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调歌头·苏轼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教案人教版

水调歌头教案人教版

《水调歌头》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引导学生珍惜人生,乐观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 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水调歌头》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 韵律特点和意境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概述《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水调歌头》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鼓励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珍惜人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 结合课内学习,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针对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学生是否存在困难,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2篇)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2篇)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课件,一个优秀的课件,采用的形式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高于传统教材的,也就是说,如果连传统教材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那也就没有必要做成课件了。

那么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学情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

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

据此,我先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九年级诗词水调歌头教案

九年级诗词水调歌头教案

九年级诗词水调歌头教案九年级诗词《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词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形象、联想和想象等手法抒发情感的方法。

3、体会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词中的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提问学生:“这首歌的歌词大家熟悉吗?它其实是由一首诗词改编而来的,你们知道是哪一首诗词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在词坛的地位。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在写作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精读诗词,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

2、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五)赏析词句,体会情感1、提问:“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和对天上宫阙的好奇,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迷茫。

2、提问:“词的下阕又写了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感受作者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的痛苦。

3、重点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学生自主学习《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表达手法等。

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2.2 诗歌鉴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水调歌头》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对《水调歌头》的记忆。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等。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苏轼的《水调歌头》。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品味《水调歌头》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的词意,掌握词牌、词律等基本知识,能够背诵并准确默写全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豁达胸襟和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水调歌头》的词意,掌握词牌、词律等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水调歌头》词谱、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引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历史地位。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水调歌头》,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强调韵律感。

4. 诗词解析:结合词谱,逐句讲解《水调歌头》的词意,分析词牌、词律特点。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调歌头》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默写《水调歌头》,检查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内容:a. 苏轼简介b. 词牌、词律知识c. 诗词意境分析d. 艺术手法鉴赏七、作业设计a. 词意理解b. 词牌、词律特点c. 情感体验d. 艺术手法分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解析:结合词谱,逐句讲解《水调歌头》的词意,分析词牌、词律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通过诵读读准字音。

3.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导学生热爱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化。

教学重点:
1.读懂、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歌曲
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美吗?
明确:美
问:这么美的一首歌,听完之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句呢?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正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作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共同走进这千古名句的出处,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

{板书:题目,作者}
二,基础检查
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ppt出示,教师在黑板右边板书,并让学生一个词读两遍}
宫阙queqiong琼楼玉宇朱阁geqi绮户婵娟chanjuan
问:“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
明确:(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

词牌不同于题目。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作者介绍:
请一位同学回答他记忆中的苏轼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

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
1、师:现在全班把课文朗读一遍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可以肯定,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棒的,不过美中不足的一点瑕疵,就是缺乏一些感情色彩,下面,请大家听范读,听得过程中注意读音与停顿,并揣摩作者写这首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范读听完了,大家说说,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好,那么我们读的过程中,也要读出诗人的旷达与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老师和大家来做评委,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呢?【读完请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请大家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诗人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是否注意到词的全篇包括序在内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序,上阕,下阕
好,请大家集体把词的小序朗读一遍
很好,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好,那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小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那么,我们看,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作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正式走进词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词的上阕
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请大家结合课后注视,“几时”的意思是“何时”“把酒”的意思是“拿着酒”,我们要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
明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这两句话,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这样写,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苦闷(板书苦闷)
我们接下来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明确:(向往之情)
这份向往让作者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结合注释,“青楼玉宇”指“月
中宫阙”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矛盾心理(板书矛盾心理)
对,一个“欲”,“恐”字说明作者既想去又不想去,“归”字怎么理解呢?
明确:天上。

我们联系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到底要去哪里的?
明确:朝廷,官场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明确:“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寒冷,指的是什么的?明确:(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我们看一下上阙的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上阕我们学习完了,同学们,根据上阕,请用一个词概括上阕的内容
明确:望月(板书)
下面我们进行词的下阕,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下阕,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大家读的很棒,
我们接着看词的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结合课后注释,“转朱阁”指月光从朱红楼阁的一面照到另一面”“低”指“月光渐低”“绮户”指“可有纹饰的门窗”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的?
明确:承上启下
“转朱阁,低绮户”是呈上,“照无眠”是启下
为什么无眠?
明确:想念弟弟,不得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这是什么语气?
明确:(责备,埋怨)
我们现在来看下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豁达)
全班一起齐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体味到了什么?
明确:对他人的祝愿。

(板书:祝愿)
婵娟是什么意思?
明确:(原指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下阕我们也讲完了,请大家联系下阕内容,同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下阕的内容明确:怀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了一下词的意境,现在来纵观一下全词,
1.词中上阕写景,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板书)实: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虚:宫阙(琼楼玉宇)
2. 词的下阕抒情,又写了那些呢?
(板书)朱阁,绮户,祝愿
2.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好,到现在为止,我们词的内容就讲完了,下面请大家顺着老师的板书试着背诵课文
五:板书:
上阕(写景)
实:明月,酒,青天虚:宫阙,琼楼玉宇
“我”,风
下阕(抒情)
朱阁,绮户,祝愿
苦闷·····向往·····矛盾·····祝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