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_古诗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_古诗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最新版)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想内容】《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名句赏析】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作者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美好祝愿,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五年中考】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2分)(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答案】 (1)又恐何似(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这首词中“”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2.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7、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2分)答: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二:[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参考答案: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 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

古典诗词鉴赏: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赏析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写作背景】 1219—1222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鉴赏】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由豪迈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笔锋一,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日

南京市联合体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京市联合体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17.04 一(26分)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黝.( ▲ )黑 袅袅. ( ▲ )烟云 真d ì( ▲ ) 一代天ji āo ( ▲ ) 3.用诗文原句填空。(9分) (1)蒹葭苍苍, ▲ 。 (《诗经》) (2)谁言寸草心, ▲ 。 (孟郊《游子吟》) (3 )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6)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 。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7)“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8)“四十年春秋,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头发。”这句礼赞退休教师支老师的话语,令人想起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 ▲ , ▲ 。” 4. 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 )(2分)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 C.《西游记》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D.《威尼斯商人》《鲁滨逊漂流记》《简·爱》都是英国作家的作品,作者分别是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夏洛蒂·勃朗特。 班级仿照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8分) 【认识《朗读者》】 5. 请结合网友的评论,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写一段推荐语。(3分) 伶熙紫杉 所有的选择都不如徐静蕾的一颗《奶奶的星星》——她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去世多年的奶奶 朗诵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几度哽咽,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panyue1997 《朗读者》这个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很好,每个朗读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泪流满面。 kid.666 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 击着我的心灵。 ▲ 【出彩“开场白”】 6.下面文字是某一期《朗读者》的一段开场白,请修改画线句,使之和前面两句的句式一致。(2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直面厄运,永不退缩,是海明威的选择;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的赏析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 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 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 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 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 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 句句不离赏月, 而又没有一句正面 描写月色, 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 这就不落窠臼, 写出了新鲜的意境, 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 过对青天的询问, 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 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 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 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 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 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 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 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 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 人生在 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 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 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
1/5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水调歌头》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

苏轼诗词与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宋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苏辙,苏洵,苏轼。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缘由,领起全篇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一、赏析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起句发问。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a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b“恐”字含蓄写出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派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a“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b“无眠”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c前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作者心事浩茫。 d后两句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含蓄表达了对不幸人们的同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生写到自然,流露出词人的洒脱和旷达,也有对人生的无奈。 b“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c“但愿人长久”是说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时光。 d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中心 由中秋明月展开联想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豁达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之情。 三、鉴赏检测 1、(2013仙桃)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2、(2011河北)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提出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示例:①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②“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③“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3、(2011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4、(2013年仙桃)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商榷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苏轼诗歌赏析

苏轼诗歌赏析 1春宵 苏轼朝代:体裁:七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出处春夜。唐白居易 《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元 柯九思 《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踈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示例共度春宵 古代诗歌 原诗 春宵(七言绝句)【宋代】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1)花有清香月有阴。(2)歌管楼台声细细,(3)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1)春宵:春夜。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3)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2、花影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

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水调歌头欣赏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

诗词鉴赏之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鉴赏之苏轼《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鉴赏】元丰六年(1083),苏轼四十八岁,贬居黄州已近四年。同年,张偓佺于江北建造快哉亭,苏轼作此词相赠,故此词亦有集题之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曰:“清河张君梦得(注:张偓佺字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全词上片由景生忆,下片由景兴怀,两片之间用“山色”转接,有实有虚,有舒有顿,各得其妙。前二句粗写快哉亭之情状,三四句点出快哉亭新建一事,“青红”,指快哉亭上所涂的漆料颜色,谓张偓佺刻意修饰快哉亭,以迎苏轼登览,一个“湿”字,将雨洗朱薨碧瓦的鲜艳表现得生动活泼。“长记”以后四句,由此亭此景,联想到自己曾在平山堂上所见的情景。平山堂,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二月所建,在扬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旁;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指欧阳修作《朝中措》词,内有王维“山色有无中”句,沈雄《古今词话?词辨》:“《艺苑雌黄》曰:‘欧阳公送刘贡父守扬州,为《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 衰羽。 下片首三句描写“山色”:亭下江水有千顷之广阔,又有明镜般净朗,一片青碧的山色倒映在水中。“忽然浪起,掀舞 一叶白头翁”,“白头翁”在这里指白发船夫,风起浪涌,白头的老船夫驾着小舟随波浪升降,好像暗合舞蹈中的旋律。 以下诸句则由“白头翁”安然“掀舞”的姿态生发感兴。“兰台公子”,指宋玉,因他曾为兰台令,故称。“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颜成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南郭子棊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 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天籁,在这里指风声。 “刚道有雌雄”,宋玉《风赋》曰:“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迺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赋中还大量铺叙了“大王之雄风” 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刚道”,即生硬的说道,苏轼在这里是笑宋玉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的道理,硬是把本属自然天籁的风分成“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然而庄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复习过程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④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

《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