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治理工程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说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啊,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命,专门设计的一些措施和工程。
想象一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这些坏家伙就像是随时准备捣乱的小朋友,治理工程就是老师,时刻准备着来维护课堂的秩序。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保证让你听了不觉得无聊,反而觉得有趣又实用!1. 防范与监测1.1 监测系统首先,咱们得有个“耳目”,对吧?监测系统就是我们的“千里眼”。
通过在关键地点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地质状况。
就像你在家里安装了个智能监控器,随时随地了解自家小狗的动向。
这些监测设备能提前预警,告诉我们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比如“嘿,小心点,前方有滑坡的风险哦!”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及时避开危险。
1.2 数据分析当然,监测完了,还得分析数据。
这就好比你看完一场比赛,得总结一下谁表现得好,谁又不太行。
通过数据分析,专业人士能发现潜在的隐患,比如某个山坡最近土壤湿度上升,可能会导致滑坡。
提前识别风险,咱们才能早做准备,才能让灾害远离我们的生活。
2. 加固与改造2.1 地基加固接下来,就是“打好基础”啦。
这里的基础可不是指家里的装修,而是对地质的加固。
比如,针对一些松软的土壤,咱们可以用混凝土、钢筋等材料进行加固。
这就像是给山坡穿上“护甲”,让它更稳当,更不容易出乱子。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想象一下,经过加固的山坡,就像是身穿铠甲的勇士,保护着我们的小村庄。
2.2 水土保持再来,咱们还要做好水土保持。
你知道的,雨水冲刷、土壤流失可不是小事,特别是面对狂风暴雨的时候,山体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随时可能要滑下来。
通过植被恢复、修建水土保持工程,比如梯田、护坡,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流失,稳住山体。
种点树、种点草,这不仅美化环境,还能让地质灾害“乖乖退避三舍”,让自然变得更加友好。
3. 应急管理3.1 预警系统再说说应急管理,这可是保障大家生命安全的关键。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提前做好预警和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旨在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一、地质灾害预警技术1. 预警定义和作用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利用相关的传感器、监测设备和网络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确监测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2. 监测手段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离不开灾情监测的手段,其中包括地震观测、气象监测、地形测绘、遥感技术等。
这些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
3. 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技术。
其中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和布设、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模型的构建和优化等。
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工作才能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1. 监测范围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覆盖地震、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多种类型的灾害。
通过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采取防范和救援措施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2. 监测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水文监测、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等。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结合,综合利用,提高监测效果。
3. 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智能监测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三、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的挑战与应对1. 数据获取与处理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同时,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多灾害监测与综合分析地质灾害往往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多个灾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是在隧道工程中常见且常见的威胁之一。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隧道工程中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在隧道工程中,地质灾害可能导致隧道的塌方、滑坡、涌水等问题,给工程带来严重的风险和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是确保隧道工程安全运营的关键环节。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
通过实时监测隧道中的地下水位、地表沉降等参数,可以对隧道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地质异常现象,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其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可以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监测和及时预警,可以对隧道工程在运营期间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灾害发生对工程的破坏,保障工程的运营安全和正常使用。
最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可以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隧道工程中,人员的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
通过及时的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人员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撤离,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方法和技术1.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因素之一。
通过安装水位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与隧道工程的关系,可以及时预防地下水灾害。
(2)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通过使用全站仪、GNSS等监测设备,通过定期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可以判断地质灾害的程度和趋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岩体稳定性监测:岩体的稳定性是地质灾害监测的重点。
通过使用地震仪、测斜仪等设备,及时监测岩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判断岩体的稳定性,提前预警和采取措施。
2.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1)传感器技术:利用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因素的实时监测,通过采集和传输数据,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警。
地质灾害中的预警与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中的预警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指地壳活动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地质灾害中的预警与监测技术。
一、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技术是防范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震源区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时间进行应急避险。
目前,地震监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地震仪网络、GPS 技术和地震监测卫星等。
1. 地震仪网络地震仪网络是指由多个地震仪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可以准确判断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同时,地震仪网络还可以实时传输数据,以实现地震预警功能。
地震仪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2. GPS技术GPS技术是通过在地表安装众多的GPS接收器,测量地壳运动和形变,从而判断地震活动的可能性。
通过实时监测GPS数据,可以提前发现地壳运动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GP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并为地震灾害防范提供重要支持。
3. 地震监测卫星地震监测卫星是指在太空中部署的一系列卫星系统,通过搭载高分辨率摄像仪和敏感的地震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地壳活动情况。
地震监测卫星可以通过卫星数据获取地球表面的变形信息,进而判断地震危险性。
利用地震监测卫星可以提前预警,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泥石流监测技术泥石流是山区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泥石流的突发性和破坏力使其成为极具威胁的灾害。
因此,及时准确地预警和监测泥石流的发生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泥石流监测技术。
1. 雷达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通过发射雷达波并接收波的反射信号,实现对泥石流体积和流速的监测。
通过分析波的反射信号,可以判断泥石流的动态特征,并预测其运动轨迹。
雷达监测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点,对于泥石流的预警和监测非常有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是地球表面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需要有效的监测预警解决方案来及时预警和应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地质监测技术、预警系统建设和人员培训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监测技术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包括测量地震活动、地下水位、山体位移等数据。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建设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对于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至关重要。
包括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灾害预警发布平台等设施,使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作出应急处置。
最后,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培训也是解决方案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技能。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灾害防范工作中。
在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也已经得到了积极推广和应用,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相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会更加完善,为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有效应对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其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将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推动国家的灾害防范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下工程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隧道、地铁、地下库房等。
然而,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多变,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为了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一、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下水涌泉、地质结构破坏、地下岩溶塌陷等。
地下水涌泉是指地下水突然涌出地表,造成严重的水灾。
地质结构破坏指地下的岩层或土层发生破裂、滑动,甚至崩塌,对工程造成破坏。
地下岩溶塌陷是指地下岩石溶蚀造成的地表塌陷。
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下岩层位移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等。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来判断地下水涌泉的风险。
地下岩层位移监测利用应变测量仪等设备,监测地下岩层的位移情况。
地表变形监测则通过全站仪、GNSS等技术,测量地表的变形,以预测地下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三、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
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的分析,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预测未来的地质灾害。
数学模型法则是利用数学模型对地下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模拟和预测,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将监测数据和预警方法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将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
中央处理系统利用数据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方法,快速分析地质灾害的风险,并在必要时发出预警信息,以实现对地下工程的保护。
五、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意义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地下工程受到的损害。
通过监测与预警,可以提前预判地下工程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发生。
同时,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也能为地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地质灾害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其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为了及时获得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监测仪器、监测站点等组成部分。
1.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相关的物理量和数据。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使用地震仪、激光测距仪、地磁仪等设备;在滑坡监测中,使用位移传感器、倾斜仪等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对地壳运动、地表变形等进行连续监测。
2. 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是监测设备的核心,用于记录、分析和传输监测数据。
通过各种仪器的配合使用,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事件的振动数据,地磁仪用于记录地磁场的变化等。
3. 监测站点监测站点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布设点,用于放置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站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和具体的监测需求。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需要在地震频发地区布设地震监测站点。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基于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相应的预警措施的一种防灾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灾的时间窗口。
1. 数据分析与预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各种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
例如,在地震预警中,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级等参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2. 预警信号与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1. 地质灾害的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威胁的各种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无法预测性,对于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监测和预警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2. 地质灾害监测的意义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提前预警,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通过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态,可以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
3. 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监测主要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来实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技术。
3.1 地震监测地震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也是最为破坏力巨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震监测主要通过地震仪、地下应力计和地震观测站等设备来实现。
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的震级、震源及震中位置等信息,从而提前预警地震。
3.2 地质构造监测地质构造监测主要是对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进行监测和研究,以准确了解构造演化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构造监测主要采用地质测量、卫星遥感和地形测绘等技术手段。
3.3 水文监测水文监测主要是通过对水文因素的监测,例如降雨量、水位、含水层压力等,来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水文监测主要采用水位计、雨量计、含水层压力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3.4 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是指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和地下的信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遥感监测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来判断地质灾害的范围和规模,从而提前预警。
4. 地质灾害的预警解决方案地质灾害的预警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对于灾害预警至关重要。
监测系统应包括多种监测手段,如地震监测、地质构造监测和水文监测等。
同时,监测系统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传输和分析处理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一、项目概况计划项目名称: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工作性质:灾害预警局归口管理部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工作起止年限:2003~2009年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工作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长江上游(宜昌-江津段)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示范、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和重点地区风险评估示范,启动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研制及示范、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研究和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
1.在示范区群专结合的监测网建设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完善示范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和预警预报分析系统,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2.开展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相关调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建立预报预警分析系统,并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3.开展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地质灾害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微变形遥感动态监测示范;4.开展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完成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提交成果报告;5.开展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提交成果报告;6.研制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并选择重点地质灾害体进行示范应用;7.开展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查明岩溶塌陷区地质背景和分布规律;8.开展新疆伊犁地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9.开展重点地区风险评估示范,提交成果报告;10.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研究,提交成果报告;11.开展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工作,摸清地质遗迹分布情况,编制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并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
二、项目工作量完成情况1.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1)完成了项目2006年度工作方案的编制,被评为优秀。
(2)采用全站仪进行的多营滑坡及斜坡区1:1000工程地质测绘1平方千米;(3)完成年度多营滑坡静态GPS自动测量,每天12点次;(4)进一步优化示范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开展了示范区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
每日定时做预警产品,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2次。
同时,项目组人员在示范区进行预警效果验证等工作。
(5)进行了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和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调查新发生地质灾害点10余处。
(6)进行监测数据的日常采集工作:开展了区域降雨量监测和峡口、多营滑坡日常监测工作。
峡口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卫星传输工作运行良好。
2.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示范研究(1)资料收集:①地质资料:已收集到覆盖整个工作区1:20万地质图及报告、1:50万数字地质图,局部地区(巴东、秭归县)1:10万工程地质图及报告,四川省和湖北省地质志;②地质灾害资料:工作区1:150万地质灾害分布图,局部地区(巴东、秭归县)1:10万地质灾害分布图及报告,长江三峡库区大型滑坡崩塌、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和泥石流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等。
(2)完成三峡库区135m水位前航片扫描工作,2000张,工作时间2个月;(3)完成了2000张航片的数字镶嵌、纠正等工作,制作了长江上游(江津-宜昌)1:5万航空遥感影像镶嵌图,图像处理2000机时;(4)完成了包括长江上游(江津-宜昌)航空遥感影像镶嵌图和反映三峡库区20个重点城镇地质灾害等内容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图册的制作(基于135m 水位前的航摄资料),覆盖面积约4000km2,图像处理2000机时,人机交互解译1000机时;制作图册50套;(5)建立了库区地理坐标控制网(实测GPS 、地形图扫描、纠正、加密、建控制网),约32,000km2;工作时间7个月。
其中,D 级GPS 点埋设与实测118个、像控点测量151个、解析点测量112个,4等水准测量路线长度大于980km 、基线测量304条;(6)基于135m 水位前的航摄资料,制作了库区1:5万(108幅)、重点城镇1:1万(226幅)正射影像及DEM ,包括空三加密、数字高程模型建立、正射影像图生成、全区影像图制作及图象输出等工作;面积约32,000km2,图像处理6000机时;(7)完成三峡库区135m 水位前2000张航片的DEM 校正、数字镶嵌等工作,制作了长江上游(江津-宜昌)1:5万航空遥感三维立体影像模型,面积40000km2;制作了长江上游(江津-宜昌)重点城镇1:1万航空遥感三维立体影像模型,面积4000km2,工作时间12个月;(8)完成秭归、云阳两个重点地区980km2(1:1万40幅)地质灾害初步解译;对工作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野外踏勘及初步解译成果实地验证;根据三维仿真系统的要求,对重点区域的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地质环境要素等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层数字化,初步建立了秭归、云阳地质灾害数据库。
3.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1)2005年度工作量完成情况:①1:50000地质环境调查完成1:50000地质灾害调查1520km 2,包括地质灾害调查、活动断裂调查两部分。
1)地质灾害调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省境内黄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面积720 km 2,以管线为中心,两侧各2km 为调查范围,调查线路长度180km ;2)活动断裂调查:完成以活动断裂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断裂调查600km 2,包括 ①调查阴洼山断裂20×5km 2;②调查新民堡-火烧沟断裂20×5km 2;③调查阿尔金活动断裂东段10×5km 2;④调查赤金峡断裂10×5km 2;⑤调查旱峡-大黄沟断裂10×5km 2;⑥调查高台车站断裂40×5km 2;⑦调查榆木山北缘断裂10×5km 2。
②地质灾害点勘察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预警示范点,选定陕西省子长县西气东输管道DD258桩附近一段可能发生边坡变形破坏的一段斜坡作为监测预警示范点,并进行了地质勘察工作,完成地形测量20000m 2,地质勘察钻探进尺90m.取得了黄土试样,并进行了室内试验工作。
③活动断裂详细调查完成活动断裂层野外调查(小剖面)12个,活动断裂层年代学测定10个,活动断层探槽揭露50m 3④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示范工程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程选择预应力锚索监测计作为边坡变形监测点,示范工程包括:边坡表层护面工程、锚索施工工程、应力计安装及调试工作,全部工作将于12月中旬完成。
(2)2006年度续作工程量完成情况:到2006年10月底,完成西气东输重点地段山西省境内地质环境调查面积约600km 2,其余400约400km 2的调查将于11月份完成。
4.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完成遥感解译面积1:5万8000平方千米;(2)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面积2000平方公里,调查点900个;(3)1:1万遥感解译面积40万平方千米。
(4)完成工程地质钻探10孔,总进尺380米,并对4个钻孔已下入158米PVC 管材进行保护,为以后用于监测斜坡变形作准备。
完成其它重点地区钻探孔的布置,设计进尺120米。
(5)地质剖面测量8千米。
三、项目主要进展1.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项目组全面完成2006年的工作任务。
项目2006年度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可以归纳为:夯实了一个基础——示范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和完善两个监测网络——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网络;建立和完善两个预报预警系统——区域预报预警和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实现了两大减灾目标——地质灾害的有效避灾和减灾。
(1)夯实了一个基础——示范区地质灾害调查。
在前期完成示范区1:5万、重点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峡口滑坡1:2000工程地质测绘基础上,开展了新城区——多营滑坡群及斜坡地带1:1000工程地质测绘,完成了示范区汛期地质灾害调查和应急调查。
(2)建立和完善两个监测网络——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网络。
专业监测网络包括区域监测网和重大滑坡单体监测网。
其中,区域监测网由13个自动雨量站和3处含水率剖面监测站组成;单体监测网络由峡口滑坡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和多营滑坡的静态GPS连续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系统组成。
对其它隐患点,配合地方主管部门,建立了监测标志牌、发放了防灾及避灾明白卡,并开展了乡镇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目前两个系统的互相联动运行良好。
(3)建立和完善两个预报预警系统——区域预报预警和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
优化了基于WEBGIS的示范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基于示范区自动监测系统,在北京和雅安两地可以实现远程传输、会商和发布。
在今年汛期正式运行,在7月份制作和发布的预警产品,和群测群防结合取得明显的减灾效益。
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了峡口滑坡的单体滑坡的3维信息管理和预警分析系统,为陇溪河下游群众防灾、雅西公路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4)实现了两大减灾目标——地质灾害的有效避灾和减灾。
今年7月13日预报预警,启动群测群防系统,有效避灾10余处,数百人成功避灾;为2处村庄数十户居民搬迁避让提供技术支持;有效保障了川藏公路、雅碧公路等公路干线的运行安全。
2.江西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1)比较系统地收集了江西省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建库工作,编制了相关基础图件,并对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相关分析。
(2)基本完成基于WEBGIS的江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①完成了宜丰、铜鼓、德兴、梨川、井冈山和定南6个地质灾害易发区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的录入和信息发布工作。
目前,所建成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的功能有:地质灾害信息查询、检索功能;空间信息可视化功能;信息远程实时更新功能等。
②完成雨量数据在Internet实时传送、接收、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了即时在Internet上发布区域预警预报信息功能。
(3)建立了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以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图反映地质环境特征,以降雨诱发指数图反映降雨特征,将地质灾害敏感性指数图与降雨诱发指数图进行叠加运算确定预警预报结果,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
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已成功运用于江西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
自2004年起开展江西省汛期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发布三级以上预警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