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导论 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自动化是指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使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通过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自动化导论主要介绍了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

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程度和自动化层次。

自动化系统是由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信息传感器、数据处理器、执行机构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自动化程度是衡量自动化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

自动化层次是指自动化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分为过程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和企业自动化三个层次。

自动化的原理主要包括自动检测、自动判断和自动执行。

自动检测是指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

自动判断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确定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案。

自动执行是指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实现自动化生产。

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智能化、柔性化和网络化。

智能化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系统中,使其具备自学习、自适应和自优化的能力,实现智能化生产。

柔性化是指将柔性制造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系统中,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转换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网络化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构建网络化的生产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

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同时,自动化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自动化还可以提高生产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自动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自动化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其次,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人才的需求较高。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自动化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设备,对生产过程、工程控制、信息处理和管理等进行自动操作和控制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自动化导论是研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涉及自动化的概念、原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自动化导论首先要介绍的是自动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自动化是基于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和方法,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等设备,对生产过程或工程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工程系统的智能化。

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控制器的信号处理和执行器的执行动作,其中控制器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它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执行器的控制。

自动化导论还要介绍的是自动化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自动化技术分为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建筑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工业自动化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自动化技术,它可以分为生产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两大类。

生产自动化主要应用于离散型生产过程,如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过程自动化主要应用于连续型生产过程,如石油化工、电力发电等。

农业自动化主要应用于农田灌溉、植物种植、农机作业等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交通运输自动化主要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等方面,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建筑自动化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如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家居等。

自动化导论还要介绍的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正朝着高效、智能、柔性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高效性是指自动化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智能性是指自动化系统具有学习、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生产需求自主调整控制策略;柔性性是指自动化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和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持续性是指自动化系统能够在资源有限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进行可持续的生产和运营。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认知学校:专业年级:姓名:摘要:随着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也日新月异,自动化技术也日趋成熟,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应用前景大好。

人们也力求使生产发展变得更加快捷准确,处理过程更加自动一体化,减少人力劳动。

本文主要介绍进行了自动化专业导论学习后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感悟和发展。

关键字:快捷准确、自动、认知、发展自动化介绍: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的进行操作或运行。

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活动。

机器或装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或指令制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

自动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

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让人从繁重的体力、部分脑力劳动和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与连贯性,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

自动化技术的覆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自动化发展简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自动化的形成、局部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时期。

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

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局部自动化时期(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一项新科技的产生都将最先服务于军事,在敌我双方的科技较量中,不断促进科技的发展。

即使是现如今,越来越多得国家都希望军队更加自动化,如无人机的发展,按照预设指令进行目标打击,本方还不存在伤亡问题。

综合自动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20世纪50年代末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自动化导论第1章 绪论

自动化导论第1章 绪论

工业自动化的作用
1. 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2.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3. 保证产品质量; 4. 改善劳动条件,减轻体力、脑力劳动; 5. 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自动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 重要标志
自动化的研究内容
• 反馈控制和信号处理两个方面,包括理论
、方法、应用、硬件和软件等。
1.3.1 历史简介
自动化包括: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主要是以数学为基础,控制工程主要 是以技术为手段,是一门新型的技术科学,也是一 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控制理 论和工程控制论。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先后发明了铜壶滴漏 计时器、指南针以及天文仪器等多种自动控制装置, 这些发明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从1788 年瓦特(J.Watt)发明蒸汽机飞球调速器算起,控 制工程也已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控制工程 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形成并迅速发展却是最近五六 十年的事。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主要介绍关于自行运动与控制系统 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自动化专业的基本体系 和学习内容及科学方法。
1.1 常见的控制现象和自动化技术 1.2 基本概念和术语 1.3 控制理论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简史
1.1 常见的控制现象和自动化技术
1、日常生活中的控制现象 1)人的行为:大脑、四肢、眼睛 (1)人手取物的过程 (2)行走过程 (3)骑自行车过程 (4)驾驶汽车过程
力技术——能量化 ——人的手、脚、各种行为能力的扩展与增强。
(2)工业自动化的应用:
机器人等自动化机械(机器、设备) 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化车间 自动化工厂 新概念:柔性生产线、智能化生产线、
智能化车间或工厂。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自动化专业导论是一门介绍自动化技术和应用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以自动化专业导论为主题,详细介绍自动化专业的背景、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背景介绍自动化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仪器仪表和控制设备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工程设备和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涉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置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自动化概述:介绍自动化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自动控制系统: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关键元件的功能和作用。

3. 控制理论与方法: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和校正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技能。

4. 工业自动化技术:介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包括PLC、DCS、SCADA等常用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5. 机器人技术: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

6.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探讨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介绍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三、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自动化技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施和管理能力,因此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就业领域包括:1. 工业自动化:毕业生可在制造业、能源行业、化工行业等领域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

2. 控制系统集成:毕业生可在自动化工程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控制系统的集成、调试和维护工作。

3. 机器人领域:毕业生可在机器人制造公司、自动化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应用和维护工作。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1.专业的特点根据你目前的理解,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核心是什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什么?答: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控制、系统,其中控制是核心的核心。

自动化专业的特点:(1)自动化学科的数学属性——严密的理论特征。

(2)自动化科学的对象特性——鲜明的改造世界的特征。

(3)自动化科学的系统与社会属性——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4)自动化科学的渗透于扩散特性——普遍适用特征。

(5)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特点,因而利于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综合复合型人才。

(6)得益于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熏陶,思想更开阔、也更有深度,非常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7)突出系统与集成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将才”与“帅才”。

2.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差异是什么?解释闭环PID控制的作用?答: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是按信号的传递路径来区分的两种不同的控制形式。

闭环控制的被控量要经测量变送元件测量出来送回给输入端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得出偏差信号,即有反馈环节,通过反馈(负反馈)使系统的精确度提高,响应时间缩短,适合于对系统的响应时间,稳定性要求高的系统.。

而开环控制没有反馈环节,系统的稳定性不高,响应时间相对来说很长,精确度不高,使用于对系统稳定性精确度要求不高的简单的系统。

PID控制器有比例单元、积分单元和微分单元组成。

比例调节作用:是按比例反应系统的偏差,系统一旦出现了偏差,比例调节立即产生调节作用,用以减少偏差。

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调节,减少误差,但是过大的比例,是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调节作用:是使系统消除稳态误差,提高误差度。

加入积分调节可是系统稳定性下降,动态响应变慢。

积分作用常与另两种调节规律结合,组成PI调节器或PID调节器。

微分调节作用:微分作用反映系统偏差信号的变化率,具有预测性,能预见偏差变化的趋势,因此具有超前的作用,在偏差还没有形成之前,已被微分调节作用消除。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姓名:侯小超专业班级:自动化1004班指导老师:邹润民目录一.自动化概述 (3)1.对自动化的认识 (3)2.自动化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4)3.国内外的发展水平的比较 (6)4.自动化的目标培养与定位 (7)二.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及典型案例分析 (8)1.家庭自动化 (8)2. 办公自动化 (9)3.智能交通 (11)4.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 (11)三.自动化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2)四.有关服务器的知识 (12)一.自动化概述1.对自动化的认识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自动化正在飞速发展,迅速普及,自动化正在朝每个人和每个行业走来。

今天的自动化离我们已不再遥远,自动化的身影随处可见。

空调机自动地是房间温度保持恒定,洗衣机自动的洗净衣服,银行的自动门随顾客接近和离开而自动关闭,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的完成零部件的加工,机器人自动的完成装配、焊接、抛光、喷漆、钻孔、处理危险品等各种各样的任务,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中的自动化系统是人们能安全、舒适、快捷的到达目的地,等等。

当我们享受着自动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时,我们想过自动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简单地说,自动化就是在无人的情况下,用各种元件和仪表执行控制电机。

专业的说,自动化就是以控制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来控制被控对象。

具体的话,自动化就是指在没有人的参与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使机器、设备等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运行,完成预期的目标,或使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设计过程等按照人的要求高效自动的完成。

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其它一些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下,仍然在飞速的发展。

而且,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势头至如今仍没有一点放缓的迹象。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动化技术会在不久的将来从众多新兴学科中脱颖而出,从而更好地改进人类的生产结构体系,成为未来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科学。

2.自动化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自动化属于基础知识面广、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东南大学自动化导论

东南大学自动化导论

自动化导论1.学习本课程的收获与体会从比较功利的角度出发,在这门课上并没有学习到很多对目前有用的知识,因为我们才只是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能听懂的实在有限,很多专业知识并没有学习.不过这也正是这门课的开设的目的,初步认识自动化,比如定轴式指南车的工作原理,到之后介绍工厂里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参观我们自动化的实验室,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以后要学习的东西,对我们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让我们对自动化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一,理解到自动化的基本含义及其定位,知道了我们专业是干什么的-—控制。

由我们创造的设备、系统在工作时,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人的参与,却能按照人的要求“自动”完成任务。

二,理解到自动化的知识体系,对将来要学习的课程有初步认识,如我们自动化学院对数学的要求仅次于数学院系,对编程的要求仅次于计算机学院,为我们未来要学习的知识做好准备,并了解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元。

三,理解到自动化的课程体系,在将来我们学习到一门新课的时候,能通过自动化导论这堂课和这本书,对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四,理解到自动化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学科有所交叉与侧重.比如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与计算机专业的关系等。

五,理解到自动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了解我们自动化的各种分支后,我个人对知识工作自动化有较大兴趣,自己对将来的目标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成功的工厂自动化案例及特点工厂自动化,也称车间自动化,指自动完成产品制造的全部或部分加工过程。

指自动完成产品制造的全部或部分加工过程的性质:指整个工厂实现综合自动化,它包括设计制造加工等过程的自动化,企业内部管理、市场信息处理以及企业间信息联系等信息流的全面自动化.它和信息与通信、办公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保健与医疗技术并列为当代六大主导新技术。

它的常规组成方式是将各种加工自动化设备和柔性生产线(FML)连接起来,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统一管理下协调工作,使整个工厂生产实现综合自动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的控制过程 ___ 伸手去取一件物品的过程
大脑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操控手移向目标物品,眼睛将 手和物品等信息传递给大脑,并有大脑将此信息进行处理后决 定前进方向和速率,再将此结果用于操作手(臂)的动作。整 个过程虽简单迅速,但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
杯子的位置 人眼
偏差
大脑
指令
手臂
手的位置
贝尔曼 (1945)动 态规划
庞特里亚 金(1959) 极大值原 理
卡尔曼(1960)《控 制系统一般理论》 状态空间描述、 能控、能观
• 2008奥运会降雨量控制 2008年8月8日晚20~24时,一条暴雨云带自西南向东 北顽强地向北京城进发,向“鸟巢”进发,但气象部门 自2008年8月8日下午16时到23时39分,共在北京21个作 业点持续发射1104枚火箭弹,最终将其成功拦截在北京 城外。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火炬控制
1.2.3 反馈、调节与决策
调节 (Regulation) :通过系统的反馈信息 自动校正系统的误差,使诸如温度、速度、 压力或位置等参量保持恒定或在给定范围之 内的过程。

调节:以反馈为基础。
闭环控制:以反馈为基础。 控制 开环控制:无反馈。
1.2.3 反馈、调节与决策
决策(Decision Making):为最优地达到目 标,对若干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
3.2实现技术与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与航天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电子管 计算机 (1946)
晶体管 计算机 (1959)
集成电路 计算机 (1964)
阿波罗计算 机控制系统 1961-1975
1970
1950
1960
空间飞行 器和导弹 的登陆、 导航与跟 踪的需求 推动
自动化发展简史的启示
控制系统的发展推动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形成
蒸汽机调速器推动了反馈系统的稳定分析
蒸汽机 调速器 1788
1880
1900
1920
麦克斯韦(1868) 《论调节器》
劳斯判据 (1877)
注:麦克斯韦推导出蒸汽机 调速器的微分方程,并分析 稳定性,是对反馈控制稳定 性的第一次系统的研究
日常 生活
空调:室内的温度 汽车的方向和速度 洗衣机
人体温度和血压 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
工业 生产
电网电压 电机转速 锅炉的温度和压力 机器人的控制
生物 工程
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质量和价格的控制
1.2 基本概念和术语
1.2.1 举例:水温的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
在手动控制系统中,图中的操作员要用 手(通过感觉)来测试水温,并将其与他要 求的值(给定值)相比较(通过大脑)。同 时他要决定他的手对阀门的控制动作。

如何科学地进行决策是各项工作顺利 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本学科近年来研 究和发展的新领域之一。

1.3 控制理论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简史


二 三
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18世纪以前)

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局部自动化时期 (20世纪40-50年代)




综合自动化时期(20世纪50-90年代)
主火炬直径3m多、行程11m多,运行控制误差不到2mm,精确度达 到万分之二。
根据反馈信息,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设备运行方向、速度。其中 燃烧塔火焰调节装置、长明火燃烧器、高能点火器、回旋式燃烧器等, 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神舟七号”---“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飞船控制
无论从功能、结构、设计以及实现的角度来看,神舟七号都是一个极为 复杂的大系统,而这个复杂的大系统又是由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 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等七 个子系统组成。这七个子系统又由各自相应的子系统组成,组合在一起就形 成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神七飞天系统。
1.1常见的控制现象和自动化技术
1.1.2 一起进入到自动化时代
3.电气化时代 20世纪初,发电机、变压器、电灯、电网、电 动机等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 4.自动化(信息)时代 21世纪是自动化时代,在自动化时代中,不仅 能量变换,而且信息变换都可由机器来完成。 半导体、集成电路、无线电、电子计算机等的 先后问世,这些技术几乎同步解决了信息变换的 速度问题。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图中的测温计 (传感器)代替上面的手测试水温,用跟给 定水温值比较后的差值对调节阀进行调节, 从而调节蒸汽的进入量,使水温朝给定值方 向变化,实现对水温(控制量)的控制。
控制信号 操作量 目标值 + 误差 控制量 ○ 控制器 驱动器 控制对象

传感器
上例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有: 1)控制(Control): 定义为“为达到某种目的,对某一对象施加 所需的操作。” 含有“调节/调整”,“管理/ 监督”,“运用/操作”等意思。
1.2.2 系统与控制 系统(System):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 有机整体。 如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本身也是系统, 则称之为子系统。

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
系统环境:系统以外的部分。 系统边界:系统与系统环境的分界。
1.2.2 系统与控制 系统输入:系统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控制信号 操作量 目标值 + 误差 控制量 ○ 控制器 驱动器 控制对象

传感器
8)反馈控制方式: 反馈控制方式就是测出控制对象的输出量, 同目标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值,然后对控制对象 进行控制以减少乃至消除偏差。
9)手动控制: 由人本身通过判断和操作进行的控制叫做手 动控制。 10)自动控制: 由控制装置自动进行的控制叫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是关于受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 行的理论和技术。
轮船自动 掌舵系统 (1911) PID方法
M9火炮 指挥控 制系统 1943
1950
奈奎斯特稳定 性(1932)
Zicglcr-Nichols 埃文斯(1948) (1942)PID参数 根轨迹 伯德图 整定方法 (1945)
在贝尔实验室中 解决电话通讯系 统的问题 飞机导航与 控制问题
数学工具 1、拉普拉斯变换(1805-1827)
二、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
公元1788年 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


19世纪末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同时发 明了离心式调速器,离心式调速器是最初的 控制装置。离心式调速器能够自动调节进气 阀门的开度,从而控制蒸汽机的转速。这是 现代自动化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是随着离心调速器的蒸汽机的普及,人们 发现调速器舞蹈(摆动)现象,即某种使用 条件下,蒸汽机的转速和调速器的套筒位置 都周期性的发生很大变化,即系统会发生震 荡(不稳定)。这就迫使一些科学家对控制 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轮船掌舵系统,电话系统和火炮系统推动了经典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采用PID控制并 可以自动调节增 益来补偿海洋环 境带来的干扰
对轮船位置控 制系统有了一 个清晰的分析, 并推导出了PID 控制律 布莱克(1928) 负反馈放大器 轮船自动 掌舵系统 (1922) 电话 系统
1935 1940
1910
1)指南车
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 系装置的车辆。是一种马 拉的双轮独辕车。无论车 转向何方,都能使其上的 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2)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这是一种竹制饮酒 管。 饮酒时吸地太 快或太慢,小孔都会 被饮酒管中的小鱼自 动堵塞,这种浮子式 阀门可以用来保持均 匀的饮酒速度。
3)铜壶滴漏——中国古代的自动 计时(测量时间)装置,又称刻漏或
第一章 绪论



1.1 1.2 1.3 1.4
常见的控制现象和自动化技术 基本概念和术语 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发展史 自动化与自动化学科、专业
1.1常见的控制现象和自动化技术
1.1.1 控制的身影随处可见
2008年8月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重头戏之一 的开幕式,将此次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的“科技 奥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创新方案和高新技术的 大量结合,使得北京向世界完美呈现了一场精彩 的文化视觉盛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采用了历届 奥运会最复杂的技术系统,应用了大量世界尖端 的新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地面升降舞台、 焰火、地面LED系统、指挥系统、通信系统等。此 外,航天材料也被运用到了开幕式上。

、局部自动化时期
1.经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局部自动化的应用
三、局部自动化时期
1. 经典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32年,奈奎斯特(Nyquist)提出代数稳定判 据 1945年,伯德(H·W·Bode)提出传递函数 1948年,伊文思(N·Evans)提出根轨迹法 1948年,维纳(N · Wiener)发表控制论—关 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这标 志着控制论的出现。
集成自动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3 控制理论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简史
一、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
自动化技术源远流长。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的 创造一些巧妙的自动装置,用以减少或代替劳 动。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发明许多原始的自动装 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下述的:指南车 、铜 壶滴漏 、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计里鼓车、 候风地动仪等等。
自动化概论
林小峰 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gxulinxf@
参考文献
1.周献中.《自动化导论》. 科学出版社 2.戴先中.《自动化学科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 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万百五.《自动化(专业)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 版社. 5.龚元明.《电气信息科学》.新时代出版社. 6.冯飞等.《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概论》.化学工业出版 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