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与工艺等

合集下载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工艺和手工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这一时期的工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名的,其影响力也是极为广泛的。

从制瓷到刺绣,从书法到绘画,从雕刻到建筑,都有了非常高的成就。

本文将讨论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的几个典型代表。

一、唐代作坊制瓷唐代的作坊制瓷技术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代的瓷器各具特色,主要形制是壶、盘、碗、罐等,并分为青瓷、白瓷、黑瓷。

其中以青瓷占据主导地位。

唐代的青瓷在质地、造型和装饰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如天目青瓷器,其斑纹、天目、流沙、虾须、鹧鸪等图案,都是独具匠心。

唐代的作坊制瓷技术在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宋代的刺绣宋代的刺绣技艺是中国传统绣艺中的代表,其工艺流派极为繁荣。

其主要特点是选料考究,配色精细,绣法丰富多样。

宋代的刺绣作品中,有关山水、花鸟、人物等类型的,都有不少名篇。

尤以木棉花绣和大白绣最为著名。

宋代的刺绣在中国工艺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三、元代的书法和绘画元代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创造性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意象化的倾向和意境的追求。

但在笔法上,则有些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创新的问题。

元代的绘画,则以重视色彩、造型和构图为主要特点。

其中以赵孟頫的书法、齐白石的花鸟画、倪瓒的山水画等作品最为有名。

元代的书法和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四、明代的雕刻和建筑明代的雕刻和建筑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代的雕刻多以木刻、石刻为主,其内容包括了建筑、器物、题诗、人物、传统故事等。

明代的建筑则以地形、气势和造型讲究,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明清古建筑的影响力更是广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

明代的雕刻和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总而言之,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成就也让中国赢得了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文化之一的美誉。

元朝的书法发展

元朝的书法发展

元朝的书法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书法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元朝,书法艺术蓬勃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朝书法的发展历程,包括书法风格的转变、书法家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元朝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忽必烈重视文化事业,对书法艺术极其赞赏。

他亲自邀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李邦彦、李行之等,担任皇家书法家。

这些书法家不仅在翰墨艺术上独具一格,而且在书法理论创新方面也有突破。

元朝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行间体”的确立。

行间体是一种创新的书写方式,即在一行的字之间加上短线,使得字与字之间有了更明确的间隔。

这种写法不仅让字体更加规范美观,而且方便读者阅读。

行间体的使用使得元朝书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元朝,除了行间体之外,楷书也是重要的书体之一。

元朝的楷书继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在字形结构、笔画运用等方面有所创新。

元朝楷书以简练、流畅为特点,笔画匀净有力,给人一种感觉大气磅礴。

当时的书法家,如赵孟頫、徐祯卿等,功力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元朝的书法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楷书,草书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

元朝的草书给人一种狂放豪放的艺术感。

元代的书法家怀素,被誉为草书之祖,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潇洒奔放的气息。

怀素以草书为主,但同时也兼修楷书,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除了楷书和草书之外,行、隶、篆等书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元朝的书法家在这些书体的创作上,体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风格特征。

元代的书法家们极具个性,他们在书写中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还加入了自己的风格和思想,达到了独树一帜的境界。

元朝书法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代的书法家们不但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作品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不可忽视。

元朝书法的发展,为后来的明代、清代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在元朝的书法发展中,行间体的确立、楷书、草书的创新,以及对其他书体的发展与推动,标志着元朝书法艺术的繁荣与成熟。

元朝的书法艺术

元朝的书法艺术

元朝的书法艺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书法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元代书法艺术吸收了前代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元代书法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元代书法的特点元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书法风格多元化:元代书法吸收了前代的成就,融合了晋唐楷书和宋代行草、隶书的特点,并加入了蒙古族和西亚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书法风格。

2. 书写技巧创新:元代书法家推崇行草的简洁与隶书的规范,突破了字形的传统规范,注重笔画之间的流畅变化,注重气势和韵律。

同时,探索新的笔画结构和构图方式,使书法呈现出更加独特的艺术表达。

3. 对篆书研究的重视:元代书法家重视对篆书的研究,并将篆法与楷书、行书相结合,使书法在笔画形态上更具变化性,形成了行隶篆三体书的特色。

二、元代书法代表作品元代书法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1. 黄庭坚《祭酒神道碑》:这是元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

此碑写成于元宝祐六年(1320年),体现了黄庭坚行隶的独特艺术风格。

其字体瘦劲挺拔,笔画流畅有力,给人以雄浑豪迈之感。

2. 赵孟頫《黄庭坚文集》:赵孟頫为元代书法家,他精通楷、行、隶、篆多种字体,在《黄庭坚文集》中的书法作品堪称经典。

赵孟頫的书法构图独特,笔画疏密有致,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元好问《春江花月夜行书》:元好问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春江花月夜行书》以豪放的笔墨,独特的章法布局,展现了元代书法的风采。

作品中的字体流畅有力,气势宏伟,给人以激荡心灵的感觉。

三、元代书法的影响元代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书法技巧的创新:元代书法家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书法风格,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 引入了西亚文化的元素:元代是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文化与西亚文化相互融合,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元代书法在字体、章法和技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朝书法

元朝书法

元初另一位书法名家是鲜于枢 (1257——1302),字伯机, 号困学民、直案老人、直奇老 人、虎林隐吏等。河北渔阳人 (今天津蓟县),居住在杭州。 与赵孟頫有“南赵北鲜“之称。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 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 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 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 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 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 潇洒自然。其代表作品有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他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 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 是元代颇具代表的书法家。 人们都爱珍藏,是元代颇 具代表的书法家。代表作 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跋陆柬之书文赋》、 《义门王氏先茔碑》(原 碑立于陕西省蒲城县上王 乡,已失,文被四库全书 收录)、《蒲城王氏祠堂 碑铭》(原碑现藏于陕西 省蒲城博物馆,文被四库 全书收录)、《陈氏方寸 楼记楷书卷》等。
元朝书法作品欣赏(一)
元朝书法作品欣赏(二)
元朝书法作品欣赏(三)
元朝书法总结和感悟
• 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 元 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 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 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 元朝书 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 体 。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 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 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 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 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 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 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 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 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 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 家之法立高的是楷书 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 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 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 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 《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 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 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 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 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 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 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 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 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 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 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元代隐士书家书法特点

元代隐士书家书法特点

元代隐士书家书法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政权开始于1206年,终结于1368年。

元代隐士书家的书法特点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以下是元代隐士书家书法特点的详细解析。

元代隐士书家主要包括默然、王蒙、杨时臣等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山水田园间,隐居于乡野之中,避开了世俗纷扰,专注于文学书法的研究和创作。

他们在笔墨技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追求,形成了元代隐士书家书法的主要特点。

一、以古为师,追溯传统:元代隐士书家对古代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崇拜,他们认为古代书法是最高境界的代表,进而以古人作品为自己创作的标杆。

他们通过研究古代书法的技法和理念,力求达到古人的艺术境界。

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借鉴和融合,展现了对古代书法传统的承继和创新。

二、独立创新,突破传统:虽然元代隐士书家对古代书法十分崇拜,但他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通过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技法限制,尝试拓展书法艺术的边界。

他们的作品常常兼具写意与工笔,既有独创的构思,又注重传统的笔墨技艺,体现了书法的变革和创新。

三、以情感为纽带,崇尚自由:元代隐士书家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个人风格,他们将书法作品视为自己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的情感追求和表达,以及对社会现象、政治局势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通过书法的表现力和形式美,诉说自己对人生、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隐士心境和自由意志的追求。

四、墨色浓重,构图宏伟:元代隐士书家的作品在笔墨上常常以浓重的墨色为主,注重用笔的颇为用力,墨迹浓郁淋漓。

通过墨迹的浓淡变化、墨韵的繁简对比,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构图上,他们追求宏伟的气势和整体的和谐。

他们注重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布局的安排,形成具有张力和韵律的画面结构,在大气磅礴的同时又不失内敛和细致。

元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元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元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而元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更是在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元朝时期,书法与篆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元朝书法的特点元朝书法继承了前代宋朝以来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元代书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独具个性的风格:元朝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脱颖而出。

在笔画的运用上,元代书法主张用笔疾速有力,注重力度的表达,使字形饱满而富有张力。

同时,也注重字形的变化与流畅感,使字体独特而富有变化。

2. 秉持真实与自然:元代书法追求真实与自然的表达,注重笔墨的自由流动和个性特点的展示。

书法家倡导以自然景物为师,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与造型,使作品更具生动和自然之美。

3. 探索创新的艺术表达:元代书法家勇于探索与创新,注重尝试与突破。

他们不仅通过传统的笔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创造了新的书法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书法史带来了新的发展。

二、元朝篆刻艺术的特点元朝篆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并对后世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丰富多样的题材:元代篆刻题材广泛,既有经典的铭文题字,又有封印、纹章等等。

元代篆刻家注重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广泛吸收并借鉴前代篆刻艺术的优秀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多样的创作风格。

2. 崇尚自然与朴实:元代篆刻强调自然与朴实的表达方式,追求自然而不刻意的艺术效果。

篆刻家们善于运用自然景物的纹理和形态,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富有生动感和自然之美。

3. 注重刀法和印文造型:元代篆刻家对刀法的运用非常讲究,往往通过刀法的独特运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涵。

印文的造型也非常注重细节的雕刻与设计,追求独特而有力的表达效果。

三、元朝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影响元朝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且对后世的发展影响深远。

1. 艺术风格的承传与创新:元朝书法与篆刻艺术在艺术风格上既承袭了前代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艺术与文化传统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绘画、书法、戏曲和文学等方面介绍元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元明清时期,绘画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元代,著名的画家贝雕奠定了元代绘画的基础。

他们以山水画为主,追求神韵和意境的表现,注重用墨色表达个人情感。

明代的绘画则更加注重写实,着重描绘人物和花鸟。

明代画家文徵明、唐寅等以笔墨奇妙、构图独特而闻名。

清代的绘画则更加注重品质,尤以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热爱祖国的山川、藏书楼等景物。

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也是继续了中国书法传统的发展。

元代杨万里是书法家中的代表,他擅长于楷书和行书,他的作品厚重大气,意境深远。

明代的书法家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例如赵孟頫的行书,程邈的草书,均有独特的风格。

清代的书法也是非常独特的,其中著名的书法家有魏碑和苏轼,他们的作品犀利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元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的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不仅有精湛的表演技巧,而且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高度。

明代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京的繁华景象,通过真实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的曲艺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曲艺家们以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将人物形象形象的描写得入木三分。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传统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元代的诗歌以元白派为代表,他们的作品语言简洁优美,富有哲理。

明代的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明代是中国小说最繁荣的时期,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其代表作家有冯梦龙、罗贯中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的文学以红楼梦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

元代的书法艺术

元代的书法艺术

元代的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历来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书法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字。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由于忽必烈的征服,元代的风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元代初期开始,中国的文化和艺术领域都受到了蒙古、以及包括波斯、阿拉伯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也反映在书法艺术中。

元代的书法,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形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地介绍一下元代书法的几个特点。

一、多样的书体元代的书法家善于运用不同的书体,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表情。

元代的书法家甚至发明了新的书体,如元刻体、金刻体、元魏体等。

元刻体是指以清代钱宜良为代表的书法形式,其特点是楷书小而密,线条流畅优美。

金刻体则是指以元朝末期的皇亲贵族刹金花体为代表的书法形式,其特点是笔画略带圆润的骨刻式的字体,极具装饰性。

元魏体则是一种以隶书为基础,融合楷、草书特点的书法形式。

二、多元化的主题元代的书法,除了传统的漢字書法外,还注重表现多元化的主题和意境。

比如道教文化中的“大道无形”、“道法自然”,便反复出现在元代书法作品中。

这些文字的书法形式,表现着书法家对神秘宇宙的探索与理解。

另外,元代的书法家还常常演绎《庄子》、《老子》、《易经》等经典著作中的文化意象,将其融入书法创作中。

这些书法作品,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贯穿中国与蒙古文化的融合元代的书法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蒙古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书法中的笔画润滑、饱满。

元代的书法家认为,书法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思想倾向。

因此,元代的书法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极具个性。

例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不但充满了他个人的特点,还融合了中国及蒙古文化的影响。

他的书法造型,深受蒙古文字的影响,而在各种笔画上,也注重“上下相动,左右相契”的调和美学。

另一位著名的元代书法家贺知章的书法,则成为了“贺文体”这一书法流派的代表。

他的书法在笔画上骨法纤秀、自然流畅、构图稳定、格调高远、钟鼎山深,抒写出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人物画元代人物画可分释道人物和写貌两大类。

一、释道人物:释道指宗教画而人物多指故事画,本属二体,由于传世作品少,合并介绍于此。

其中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之作也有很大差异。

元代文人画家中长于释道人物的很少,著名的有钱选、赵孟兆页、任仁发、张渥等人。

钱选的人物画传世的有《柴桑翁像》及《蹴鞠图》、《西湖吟趣图》⑧等。

所画人物用“游丝描”并沿衣褶烘染淡色,可明显看出学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图》画法的倾向,风格古朴淡雅,极力摆脱南宋院体画精能艳丽的影响。

赵孟兆页画释道人物的作品有《红衣罗汉像》和《老子像》等,在他所画《人骑图》、《浴马图》和《人马图》中也画有人物。

赵孟兆页画人物有白描、设色二体,前者笔法圆润流利,后者工稳古艳,而人物都意态闲雅宁静,不作夸张之态,主要学唐人,又兼有李公麟的优点,可视为元代文人所画人物画的典范。

所画《红衣罗汉像》自称根据在大都所见天竺僧的形貌画成,有别于五代以来的汉僧形象。

任仁发是松江(今上海市)人,是有成就的水利学家。

他擅画著色人物、鞍马和山水花鸟,画人物的代表作是《张果见明皇图》。

此图不加配景,只以人物间互相呼应的动作和不同情态表现故事内容,与南宋院画极力铺陈景物、傅色浓艳迥然不同。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祖籍淮南,生于杭州,累考不中,放意于诗画,在元末以擅李公麟派白描人物得名于时。

所作《九歌图》传世有多本,构图简洁紧凑,笔法清劲圆润,在工致中夹有秀雅的气质。

此图元人褚奂说是在李公麟旧稿上发展而来,但把图中的屈原像和赵孟兆页画老子像比较,可以明显看到他和赵孟兆页画风有一脉相通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

其人物形神兼备,典雅生动,人誉其画“李公麟后一人而已”,曾为顾阿瑛作《玉山雅集图》。

以上四人都是南人中的文人画家,共同特点是向唐、北宋传统中取得借鉴,力求摆脱南宋、金的影响,画风既不过于工丽精能,也不强调豪迈雄放,而追求一种闲雅文静的气质。

北人中能画人物的文人画家有史杠、郭敏等人,但作品不传。

和宋代一样,元代也有些禅僧能画,其中以擅画减笔人物的因陀罗最著名,他是从梁楷的画法发展来的。

元代职业画家服役于宫廷的有何澄、刘贯道、王振鹏等,民间画家中有颜辉、朱玉等,他们都兼工释道人物画。

何澄是燕(今北京)人,在元武宗时以主持兴圣宫画事官至太中大夫,后官至中奉大夫(从二品),曾领书画总管,是蒙古和元初的重要宫廷画家,记载工人马故实,山水亦佳。

他的作品传世有《三官出游图》残卷和《归庄图》。

前者只存水官部分,用劲细跳动的笔法画号呼奔突的群鬼和虬曲的蛟龙,而嗔目挺刃的神将则用流畅的笔法画回环飘举的衣带,笔法随物象而异,基本保持了北宋以来宗教画的优秀传统,表现出较高的绘画技巧。

《归庄图》,为其九十岁所作,构图连接,主题人物反复出现。

画陶潜《归去来辞》意,是自李公麟以来就有的传统题材。

所画人物服饰近于李公麟,而笔法较《三官出游图》粗放,又似受到士夫画的影响。

这大约是他官位渐高以后,有意在追求士夫画的画风,因此作品出现两种不同的面貌。

刘贯道是中山(河北定县)人,兼工人物、鸟兽、花竹、山水,是元前期又一重要宫廷画家。

曾写裕宗御容称旨,补御衣局使(从六品),他的作品传世的有《消夏图》(曾被当作刘松年作品),以人物为主,配置画器用、花竹、山水,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

所画人物倚卧榻上,意态悠然,衣纹流畅,起止转折处笔锋劲爽,是从北宋以来的传统发展而来的。

何澄、刘贯道的作品笔法豪劲熟练、墨气浓重,都属于宋金以来的北方传统,和钱选、赵孟兆页秀雅之作比较,可以看到南北地域的差别和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作的不同点。

王振鹏,字朋梅,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以擅界画有名于时,也能作人物画,因画艺受仁宗赏识,曾入秘书监任典簿,得以遍览古今图书,后官至漕运千户(正五品),仁宗赐号孤云处士,是元中期重要的宫廷画家。

他的作品有粗细二体,粗的笔法健爽处近于刘贯道,而圆润处又似受到赵孟兆页的影响,这可以他传世的名作《伯牙鼓琴图》为代表。

反映元代中期宫庭绘画与士夫结画交融的趋势。

界画以金明池图最为著名,传世有诸多摹本。

传世元画还有《射雁图》和《元世祖出猎图》。

前者所画人马用笔劲爽,和金张口作《文姬归汉图》一脉相承,而坡陀树石用笔粗豪简率,又近于何澄《归庄图》,应是元初记实之作。

后者用笔工细,傅色浓艳,而缺乏前图朴质豪纵的气息,可能是元中后期追画的11。

这两幅画都应是元代宫廷画家之作。

现存元代宫廷人物画还有一件重要作品,即作于元仁宗延礻右五年(1318年)的《大驾卤簿图》,画皇帝出行的车辂仪仗,颇为精密。

它虽非艺术创作,却是仅存的记录元代典章制度的图画,属于宫廷、官府绘画的一种体制,具有特殊风格,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元代民间画家中,画人物最著名的是颜辉。

字秋月,他是江西人,约活动于宋末元初,继承梁楷、牧溪、龚开等人粗豪劲健一派,笔墨浓重,人物夸张变形,背景朦胧,充满神秘气息,对明代浙派绘画有影响。

他的名作《李仙像》及《刘海戏蟾图》。

元代民间人物画中还有些未署名的作品,风格多样。

属传统宗教画的如《庆有尊者像》,属李公麟派白描宗教画的有《番王礼佛图》,从中可以看到两宋宗教画的传统在民间延续的情况。

传世还有失名人作的《搜上图》,画二郎神搜山捉妖故事,极为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所画神将极为凶残,反衬出群妖的弱小可怜,引人同情。

有的绘画史家认为画家通过此图曲折表现元代统治者之横暴和人民受迫害之苦,具有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性质,这是很有见地的。

道释画最著名的实物:山西永济永乐宫(今迁芮城).永乐宫为道教神仙吕洞宾故居,也是元代全真教中心.永乐宫三清殿画有大型壁画<朝元图>,以八个主像为中心,各种神仙280多个,形象丰富,规模宏大,犹存唐宋壁画风范;纯阳殿绘有吕洞宾出生至成仙等一生的故事画,其中<钟离权度吕洞宾>对心理刻画颇为细致;重阳殿则绘有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一生的重要事迹.三清殿壁画为画工马君祥等人绘制,纯阳殿有著名画工朱好古门人张遵礼等人题名.二、肖像画:元代宫廷笃信佛教,除一般肖像、影像外,还需要画大量供养有肖像,故刘贯道、李肖岩都以为帝、后、太子画像受赏得官,成为宫廷画家。

传世有元代帝后像册,画太祖至宁宗八帝,应是顺帝时据各帝的肖像摹绘成册的。

各像虽出于临摹,且构图、服饰大都相同,其面貌、性格之不同仍可辨识,可以看到宫廷肖像画家的水平,民间肖像画家以陈鉴如、陈芝田父子和冷起岩、王绎有成盛名,仅王绎有《杨竹西小像》传世。

王绎,字思善,号痴绝生,其先睦州(建德)人,后移居杭州。

长十二三时,已能丹青,亦能写真。

其父王华为杂剧《桃花女》作者。

绎及冠数试乡举不捷,遂弃仕进。

曾从镇江顾逵游,得授山水、人物、写貌,艺遂大进。

尤长于小像,不徒得其形似,尤得其神气,撰有《写像秘诀》(辍耕录卷十一),主张在被画人“叫啸谈话”“本真性情发现”时“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然后落笔,才能得其神气,反对使人“正襟危坐如泥塑人”的旧作画法(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

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

不当如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百无一得)。

从《杨竹西小像》画杨氏策杖闲立中可以看到他实践自己主张的情况。

此图还请名画家倪瓒画配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为肖像画别开新径。

明清时期,名家配景肖像成为肖像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其发端大约即始于元代。

元代书家与作品一、赵孟頫、鲜于枢赵孟頫是元代最负盛名杰出书法家,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

他竭力提倡直接取资晋唐,主张作书要有古意,反对“近体”即南宋书风。

为此,他身体力行,广泛涉猎古代名迹,刻苦临学。

在借鉴古代传统方面,他不固守一种书体,不囿于某家某派,而是取资广博,转益多师,兼擅篆籀、分隶、楷、行、草“遂以书名天下”(《元史》本传)。

关于他的师承渊源,杨载云:“篆书师法《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师法梁鹄、钟繇,行草书则逸少、献之,不杂近体”(《赵公行状》),他还临写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诸帖,“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

”但是他生平对二王系统的书法着力最勤,得益最深。

临写王羲之《兰亭序》不下“数百本”,并且“无一不咄咄逼真”(《大观录》)卷八,《赵承旨临契帖跋》,他自已也曾说过他临写智永《千字文》,“尽五百纸”(元赵访《东山存稿》)。

元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道园学古录》)。

他学习传统时能窥察前贤书法的精奥,得其神趣,变化出入于古法之中,兼收并蓄前人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所以他被当时的大家鲜于枢推崇为“本朝第一”。

他的书法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行、楷书方面。

他以遒丽的书风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左右了有元一代书风,而且对明清两代也具有深远影响。

元代著名书法有如赵氏一门中,其妻管仲姬,子雍、奕等人也都承袭家风,其他如俞和、郭畀、张雨、钱良佑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

虽然明清两代有人对赵孟頫书法有所批评,但他在我国书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赵孟頫一生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其存世墨迹大多为行书、楷书和草书;分、隶极为罕见;篆书多见于所书碑额。

其代表作品有小楷《禊帖源流》(台湾)、《大洞玉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老子道德经》(故宫博物院藏)、中楷《苏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日本藏)、《大都兴福寺师胆巴碑》(故宫博物院藏)、《杭州兴福观记》(故宫博物院藏)、《仇锷墓志》(日本藏)、小行书《洛神赋记》(故宫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一本)、《酒德颂》(故宫博物院藏)、《前、后赤壁赋》(台湾藏)、大行书《烟江叠嶂诗》(辽宁省博物馆藏)、草书《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等等。

赵孟頫的传世墨迹,显现出他早中晚年不同师承和风格的变化。

他三十三岁写的草书《千字文》,结字和笔势明显地受南宋高宗书体的影响。

三十六岁书小楷《禊帖源流》,三十九岁书《苏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运笔稳重,结字严谨,韵致古雅,是追宗锺、王小楷和智永《千字文》的典型之作。

赵孟?四十七、八岁至十三岁之间,是他书艺术成就的最盛期,其小行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吴兴赋》(浙江省博物馆藏)、《兰亭十三跋》(日本高岛氏藏)、行书《万寿曲》(故宫博物院藏)、《酒德颂》、大行书《烟江叠嶂诗》等在规范二王《兰亭叙》诸帖的基础上,出神入化,形成了自已遒劲姿媚的典型风格。

晚年书大楷《胆巴碑》、《仇锷墓志》、《福神观记》等又从李邕《岳麓寺》待碑汲取营养,去李书险佻之势,而化为端庄肃穆,雄遒苍健之姿。

同时,赵孟?往往又根据用场的不同而随时变换字体,但不论写什么内容,采用何种书体,他都能以相应的笔法应用自如,得心应手,这是一般书法家难以企及的。

他的书法既有广博而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貌,而使他成为宋以后一位承前启后的卓然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