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中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亲人千里之外的感叹,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苏轼的诗词造诣深厚,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是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这种孤独的情境和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相互交织,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是作者对胞弟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反思。

从思想价值角度来看,《水调歌头》也是苏轼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但同时,他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苏轼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文化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宋代社会、文化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其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释]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

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应该怎么去品味赏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其中《水调歌头》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下面是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七绝词,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望舒的方式叙述了一个离别的场景,情感的表达真实而深入。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接揭示了诗人目睹离别之情的现场。

明月作为一个恒久不变的自然现象,与离别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把酒问青天”则意味着诗人对天地万物的呼唤,抒发内心的苦痛和无奈。

随后的几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困惑和茫然无措。

诗人并不知道眼前的离别是天意还是凡人之事,尤其是对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也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离别的恐惧之感。

诗人希望通过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这里寓意着过去的荣华富贵,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随后的几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通过起舞弄清影,诗人在表达对离别人的思念之余,也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纵情欢乐。

然而,“何似在人间”则表明诗人认为人间的乐趣和欢愉都无法与天堂相比。

接下来一段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远离家园后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眠之夜。

通过对于离别之情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痛苦的情感。

最后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离别之情的总结。

诗人认为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不应该有恨,而是应该淡然面对。

同时也暗示了悲欢离合的必然性,像是在提醒人们要坦然面对离别的现实。

《水调歌头》通过苏轼婉约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揭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心理变化。

这首词不仅流传至今,而且被音乐家改编为歌曲,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一)、选择题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 A )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A、李煜B、辛弃疾C、柳永D、李清照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5.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词的主题是:( B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月有阴晴圆缺(二)、赏析题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2)(3)(三)、问答题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中考练习题】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