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五种唱腔简介

合集下载

川剧基础知识

川剧基础知识

三、川剧表演形式: 著名的变脸和吐火等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专业表演,小朋友们别模拟哦。
四、川剧化装:花脸和丑角有脸谱。丑角的脸谱 是在鼻梁上涂白色方块,人们称为“化鼻梁〞; “花脸〞,脸谱造型丰富多彩,忠奸清楚。
川剧议剑献剑中的 曹操,白色代表奸 诈狠毒。 〔花脸〕
川剧皮筋滚灯 中的皮筋 〔丑角〕
五、经典剧目展示
川剧空城计剧照
川剧巴蜀秀才剧照
川剧杀奢剧照
川剧镜花缘剧照
川剧望江亭剧照
川剧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形成于清朝 中期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多彩贵州
麻辣重庆
二、川剧的角色行当 川剧中有小生(生)、旦角(旦)、花脸(净)、生角(末)、丑角 (丑)5个行当
大花脸,不羞!
我是花旦, 我美吗?
小生有礼了!
老生来也!
丑角, 但我并不丑
2.1 小生: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特点,又 细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帕帕生、二小生等。
川剧醉写中的李太白,为正生。其噪音清亮,身 材宜清瘦,高矮适中,举止潇洒大方。
2.2 旦角:扮演女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点 ,又分为闺门旦、青衣旦、正旦、奴旦,泼辣旦、鬼狐旦,摇 旦等。
川剧花田写扇中的刘玉容,为闺门旦。其为官宦富 豪人家小姐,行动拘谨,不苟言笑,具有“行不动 裙、笑不露龈〞的特根据所扮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 点,又分为袍带花脸、靠架(甲)花脸、草鞋花脸、粉脸,猫儿 花脸等。
川剧古城会中的张飞,靠架花脸。其 扮演武将,扎靠 子,穿龙箭,讲究架子功。
2.4 生角:正生的次要角色,男性角色。其中又分为“中生〞戴 黑满(或麻满),扮中年人;“老生〞戴白满,扮老年人。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

川剧变脸,中国戏曲文化川剧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除灯调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戏曲一绝: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最为常见、最有影响的特技之一。

变脸是戏曲的情绪化装,也是一种特技表演。

一般是根据剧情,用于戏中的人物情绪骤然间起剧烈变化。

变脸的运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明代就有这种化装的手法,开始时是用于鬼怪角色,但是那时要进到后台改扮相才可以,后来,逐步有所改进,发展到当场变脸。

变脸有两种:全部变脸和局部变脸。

全部变脸:一般用于鬼神的型貌骤然改变,而局部变脸:大多用于人物情绪或脸色起变化。

变脸是一种绝技,要求演员要有敏捷的身手、娴熟的动作,才能不露痕迹,达到瞬时变化的目的。

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川剧五个行当及介绍

川剧五个行当及介绍

川剧五个行当及介绍
川剧则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各行当均
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表演最具特色。

小生:(文、武)
文生以头帽分书生、商生、穷生、官生及以化妆和年龄划分的文生丑、娃娃生、红黑霸儿脸。

文生是小生类角色的核心,扮演剧中人物大都是文人墨客、王孙公子,多数都为少年英俊、
知书识礼的正面人物。

武生是有武功、武艺的小生,含以服饰划分的靠甲、短打、袍带、龙箭(含袍子)及以归本
行应工的武丑、红霸儿脸、须生等角色。

旦角
俗称“小旦”,指剧中的女子角色,多以年龄、身份、文武、技路、性格来区分。

青衣旦多为朴实贤惠的妇女。

闺门旦是未出嫁的青春少女。

武旦指会使枪弄棒、精通武艺的妇女。

此外还有花旦、摇旦、老旦、仙狐旦、奴旦等。

花脸
“末”在川剧中常称为花脸,以技艺侧重划分为:唱功、讲口、架子、草鞋花脸四类。

生角
在川剧中叫做“生角”或“须生”,包括:老生、正生、老末角、红生等,有文武之分。

丑角
小丑的含义,顾名思义,就在“丑”字上,外貌丑。

它表现的多是幽默滑稽或庸俗浅薄的人物。

以服饰分为:袍带、箭衣、褶子、襟襟丑;以年龄分为:老丑丑以及属丑行应工的丑旦。

Classified as Internal。

著名的川剧曲目

著名的川剧曲目

著名的川剧曲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川剧简介
2.川剧的著名曲目
3.川剧曲目的特点和影响
正文
【川剧简介】
川剧,又称四川戏曲,源于四川地区,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

川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它以四川方言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式独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川剧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其表演技艺丰富多样,如变脸、吐火等,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的著名曲目】
川剧拥有众多经典曲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红灯记》、《霸王别姬》、《茶花女》、《柳荫记》等。

这些曲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川剧曲目的特点和影响】
川剧曲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唱、念、做、打、跳等,展现了演员们的精湛技艺。

同时,川剧曲目还注重情感表达,强调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四川地区的文化和民俗。

第1页共1页。

川剧的简介

川剧的简介

川剧的简介一,简介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皮黄)、弹戏和四川原有的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称“川剧”。

成都和重庆,为川剧两大演出中心。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

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

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

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

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

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沦江,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

名称的正式出现大约是在清同治时期,同中国其他剧种相比,川剧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

川剧的角色与京剧雷同,分生、旦、净、末、丑等,以生、旦,丑角戏居多。

川剧的服装与脸谱与京剧也是大同小异。

服饰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参照唐、宋,元。

清的服饰制成一种统一式样,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

川剧剧目繁多,其中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

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介绍

川剧介绍

川剧《醉写》中的李太白,为正生。其噪音清亮 ,身材宜清瘦,高矮适中,举止潇洒大方。
2.2 旦角:扮演女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点 ,又分为闺门旦、青衣旦、正旦、奴旦,泼辣旦、鬼狐旦,摇 旦等。
川剧《花田写扇》中的刘玉容,为闺门旦。其为官 宦富豪人家小姐,行动拘谨,不苟言笑,具有“行 不动裙、笑不露龈”的特点,一般穿褶子和钳子, 捆大头,用摺扇。
2.5 丑角:俗称“小花脸”“三花脸”。丑行之中又分为袍带 丑、宫衣丑、龙箭丑、褶子丑、襟襟丑、烟子丑、武丑、老丑 等。
川剧《拿虎》中的衙役,为袍带丑,表演上重唱做及舞 蹈身段。
三、川剧表演形式: 著名的变脸和吐火等
四、川剧化妆:花脸和丑角有脸谱。丑角的脸谱 是在鼻梁上涂白色方块,人们称为“化鼻梁”; “花脸”,脸谱造型丰富多彩,忠奸分明。
川剧
中华戏曲艺术之瑰宝
眉山一小三年级二班 *明悦
一、什么是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中国西南地区戏曲曲艺之一,形成于清朝
中期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二、川剧的角色行当 川剧中有 小生、 旦角、 生角、 花脸、 丑角5个行当
2.1 小生: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特点,又 细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帕帕生、二小生等。
2.3 生角:正生的次要角色,男性角色。其中又分为“中生” 戴黑满(或麻满),扮中年人;“老生”戴白满,扮老年人。
川剧《春秋配》中的家院李义,为中生。
2.4 花脸: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扮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 点,又分为袍带花脸、靠架(甲)花脸、草鞋花脸、粉脸,猫儿 花脸等。
川剧《古城会》中的张飞,靠架花脸。其 扮演武将, 扎靠子,穿龙箭,讲究架子功。
川剧《议剑献 剑》中的曹操 ,白色代表奸 诈狠毒。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川剧五种唱腔简介川剧声腔知识介绍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川剧简介

川剧简介
•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 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 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 手法包括:抹脸、吹脸、扯脸、运气变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脸图片欣赏
滚灯
• 川剧中喜剧的经典作, 川剧绝活,把点燃的 油灯顶在头上,做各 样的动作,而不能让 灯掉下来,全剧由一 组组高难惊险的动作, 如:翻跟斗、从板凳 下钻过等,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使观者 在惊叹之中又处处令
• 川剧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 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 “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 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 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 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 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 村坊小曲,故其生活气息浓烈。
弹戏
•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 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它无论曲调、 唱法以及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不过, 就在这种变化之后,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的,若从 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 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 灯戏的声腔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 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 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 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川剧的特色表演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声腔知识介绍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

《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

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

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

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

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

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

所演为生活
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

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