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3卷作文题下水文
2017全国3卷下水作文

2017全国3卷下水作文5篇【作文原题】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8、沧海横渡,何惧怒涛霜雪——我看高考1977年,作为时代拐点标志的高考,为中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劈开了一条康庄大道。
40年来,高考在变革和完善中迤逦前行,虽有风雨,但也常伴虹霓。
于国于人,高考肩负的意义都不言而喻。
此刻,接受考验的900多万学子正可谓沧海横渡竞风流。
我想,不管能否抵达彼岸,都要有“何惧怒涛霜雪”的气魄。
高考是为国选才的重要通道,但绝不是唯一通道。
毕竟,“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时代已往矣,“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今朝正当时。
技工学校里也能走出巨匠,保安队伍中也能产生才俊,创业天地的弄潮儿,绿色军营的报国心,只要向上,处处都是垫脚石。
君不见,北大学子卖猪肉,海归高才隐山林,伟大的时代,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可能。
高考是十年寒窗的馈赠,但分数绝不是唯一的收获。
学习,是知识的激增,更是品性的历练。
“书橱”式的呆子并不会因为撞进了象牙塔就成就了金刚身。
那些一言不合就拎刀的大学生,不就是分数障目的可怜虫吗?当初心被分数的子弹击得千疮百孔,那就把高考的意义狭隘化了。
哪怕待到放榜日,未遂凌云志,只要问心无愧,又有何憾?“上国每年春草芳”,沧波还在,何需惆怅!高考是圆梦时刻,但绝不是梦碎就万劫不复的泥淖。
莘莘学子,背负师长重托,胸怀少年意气,跌倒了都要抹着泪奔跑,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笑傲群雄就有人折戟沉沙。
既然如此,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蒲松龄屡试不第,还不是画狐状妖自成一家。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全国高考语文卷2(附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年全国3卷作文及范文,已更正

2017课标全国Ⅲ作文题目及范文(参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书,已校正。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看材料信息,拓宽思路可粗略对材料加以分析。
前两句,从社会国家角度谈高考的积极意义;第三句,从个人角度谈高考的影响——激扬梦想,牵动喜忧;末句,从历史的角度看高考改写历史、创造历史等意义。
(2)看写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故题目要用心拟,争取出彩。
如果写“我看高考”,重点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理解,注意结合材料,运用历史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谈出自己对高考的独特理解。
此题最适宜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如果写“我的高考”,重点在“我”上,要写出“我”与高考的关系,即高考对“我”的影响、启示,“我”对高考的理解、感悟。
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抒情散文。
(3)参考立意①高考成就踏实人生。
②高考成就坚强、忘我品格。
③人生处处是高考。
④高考意味着用拼搏赢得尊严。
⑤以高考的公平公正来规范社会准则。
[例文1]我的求知,我的根——我的高考1978年,是爷爷的根系深扎入地,枝干开始繁茂的时候。
爷爷瘦,却极精壮。
茂密的毛发从突起的毛囊里长出来,覆盖在那两条肌腱坚实的腿上,鼻孔下的地方一茬儿青。
他昔年在学校里念过书,做知青时又是队里的劳模,正如他后来对我说,这庄稼不是一日长起来的,得先等它长根,根长齐整了,这庄稼的籽粒才饱满、才踏实。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全国ⅠⅡ Ⅲ卷)共三套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完整word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权威解读及下水作文展示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权威解读及下水作文展示【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权威解读】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古诗或名言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给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
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古诗或名句或现代名言(且都是中国的)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
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
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不能仅仅就句论句,材料只是问题讨论的由头。
考生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有效运用书面语表达,这是基本素养要求,是大多数考生应该和能够达到的。
而在思维要求方面,一般考生也需要并能够做到仔细审读材料,综合提炼,做到思维准确、清晰,在表达上做到表达生动和有逻辑性,尤其要透过诗歌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
而对更优秀的考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灵活组合和运用材料是必须的,甚至在立意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考生在作文中表达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态度,是在语言和思维之上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真正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3卷作文题下水文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3卷作文题下水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
大我;格局小者,为已为私为小我,也许无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
自古士人秉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哲学,中华民族的“脊梁”何等气魄!他们有为民请命肝脑涂地者,有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还,有身处异域不改气节者,有面对利诱势逼不改初衷者,有为官一方与民同乐者,有著书立说延续中华文脉者,有壮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们的名字、事迹如昆仑伟岸,如大海浩浩。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格言诠释什么是格局,什么是大我。
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
鲁迅面对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局面,团结文化战线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笔作武器,敢于揭弊;也勇于解剖自己,对国民劣根性而痛,揭开伤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就是担当。
有人批判现如今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钱理群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
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我们不会忘记“耶鲁哥”秦玥飞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农村,做一个村官;
不会忘记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工作者,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会忘记中国维和人员奔赴战乱国家的战场一线,用行动争取和平;不会忘记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几十年内无偿提供给贫困国家而不计个人报酬……
扎克伯格在回到母校演讲时说,FACEBOOK有志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就是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与你我相关,基因组全球共享为治愈某些病症提供契机。
中国致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个大国立于民族之林,也离不开格局和担当。
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包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看高考
高考,天下第一大考,牵动全社会的目光。
高考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
恢复高考后,教育长足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高考纪录青年学子奋斗的足迹和青春色彩。
高考于国家而言,为国选材,培育建设人才;于个人而言,以高考为跳板,实现人生理想。
回望40年来的高考改革的足迹,高考仍然身负重任:为民众提供一条公平公正的上升通道,多元选才,打破一考定终身,为各类人才的涌现创造机会。
高考改革永远在路上。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
民众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子女学而优,出入头地。
而高考则是满足民众这一诉求的公平公正的社会通道。
高考是最大的民生。
忆当年,文革结束,
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知青前路茫茫,邓小平说十年耽误最大的是教育。
教育需要一股春风,知识界呼唤知识的春天。
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知青们劳动之余煤油灯下苦读,与时间赛跑,从田间地头奔赴考场;老三届们一把年纪了,可心中的梦不灭,与年经小伙子们同场竞技。
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现如今,这些人业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即便到了现在,高考仍然具备这样的功能。
每年高考前安徽毛坦厂浩浩荡荡的送考队伍,父母们用各种方式为孩子们祈福;高考时父母驻足考场外焦急的眼神,给子女们的拥抱,这一切无不说明高考仍要满足民众内心的诉求。
打破一考定终身,多元选材,多元录取,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为人才的选拔和涌现提供机遇。
高考改革马不停蹄,新高考试点在江浙沪先试先行,倒逼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
自主招生更加灵活,自强计划、专项计划、领军计划等政策对应不同的群体,高考阳光招生政策向中西部倾斜,高考试图“因材而招”,因人施策。
人们经常会提及“钱学森之问”,如何让杰出人才涌现既要有百年树人的定力,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高考改革为多元选材提供方向。
我们的大学可以有钱钟书式的数学零分却有专长甚至偏才的人才,可以有只要能背出四书五经就上清华大学国学班的奇才,也可以有扎克伯格式“不务正业”学分未修满就出来创业的人才。
多元化,正如春天的百花,百花齐放春满园,一种模式桎梏人才,一枝独放了无生机,万马齐喑足可哀。
忆当年,张艺谋考北电凭的是从工厂里学的美工技艺,用活灵活现的画笔打动评委。
如果都按一套程式,也许中国就少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导演。
龚自珍有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考的职能当如是。
千里马常有,于国人而言,高考就是伯乐。
[“下水”后语]
教师下水行文自然不同于考生考场写作,心态更放松。
以上三篇均独立思考,未参见各位专家的评点。
我试图去打开今年与以往的题不同思维路径的钥匙,为教学找到方向。
下水游泳,有泳姿优美者,有狗咆式,有呛水者,当然也溺水者,不论为哪种,实践至上。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017年6月8日16:00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