •原理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 与邻苯二胺(OPDA 反应生 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 ),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 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 OPDA 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022 g/ml 。

2. 适用范围 GB12392-90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3•仪器3. 1 •实验室常用设备。

3.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 350nm 及430nm 波长的荧光计。

3. 3.打碎机。

4. 试剂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试剂。

(1 )偏磷酸—乙酸液:称取 15g 偏磷酸,加入40ml 冰乙酸及250ml 水,搅拌,放置过夜使 之逐渐溶解,加水至 500ml 。

4C 冰箱可保存 7〜10天。

(2)0.15 mol/L 硫酸:取10ml 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 1200ml 。

(3)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 0.15mol/L 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 4.1.配制。

(4) 50% 乙酸钠溶液:称取 500g 乙酸钠(CH3COONa3H2O ,加水至1000ml 。

(5) 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 3g 硼酸,溶于100ml 乙酸钠溶液(4.4 )中。

临用前配制。

(6)邻苯二胺溶液:称取 20mg 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 100ml 。

(7)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 0.1g 百里酚蓝,加0.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 10.75ml ,磨溶后用水稀释至 250ml 。

荧光分析测定维生素c

荧光分析测定维生素c
2. 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取 3. 0 mL 维生素 C 标准溶液, 按实验方法进 行操作,分别在 290 ~ 330 nm、360 ~ 460 nm 内扫描 得到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如图 1、图 2所示。 从图 1、图 2中可看出 ,当激发波长为 308 nm , 发射波长 为 408 nm 时体 系的荧光强度最大,试剂空白的荧光 值比较低且稳定, 故本实验选择激发波长 为 308 nm ,发射波长为 408 nm 。
精品课件
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
1— C u2 + +BA +缓冲溶液 +CTMAB; 2— Cu2 ++BA +维生素 C +缓冲溶液 +CTMAB
精品课件
1— C u2 + +BA +缓冲溶液 +CTMAB; 2— Cu2 ++BA +维生素 C +缓冲溶液 +CTMAB
2. 2 试剂加入顺序
按照实验方法操作, 在各试剂加入量相同的情况下, 试 验了试剂的不同加入顺序对荧光强度的影 响。试验结果表 明, 当所加试剂顺序依次为 CuSO4 溶液、苯甲酸溶液、维 生素 C 标准溶液、NaOH -邻 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时 ,体 系的荧光强度最大,因此选用此加入顺序为最佳试剂加入顺 序。
(2)水浴加热
在 35℃恒温水浴中加热 30 m in, 将溶液流 水 冷却至室温 。
(3)荧光分析
将待测样品放置于样品架上,设定激发波长为 308 nm ,发射波长为 408 nm ,测量荧光强度 F ,以 不含维生素 C 的试剂空白为 F0 ,计算 F测 =F - F0 。
精品课件
2 结果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抗坏血酸溶于水,稍溶于丙酮与低级醇类。

结晶抗坏血酸稳定,水溶液易氧化,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进程。

酸性、冷藏、隔氧,可延缓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破坏。

国内外用于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荧光法、2,4二硝基苯肼法、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只能测定食物中还原型抗坏血酸。

由于脱氢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

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法都是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2,4二硝基苯肼法是比色法,易受杂质干扰,灵敏度较低,而荧光法的灵敏度高于比色法2~3个数量级。

另外,2,4二硝基苯肼法采用85%的浓硫酸作溶剂,实验时不易操作。

荧光法利用硼酸对脱氢抗坏血酸的掩蔽作用可测出杂质的荧光值,从而提高方法的专一性。

因此,荧光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此方法易受仪器条件的限制,所以国标方法中选用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而将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分布规律以及维生素C的理化特性。

2 学会用常规的比色法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操作技巧。

3 理解测定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1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2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

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22g/ml。

3 适用范围根据GB 12392—1990进行检测,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实验室常用设备;
(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350nm及430nm波长的荧光计;
(3)捣碎机。

2 试剂配制
(1)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级试剂。

(2)偏磷酸乙酸液:称取15g偏磷酸,加40ml冰乙酸及250ml水,搅拌,放置过夜使之逐渐溶解,加水至500ml。

4℃冰箱可保存7~10d。

(3) 0.15mol/L H2SO4 :取10ml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1200ml。

(4)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0.15mol/L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偏磷酸乙酸液的配制。

(5) 50%乙酸钠溶液:称取500g乙酸钠(CH3COONa·3H2O),加水至1000ml。

(6)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3g硼酸,溶于100ml乙酸钠溶液中。

临用前配制。

(7)邻苯二胺溶液:称取20mg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100ml。

(8) 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0.1g百里酚蓝,加以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10.75ml,磨溶后用水稀释至250ml。

变色范围: pH=1.2红色
pH=2.8黄色
pH>4.0蓝色(9)活性炭的活化:加900g炭粉于1L 1+9盐酸中,加热回流1~2h,过滤,用水洗至滤液中无铁离子为止,置于110~120℃烘箱中干燥,备用。

(10)标准液
①抗坏血酸标准溶液(1mg/ml):准确称取50mg抗坏血酸,用偏磷酸乙酸液溶于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②抗坏血酸标准使用液(100μg/ml):取10ml抗坏血酸标准液,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至100ml。

定容前试pH,如其pH大于2.2,则应用偏磷酸乙酸硫酸液稀释。

③标准曲线的制备:取标准溶液(抗坏血酸含量10μg/ml)0.5ml、1.0ml、1.5ml和2.0ml 标准系列,取双份分别置于10ml带盖试管中,再用水补充至2.0ml。

四、实验步骤
全部实验过程应避光。

1 样品制备称取100g鲜样,加100g偏磷酸乙酸溶液,倒入打碎机内打成匀浆,用百里酚蓝指示剂调试匀浆酸碱度。

如呈红色,即可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若呈黄色或蓝色,则用偏磷酸乙酸硫酸溶液稀释,使pH为1.2,匀浆的取量需根据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而定。

当样品液含量在40~100μg/ml之间,一般取20g匀浆,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至100ml,过滤,滤液备用。

2 氧化处理分别取样品滤液及标准使用液各100ml于带盖三角瓶中,加2g活性炭,用力振摇1min,过滤,弃去最初数毫升滤液,分别收集其余全部滤液,即样品氧化液和标准氧化液,待测定。

3 各取5ml标准氧化液于2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标明“标准”及“标准空白”。

4 各取5ml样品氧化液于2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标明“样品”及“样品空白”。

5 于“标准空白”及“样品空白”溶液中各加5ml硼酸乙酸钠溶液,混合摇动15min,用水稀释至50ml,在4℃冰箱中放置2h,取出备用。

6 于“样品”及“标准”溶液中各加入5ml 50%乙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50ml,备用。

7 荧光反应:取“标准空白”溶液、“样品空白”溶液及上一步中“样品”溶液各2ml,分别置于10ml带盖试管中。

在暗室中迅速向备管中加入5ml邻苯二胺,振摇混合,在室温下反应35min,用激发光波长338nm、发射光波长420nm测定荧光强度。

标准系列荧光强度分别减去标准空白荧光强度为纵坐标,对应的抗坏血酸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进行相关计算,其直线回归方程供计算时使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x =ρVm×f×101000式中: x——样品中抗坏血酸及脱氢抗坏血酸总含量(mg/100g);
ρ——由标准曲线查得或由回归方程算得样品溶液浓度(μg/ml);
m——试样质量(g);
f——样品溶液的稀释倍数;
V——荧光反应所用试样体积(ml)。

【例】测定每一制备溶液的荧光强度。

用标准溶液每1ml含2.5、5.0、7.5μg及10μg样品,各标准浓度管读数减去相应的标准空白读数的各平均值作标准曲线。

由样品液读数减去样品液空白读数之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抗坏血酸(μg/ml),按取样量及稀释率计算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

如:取制备好的辣椒样品工2.138稀释到100ml,氧化后分别取10ml滤液稀释到50ml,样品读数为23.34,样品空白读数为3.188,样品读数减去样品空白读数为20.152,查荧光标准曲线相当于标准抗坏血酸的2.23μg。

2.23×1002.138×5010×1001000 = 52(mg/100g)六、实验报告
七、注意事项
1 大多数植物组织内含有一种能破坏抗坏血酸的氧化酶,因此,抗坏血酸的测定应采用新鲜样品并尽快用偏磷酸乙酸提取液将样品制成匀浆以保存维生素C。

2 某些果胶含量高的样品不易过滤,可采用抽滤的方法,也可先离心,再取上清液过滤。

3 活性炭可将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但它也有吸附抗坏血酸的作用,故活性炭用量应适当与准确,所以,应用天平称量,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用2g活性炭能使测定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完全氧化为脱氢型,其吸附影响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