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脸谱简介
川剧

(五)川剧变脸的服饰 (四)川剧变脸的舞台背景
•
对变脸人来说,服装和道具 因为川剧变脸的脸谱是由人员特制绘画的, 至关重要,都是特殊制作的。 因此在变脸的时候一般都需要特制的背景 环境大多都采用的是一个人进行表演,并 在变脸的时候,演员通常是进 且表演中常带有变脸高潮与低谷的声音反 行很快速的传换。由此,演员 差,可以让观众随着变脸者的变脸一起感 受那奇妙的世界。 通常穿的是古汉服,并且配上 各种与脸谱一样的颜色,且从 头至脚,都是特定的服装。这 样才能真正达到变脸的效果,
——摘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川剧》
一、川剧变脸的起源
川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 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 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 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 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 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 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 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解放后才改称“川剧”。 川剧变脸的技艺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早用于传 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方 便救人,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延续下 来。
二、川剧变脸的特点 (五)川剧变脸的繁荣
(一)川剧变脸手法 • 在邓小平当政时期,因为他对川剧的情有 (二)川剧变脸特点 独钟,让川剧再次在华夏大地上萌芽并且 (三)川剧变脸的类别 发展,并且逐步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也认 (四)川剧变脸的舞台背景 识到了中国的川蜀文化。也为变脸开创了 (五)川剧变脸的脸谱 好的前途。 (六)川剧变脸的服饰
2.吹脸
(一)抹脸
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 • 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 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 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 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 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 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 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 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 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 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 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 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 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 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 中的陈仑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 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 式。
川剧脸谱调研报告

川剧脸谱调研报告川剧脸谱调研报告一、引言川剧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川剧脸谱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起源、发展以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二、背景川剧,又称川剧昆曲,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起源于四川地区。
脸谱是川剧表演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面具表情,凸显角色形象和特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三、起源与发展川剧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脸谱戏,在宋代出现的。
随着川剧的发展,演员开始使用不同的面具来区分不同的角色。
到了明代,脸谱成为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演化为寓意丰富、图案繁复的艺术形式。
在清代,川剧脸谱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类别:正、净、丑、外。
四、川剧脸谱的分类1.正脸谱:正脸谱通常代表英雄、将军等角色,色调鲜明,具有威严和正义感。
常见的正脸谱有红色、黄色和白色,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特殊寓意。
2.净脸谱:净脸谱代表着性格坦率、聪明机智的人物。
净脸谱的色调通常是白色,以突出角色的纯洁和善良。
3.丑脸谱:丑脸谱代表着搞笑、滑稽的形象,以其夸张的面具和丰满的肚子脍炙人口。
丑脸谱的色调丰富多样,如黑色、黄色、绿色等。
4.外脸谱:外脸谱主要是配角使用,以强调其身份和特点。
外脸谱的颜色通常是蓝色、青色和紫色等,形象各异,寓意多样。
五、川剧脸谱的文化内涵川剧脸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传递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
脸谱的颜色、形状和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代表忠诚和刚强,黑色代表狡猾和阴险,黄色代表俏皮和活泼等。
脸谱还通过不同的线条、纹饰和图案表达了人物性格特点、出身背景和社会角色。
六、结论川剧脸谱是中国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丰富多样的面具表情,巧妙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特点。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四大脸谱类别。
川剧脸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传递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颜色、形状和图案等表达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川剧变脸的名词解释

川剧变脸的名词解释川剧变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技巧。
它通过艺人快速变换多种面具,以传达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本文将对川剧变脸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历史渊源、表演技巧、艺术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川剧变脸的历史渊源川剧变脸起源于四川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时期。
它是由川剧脸谱发展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川剧脸谱是一种彩绘的面具,用来代表不同的角色和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们开始通过手法和技巧来快速变换脸谱,从而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动态。
二、川剧变脸的表演技巧在川剧变脸的表演中,艺人们使用一种特殊的布蒙脸法。
他们把多个面具藏在衣袖、手掌或头饰中,通过迅速改变面具的位置、姿态或动作,达到变脸的效果。
这一技巧要求艺人们有高超的手法功底和精湛的身体控制能力,以便快速而流畅地进行面具的切换,从而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三、川剧变脸的艺术魅力川剧变脸以其神秘而华丽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它将传统技艺和现代视觉效果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人们通过变换面具和动作,以及配合音乐和灯光效果,使角色的情绪在短短几秒钟内得到极致展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观众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情绪的起伏,为他们带来了无限的艺术享受。
四、川剧变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川剧变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川剧变脸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借鉴和发展,例如电影、舞台剧等。
这些都使得川剧变脸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骄傲和象征。
结语:川剧变脸作为一门珍贵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效果相结合,以一种精湛的方式向观众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川剧变脸通过丰富的面具变化和转换手法,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中华国粹川剧变脸简介

中华国粹川剧变脸简介
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特技,也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川地区,最初为了增加戏曲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而引入,后来逐渐发展并完善,成为一种深受观众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
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表现力。
通过迅速变幻的面具脸谱和高超的身体语言技巧,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进程。
此外,川剧变脸的脸谱色彩丰富,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例如,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脸则代表性格刚直桀骜不驯,紫色脸象征肃穆稳重等。
川剧变脸的手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油彩涂在额头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油彩可以涂在脸或鼻子上,用手往脸上一抹即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吹脸"则是利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装在小盒子里,演员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臉。
"扯脸"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变脸方法,提前在绸子上画好脸谱,剪裁并系上丝线,再贴在脸上。
川剧变脸(川剧绝活)

川剧变脸(川剧绝活)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基本信息•中文名川剧变脸•外文名Sichuan opera turns hostile•起源30年代•相关人物王道正,谢平安,彭登怀,龙怡策目录1川剧绝活2分类3技艺4观赏性5民间艺术6历史起源7表现手法8类别9著名人物10特点11经典剧目折叠编辑本段川剧绝活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
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
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川剧脸谱介绍

川剧脸谱介绍川剧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川剧的脸谱。
川剧脸谱是这一剧种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是角色形象的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川剧脸谱的历史、种类和代表意义。
川剧脸谱起源于明代,起初只是为了扩大演员面部表情的视觉效果,以便更好地传达角色的性格和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川剧脸谱逐渐发展成为独特而复杂的艺术形式。
川剧脸谱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精细的细节而闻名,它们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的角色特点,如忠诚、勇敢、邪恶、机智等等。
每个脸谱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和颜色,使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角色的性格和角色发展的变化。
川剧脸谱主要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类型。
正面脸谱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用于代表主要角色。
它们的设计通常较为简单,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为主。
而侧面脸谱则更加复杂,可以用来代表次要角色或反派角色。
侧面脸谱的设计更加具有装饰性,常常带有各种动物或神话元素的图案。
正面脸谱和侧面脸谱的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角色形象。
川剧脸谱的色彩也是其独特之处。
每个颜色都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红色通常代表忠诚、勇敢和乐观,黑色代表坚定和邪恶,蓝色代表稳重和沉着,绿色代表自然和温柔。
这些颜色在脸谱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还能够传达一种情绪和氛围。
除了色彩,脸谱的设计和纹理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面脸谱通常具有简洁、明确和干净的线条,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而侧面脸谱则采用更加复杂和细腻的纹理,以增加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这些设计和纹理的运用使川剧脸谱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视觉艺术。
川剧脸谱的代表意义是丰富而多样的。
它们能够帮助观众快速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川剧脸谱通过色彩、设计和纹理的完美组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而独特的戏剧世界。
它们不仅是川剧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脸谱简介(精选五篇)

川剧脸谱简介(精选五篇)第一篇:川剧脸谱简介川剧脸谱简介核心提示: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川剧脸谱简介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脸谱,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
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
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
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
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熟记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
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
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
川剧脸谱的色彩常识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
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依据的。
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的人物,如单雄信。
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川剧脸谱的象征图案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于川剧变脸的详细介绍

关于川剧变脸的详细介绍【摘要】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脸谱变更技艺,起源于四川地区。
它通过演员快速地在脸上换上不同颜色的脸谱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是中国戏曲中独特的表演形式之一。
川剧变脸在表演技巧上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和技术,需要细致的动作和准确的表情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道具方面,川剧变脸主要使用彩色纸脸谱和细密的手法来实现面部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川剧变脸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也在逐渐出现。
未来,川剧变脸的传承与发展仍需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希望这一传统艺术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观赏。
【关键词】川剧、变脸、起源、意义、表演技巧、道具、发展历史、传统艺术特点、现代表现形式、传承、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川剧变脸的起源川剧变脸,作为川剧的一大特色之一,广受观众喜爱。
它起源于四川传统戏曲中的变脸戏,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川剧变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川剧已经有变脸的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川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变脸技艺,成为川剧的一项重要表演元素。
川剧变脸的起源与川剧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戏曲中的变脸戏源自于民间表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不断传承创新,才形成了今天的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表演丰富多样,技艺高超,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川剧变脸的起源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四川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川剧变脸也在不断创新,传承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的背后,是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辛勤努力和创新探索。
1.2 川剧变脸的意义川剧变脸作为中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川剧变脸,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变化与神秘的追求,体验到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剧脸谱简介
核心提示: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
川剧脸谱简介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脸谱,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
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
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
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
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熟记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
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
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
川剧脸谱的色彩常识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
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依据的。
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的人物,如单雄信。
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川剧脸谱的象征图案
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例如,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勇忠诚。
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是一代帝王。
项羽黑白分明的脸膛上勾绘有北斗星、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他得天威曾为一代霸王后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
川剧脸谱的动物图案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
例如,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
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
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
这样,演员嘴巴的张闭刚好表现了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身的爬行。
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
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用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
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
川剧脸谱的霸儿脸
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剧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特点。
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鬤口,一般以鼻为界,只勾画脸的上半部分。
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人物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红霸儿脸。
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脸。
《波罗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
张苞开黑霸儿脸,秉承父豪,年少气盛。
川剧脸谱的文字脸谱
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
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
文字脸谱多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舞台上。
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形式。
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儿脸上就草书了一个“虎”字。
川剧脸谱的变脸、扯脸、擦暴眼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
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
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
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
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
例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鬤口也由黑变白。
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的强烈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展现了青儿的法力,渲染了演出气氛。
《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
当剧情发展
到高潮时,演员使用“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
《情探》中的新科状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来索命,此时演员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现王魁丧魂落魄的丑态。
文:赵永岐(永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