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洪永聪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洪永聪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3学时)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观察验证气孔运动的无机离子吸收学说,通过与钠离子、蒸馏水做对照,观察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

二、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三、实验内容钾离子对茶树叶片气孔开度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一)材料:茶树叶片(二)仪器设备:显微镜,温箱,镊子,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三)试剂:0.5% 硝酸钾溶液,0.5% 硝酸钠溶液,蒸馏水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每2人一组。

取三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15ml的0.5% 硝酸钾溶液、0.5% 硝酸钠溶液和蒸馏水。

(2)撕茶叶表皮分别放入上述3个培养皿中。

(3)将3个培养皿放入25℃温箱中。

(4)取出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条件下照光0.5h。

(5)分别取出叶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六、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

编写人:茶学与生物系洪永聪实验二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3学时)一、实验目的渗透势与植物水分代谢、生长及抗性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植物的水分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渗透势。

要求学生通过本实验熟悉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三、实验内容洋葱细胞渗透势的测定。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一)材料:洋葱(二)仪器设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温度计,尖头镊子,刀片,小培养皿,试剂瓶,烧杯,容量瓶,量筒,吸管等(三)药品试剂:蔗糖、0.03%中性红溶液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每2人一组。

取培养皿9套编号,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按顺序加入各培养皿。

(2)用镊子博取0.5平方厘米的洋葱表皮,吸去表面水分,放入0.03%中性红溶液中染色5min,吸去表面水分后浸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30min。

(3)取出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并滴一滴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

六、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编写人:茶学与生物系洪永聪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4学时)一、实验目的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园林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2、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机理,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1) 植物细胞生理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 2)代谢生理 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 3、C 4和CAM 的代谢途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3)生长发育生理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环境生理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课程编码: 06025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园林本科学时学分: 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3学分 编写单位: 编 写 人: 审 定 人:编写时间: 2012 年7 月法。

植物生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目的在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满足植物高产、优质的要求,诸如:通过溶液培养,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一生中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和适时、适量、高质、高效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防止器官脱落、插条生根、促进萌发、防止倒伏、控制休眠、调节生长、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对栽培引种和良种培育做出重大贡献;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理论,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了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以ppt理论讲授为主。

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时数:80学时(理论64、实验16)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植物生理生化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包括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如蛋白质、核酸、酶等)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各类物质代谢过程及调控,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的机理,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理论,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深入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位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的涵义及研究内容。

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展望。

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植物生理生化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核酸(3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核酸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掌握核酸的化学本质分子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

教学内容:核酸的种类,分布及化学组成;核酸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核酸的分子结构。

第三章蛋白质(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一类大分子物质,掌握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便深入认识生命的实质。

教学内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氨基酸和肽,蛋白质结构,蛋白质的重要性质,蛋白质的分类及蛋白质生物功能。

第四章酶(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掌握酶的特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酶的催化性质;酶的分类;酶的专一性;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酶的抑制作用;酶的作用机制;变构酶与同工酶;维生素与辅酶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过程和功能的学科,探讨了植物如何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框架,以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3. 掌握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基本原理;4.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光合作用、水分平衡和营养吸收等方面的知识;5.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5学时)-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植物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0学时)- 植物的种子萌发和胚胎发育;- 植物的幼苗生长和器官发育;- 植物的开花、结果和种子散布。

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15学时)- 植物对光的反应和光合作用;- 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调节机制;- 植物对盐分和营养的吸收机制。

4. 植物分子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10学时) - 植物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植物代谢和能量转化;-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学时)-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 植物的生态适应和生态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植物生理学的整体认识。

2. 实验教学: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讨论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植物生理学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4.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前预习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实验2.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 s of Plant physi ology and Biochemistry3.课程编号:B160354.课程总学时:60学时(均为实验教学)5.课程学分:3学分6.课程分类:必修课7.开设学期:第3、4学期8.适用专业:园艺、农学、植物保护、植物生物技术等农科类本科专业。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植物生理学的配套课程,是农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以植物为对象各专业的工具课程之一。

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理生化。

该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生理生化的实验研究技术以及常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方法及原理,为专业课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化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与原理,熟悉植物生理生化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般性实验内容,操作规范,能够完成以植物为材料的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

从而达到更好地利用植物、人为地影响和改造植物,使之更大限度的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实验一应用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一)目的要求:学习纸层析分离技术,掌握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的原理和方法。

(二)重点: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

(三)难点点样适量、分析确定层析结果。

实验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茚三酮比色法(一)目的要求:掌握茚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学习标准曲线的制作。

(二)重点: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三)难点:样品提取、标准曲线制作和使用。

实验三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一)目的要求:掌握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可溶性糖含量这一生理指标的意义。

练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植物生理生化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编码:Xxxxx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时学分:Xxxx所需先修课:植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等。

编写单位:农学院编写人:xxx审定人:xxxx编写时间:xxxxxx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学科系统上掌握植物生理生化的基本框架,了解植物的基本组成结构,掌握植物生理生化的基本概念;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各种生理现象;理解植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换;理解生长与发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内外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能运用基本理论解释相关现象和指导生产过程。

2.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了解植物生理生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解释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影响这一活动的外界条件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能够完成以植物为材料的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

从而达到更好地利用植物、人为地影响和改造植物,使之更大限度的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水分、矿质代谢、光合作用过程和成花生理。

教学难点:糖、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学时分配表5.主要教法、学法、自学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幻灯、录像等手段。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6.考核方式及标准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100%;平时成绩可通过章节测验、写专题综述、课程论文、出勤和回答问题情况等形式确定,占0~30%。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理生化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化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生理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植物生理生化的定义、内容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难点植物生理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植物生理生化的定义;植物生理生化的内容;植物生理生化的任务;植物生理生化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理生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植物生理生化实验(Experiment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课程代码:PRN252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要求: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 独立设课☐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1学分实验学时:32学时实验学分:1学分7.适用专业:园艺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农学、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植物保护8.先修课程:植物生理生化理论一、实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植物生理生化学的配套课程,是园艺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农学、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植物保护学专业基础课。

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它与植物生理生化理论课同时开设。

该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生理生化的实验研究技术以及常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方法及原理,为专业课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手段。

它不仅是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基本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化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与原理,熟悉植物生理生化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植物生理学实验注意事项,如取材方法、环境控制、数据处理,图表表示,结果讨论等基本规定和要求。

掌握包括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酶等生命物质的分离、分析和测定技术;光合、呼吸、水分等代谢生理;生长、发育及环境生理等的动态测定和分析等内容。

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般性实验内容,操作规范,并熟练运用所学过的植物生理及其它有关课程的知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素质。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是基于《植物生理生化》理论课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依据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及维生素、酶等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学活性;植物或离体组织的生长特性和规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化部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2.课程名称(英文):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lant3.课程编号:B160344.课程总学时:40学时(均为理论教学)5.课程学分:2学分6.课程分类:必修课7.开设学期:第3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教育(S)、植保教育(S)本科。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植物生物化学是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

本课程的作用是为后续植物生理学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其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有机物代谢的途径和基本条件,了解代谢调控的方式、过程及意义。

从而为更好地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影响和改造植物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相关的实践过程。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绪论(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化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植物生化的定义;植物生化的内容;植物生化的任务;植物生理生化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

(三)重点:植物生化的定义、内容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难点: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性质;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与分类;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化学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三)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四)难点: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核酸(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种类、存在位置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两种核酸重要的理化性质。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核酸概述:核酸的发现;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功能;核酸的元素组成;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

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

第四节RNA 的分子结构:RNA的一级结构;tRNA的分子结构;rRNA的分子结构;Mrna的分子结构;核内小RNA(略讲)。

第五节核酸的性质:核酸的溶解度;核酸的沉降特性及分子量;核酸的粘度;核酸的光学性质;核酸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核酸的酸解与碱解。

第五节核蛋白(略讲)(三)重点:核酸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DNA和RNA的区别。

(四)难点:核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第三章酶与辅酶(一)目的要求: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作用特点;理解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熟悉常见的辅酶、辅基的作用;掌握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了解酶的命名和分类及酶活力的测定;掌握调节酶的特点和作用。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酶的概念与化学本质:酶的化学组成;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酶的作用机理:酶的活性中心;酶作用的专一性;酶催化高效性与反应活化能;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关的因素。

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四节别构酶、同功酶、核糖酶:别构酶;调节物与调节机理;别构酶主要特点;同功酶;诱导酶;结构酶;核酸酶。

第五节辅酶与辅基:脱氢酯类的辅酶和辅基;a-酮酸脱羧酶类的辅酶---焦磷酸硫胺素(TPP);酰基转移酶类的辅酶;转氨酶的辅酶;羧化酶的辅酶;转--碳单位酶类的辅酶。

(三)重点:酶的概念和作用特点;酶的结构;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四)难点:酶的结构;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糖类代谢(一)目的要求:掌握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化学过程,了解各种代谢途径的发生场所、意义及其调控。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糖类的概念和功能:糖类物质的概念;糖类物质的功能;糖的分类与结构。

第二节双糖与多糖的代谢:糖核苷酸的作用与形成;蔗糖的代谢;淀粉的代谢;纤维素的代谢。

第三节糖酵解:EMP的化学历程;糖酵解的化学计算;丙酮酸的去路;EMP的调控;糖异生作用。

第四节三羧酸循环:由丙酮酸形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的过程;TCA循环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三羧酸循环的调控;TCA循环的回补反应。

第五节磷酸戊糖途径:氧化脱羧阶段和非氧化重组阶段;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三)重点: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化学历程与生物学意义;丙酮酸的去路;TCA循环的化学计量;TCA循环的调控。

(四)难点: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过程与能量计算。

第五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理解呼吸电子传递链的定位、类型、组分与功能;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概念、作用机理、条件与意义;了解末端氧化酶的分类、分布与作用特点;了解细胞中末端氧化酶的种类、为置与特点。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生物氧化概述: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生化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与氧化还原电位;细胞中的高能化合物。

第二节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概念与组成;呼吸链成员的排列顺序;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抑制剂。

第三节氧化磷酸化作用:ATP的生成形式;ATP形成的条件及部位;氧化磷酸化机理;细胞中的末端氧化酶;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线粒体的穿梭系统。

(三)重点:呼吸链的概念、组成与功能;氧化磷酸化概念与机理;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

(四)难点:呼吸链的概念、组成与功能;氧化磷酸化概念与机理。

第六章脂类的代谢(一)目的要求:掌握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化学过程及意义,理解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脂肪的合成代谢:3-磷酸甘油的合成(两条途径);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水解;甘油的氧化分解;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三)重点:脂肪分解的过程及产物;脂肪的合成;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四)难点:脂肪酸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

第七章核酸的代谢(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组分及其作用;掌握DNA合成的规律、RNA合成的特点及其化学过程;了解水解核酸的酶类及嘌呤、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和核苷酸合成的特点。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核甘酸的生物合成:核糖核甘酸的生物合成;脱氧核糖核甘酸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中心法则第三节DNA的生物合成:DNA的合成方式—半保留复制;参与DNA复制的酶系统;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逆转录;DNA多聚酶链式反应;DNA的损伤和修复。

第四节RNA的生物合成:RNA与DNA生物合成的区别;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的合成过程;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特点;RNA转录后的加工;RNA的复制第五节核酸的降解:核酸的水解;核苷的分解;嘌呤的分解代谢;嘧啶的降解。

(三)重点:DNA的合成及意义,RNA的合成及意义。

(四)难点DNA的合成;RNA转录后的加工。

第七章蛋白质的降解及氨基酸代谢(一)目的要求:了解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及分解产物;掌握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及其代谢产物的去路,了解植物体内氨基酸合成的主要途径及氮的来源;了解氨基酸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降解:水解蛋白质的酶类与蛋白质的降解产物。

第二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羟化作用;合成其它化合物;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

第三节氨基酸的合成代谢:合成氨基酸的氮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三)重点:氨基酸的合成的条件;氨基酸分解的酶、过程与产物。

(四)难点: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

第八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组分及其作用,理解蛋白质合成的化学过程及其与核酸代谢的关系,理解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意义。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分:mRNA与遗传密码;tRNA(转移核糖核甘酸)的作用;Rrna与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辅助因子。

第三节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氨基酸的活化;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伸;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

第四节多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多肽在合成后定向运输;转译后的加工。

(三)重点:蛋白质合成系统的构成及作用;蛋白质合成的化学过程。

(四)难点:蛋白质合成的化学过程第九章代谢调控(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体内代谢调控的不同水平的主要调控方式,理解代谢调控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代谢途径形成的交叉网络;代谢的单向性和限速反应;细胞结构对代谢途径的分隔调节。

第二节酶活性的调节:酶原激活;酶的共价修饰和级联放大系统;反馈抑制与前馈激活;酶合成的调节第三节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节;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略讲)。

(三)重点:酶水平的调节;基因表达的调节。

(四)难点:酶水平的调节。

四、学时分配表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环节(一)教学基本要求:1.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从学科系统上把握系统知识;2.授课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3.及时地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进展补充进教学,教给学生新鲜的、活的知识;4.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一般性、直观性知识在学生语系基础上略讲,理论性强、较新、较难、补充性知识详讲,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解决学时不足问题;5.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常识性知识和现象纳入教学举例,增加知识的直观性;6.可就某一较新的内容范畴布置学生完成小型的文献综述,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教学主要环节1.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式。

课前布置预习,课后布置思考题以巩固和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每轮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次文献综述;2.考试及成绩构成: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100%;平时成绩可通过章节测验、写专题综述、课程论文等形式确定,占0~30%。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等是本课程重要的前导课程,本课程同时是《植物生理学》、《生理生化实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与后续课程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

1.与植物生理部分的联系与分工:有关光合作用的生化过程完全放到植物生理部分中,本课程不再涉及;有关生物氧化的内容,包括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机理(不包括光合磷酸化机理)、末端氧化酶等完全放在本课程中,生理部分不再涉及;氨基酸合成放到本部分,但硝态氮还原仍在生理部分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