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改造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方法逐步深化。
本文将就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也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手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二、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强调实践应以改造世界的目的为导向。
人们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旨在改变客观环境,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三、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认为,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认识则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实践并进行理性思考,人们才能够逐步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四、实践的历史性与继承性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认为,实践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同时也是前人实践的继承与发展。
通过对历史实践的总结和借鉴,人们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界。
五、实践的探索性与创新性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倡导实践应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六、实践的可持续性与发展性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注重实践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实践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们需要在实践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七、实践的社会性与合作性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实践通常是一个群体共同进行的活动,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共同的实践努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方法是一种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继承和发展实践经验、探索和创新实践方法、注重实践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性、实践的历史性和合作性,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五篇》

《自然辩证法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五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自然辩证法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本文从《xx 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所显示的问题出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处理方案等内容,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辨证观。
我们要以自然辨证法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矛盾的统一性与对立性的思想正确对待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1.引言xx年是我国首次依据新空气质量标准来监测大气质量。
根据去年发布的《xx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距离新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差距甚远。
公报显示,xx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4.1%;超标城市比例高达95.9%;京津冀和珠三角区域所有城市均未达标。
同时,水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
根据公报,xx年,十大流域中,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在内的7大流域有河段出现重度污染。
公报对xx年的土壤污染情况没有涉及,但是透露,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公报透露,xx年12月1日至9日,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
公报同时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分别进行了评价。
其中,长江流域等7大流域有河段出现重度污染。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2.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第1页共5页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摘要:科学、技术、工程的进步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诸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环境工程应运而生。
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工程的发展如何循序渐进,除了保证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注入,还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的引导。
本文从工程师角度和工程技术角度分别简述了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并对环境工程师的培养和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哲学观;环境工程;自然辩证法20世纪是科学、技术、工程大发展的世纪,人们亲眼目睹并亲身享受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文明成果,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各种伴生的生态和环境灾害。
自然辩证法早就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人们也从各种各样鲜活的例子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一观点,但是百年以来谋求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持自然环境稳定之间的矛盾却从来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人们急切地需要一门新的科学,进行社会发展和环境稳定及治理方面的研究。
环境工程(学)就是人们在寻求环境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累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专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
同以往的任何一门科学相比,环境工程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得最为紧密:它一方面具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谋求良好条件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综合体,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
环境工程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是人类在社会需求的驱使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同时,环境工程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的觉醒,虽然目前环境工程的最大实践是在污染源的治理方面,但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朱鸿亮梁新娜在国际社会发展大背景与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日益严峻,生态花园的重建刻不容缓。
因此,本文首先以《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和探讨其对我国当前生态建设的启示,最后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虽然通过诸多仁人志士的共同探索和努力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协调日渐突出的生态文明与经济科学技术的相互矛盾,是当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深入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极其深刻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将这些宝贵的思想理论融入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践工作中,以期促进国家的全面改革和健康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自然辩证法主要从哲学和科学两者结合的视角下对于自然及其本身规律、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生态问题没有明确给定概念,也没有针对生态思想发表论著,但我们通过对《自然辩证法》一书仔细研读和探讨,依然可以从当中收获丰富的生态思想。
这些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体系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对于今天人类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幸福和环境正义、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指导和理论借鉴。
1.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很好地证明了,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物种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自然界远远比人类生命广大,它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且人类的所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又不得以自然界为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既定的事实: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基础。
其二,自然界需要人类。
人类创造和使用工具后按照自己的需求尺度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促使人去寻求各种可能,制造工具并且参加劳动生产,为自然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克思说:“神从来不是劳动的唯一主宰。
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目录摘要: (1)1、生态文明建设的涵 (2)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4、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4)5、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6、总结 (6)参考文献 (7)以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生态文明生态思想1、生态文明建设的涵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自然辩证法的绿色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绿色发展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综合性的哲学体系,旨在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绿色发展是指以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如何促进绿色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断发展的矛盾和斗争,而这些矛盾是自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例如,日夜更替、四季轮回、气候变化等都是自然界内在的矛盾现象,但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自然辩证法通过分析这些矛盾来揭示自然规律,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思想工具。
二、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的核心原则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环境友好是指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社会公平则强调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正问题,实现共享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与绿色发展的融合自然辩证法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这与绿色发展的综合性原则相契合。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在能源领域,自然辩证法认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矛盾,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来解决这一矛盾。
绿色发展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而自然辩证法则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与自然矛盾的思想。
四、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提供了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新视角。
其次,自然辩证法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应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
五、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绿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自然辩证法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本文讲述了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省内的现状,科学的对省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对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整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科学观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1目录摘要 (1)目录 (2)一、前言 (3)二、学习意义 (3)三、理论联系实际 (5)1、保护生态环境,进行风沙治理 (5)2、兴办教育、注重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 (5)3、兴修水利工程,推广电灌,帮助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5)4、发挥农业特色资源,推动城乡产业化,提高附加值 (6)5、自力更生,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6)6、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扩大就业,提高致富能力,稳定社会环境 (6)7、协助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推动建立学习型政府 (6)四、总结 (7)参考文献 (8)2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一、前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协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自然开发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上的应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8级25班200811091119王安磊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
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对自然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要求人类活动既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字:自然辩证,自然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同是也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它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对几千年来自然科学技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的科学概括、合理继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然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随意的违背规律都会遭到它的惩罚,给人类以深刻的教训。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机制,非生物因素(水、气候、土壤等)与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等)之间以及各自内部是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现有的体系,维持着系统的稳定。
对于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地球来说,人类300万年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一瞬。
但是,人类的存在和对地球的利用和改造却使得这个古老的星球有了全新的面貌。
人类数量从公元初年的几亿人口,到现在的60亿,逐渐成为地球上严重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人们必须时刻面对、而又难获其解的难题。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受大量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紧张。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将是人类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专业,来阐述环境改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环境植树造林关系和谐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1]。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
学习和运用自然辩政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被我们人日益破坏的环境,人与自然才能更好地和
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以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为例:它虽然为国家的电力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由于它的修建使区域环境状况和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泥沙淤积、库岸崩塌、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近期,科学家们清空发现水库的修建还可能诱发地震等等。
还有我国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尤为严重。
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如:土地沙漠化;泥土松动更容易发生土崩;气温发生变化造成气候的不稳定性;同时,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可能。
三、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改造中的运用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它坚持“以人为本”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和谐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如何落实新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据此分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
我么每天都面临着因为自己对环境的不加爱护而引发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分为许多种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
这些简单的词语引发的自然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从自身出发,我是学园林专业的,所以,针对我国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我们提倡植树造林,因为植树造林的益处是很大的:
1、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
(1)、植树造林能涵蓄水源、保持水土。
树木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
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
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水分、土壤的保存。
具统计,一亩树林一年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
(2)、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近年来,沙尘天气增多,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林防
风,以减弱风的力量。
风一旦遇上树林,速度要减弱70%
—80%。
如果相隔一定的距离,并行排列许多树林,就能有效预防沙尘天气。
(3)、植树造林能制造氧气。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
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700公斤。
(4)、植树造林能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树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
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
(5)、植树造林能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2、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
(1)、植树造林能给我们提供木材。
树林的主产品。
可制作原木、坃木、板方材、三板
材(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和削片,用于建筑、车辆、船舶、枕木、矿柱、造纸和家具制造等。
(2)、植树造林能给我们提供能源。
每立方米木材可产生热量约1670万千焦。
世界每年
作为薪炭燃烧而耗费木材约有12亿立方米,占世界木材总产量46.9%。
在发展中国家,薪炭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达84.7%。
(3)、植树造林能给我们提供食物。
树木种子可用作油料资源的有核桃、花椒、油茶、
油橄榄、油棕等;可作为食品的有板栗、枣、柿、榧子、松子等。
从植物枝、干、叶中还可提炼食用淀粉、维生素、糖等。
林副产品中蘑菇、猴头、木耳、银耳等都是佳肴珍品。
(4)、植树造林能给我们提供化工原料。
例如松脂、单宁、紫胶、芳香油、橡胶、生漆
等。
3、植树造林的社会效益
(1)、植树造林能预防疾病。
植物的叶、芽、花、果能分泌具有芳香挥发性的杀菌素,有的树林植物释放氧离子,都可杀死细菌。
一亩松柏林两昼夜能分泌2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2)、植树造林能减少噪音。
枝叶树干对声波阻挡吸收作用还有利于消除噪声。
据测定,
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
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
(3)、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
夏
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4)、植树造林能净化水源。
如降水经树木土壤渗透过滤,水中所含有毒物质如砷、汞、
铅和氰、氯、氟等化合物以及病菌被阻滞在土壤里。
4、植树造林的景观效益
(1)、植树造林能为城市提形象。
例如:公园绿化、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树等,在优
美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和陶冶性情的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生育、居住、活动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绪、感觉、教育等方面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2)、植树造林能有效清除污染。
林冠枝叶表面吸附灰尘和有毒微粒,吸收有毒气体如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物、氯气等,都有助于消除污染,有益人体健康
所以说,植树造林是造福人类的有益之举。
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
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
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
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五、结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环境改造研究应该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求发展。
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环境中的规律,对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